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1918年末前往欧洲去参加凡尔赛和会。从他的基地巴黎出发,他用了几个月时间访问英国和漫游欧陆。由于他要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重新审查中国文化的所有方面,他回到了中国,而这将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了。他也有些担心他的孩子们在清华的学业,怕注重英语和自然科学会使他们忽略中国文化知识,而他本人在他们这么大时已经造诣很深了。
一种非正式家庭教育项目的松散的夜学堂已经由做父亲的进行了多年,现在是加强它的时候了。1920、1921和1922年的夏天就用来做这件事了。梁启超实际上为一批经过挑选的学生,包括思成和思永、他们的堂弟妹们以及他的年轻门生们,在他的天津的家里开设了一所中国学的学校。他用上午九点到十二点来讲课,它们不时被学生们的问题所打断。下午从三点到五点,学生们把梁启超的讲稿刻在蜡纸上并复习一天的功课。他的讲稿后来出版了。
不仅每天都受到父亲思想的熏陶,而且连他的有名的热情洋溢的表达风格也都加以模仿,对儿子们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梁思成后来指出他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思永的影响特别大。两兄弟在中国研究方面都作出突出贡献这一事实——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史、思永研究中国考古学——证实了他们父亲教导的智慧和力量,也证实了儿子们的非凡能力。
当梁启超客居英国的时候,他对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印象颇深。这本书当时风靡英国和美国,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迫切需要一个中文译本,他本想自己干的,不过,如他在给大姐的信中说的:“我的英文不怎么好,儿子们便自告奋勇。在年轻的历史学家徐宗漱的合作下,两兄弟在1921年夏天承担了这一工作,一直干到次年二月。”
父亲的谋算有好几层。首先他当然希望他的儿子们像当时西方普遍主张的那样接触世界历史。同时这一作业对于他们新近获得的英语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测验。最后,这对于发展他们的中文写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练习。他在同一封信里对大姐说:“因为我要教我的两个儿子学中文,这个夏天我得花掉几个半天的时间,现在是每天两个小时修改他们的翻译稿。所以那翻译名义上是‘孩子们’的,实际上是我做的。有时我半天只能完成一千字,要是我自己干,我用这么多时间可以写四千字了。”1922年3月,手稿完成了。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两卷本。
当时大姐一家住在菲律宾,她的丈夫在马尼拉当总领事。她的母亲从天津来,可能是来此就医。她在马尼拉期间做了癌切除手术。1922年夏天父亲派思成来到马尼拉把她接回天津。在他抵达时,他写信给他父亲报告说,母亲“已经完全从重病中康复过来(注1.)。”既然担心都解除了,他奉父亲之命买了一辆汽车给家里用,并且作为大姐的礼物,买了一辆哈里·戴维逊牌摩托车给自己。这两辆车都装上他们乘的船运了回来。
徽因和她父亲于1921年下半年回国把她和思成的婚姻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1923年初他们下定了决心。1月7日,梁启超写信给大姐说,“思成和徽因已约定结婚。”他又加上一句重要的说明,“我告诉他们,他们在订婚之前必须先完成学业。订了婚就要赶快结婚。可是林家主张他们立即订婚,我们的朋友们大多也是这样主张。你的意见如何?”
父亲的意见得到了遵从。直到1927年秋天才宣布订婚,1928年3月才举行婚礼。父亲关心的是思成和徽因的学业。当时节制生育还不为人知也不可得。如果结婚头一年就建立一个家庭就会打断他们的学业并使他们承担起超出他们负担能力的花费和责任。
就在这一周,梁老先生写了另一封有远见卓识的信。这次是写给徐志摩的。父亲就像许多别人一样,对于这个早就是他的爱徒的年轻诗人充满了爱慕。当然他也熟知徐那放荡不羁的“野马”脾气的危险性。徐志摩在1922年3月离了婚。梁启超写这封长信的目的,既是要谴责徐志摩抛弃他的妻子,也是要保护徽因和思成,使他们不受徐志摩完全有能力造成的混乱的伤害。他在信中无一字提到徽因,但要徐志摩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注2.)。
徽因仍然敬重和爱着徐志摩,但她的生活已经牢牢地和思成联系在一起了。长久的计议已定,她就能投身于徐志摩创办的新月社了。这是一群积极参加白话文运动的年轻作家的社团,白话文运动是要推行现已被普遍接受的把口语用于文学写作的做法(注3.)。
这是徽因写作生涯的开始。她写出了她最早的一批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但是据思成说,她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奥斯卡·王尔德的浪漫派散文诗的译文:《夜莺和玫瑰》。我不知道它是在哪里发表的,但它可能是在北京或天津一家报纸的文艺副刊上,它们是新月社成员早期的重要园地。
