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沉思》之三
月球、火星的山脉是环形的,显然是陨星撞击的伤痕。而地球的山脉却横卧南北,延绵万里,如此巨大山系的造山力量又来自哪里呢?
其实,地球造山的力量正是万里奔涌的洋流。
若不信,你就看看世界地形图。凡是处于洋流首冲的地方总有高壮的山脉和宽厚的陆基,凡是远离洋流冲面的腹地总有坦阔的平原。
一、科迪勒拉山系是洋流造山的典范。
横卧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山系,其高低、粗细的分布,典型地说明了太平洋东向洋流的冲力分布。它北段的最高、最粗地带在美国旧金山海岸以东,这一带正处在北太平洋洋流的冲面上。随着该洋流北往阿拉斯加、南往加利福利亚半岛回流,冲力减弱,山脉也慢慢变窄变细。
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最粗地带处在南纬20度左右、智利北端的阿里卡以东地带,这是因为南太平洋西风漂流被东北北向的智利海岸斜导的结果。随着抵向阿里卡的洋流向北回流,山体慢慢变细变低。
北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南美东部的巴西高原、马尔山脉等,由较弱的大西洋洋流推涌而成。北美密西西比河平原、巴西平原均因远离洋流冲面,而作为山脉的陆基平坦地漂浮在地幔岩浆上。
二、德雷克海峡是洋流造山的别影。
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峡是个被冲断的“水口”,它的岛屿碎块全被冲到峡口的东部。约在3万年前,这里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与南极大陆相连,共同阻止着西风漂流的东向推力。后因洋流顺智利海岸把南美大陆往东北方向斜推,拉裂了南极大陆,山脉南段的薄弱带又被冲断,成为现在的德雷克海峡。
三、岛屿山脉是洋流造山的佐证。
巴芬岛、台湾岛、马达加斯加岛、苏门答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岛内山脉,都处在洋流的首冲面一边,具有背海向陆的地势。
四、亚非山系有洋流造山的史迹。
亚非山系,是指北从俄国的东西北利亚山地→青藏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再南到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呈东北北——西南南走向,这一斜卧全球的最雄伟的山系与科迪勒拉山系一样是由洋流推涌壳蠕叠而成的。
大约五千万年以前,北极在北令海区,南极在南非好望角以南的洋面上,南北两条纬向西风带也呈西北→东南方向环绕地球。北冰洋西风洋流从挪威海面直奔中国的青藏高原,然后往北回流,挤出东西北利亚山地;向南回流,挤出伊朗高原。而大西洋的西风洋流从百慕大海域出发,猛奔东非高原,把它涌推成象北边青藏高原一样雄壮高峻的山群,然后北往阿拉伯高原,南往南非高原回流。原撒哈拉大沙漠与整个欧洲平原都分别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洋底,而亚非山系的东侧则有宽厚的陆基。
大约一百万年以前,亚非山系的南段因与南极大陆相连,山体细长,已抵不住南大西洋洋流的东向推力而渐渐崩溃,形成了好望角海峡。大量洋流从海峡无功而泄,南半球的东向推力大大小于了北半球,北半球洋流把地球向东南扭推,地轴开始偏转,两极漂移,原来的南北纬向西风履带所驱赶的洋流移开了原来冲击的目标,地轴出现大偏移。
大偏移后,原雄壮高峻的东非高原不再是冲击的目标,失去了原洋流的水平推力,在自身垂直重力的作用下,向西回塌,坍铺成撒哈拉大沙漠,向东下坐,出现东非大裂谷。
大偏移后,原被亚非山系堵在大西洋、北冰洋的海水大量从好望角海峡东泄,抬高了更为辽阔的印度洋、太平洋洋面。此时亚非山系东面桑田沧海:原中国东部山脉漫入太平洋,露出的山头成为日本、菲律宾群岛,原非洲东部山脉露出的山头成为马达加斯加岛。而亚非山系的西部沧海桑田:欧洲平原和西西北利亚平原从北冰洋洋底露出水面,原北冰洋的中央海岭挺出成为乌拉尔山脉。
大偏移后,为何青藏高原未象东非高原那样坍塌或断裂呢?原因是这次的身转得巧。转身后的北太平洋赤道洋流正好指向东南亚半岛,并通过云贵高原扭撑住青藏高原,使其无法东坐,而新露出水面的欧洲大陆又成了它的西部陆基,使其无法西坍,故仍维持着世界屋脊的地势。
五、软皮地壳是洋流造山的条件。
根据地震波测定,占地表70%的海底地壳平均厚度仅7.3公里,这与6378公里半径的地球相比,就比软皮鸡蛋还软两三倍。以每小时4—6公里速度在这层软皮“床单”上奔走的万里洋流,当然会使这层软皮产生蠕叠、断裂、震动、堆挪、摺皱。这就是洋流造山的奥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牛牛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