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到元宵佳节,朱公因政绩卓著,上面特批下假期一个月,便带着师爷、杜捕头、文书吏与仵作一起,去汴梁城游玩。
朱公进了汴梁城一看,果然热闹:街上推车骑马,往来买卖,络绎不绝。看那汴梁河上,更是拥挤,各色大船,或运货,或拉客,将河面占得满满的。
朱公看这一片繁华景象,甚是欣喜,又盯着那撑船的竹篙看了一阵,自言自语道:“这汴梁城人撑篙,手握着竹子细的一端,却用粗一头撑在河底,与本县中不同。本县人驶船撑竹篙,却是手握竹竿粗头,用细一端着底,有人还在细的一端上安着铁叉头。”
师爷搭话道:“这汴河水乃是黄河支脉,河底想必多黄沙淤积,若是细头撑河底,必然陷入其中;而本县河底多硬石,才用那般方法撑船,若是似汴梁人这般手握竹竿细一端,便容易折断。”
朱公点头笑道:“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今日方知,处处学问也。”
一行人有说有笑,又走到一处市井。只听得前边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朱公等人上去看时,原来是一家斗鸡场子。只见那场中有三只斗鸡,高颈壮足,每只都有主人把着。那斗鸡场主人见围观人已不少,便高声叫道:“各位看官,今日三只斗鸡一决胜负,大家来下注押宝,赌个输赢玩玩。十文钱一注,花钱不多,找乐不少。这三只鸡,甲鸡两岁,乙鸡两岁,丙鸡三岁,都是常胜将军,大家都来押些钱耍呀!”
师爷看这三只鸡,悄悄问朱公道:“大人,您看这三只斗鸡,哪一只能胜?”
朱公捋着胡须道:“我看甲鸡易胜,你看那甲鸡甚是活跃,主人按它几次不住,必然好勇斗狠。再者丙鸡年龄最大,或许最有阅历,也易获胜。”
杜捕头听得,便掏出钱来,下了一两银子的赌注。果然,两局下来,甲鸡场场得胜,杜捕头得了不少银两,好不高兴,便要请其他四人吃酒。
正这时,只听有人嚷道:“今日真是背运,手气真臭!”
几人转脸去看,却见一个和尚,喝得醉醺醺的,手里还提了个酒罐子,正骂骂咧咧道:“押了三十文铜钱,竟然全输了。”
杜捕头见他那样子,便调笑道:“你这出家人,为何敢光天化日之下,吃酒耍钱?”
那和尚随口应道:“一年也难得有几天痛快,再者我那庙里也没有老和尚管着,玩玩也不妨事。”说完便晃晃悠悠走了。
文明笑道:“这到了上元佳节,和尚也临时开了荤了!”大家都笑。
朱公道:“我等赶快找家酒楼吃了晚饭,莫耽误了去那钟鼓楼前看花灯。”
大家吃完晚饭,便向钟鼓楼前街市走去。莫说汴梁城白天热闹,到了晚上,更是行人如织,摩肩接踵,甚是拥挤。朱公看那花灯景象,大呼精彩:有狮子灯,摇头摆尾;火龙灯,舞爪张牙。孔雀灯,抖翎开尾;金鱼灯,动眼闪鳞。更有那双双才子,对对佳人,谈笑风生,赏月观灯,甚是可心。
朱公正赞叹这一片太平盛世之景象,突然听有人叫道:“朱大人,来买些烟花吧!”几人扭头一看,却是本县街上的闲人刘二。
朱公问道:“你如何在这里做买卖?”
刘二笑道:“小人有一个亲戚在此处营生,节日生意兴隆,忙不过来,便请小人来帮些忙,不想朱大人也来此游玩。咱们如此有缘,大人何不照顾一下小人生意?”
朱公也笑道:“既是如此,理应照应。”说着摸出一锭银子,交与刘二,“来二十支烟花,剩下的便与你做茶钱了。”
刘二挑了二十支好烟花包好,又往里加了三支,笑道:“朱大人历来照顾我们百姓,如何能再要朱大人多破费?这多余的钱还是要找给大人,另外再送大人几支烟花。”说罢,麻麻利利数出几十枚铜钱,与烟花一并交与朱公。
朱公见刘二这般挚诚,也没推脱,便将解开一串铜钱,将刘二递来的铜钱往上穿,却又突然止住。随即问刘二道:“刘二,你看这一枚带血的铜钱,却是怎么回事?”
刘二一看,忙说:“小人不曾注意,再给大人换一枚便是。”
朱公拦住道:“且慢,你可记得这铜钱是哪里来的?”
刘二答道:“今天来小人摊子上的有好几十人,小人如何记得是谁给的?”
朱公又问道:“看你卖得的那些钱中,还有无带血的铜钱?”