二十年代初北京的文化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尤其对于来访的西方文化使者表现得特别友好。这就激起了徐志摩向中国听众介绍西方艺术成就的热情。他和徽因负责组织了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一次非常成功的音乐会,那是一位西方艺术家首次把西方著名的古典音乐节目带到中国古都来上演。
那年是思成在清华的最后一年,夏天就该和同学们一起利用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深造。他准备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这就促成了他和徽因的婚事。好多年以后他告诉我,她在伦有一个同学,能花好几个小时在画板上画房子。徽因很喜欢。她的朋友在紧迫的询问下描述了建筑这个职业。徽因当即就确定这正是她所要的职业,一种把日常的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在她回到中国以后,她在引导思成作出这样的决定方面也没有任何困难。他一向热爱绘画,并模糊地感觉自己是个职业美术家。建筑正合他的心意,而一道学建筑也符合两人的心意。
1923年5月7日,思成、思永和他们的弟弟从西山来到北京城里,参加1915年5月7日日本要求并获准从德国人手中接管山东省的国耻日周年抗议示威。梁家的大院是在南长街,一条市中心的海北大街。离梁家不远的街的南端就通向繁华的东西大道长安街,它邻接着天安门的正面。大约十一点钟,思成把他大姐赠送的礼物——摩托车推出来,让思永骑在后边,驶向南边去追赶游行队伍,当他们转入大道时他们被一辆大轿车撞到侧面,摩托车被撞翻了。它重重地摔倒在地,把思永扔出老远,把思成压在下面。坐在轿车里的官员命令他的车夫继续往前开。
思永的伤口流着血站起来,发现他的哥哥躺在便道上不省人事。他立即跑回家里,他满身是血的样子把家人吓坏了,他叫道:“快!救救思成!他撞坏了!”一个仆人奔向出事地点,把思成背回来。他脸色苍白,眼珠也不会动。过了二十分钟,他恢复了知觉,脸上也又有了血色。他父亲俯身向他,握住他的手,“他抓住我的手,在我脸上亲了一下,”梁启超写道,“他对我说,‘爸爸,我是您的不孝儿子,在您和妈妈把我的全部身体交付给我之前,我已把它毁坏了。不要管我,特别是不要告诉妈妈。大姐在哪儿,我怎么能见到她?’(注4.)”
“这时候我的心差不多要碎了,”父亲写道。“我只是说,‘不要紧的,别害怕。’当我看到他脸上恢复了血色的时候,我感到安慰。我想,只要他能活下来,就是残废我也很满足了。后来医生来了,对他作了全面的检查。他诊断说,腰部以上没有什么毛病,只是左腿断了,他用救护车把思成送到医院。”在这段时间里思永忙着和别人一起照顾思成。后来他睡着了,于是家里也替他担心起来,把他也送进了医院。在那里他只检查出嘴唇摔破和腿上轻微的擦伤。两兄弟在医院同住一间病房,思永一个星期就出院了,而思成则要住上八个星期。
一开始医院的外科医生告诉家里,思成不需要动手术,因为骨头没有断。这个诊断是错的,耽误了正确的治疗。实际上他是股骨复合性骨折,到5月底思成已经动了三次手术。父亲在一封给大姐的充满希望的信件中说腿已经完全接合,思成将能“和正常人一样走路”。可实际并不是这样,从那时起,左腿就显然比右腿短一大截。其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一辈子跛足和由于脊椎病弱而装设背部支架。对于一个由于职业原因需要常常在农村里长时间行走并攀越和检查房顶和桁架的人来说,这种残疾实在是难以忍受的。
父亲借着他活泼好动的大儿子这段消极日子把它利用起来。大约出事后两个星期左右他就让思成研读中国经典,从和《孟子》开始。“在这两个月里你应当能够消化以至背诵那些对自我修养有用的段落,然后你必须读《左传》和《战国策》的全文以增长你的智慧和改进你的文风。如果你还有时间,就读点《荀子》,那就更好了。”
这些经典是过去八百年来科举考生的必读课。在这里,改革派领袖梁启超显然是回到了他的新儒学立场,并认走背诵经典是对于清华大学那无可名状的单调课程的有用补充。
思成的母亲则对于那个汽车撞了她的两个儿子又跑掉的官员特别生气。她找了共和国总统要求处罚这个官员。最后判定那是车夫的错,母亲不肯罢沐,直到总统替他的下属道歉为止(注5.)。
母亲还同时有别的担心。那年夏天特别热,而病人躺在床上绷带一直要缠到腰间。他的美丽的徽因,因车祸的消息而憔悴,每天到医院里来看他。没有那种长辈教给的羞涩,她每天下午都坐在他的床边,热心地同他谈话,开玩笑或安慰他。年轻一代的这种行为使他的母亲感到震惊。徽因还因记录梁启超口述给大姐的信使她在这紧急时刻了解情况而赢得了梁启超的尊敬和感激。后来我们知道,大姐对于把这位现代姑娘纳入家庭也曾抱有疑问。
直到7月31日,思成才出院,那时候他父亲已经同医生商量好,他夏天到美国去进修的计划必须推迟一年。“如果你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复原,”他父亲写信给他说,“你可能在旅途中遇到麻烦。冒险是不值得的。人生的旅途相当长,一年或者一个月算不了什么。你的生活道路太平坦了。小小的困难可能是你锻炼性格的好机会。而且就学业来说,你在中国多准备一年也没有任何损失。(注6.)”
