查良铮
性别:作者
生卒年:1918-1977
国家/地区:浙江海宁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 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穆旦生平
一九一八年二月四日,生于天津市北马路恒德里三号。原名查良铮,另一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县袁化镇,先祖为清代文人查慎行。据说,穆旦年少时,家中藏书多为查慎行所著。祖父为清末官僚,家道随清室亡而败落。父查燮和,法院小吏。母李玉书。穆旦为独子,有姐妹各一人。
一九二三年(五岁)
就读于天津市北马路五七三号城隍庙小学。
一九二四年(六岁)
小学二年级已显露文才,作文《不能那样说》刊载于刘清扬、邓颖超等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三月十六日)。
一九二九年(十一岁)
入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时常给妹妹讲《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并给她们画马及各种人物画片。
一九三四年(十六岁)
在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二年级,与周珏良合编校友会杂志《南开高中学生》。在该杂志第一期发表短文《关于事业和努力》在第二期发表诗歌《前夕》、《流浪人》和论文《亚洲弱小民族及其独立运动》:在第三期发表诗歌《神秘》、《夏夜》、《两个世界》等,在该杂志发表的杂感《梦》中第一次使用笔名“穆旦”。
一九三五年(十七岁)
在《南开高中学生》第三期发表诗歌《哀国难》,在《南开高中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诗《一个老木匠》。此时期,在国文教师的指导下写长篇论文《〈诗经〉六十篇文学评鉴》。九月,考入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地质系。
一九三六年(十八岁)
四月,转入外国文学系英国文学专科,决定了日后一生的方向。喜爱雪莱(she11ey)等英国罗漫派的诗歌。同班中有王佐良。
一九三七年(十九岁)
日华战争开始。清华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撤出北平,与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一起抵达湖南省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在南岳的衡山圣诗学院重新开课。同行者中有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朱自清。在南岳,穆旦等学生开始听英国讲师威廉·燕卜荪(Willian Empson)的课。十一月,创作诗歌《野兽》。
一九三八年(二十岁)
二月十五日,长沙陷入危机,三所大学的教员和学生三百余名离开长沙,横断湖南、贵州、云南三省,于四月到达昆明。行期总计六十八天,除去乘船和火车外,步行四十天。在如此严酷的行军条件下,仍有一个学生手不释卷,一页一页地背诵《英汉辞典》,直到把辞典读烂扔掉。这个人就是穆旦。到达昆明后,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校舍缺乏,文法学院在蒙自东门外的原法国银行和法国领事馆暂住了一个学期。英国讲师燕卜荪讲授的是现代英国诗,穆旦由此开始接触英国现代诗歌。
一九三九年(二十一岁)
夏,文法学院由蒙自迁到昆明。穆旦结识了刚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德国文学专家、诗人冯至。后又选修教授刘洋荣的俄语课程。创作诗歌《CHORUS》。
一九四O年(二十二岁)
参加西南联合大学的文学社团冬青文艺社,开始陆续写作文学作品和论文。与董庶,巫宁坤、萧珊(后成为巴金夫人)等结成朋友。二月,创作诗歌《蛇的诱惑》。三月,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评论诗人艾青的《他死在第二次》。同时期,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评论诗人卞之琳的《慰劳信集》,同时还在香港杨刚主编的(文艺》副刊上不断发表文章。八月,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十一月,创作诗歌《我》、《还原作用》。日军轰炸机不时空袭昆明,
一九四一年(二十三岁)
一月,发生皖南事变,昆明也阴云密布。这时期,穆旦不断给昆明《文聚》杂志写稿。十一月,创作诗歌《告诉》,十二月,创作《赞美》、《黄昏》。
一九四二年(二十四岁)
二月从军,担任中国缅甸远征军第一路军翻译官。同月,创作《春》、《诗八篇》、《出发》。但是,他们不久便受到日军第五十六师团(龙兵团)和第十八师团(菊兵团)的猛烈攻击,曼德勒失守,密芝那也被日军占领,进而怒江两岸地区为敌控制,返回昆明的退路完全被切断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势之下,穆旦于五月进入缅甸最北部的胡康河谷的密林。这个地区是中国自古以来相传的野人国,荒无人烟。在雨季的暴雨中,在黑暗和死寂中,在传染病、毒蛇猛兽及饥饿的威胁中,穆旦九死一生,于七月逃出密林,到达当时的英属印度。经过三个月的养息,最终回到昆明。十一月,创作《自然的梦》,《幻想的乘客》。读冯至的诗集《十四行集》及卞之琳的诗集《十年诗草》。
一九四三年(二十五岁)
此后数年,为维持父母姐妹们的生计,数易其职,过着经济上极不稳定的生活。三月,创作《祈神二章》。四月,创作《诗》
一九四四年(二十六岁)
六月,创作《赠别》、《裂纹》。八月,创作《寄》。九月,创作《活下去》。
一九四五年(二十七岁)
一月,由昆明《文聚社》出版诗集《探险队》。二月创作《线上》、《被围者》,四月创作《春天的蜜蜂》、《海恋》,五月创作《旗》。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九月,创作《森林之魑魅》。十二月一日,发生“一二·一”事件。同年闻一多编《现代诗抄》,收入穆旦诗四篇。
一九四六年(二十八岁)
三月,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准备解散。五月,该大学解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教员学生分别回到北京、天津复校。六月,伦敦的《LETTERS》刊载王佐良论穆旦的文章《一个中国新诗人》。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被暗杀。
一九四七年(二十九岁)
三月,创作诗歌《荒村》。五月,自费出版诗集《穆旦诗集》(沈阳印刷)。七月,北京的《文学杂志》同时转载穆旦的诗《森林之魑魅》和王佐良的评论《一个中国新诗人》。八月,创作诗歌《饥饿的中国》(一九四八年一月发表于《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八期)。
一九四八年(三十岁)
一月,在联合国救济局任职,移居南京。二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诗集《旗》。这时期,时有作品在上海的《中国新诗》、《诗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