刘二仔细翻找一遍,答道:“没有,只有那一枚。”
朱公看了看那枚铜钱,接着问道:“你这里可有卖一文钱的东西?”刘二道:“没有。”朱公便告别了刘二,带着手下人走了。
师爷见朱公不住盯着那铜钱遐思,便劝道:“大人也不必多虑,想必是哪个屠户,不拘小节,将血迹弄在铜钱上了。”
朱公摇头道:“不会。平常人都将铜钱串在绳上,只有散碎的才不串,这元宵节上街赶集,岂不多带些钱财?必然会带成串的铜钱来买东西。这铜钱串在一起,必然将两边两枚也染上血迹,刘二那里又没有一文钱的货物,却只有这一枚铜钱,因此必然不是你说的那般情况。”
杜捕头又道:“亦或是那屠户在血迹干涸之后,才将它串在绳上。这人血又是干涸极快的东西,没沾在其他铜钱上,也是理所当然。”
朱公答道:“若是屠户所为,他手中的铜钱上应该都沾着血迹和油脂,可刘二那里却并无其他这样的铜钱。再者说来,这钱上血迹,略带污灰之色,似是病体之血。况且屠户也不会用刀杀死得病的牲口,只会用棒子打杀再掩埋,以防污了刀案。”
杜捕头又劝道:“既然这般,就可能是生肺病之人咳血,染污了铜钱,也是正常。再说我等是外地官吏,就算真有命案在其中,也当上报开封府衙,与我等无关。常言道:认真您就输了。”
朱公思忖道:“可先让仵作验看一下,看到底是何等血迹,再做计较。”四下里看仵作时,却不见他与文明。
朱公三人又各处找寻一番,但见不远处,文明与仵作正在一灯谜摊子前,与那摊主争辩。
朱公上去问其缘故,文明道:“大人,刚才我和仵作大哥见这里有猜灯谜的,便停下来玩。我看这个灯谜‘半夜叫门闻声谁’,便猜是个‘我’字。可那摊主却不承认,我便要假扮半夜来访,与他演练一番,他若说得‘我’字便输了。可这摊主甚是不爽利,硬是不说那字。”
那摊主也分辨道:“这位客人没猜对,我怎能答应?”
朱公觉得好笑,便说:“既然这摊主说你猜得不对,也不用尽力争辩了。待我也来猜一个。”
那摊主道:“这位客官来猜一次吧,两文钱,若是猜对了,可得笔墨一套。”
朱公付了钱,看那摊子上的灯笼,便挑了最大的一个,只见那灯笼上写着十行诗文:
说去云亦去,
天下怎无人?
春日尽散客已离,
遥见罗敷采药夕阳沉。
欲语停言难开口,
玉手撷去穴旁参,
素衣加体竟显墨,
人却相隔未能诉情深,
尽碎杂木心中恨,
怨天晴,未成伞中两点人。
(每句打一字)
朱公略作思量,对那摊主道:“这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字。”
摊主笑道:“这位客官真是聪慧过人。以前也有客人猜出,只是第七句解释不清,不能算赢。”
朱公笑道:“你看那‘不分青红皂白’的‘皂’字便知。”又望着那灯笼道,“看这诗文,虽是书法精妙,语句流畅,可作诗之人似有难言之隐。”
杜捕头笑道:“大人真是多虑,出来游玩,也如查案一般。”
文明也笑道:“难言之隐倒是不曾看出来,可依小生经验,此人虽书法高绝,可是字中却少了几分力气,似有重病缠身。”
仵作也应和道:“纵然不是重病缠身,也是受了不少内伤。”
朱公听言,便问那摊主道:“这灯笼上的诗句是何人所写?”
那摊主满面喜色道:“这位书生的眼力真好,这灯笼上的诗句,正是咱们汴梁城有名的苏金雨苏相公所作。只是苏相公宿疾缠身,身体欠佳,很久不给人写字了,我们托了关系才求来了这诗句。”
朱公一听,便来了精神:“这苏相公住在何处?”
那摊主笑道:“客官想必是外乡人,汴梁城人有谁不知道苏金雨苏相公的?就住在前边三胜街上,最高的一座小楼便是。”
朱公又问道:“哦?这么说这苏相公在汴梁城颇负盛名?”
那摊主见朱公要问端详,更是神气,笑道:“那当然,这苏相公可是汴梁城的名家。他住的那三胜街,更是汴梁城的福地。那三胜街上住着三个胜者,头一位便是苏相公。他曾在汴梁城书法会上夺得头筹,书法可称得上是当今一绝,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非常人能比;这三胜街上第二位,便是‘画胜’伍云一,去年汴梁城赛画,他力克群雄,得了第一;还有一位邬大成邬大镖师,别看现在已年近半百,可精神矍铄,前几年在汴梁演武大会上用金钱镖技压众英雄,扬名中原。平日里他又为人最好,我这灯笼便是托他求苏相公写上字的。这三人都是汴梁城一等一的名家,又是街坊邻居,前几年结拜为异姓兄弟,从那时起更是名声大振。这苏相公的表妹还是伍云一的夫人。”
看到摊主说得眉飞色舞,朱公也不住点头。听罢摊主所说,朱公道:“这苏相公题字的灯笼,我甚是喜欢,可否不要那套笔墨,换把这灯笼给我?”
摊主道:“这灯笼却不值几个钱;苏相公的字,可是宝物,若要买来,再给五两银子才行。”
朱公略思量一番,取钱递与摊主道:“我等欲拿着那灯笼去拜访苏相公,若是这字是假,我们再来要回银子。”
摊主笑道:“苏相公的字,汴梁城中学子争相模仿,但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客官若不信,在路边随意问人便是,随便找来个读书人就认识他的字。不过听说苏相公好像是得了病,咳嗽不止,近日极少见人了。”
朱公谢过摊主,拿着那灯笼,便带着四人向三胜街走去。别看钟鼓楼附近一片繁华,可这三胜街,此时却清静非常。原来汴梁人素来敬仰苏相公,都知道他身体欠佳,不愿去打扰;更兼邬大镖师照顾义弟,凭着人脉广大,多面吩咐关照,因此连沿街叫卖的走商菜饭,到了三胜街也不肯高声吆喝。
五人到了三胜街,便看到那苏相公的宅邸。上前敲门时,有一个老家人开了门。朱公叉手拜道:“在下朱某,在街上看到这苏相公写字的灯笼,甚是倾慕,特来拜访苏相公。”
那老家人揉揉眼道:“真是不巧,苏相公外出去了。”
朱公惊道:“听得街头传言说,苏相公久病缠身,为何今日外出?”