思成把离华去美的时间推迟到了1924年夏天。在这段时间里,徽因一方面完成她在北京的学业,另一方面继续她的写作,同时准备同他一起离开中国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
徐志摩以一封充满感情的长信,回答了梁启超责骂他和妻子离婚的警告信,“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的伴侣。要是我找到了她,那是我的运气;要是我找不到,那是命该如此。”徽因的名字通篇没有提到。
梁启超显然认定这问题已不再威胁他的家庭。1923年夏天他和徐志摩常在一起。他们都在南开大学授课,徐志摩教两个星期的现代英国文学。徐志摩写诗用的是新的白话体,许多篇都印行了。1923年秋天徐志摩把他的亲朋诗友召集到杭州欣赏西湖美景。他的声誉和影响在增长。1924年他接受了北京大学的教席的聘请。
梁启超和林长民是北京讲师协会的策划者,这个协会曾主办了罗素等人的来访,把外界著名思想家的观点介绍给中国听众,徐志摩很早就积极主张邀请印度著名诗人拉宾德拉那斯·泰戈尔,他在1924年4月12日到上海的码头上迎接泰戈尔,作他在华七个星期旅途中的全程陪同,并担任他的英译中翻译。两位诗人立即成为好朋友。在他们相遇不久,他们在杭州西湖的一条小船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他们吟诗,讨论诗歌一直到天明(注7)。4月23日泰戈尔抵达北京,受到梁启超、林长民、胡适等许多知识界名流的热烈欢迎。
泰戈尔认为他的访问象征着印度和中国古老的宗教联系。他是来加强中印两大国在亚洲精神上的团结一致的,在他看来,这种精神和西方务实主义结合起来,将成为新的世界文明的基础。他在北京的研究者和知识界中的听众数以千计。许多人是因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慕名而来的。而他的翻译、天才诗人徐志摩的吸引力也无疑是一个因素。徐志摩让徽因在泰戈尔在北京期间充当副翻译。当泰戈尔在欢迎者和好奇者人群中不时地转来转去时,这两人就成为泰戈尔经常的陪同者。泰戈尔本人的访问造成的浪漫气氛笼罩着他们。同他在一起,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传为一时佳话(注8.)。
泰戈尔访问北京的高潮是5月8日庆祝他六十三岁生日的寿筵。它是由徐志摩新近创立的新月社主办的,而这个社团又是以泰戈尔的散文诗《新月》命名的,四百位北京最著名的人物出席了宴会。在演说和赠礼结束之后,为客人们上演了泰戈尔用英文写的剧《吉特拉》。剧中徽因扮演公主,而徐志摩则扮演爱神。
第二天早晨,泰戈尔发表了他准备好的七篇讲稿中的第一篇。它在一部分青年听众中引发了尖锐的批评。次日他的第二次课遭到显然是有组织的抗议。当泰戈尔发现在听众中散发的传单把他说成是为精神至上主义辩护而对中国目前的困境无动于衷的反动派时,他非常生气。
从1923年开始,由人数很少的人所领导的中国左派发起了一场积极反对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帝国主义”的运动。对于这些辩证唯物主义者来说,泰戈尔简直是狮穴中的一块肥肉。他宣布他的下一次讲课就是最后一课,其余的课将取消。大约有两千人来听这最后一课。徐志摩和胡适为诗人作了辩解,但泰戈尔却说他身心都很疲劳,到西山休养去了,这样度过了他在中国的最后一周的大部分日子。
5月20日,泰戈尔离开的日子,是一个动感情的告别日。诗人自己可能因为躲开了那些激进的抗议者而松了一口气,但他对于和徽因离别却感到遗憾,年轻可爱的她一直不离左右,使他在中国的逗留大为增色。他为她作了一首诗: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对徐志摩和徽因来说这次离别有一种特别的辛酸味。徐志摩私下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徽因。那老诗人本人曾代为求情,却没有使她动心(注9.)。然而在这最后的几个星期里,她和徐志摩却度过了共同亲密照顾他们可尊敬的印度哲人的时光。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着戏剧性和使人兴奋的公众使命,并感知着徐志摩的人格和诗歌为他赢来的突然的声望。
徽因下个月内就出发到美国去,四年后才回中国。徐志摩陪着泰戈尔到了日本,回到中国以后又卷迸了另一场爱情纠葛。
注1. 《年谱》,1922年6月28日,618页。
注2. 1923年1月2日的信,载许开余《二十世纪中国诗歌选集》68页,转引自《徐志摩全集》胡适序,4-5页。
注3. 他们自己的刊物《新月月刊》几年内不曾出版,后在上海出版。
注4. 《年谱》,1923年5月8日,642页。
注5. 《年谱》,1923年5月11日,643页。
注6. 《年谱》,1923年6月26日和31日。
注7. 李欧梵:《浪漫一代》第146页。”
注8. 李欧梵:《浪漫一代》,第146页。
注9. 斯提芬·N·海伊:《亚洲关于东西方的看法:泰戈尔及其批评者在日本、中国和印度》(哈佛大学出版社麻省剑桥1970年版)195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