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伊·山多尔
性别:作者
生卒年:1900-1989
国家/地区:美国
马洛伊·山多尔(Márai Sándor,1900年4月11日-1989年2月21日),美籍匈牙利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1900年4月11日,马洛伊·山多尔出生在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王国北部的考绍市。马洛伊的家族原姓“格罗施密德”,是当地的名门望族。18世纪末,由于家族的社会威望,国王赐予他们两个贵族称谓——“马洛伊”和“拉德瓦尼”。马洛伊的母亲劳特科夫斯基·玛尔吉特是位知识女性,出嫁前曾做过教师;父亲格罗施密德·盖佐是著名律师。
1916年,马洛伊第一次以“萨拉蒙·阿古什”的笔名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卢克蕾西亚家的孩子》。同年,开始使用家族的贵族称谓“马洛伊”。
1918年1月,马洛伊应征入伍,但由于身体羸弱没被录取。不久,一战爆发,马洛伊搬到布达佩斯,遵照父亲的意愿在帕兹马尼大学法律系读书,但一年后就转入人文学系,接连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记忆书》。
1918年一战结束后,布达佩斯陷入革命风暴和反革命屠杀,为了远离血腥和彻底逃离家庭,马洛伊决定去西方求学。
1919年10月,马洛伊先后去了德国莱比锡、法兰克福和柏林,实现了记者梦。年仅20岁的他和托马斯·曼、亨利希·曼、狄奥多·阿多诺等知名作家一起成为《法兰克福日报》的专栏作家;同时,他还向布拉格、布达佩斯和考绍的报纸投稿。
1921年,马洛伊的第二部诗集《人类的声音》出版。同年,他还翻译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和《审判》,成为卡夫卡的第一位匈语译者和评论者。
1923年,马洛伊与玛茨奈尔·伊伦娜在布达佩斯结婚,随后两人移居巴黎,住了6年。在巴黎期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屠杀》在维也纳问世,同时他还完成了游记《跟随上帝的足迹》。
1928年春,马洛伊回到布达佩斯。因此时的匈牙利因为1920年的《特里亚农条约》四分五裂;考绍被划归给捷克斯洛伐克。马洛伊留在布达佩斯,成为《佩斯新闻报》的记者。同年出版长篇小说《宝贝,我的初恋》。
1930年,青春小说《反叛者》问世,小说被译成法语,大作家纪德读后,兴奋地致信这位素不相识的匈牙利作者;存在主义思想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则亲自撰写评论。同时期,因德国纳粹主义日益嚣张,马洛伊率先在匈牙利报纸上撰文,提醒同胞警惕,遭到本国民粹主义者的憎恨。
1934年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代表作——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上下两部。
1934年,马洛伊的父亲去世,使马洛伊陷入内心更深的孤独,在悲痛中写了一首诗《父亲》。
1935年,马洛伊与流亡的托马斯·曼在布达城堡会面,坚定了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场。
1939年,马洛伊的儿子克利斯托夫在出生几星期后不幸死于内出血。葬礼之后,马洛伊长达几个月沉默不语,写下诗歌《一个婴儿之死》。
1944年3月19日,德军占领匈牙利。3天之后,作家夫妇逃到了布达佩斯郊外避难。这一年,他没有写出新作品。
1945年,二战结束后,有关当局请马洛伊出任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友好协会主席,而他无法在家乡考绍被割让、同胞被驱逐的情况下扮演玩偶,不但拒绝当主席,还退出协会表示抗议。马洛伊的抗拒性沉默以及他与主流文学保持的距离,使他最终难逃脱当局的打压。
1947年,马洛伊当选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1948年,马洛伊离开了故乡,先前往瑞士,后移居意大利那不勒斯,至死都没有再回匈牙利。
1949年,马洛伊完成了《土地,土地……!》,这部回忆录讲述了他流亡初期的生活,直到1972年才正式出版。
1952年,马洛伊移居美国纽约,并在伦敦出版了流亡中写的第一部作品《和平的伊萨卡岛》。
1954年,发表长诗《亡人的话》。
1957年,马洛伊夫妇加入了美国国籍。
1967年,移居意大利萨莱诺。
1970年代,匈牙利政府解禁了马洛伊的作品,还邀请作家回国。但马洛伊表示只要家乡还不自由,就决不返乡,甚至禁止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
1974年底,马洛伊夫妇返回美国,在圣地亚哥度过晚年。
时间快进到80年代,此时的马洛伊垂垂老矣,挚爱之人陆续离他而去。1986年1月爱妻罗拉撒手人寰,1987年春天孝顺的养子雅诺士去世,马洛伊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越来越沉默。
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记里写下了最后一行:“我等着死神的召唤,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搁。时间到了”;2月20日,他给好友、遗稿托管人沃罗什瓦利·伊什特万夫妇写下绝笔信;2月21日,马洛伊在圣地亚哥家中用一枚子弹结束了生命。由生到死,是流徙还是归去,马洛伊的一生都在行使着他的自由意志。
1989年2月21日,马洛伊在美国圣地亚哥家中,用一枚子弹结束了生命。
1989年秋天,东欧剧变,从1990年开始,马洛伊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陆续出版,政府追授他“科舒特奖章”,这是匈牙利历史上第一次将这一奖章颁发给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