老家人道:“我也不知,下午苏相公便独自出去了,说是去城隍庙上香,此刻去方灵验。还说若是天晚,便在城隍庙住下,我们不用等他。”
杜捕头忙问:“既然身体欠佳,为何还独自前往?”
老家人道:“却也奇怪,苏相公平日里并不信鬼神,今日却主动去上香,还不让我们这些下人跟随。只是前几年没病时,时常到庙里与和尚下棋,并不上香。”
朱公又问明城隍庙位置,老人家答道:“这城隍庙甚是偏僻,在东南边城外大树林中。平日里百姓也很少去。”
朱公便拜别了老家人,领着众人离了苏宅。
杜捕头性急,又问道:“大人,我们现在该何处去?”
朱公满带严峻之气道:“城隍庙!”
这城隍庙果然偏僻,五人到了那大树林中,见一轮明月当空,白光泻地,远远看那城隍庙,好似蒙上一层霜雪,又似罩上一层灰尘,又有小风微冷,更觉阴气重重。文书吏与师爷都是文人,平日里没见过这般景象,不由得隐在其他人身后。杜捕头和朱公平日里经常查案,常去案发之地,却也习惯。仵作平时常验尸收尸,就算守着尸首吃饭也是常有的事情,故此也不怕。朱公上去一推那门,竟然不曾锁住。几人便进了那庙。朱公请呼几声,却不见有人应答,便叫众人分头去找人。
众人穿过几重院子,却也不见有人。最后还是杜捕头在东边小院里的一棵大树下,发现躺椅上睡着一个人,便上去推醒。刚推两下,却又乐了:那人正是白日里吃酒耍钱的和尚。那和尚此时还醉醺醺的,被人推醒,颇为不满,怒声问道:“大夜里不去看灯,却来搅老子的好觉!有什么事情非要这时候来?”
朱公等人此时也闻声赶来,见了那和尚,便哭笑不得道:“哪里有和尚自称老子的,出言不逊,还吃酒耍钱?若是本官严厉,便可将你抓入衙门中。”
那和尚听得几人是公门中人,虽然醉眼惺忪,看不清楚,却也连忙拜下求情。
朱公厉声道:“此番先不查办你,你可见到苏金雨苏相公来此了吗?”
和尚忙答道:“确实见得。”
朱公大喜:“你何时见到苏相公?现在他却在何处?”
和尚说:“贫僧是在半年前见到苏相公的,那时他还常来帮忙给庙中掉色神像壁画补些颜料。”
朱公故作怒道:“这和尚真是胡闹,本官问你今晚可曾见到苏相公?”
和尚吓得又拜道:“苏相公重病缠身,这汴梁城中谁不知晓?怎会在这大半夜来我这破庙里?”
朱公道:“苏相公家人明明说他来城隍庙了,你却说不曾见到,也不知是谁在欺瞒本官。但我估计苏相公可能还在庙中,大家分头寻找一下。”
朱公吩咐和尚把庙中各殿灯烛都点亮,以便众人寻找。
灯烛点亮之后,朱公看这殿堂破败,便问那和尚道:“这城隍庙为何如此残旧?”
那和尚答道:“这城隍庙地处偏僻,如今百姓求神拜佛,都去城里关王庙了,几乎没人来这里。这儿只有我一个和尚,权且当做庙祝。贫僧平时也只是靠些许微薄香火钱度日。今日又发现神像前有好心施主供上两坛好酒,便想乘过节之时,松松这戒规。于是下午吃了一坛,睡了一大觉。傍晚时又拿些香火钱上街,还买了些烟火玩耍,看斗鸡之时,便遇到几位大人。”
这时杜捕头等人也返回来,向朱公禀报道:“大人,我等仔细搜查了一番,并未见苏相公踪影。”
朱公思量一番,又问那和尚:“苏相公修补壁画神像,是在哪间屋里?”
和尚带路道:“是在这边阎王殿中。”一行人便进了靠后的一间大殿。
若说城隍庙从外看便阴气重重,那这阎王殿便更是如阴曹地府一般:正当中高高供着阎罗王,青面红须,眼珠突出,虽是泥胎,却仿佛会随时起身杀人一般。神像面前是个功德香,两边厢各色小鬼,张牙舞爪,甚是可怖。那众泥像上的毛发胡子,并不是刻在泥胎上,而是用彩色兽毛粘在上面的,与一般庙中神像不同,那衣衫也全是真的,更如活物一般,狰狞万分;再加上数量众多,使这殿里真如活地狱一般。文明和师爷本就心惊胆寒,又见这般景象,都不敢直视。
师爷正要往众人身后躲,突然一阵寒风吹来,将一物啪一声打在他脸上,吓得他不由惊叫一声。将那东西拿下来看时,却是半张残破纸片,定睛观瞧,上边还有些字迹。
朱公拿过来一看,只见那纸上写着:“蜂蜜一两,甘草三钱,陈皮二两”……剩下的字因纸片残破看不到,但看纸边焦痕,估计是烧掉了。
和尚凑过来道:“小僧也知道些医道,看这几样药材,都是润肺的药。可这搭配剂量,却似胡乱写成,不合医书药理。”
朱公略微点头,又看了看那残破纸片,便收入袖中,又问那和尚:“这里泥像众多,哪些是苏相公的手笔?”
