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不受时空约束,科幻创作的天地广袤无垠。历经百余年岁月,科幻文艺已经拓展了数以百计的题材,而外星人无疑是最具传统意义,最具典型色彩的题材之一。外星人早已成为科幻的一种标记。在中国,外星人被称为天外来客、异星生物、异形、异族等,指的就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世界里的智能生物。
远在科幻文艺形成之前,人们对繁星闪烁的宇宙就已充满好奇,充满幻想。数千年来,多少人遥望长空,叩问苍穹:天上究竟有没有生命的繁衍?更有人展开幻想的双翼,编织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古希腊作家琉善(约120—180年)进而凭借丰富想象,描绘了在月球上生存的人。
最早提出外星人(Aliens)这个概念的是法国天文学家兼作家弗兰姆马林,他在文章中对外星人的存在持肯定的看法。而在科幻小说里,外星人则始出于英国威尔斯(1866—1946)笔下,而且不是来自离我们最近的月球,却是来自遥远的火星。他在1898年所写的《星际战争》(又译《大战火星人》),描写了凶神恶煞般的火星人对地球的入侵。根据威尔斯的想象,火星人长有直径约四英尺的大脑袋,肉嘴周围有一簇长长的触须,排成两束,靠这来进退行动。他们以吸取鲜血为生,无须睡眠,从不疲劳,且无性别之分,靠发芽繁殖后代。威尔斯就此塑造了第一种外星人的形象模式——恶魔型。
美国作家威恩邦(1900—1936)生命短暂,留下的作品寥寥无几。但是,他的名字却被载入科幻史册,原因是他在处女作《火星游记》(1934)里塑造了崭新的火星人形象。他笔下的外星人天真友好,外形与沙漠生态环境相适应:大脑位于腹部,尖嘴犹如象鼻。除了火星人,威恩邦在这篇小说里还描绘了其它智能生物,如金字塔兽、桶体兽等。从此,外星人的这一模式——天真友好型——在别的作家的科幻作品里频频出现。
其后,不少科幻作家又着力于展现地球人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的情景,描写“第一次接触”的作品连续问世,异彩纷呈。美国作家约翰·坎贝尔、范·沃格特、默里·莱恩斯特、哈尔·克莱门特等人都曾推出这类佳作。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塑造与地球人迥异的外星人外在形象,而是刻意将地球人类文明与外星人文明加以对照,对地球人类所处的环境以及观念、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于是有了西马克的抨击军国主义,斯图金的批判性别歧视,怀德汉姆的鞭挞种族主义,安德森的谴责殖民主义政治,奥尔迪斯的讽刺人类的虚荣和偏见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莱恩斯特的小说《第一次接触》表露了地球人对外星人的重重戒备心理,以地球人用威胁手段强迫外星人与之交换飞船,各自返航作为结局。对此,俄国作家伊凡·叶甫雷莫夫在他的科幻作品里对莱恩斯特的“耀武扬威”态度予以抨击。他认为,人类达到能够建造星际飞船的先进文明,就证明他们已经成熟,不可能像莱恩斯特那样飞扬跋扈,而且应该相信外星人也已达到高度文明,也已成熟。
饶有兴味的是,在东欧,特别是在俄国,科幻小说里尚不存在恶魔型的外星人。可是在西方,恶魔型外星人仍然在科幻作品特别是影视创作中,占据统治地位。看来这种情况还会延续,外星人入侵和星际大战仍将是追求刺激效果和销售价值的手段。海因来因的《傀儡主人》(1951)和拉里·尼文的《曼克辛战争》(1988—1990)就是典型的例子。
近年来,不少作家对地球人和外星人在未来接触时,因为文化和生理不同而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美国女作家彻丽的《暗淡的太阳》三部曲(1978—1979)和《查奴尔星球》(1982—1986),美国黑人女作家勃特勒的《木星创世纪》(1987—1989)就作过这种尝试。对于采用这个题材的科幻作家来说,最为棘手的是如何描绘从未谋面的外星人。大多数作品描绘的外星人外形奇特,但是言语举止、思维心理与地球人却毫无二致,缺少足够的信服力。但尽管如此,从积极的方面看,许多作家已经转向乐观,认为总有办法找到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共同语言”。原先对外星人入侵的恐怖心理,逐渐被寻求友好接触的强烈愿望所代替。他们甚至产生了新的忧虑:一旦与外星人增进了接触,地球人难免相形见绌,由此叹惜地球文明的落后。阿西莫夫的《神仙们自己》(1972)和萨根的《接触》(1985)就是显著的例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牛牛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