那和尚答道:“这些小鬼年久失修,有些掉色了不少,那些颜色较新的,便是苏相公和画工补上的。”
杜捕头不解道:“苏相公是汴梁城中名流,怎会来这里帮你修庙?”
和尚笑道:“大人有所不知,小僧年幼时,读过几天书,正与苏相公同窗,颇有交情。实不相瞒,苏相公小时候常来这里玩,与这里老庙祝相熟。小僧后来贫困出家,还是苏相公介绍来这里干活。现在老和尚圆寂了,小僧便在这里主事。苏相公前几年没病时,还时不时来与我下棋,看这些神像破旧,他又是读书人,深知绘画之法,就顺便帮我修补几笔。其实若不是前几年那次身体不适,未去比赛绘画,这‘画胜’之名,便是他的了。只是这两年生病之后,身体糟得厉害,时常咳血,便不常来这里了。我这里平日素来偏僻,消息也不通,小僧也只是逢大节才往城里看看,往常都是苏相公来与我说些城中故事,近日他不来了,我这里也甚是冷清。后来又有一画工愿来帮忙修补泥像,隔三差五便来。”
朱公听罢,又问:“你最后一次见苏相公,是什么时候?”
和尚思量道:“最后一次?怎么说也有好几个月了。苏相公生病之后便不常来了。”
朱公又问:“那画工你可认得?”
和尚道:“不认得,只是和苏相公年龄相仿。况且苏相公也几乎将泥像壁画修补完了,那画工的活计也没有多少,因此并没有来过几次。”
朱公沉吟不语,左思右想,却又不能完全理清头绪,便坐在殿中小桌旁,抬头挨个儿看那些泥像。
突然朱公指着一尊泥像道:“你们看那个青面小鬼,为何睫毛只长在眼下边,上边却没有?”
杜捕头笑道:“大人与这小鬼也计较。它既是鬼怪,纵使头上生角,背上长翅,也是寻常。这眼睫毛只长下半边,又有何稀奇?”
仵作看那青面鬼,却颇感异样,爬上泥像基座仔细看时,却发现那小鬼不是粘在基座上,只是双臂架在两边小鬼身上,靠着身后边墙壁。仵作便抓住那小鬼使劲往上一提,便举起来,几人怕把泥像弄坏,连忙接住,放在地上。那青面鬼还是兀自伸着双手。
朱公看那青面鬼:一头黑发,头上还戴着头巾一双蓝色大眼。身上穿一身青色长袍,胸前还画着紫红色纹案,两手直直伸着,也染做青色。左手掌微微蜷曲,手心里还有一圆形凹痕。
杜捕头看着地上泥像问道:“这泥像虽不是粘在基座上,却也无甚出奇,为何将它取下来?”
仵作低下身又摸了两下道:“这不是泥像,乃是一具僵硬的尸首。”众人大惊。
师爷问道:“这死人为何还睁着眼睛?”仵作并不搭话,只是叫和尚打一盆水来,自己给尸首洗脸。
众人才发现,这尸首的青色面皮是画上去的。那眼睛画在眼皮上,死尸原来双眼紧闭,故此朱公看到那睫毛只在眼下边。也多亏此人面貌清秀,睫毛甚是修长,才被看出端倪。待仵作将尸首脸上全洗干净,叫和尚来辨认。
和尚盯着尸首看了半日,说道:“看着应该是苏相公。只是苏相公有些时日不来,近日病情又加重,和前几个月相貌大有差别,清瘦得多。”说着忍不住单手立于胸前,闭眼默念了几句佛经。
朱公又见那尸首腰带上掖着一个笔袋,便取下来看。那和尚惊呼道:“这且不是苏相公的笔袋?由此说来,这必是苏相公了。”
朱公又细细端详,却见那笔袋上的细绳断做两段,断口还略带深红。
朱公又自言自语道:“这笔袋之类,平时都用绳子拴在腰间,这个为何胡乱掖在腰带上。”并无人应声。
仵作又解开死尸胸前衣服,只见胸口刀伤一处,正中心脏。仵作道:“这胸前所画图样,正是为了掩盖衣襟上的血迹。”
朱公又低头看着苏金雨,思量一阵,便觉茅塞顿开,起身吩咐道:“既是苏相公尸首,那师爷与文明先去苏相公家中,告知此事,让他们来领尸首,仵作去开封府上报得此案。”
杜捕头道:“那属下有何差事?”
朱公道:“你去告知邬大镖师,我去告诉伍相公,他们都是死者至亲之人,不可不知。”
和尚问道:“这邬大镖师小僧知道,这伍相公是何人?”
朱公道:“想必苏相公未曾与你提起。他们都是苏相公结拜兄弟。”
那和尚牢骚道:“这苏相公也是,这般大事,我竟从未曾听他说起。”又恳求道,“不过无论如何,大人若是理清头绪,了结此案,还望来此与小僧说知。”朱公答应了,托和尚照看苏金雨尸首,便与众人出了城隍庙。
刚出了庙门口,师爷便问:“大人想必已看破其中原委了。”
朱公道:“若是本官推断不错,应当是如此这般这般。”几人听罢,拍手称妙。
朱公止住道:“这还仅是推测,我等还要求证几件事情,刚才我已吩咐你们,各自去吧。”
杜捕头道:“大人可否将那一枚铜钱交与小人?小人自有办法,破解此案。”
朱公递给他铜钱道:“你平时最沉不住气,这次办事一定小心,若无充足把握,切不可妄下结论。”
杜捕头拜道:“大人放心。大人刚才已将范围缩至最小,可小人已知道凶犯为谁了。”说罢便大步向城中走去。朱公见拦不住他,叹了口气,便吩咐众人干事去了。
且说杜捕头一路走到邬大镖师家中,通报了姓名,门人便引到邬大成屋中。
那邬大成正在喝茶,见有陌生客人来到,忙起身相迎。杜捕头并不还礼,只是冷笑道:“邬大镖师干的好事!”
邬大成疑惑道:“这位客人何出此言?”
杜捕头喝道:“大镖师不必再装聋作哑,苏金雨相公在城隍庙被杀,正是邬大镖师所为!”
邬大成惊道:“什么,苏三弟被害了?”
杜捕头道:“正是。幸好苏相公被害不过几个时辰,手中给我等的暗示尚存。若不是我家朱大人明察秋毫,待到尸首腐烂之时才发现,恐怕大镖师便逍遥法外了。”说罢将那枚血污铜钱丢在邬大成面前茶几上,喝道:“这苏相公左手心里又圆形凹痕一处,必是这铜钱痕迹。苏相公死前曾死死握住这铜钱,就是暗示我等,杀人者正是你这擅打金钱镖的邬大镖师!”
邬大成一听,顿觉晴天霹雳一般,一屁股坐在椅中。又将那铜钱捏起来看一阵,喃喃自语道:“苏三弟怎会被人杀害?我知苏三弟素来身体欠佳,还曾特意送他一柄匕首防身,三五个痴汉也近不得他,怎会被人杀害?”
杜捕头逼问道:“难道苏相公之死,不是邬镖师所为?以邬镖师的武功,空手入白刃,也并非难事。”
邬大成垂泪道:“可我前几日练功伤了手腕,今日并不曾外出啊!我这家奴院公,都能作证。”
杜捕头冷笑道:“这宅子里上上下下,都是你家下人,怎能不包庇隐瞒?”说罢拿出腰牌亮明身份道:“大镖师莫再做戏,这场官司,你是打定了!与我去开封府说话!”伸手便扯邬大成走。
那邬大成哪里肯去,分辨道:“大人可曾看到案发之处有一柄匕首?”
杜捕头问道:“什么匕首?”
邬大成道:“我曾订做了三把上等匕首,柄上嵌有红宝石,价值连城,更兼刀刃锋利无比,是难得佳品。我曾送与苏三弟一把,若是它被贼人发现,必然将这匕首拿去首饰楼等地出卖,大人由此便可查证。小人也认得些绿林人物,也可帮忙查找。”
杜捕头怒道:“哪里有贼人刚刚得宝物在手,就去街市上出卖,定要等风声过了再出手卖掉。再者,你说曾送苏相公匕首,有何凭证?”
邬大成道:“我当时订了三把好匕首,送与苏三弟一把,同时还送了伍二弟一把,他知道这事,大人可去问清楚。”
杜捕头冷笑道:“好一个嘴尖舌利之徒!好,你我便去伍相公家问个清楚。”便拉着他向外走去。有家人想要阻拦,邬大成摆摆手,便都退下了。
刚出了邬大成家门,就见仵作领着几个开封府官人走来。杜捕头大喜道:“你来得正好,我正要去他二弟伍云一家问些事情。若是伍云一见了他的面,受他眼神示意,便会包庇于他。这人是疑犯,你们正好先看住他。”
仵作答应了,就和两个差官留下看住邬大成,另外几个差官飞也似往城隍庙方向去了。
那留下的开封府官差对仵作道:“我们跟你来这里,本来是要听朱大人说清其中原委,现在却临时看住犯人,似石柱一般,杵在这路边上。喝西北风不说,还不明这案中原由,这元宵佳节,哪有这般道理?”
仵作笑道:“二位放心,朱公自有办法,若是二位贸然闯入苏家去找,或许反坏了朱公大事。”
再说朱公到了伍云一家,敲门拜道:“在下朱某,素来仰慕伍云一伍相公才华,今日特来拜访。”那门人听得大喜,立即报与伍云一。
不多时,伍云一亲自迎出来,满面红光施礼道:“元宵佳节,客人登门拜访,伍某倍感荣幸。”
朱公也还礼道:“在下朱某,久闻伍相公画艺高超,今日特来汴梁城拜访。”
伍云一忙道:“区区雕虫小技,何足挂齿?朱兄今日来得正好,伍某马上要做完一幅新画,就差几笔,尚未与人看过,请朱兄赏光。”
说罢便领朱公步入书房。那伍公子脸上还甚是欢喜,左手提起紫砂壶,右手拿起白瓷杯,亲手倒了一杯茶递与朱公,朱公也双手接过吃了。
又见桌案上正摆着一幅卷轴,上面画着几朵紫色牡丹,墨迹尚未干涸。画旁还放着文房四宝,并朱砂赭石等一应颜料。
朱公走上前去观看,捋须点头道:“果真栩栩如生!这花旁所题诗句,字体词句,都是绝妙非常!”
伍云一面上微露一丝不悦,随即又笑道:“这画上诗句,是提前请我那结拜三弟苏金雨所作。”
朱公突然面色凝重道:“提到苏相公,伍公子可知一事?”
伍云一问道:“是何事情?”
朱公道:“今晚城外城隍庙,有人发现苏相公被害。这事情现在已在汴梁城传遍了。”
伍云一焦急道:“如此大事,为何没人告知于我?”
朱公道:“我这番不是来告诉公子了?”
伍云一又问道:“兄台可知道苏三弟是被何人所杀?那凶手可曾伏法?”
朱公道:“凶手是谁还未曾得知,只是鄙人在案发之处,发现些许蛛丝马迹。现在只是要再问公子几桩事务,便可破解此案。”
伍云一将信将疑道:“朱兄又非公门中人,何故插手?为何不上报开封府,好早早结案抓住凶犯,替我苏三弟报仇?”
朱公道:“公子此言差矣,本官也是朝廷命官。”
伍云一拱手问道:“敢问大人是何官职?”
朱公道:“本官乃是堂堂七品县令。”
伍云一不禁笑道:“区区一县之长,怎来这开封汴梁城里查案?”
朱公道:“无论如何,本官也是公门中人,又最早得知此案,为何不可过问?却说伍公子,难道不想与义弟报仇?”
伍云一便让朱公将所见所闻讲述一番。朱公将前边所述文字,都告与他。
伍云一听罢便问道:“那依朱大人所见,我三弟是如何被害的?”
朱公道:“依本官所见,那苏金雨相公进来疾病缠身,很少外出,今日突然前往城隍庙,必然是熟人相约。”
伍云一思忖道:“确是不假,那城隍庙的和尚,与苏三弟自幼相识,三弟以前身体康健时,常去他那里下棋谈天。此次想必也是那和尚相约。”
朱公摇头道:“非也。若是那和尚相约,庙里没有其他人,和尚必然自己前来,苏相公家人也必然说是和尚相邀,而不会说是苏相公去上香。因此本官推断,必是苏相公家相熟之人,平日常出入苏家,故此门人也不会注意。这熟人便定下一计,在苏家与苏金雨商量,说在城隍庙求得药方一副,可治苏相公肺病,约他一同去神前敬拜。苏相公虽不信鬼神,但因与这人交情匪浅,推脱不过,便答应了。那人又道心诚则灵,不让苏金雨与家人说明内情。又找些借口,提前一步去了城隍庙,不与苏金雨同时出门,以免路上行人认出。”
伍云一问道:“这苏相公乃是汴梁城的名家,他若上街,必然有人见到。”
朱公摆手道:“这也不然。苏相公有些时日不曾出门,因疾病缠身,面容枯槁许多,与往常大不相同,那和尚才半年不见,就辨认不清楚。更兼三胜街素来是清净之处,很少有行人过往,没人见得苏相公出门,便不会认得那是他。若是两人同行,路上必然谈话,万一被行人认出,这杀人之事,便办不成了。况且那凶犯提前到那城隍庙,还有一件要事相办。”
伍云一又问道:“哦?却是何事?”
朱公道:“伍公子可记得,那庙中还有一个和尚?若是杀人之时被那和尚看到,反为不美。那人提前数日便扮作画工,假意与那和尚修补画像,去了几次,摸清那庙中情况与那和尚习惯,得知他有些不守戒律,便偷偷将好酒放在神前。那和尚见得,便会喝个大醉。凶犯提前去城隍庙,就是要确认那和尚睡熟。话说回来,就算那和尚不曾喝醉,他提前到了庙中,也会将那和尚灌醉,以防碍事。”
伍云一听得入神,不由得上身前探。
朱公又道:“凶犯将苏金雨引至阎王殿中,给他看那药方,乘苏金雨疏忽之时,便一刀将其刺死。至于那张药方,行凶后便就这灯烛烧掉,或许风大,吹灭灯烛,故此那药方还留下一角,被风刮去了。”
正这时,杜捕头大步进来,俯在朱公耳边讲刚才事情都说了一遍。朱公微微点头,又略作训斥,叫他先善待疑犯,免生冤案。杜捕头出去一阵后,又回来站在朱公身边。
朱公又继续对苏金雨讲道:“凶犯将苏金雨刺死后,便将他扮作一个小鬼,放在两边群像之中。因为那庙中小鬼数量众多,平日里也极少有人去看,一时半刻,便不会被人发现。就是苏相公腰上掖着的笔袋,本官本来不知是何缘故。可现在便知道了:那凶犯一刀插在苏金雨胸膛,苏金雨必然一手抓住胸前那人刺他的手,一手挣扎着去摸那笔袋,掏那邬大成送他的匕首,反过来捅那人。可那凶犯与他熟识,必然知道他笔袋中有匕首,怎会让他掏出?便也伸另一只手来抢他笔袋。可怜苏金雨,只是抓住那笔袋绳头——往常读书人笔袋,为方便拴在腰间,绳头都系着一枚铜钱——可苏金雨只是将那绳头拉断,将绳头上缀着的铜钱扯下来,抓在手里。随着苏金雨魂飞气泻,手中铜钱也掉在地下。”
伍云一又问道:“那铜钱,却又如何落到集市之上?”
朱公道:“那凶犯见那铜钱掉在地上,又不敢带在身上。看到旁边功德箱,里面也有些铜钱,便随手丢入其中,想是大海捞针,死无对证。这人血干涸最快,故此时也不易沾污其他铜钱。谁料今天那和尚要去城中游玩,便拿了功德箱里的香火钱。他买烟火玩耍时,却将这枚铜钱递给摊主了。后来又落在本官手里。”
伍云一低头不语,思量半晌,又问朱公道:“朱大人所说,甚是周密,可知是谁杀害我三弟?”
朱公正色道:“伍公子怎没注意到刚才本官话中有两大疑点?”
伍云一道:“哦?愿闻其详。”
朱公道:“其一,这苏金雨胸膛受刀,手中铜钱,如何会沾上血迹?其二,照本官刚才所说,苏金雨右手护伤,左手抢笔袋,必然惯用右手,那笔袋也该挂在右边。左手够右边腰上,岂不是太不方便了?”
见伍云一脸上惊讶,朱公又道:“因此,那笔袋,应是放在苏金雨面前桌上,刚才本官讲述前情时曾提到:阎王殿中,正巧有一小桌。”
朱公又上前一步道:“如此这般,凶犯隔着桌子刺死苏金雨,苏金雨伸手夺笔袋,动作方才合理。另外,苏金雨平常咳血,那痰血若来不及掩住,必然吐在桌上。因此那铜钱上和那绳头上便有血迹。”
伍云一点头称是。
朱公又道:“可若是这般,便又有两疑点:为何苏金雨要将笔袋放于小桌之上?既是吐血,那桌面上为何没有血迹?因此本官便推断出来:那人必是请苏相公题字,因此苏相公便解下笔袋,放在桌上用。那凶犯又将宣纸铺在桌上,趁苏金雨咳血虚弱之际,将他刺杀。那咳出来的血,便都落在纸上,只有一点溅在绳头铜钱上。这便解清了刚才那两大新疑点。”
朱公又走进一步,道:“伍相公,你我可演练一番:苏相公右手护伤抓住那凶犯手腕,左手抢笔袋。那凶犯对面刺杀,必是左手拿刀。综上所述,那犯人与苏相公熟识,又常有来往,精通画工,又不能被那城隍庙中和尚认出。更重要者,那犯人惯用左手,正与伍相公相同!”
伍云一惊呼道:“朱大人如何知道小生惯用左手?”
朱公道:“刚才伍相公倒茶时,朱某看得。”
伍云一听言,又慢慢坐下,将巴掌拍得山响,冷笑道:“朱大人果然机敏,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可惜全凭主观臆断,并无半点凭证。”
朱公走进桌案旁,指着那画道:“这画上诗句,莫不是你诱使苏相公今天在阎王殿小桌上写的?这些紫色牡丹,正是苏相公之血迹描成。伍相公素来迷信,若是平时不信鬼神,贸然请苏相公去上香,他便会生疑。你这番杀人留血,便是想借苏相公些灵气,让你画艺大增。”
伍云一又冷笑道:“我与三弟最好,请他写字,岂不是随意之事?另外说这颜色是血迹,朱公有何证据?”
朱公答道:“刚才本官听说,你结义大哥邬大成也曾送你一柄匕首,想必是用它杀害苏金雨了。”
伍云一道:“有匕首却不假,正是大哥所赠。三弟也有一把,一模一样。”说罢从桌上一木架中拿起一柄匕首道:“就是这件。”
朱公看那匕首,做工甚是精致,柄上嵌着一颗红宝石。朱公又看着那幅牡丹道:“这画上颜色,若是用水浸出来,叫仵作察验,必然能知端详。”
伍云一道:“万万不可,这可是小生心血!上面还有苏三弟遗作,甚是宝贵啊!”
朱公见他这般,便道:“我听那灯谜摊主一直夸赞苏金雨在灯笼上题字,却不曾说有找你画灯笼;对苏金雨张口闭口叫做相公,却对你直呼其名;那城外和尚,虽然消息偏僻,可知道那三胜中的二胜,却不认得你;你和你家门人见有仰慕者来访,虽不认识,却分外热情。这都说明,苏金雨的名声、人缘都比你强许多,平日来找你求画者也是很少。又由那和尚与灯谜摊主话语,本官又知道,苏相公画功也不次于你。若是当年有苏相公参赛,你这‘画胜’名号,便不能保住。你心中必然认为,你们汴梁城三胜一起,正如三斗鸡相争,强出头者易胜,便将苏金雨杀害。”
伍云一道:“苏金雨确实有多处优于小生,若说小生一点不曾嫉妒,也是假话。苏金雨与小生感情极好,他表妹秦氏,还正是拙荆。怎会因一时技不如人,便杀害他?”
朱公突然问道:“刚才伍相公说,尊夫人可是姓秦?”
伍云一惊讶道:“正是啊。城东南秦家,也是汴梁城中名门望族,大人怎不知道?大人不要岔开话语,这惯用左手的画工,汴梁城也不知有多少。大人怀疑小生杀人,若是找不到确实证物,可要给小生道歉,还小生清白来!”
朱公道:“那苏相公的匕首,是专门订做,你必然不敢随意丢弃,想必还是藏在伍公子府中。”
伍云一大笑道:“若是朱公疑心,便可派属下随意搜查。若找到那宝石匕首,小生甘愿伏法认罪!”说完便大袖一挥,请朱公搜查。
杜捕头正要翻找,朱公拦住道:“且慢。伍相公聪敏非常,必然会将证物藏在常人找不到之处,我看你不必费事。”又对伍云一道:“这匕首一式样独特,你必然不敢藏在其他地方,若是被人发现,便有危险。这匕首应该还在你府中。”
朱公说着,又拿起那幅牡丹图道:“朱某还有一事不明:往常文人作画,都是先画在宣纸上,再送往装裱店里裱糊成卷轴。可你这画为何直接作在这卷轴上啊?”说罢就去摸那卷轴两端。
伍云一忙道:“大人可不要弄坏了!”要去阻拦,却又被杜捕头拦住。
朱公摸索几下,果然将轴柄一头拔下,发现那轴心是空的,却是竹管做成。朱公口朝下一倒,只见一匕首落在桌上,正是苏金雨那把嵌着红宝石的。
伍云一此番哑口无言。
朱公又看看那牡丹图,叹息道:“伍相公,看你这般手笔,也非等闲之辈,若是再练两年,必然是无人能及,因何如此不明事理,做成这等心胸狭隘之事?正如艄公撑船,将粗壮一端撑到底方可,若是扬长避短,必然会深陷泥中。你不认真作画,何故要争风吃醋,触犯国法?”
伍云一闻言,叹息许久,望着窗外明月轻声道:“若是朱大人以为小生是一时嫉妒,就杀害义弟,却也太小看我伍云一了。”
朱公道:“本官当然知道其中隐情。伍相公,你来看这灯笼。”说罢便举起那买来的灯笼。
伍云一探身看罢,说道:“这不是苏金雨写的灯谜?”
朱公道:“这首小词看似灯谜,实则内含隐情。伍相公应知道汉乐府中有一首《陌上桑》。那诗中所说的美人秦罗敷,正是住在东南方。故此苏相公在此诗中,借罗敷之名,抒发对表妹城东南秦氏的相思之情。”
伍云一叹道:“大人所言不差。秦氏与苏金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甚笃,若不是苏金雨体弱多病,秦家便将她嫁与苏家了。可那苏金雨常借切磋书画之名,造访我家,实则是来看秦氏的。起初家人中也有风言风语,我都喝止住了。可有一日,苏金雨来我家闲谈,谈到一幅古画,小生正好有收藏,便去阁楼取来与他看。可回到书房门口时,却见他与他表妹秦氏在窗边,四手相牵,含情脉脉,互诉衷肠,甚是亲密。小生窥看了约有半个时辰,才知他们有多年隐情,只觉得头巾发绿,脑门发青,正如乌龟团鱼一般!却叫我如何承受得了!”说罢狠狠向桌上一捶,不禁摇着脑袋,双目垂泪。
朱公也叹道:“既然尊夫人对苏相公一往情深,何不索性成人之美,一纸休书,将她休回家去,让她日后好与苏金雨厮守?”
伍云一大哭道:“小生对秦氏一往情深,一心想要白头到老,如何能放得下她?”
朱公道:“公子此言差矣,殊不知,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伍云一摇头道:“我何尝未想过放手。我心中也明白,那苏金雨很心仪秦氏,比我会讨好她,不似我这般孩子气,一直为难着她。可我就是舍不得秦氏,也咽不下这口气!”说罢大哭一番,又狠捶桌案。
朱公道:“伍相公,无论如何,杀人偿命,现在当与我去开封府了。”
伍云一却忽然又顽抗道:“这里家奴院公,少说也有几十人,朱大人只有两人,能出我这宅邸吗?”
朱公从袖中取出几支烟花,又拿起桌上烛台走到窗边道:“朱某早已与开封府官吏约好,若有紧急,放烟花为号。附近兵丁见了这烟花,便都会闯进来。”
伍云一垂头丧气道:“那好,待我去里屋卧房换件衣服,便与朱大人一同前去投案。”说罢拿起笔来,将那牡丹图补完,便魂不守舍,走入隔壁卧房。朱公与杜捕头只在门口死死等着。
约过半柱香时间,只听屋里一声女人惨叫,朱公与杜捕头忙推门进去。只见伍云一左手握住一剪子,深深插在脖颈之上,血流如注,眼见得是救不活了。
朱公问旁边那妇人,得知她正是伍云一的妻子秦氏。刚才伍云一呆坐在窗边,一言不发,如痴呆一般,只是直勾勾看着秦氏。又突然抄起一把剪刀,将自己刺死了。朱公摇头叹了几口气,便叫杜捕头喊仵作前来收尸。
次日清晨,朱公一行人出了城东南,要将这案件始末,告与那城隍庙和尚知道。
朱公抬头看那一片树林,不由吟道:“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又对众人道:“那苏金雨与秦氏青梅竹马,年幼必然常来这里游玩,故此也与那老庙祝相熟。苏金雨常去和尚那里修庙,并非是帮那和尚的忙,而是想将那庙中修补做当年他与秦氏玩耍时的模样,权作纪念,聊以慰藉。又因为每当提起伍云一,便不由想起秦氏,故此也不曾与和尚说过结拜把兄弟之事。”
众人都颇为惋惜。
文明叹息道:“问世间情为何物,只看那妇人走路。”
众人随他手指一看,只见一妇人,面容憔悴,一身素衣,手里捧着两个牌位,如丢了魂一般,一步步向城隍庙走去。突然手上一软,瘫坐在地上,那两个牌位也掉在尘土之中。妇人满眼无神,盯着那俩牌位看了一阵,禁不住双手掩面,在那里不住隐隐哭泣。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牛牛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