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1644年的大明王朝6.吓垮了韩霖

6.吓垮了韩霖

        就在李自成仍用刘宗敏为大将,决意继续北上之际,也就在这天,从大同方向来了数骑快马,一条特好消息,从天而降……

        这是大同镇总兵姜瓖派来的信使,名韩霖,乃是大同著名仕绅。因听说大顺军旌旗北指,宁武关因拒降被杀得鸡犬不留,韩霖不由惊慌,大同镇总兵姜瓖是他的女婿,对他言听计从,于是在他劝说下,姜瓖同意投降大顺。

        于是他们一边暗暗邀集心腹,陈明厉害,通报情况,一边暗暗修下降书,由韩霖亲自赍来通款。

        李自成一听这个消息,开始还有些不信——此地距大同还有二百余里,十万大军怎么就会闻风解甲呢?因听说此人与明朝降官陆之祺有旧,于是他将陆之祺找来,让他谈谈这个韩霖的情况。据陆之祺说,韩霖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一度参政陕西,任孙传庭幕僚,对大顺军有一定的了解,后来,因事忤内阁首辅温体仁,温体仁抓住他曾侵吞钱粮事,提出弹劾,于是被罢官回乡。

        “此人自恃资格老,姜瓖又是他的东床快婿,所以,虽已落职,却退而不休,常自诩有知人之明,于军国大事指手画脚,为姜瓖出主意,因此,有‘土诸葛’之名。”

        李自成一听,立刻明白这韩霖不单是来递降表了,他把刘宗敏、宋献策和李岩都招来,议起应对韩霖的办法。宋献策和李岩都主张纳降,为坚其心,待韩霖来时,盛陈军威,逼其就范。刘宗敏也认为这是好主意,当下回去,便按照正副军师的主意布置。

        果然,韩霖是抱着边走边看的目的来的。大同姜瓖手中有大军十万,背后阳和与宣府还有二十万,居庸关也还有二十万。五十万大军,摆成个一字长蛇阵,由两个巡抚好几个总兵督率着,虽说大半为疲兵弱卒,朽甲钝戈,但五十万便是五十万,若全体捏成一个拳头,平地也能砸出一个大坑,周遇吉不是以五千人,拚掉刘宗敏一万多人吗?更何况他们背后还有一个朝廷,这一层厉害,韩霖及姜瓖还是看得到的,于是,他名义上带着降表,且还有犒军的牛酒及银两绸缎,却也带着一个事事留意的小心眼,还距大顺军营地五十里,便派人前来通报。

        不想报信人才走半天,韩霖等人却吓得冷汗涔涔——当他们走在大同至太原的官道上时,身边人忽然告诉他:

        “左右山岗树林里,有人马在向我们窥视。”

        韩霖也是见过大阵仗的人,听后只不经意地一笑,说:“这必是流寇的哨探。看来,我们与他们的距离已很近了。”

        突然,密密的林子里传来一声长长地口哨声,接着,一支响箭“呜”地尖叫着,几乎是贴着他们的头顶飞过,他的随从马六吓得双腿一软,差点就从马背上摔下来,众人也不由一齐勒住了马头,拿眼来看他。

        “这是一班毫无信义的流寇啊,宁武城已被他们杀得鸡犬不留,这以前我们为剿贼,杀过不少他们的人,眼下若是投降,只怕他们也不会宽容。”韩霖记起这是临行前,犹豫不决的女婿姜瓖说的。

        姜瓖此说,代表了大部份愿降的人的心理。但既然主意是自己出的,自己也已来了,此时此刻,想回去是没门了,因为这一行人早已进入流寇的控制之中,回头必遭到追杀,那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喝住惊惶失措的随从,仍然像没事一样向前走,紧跟在后的另一乡绅刘昌应却悄悄在他耳边说:

        “不是派了人打前站吗,他们怎么还这样?”

        他回望刘昌应一眼说:“兴许还未联系上,就是联系上了,这些伏路小卒也不一定就接到了命令。”

        刘昌应认为不错,但仍是十分小心地紧跟在他身边,他仰头望了一下天空,再回头望一眼自己的跟随,尽量装作没事的样子往前赶,这些人步行赶着驮物资的牛车,赶着犒军的牛羊,走得较慢。凉风习习,气候宜人,但他分明感觉到背上像有小虫子在爬——几十里款款而行,居然也紧张得浑身出汗。

        就在这时,陆之祺已奉李自成之命,身着二品文官公服,带几个随从,骑一匹骏马,迎候在十里之外的道左了。

        “沛之,你终于来了。”陆之祺双手抱拳,笑容可掬地向他打招呼。

        他认出是陆之祺,不由一喜,这以前他在陕西任参政时,便和陆之祺有交情,三年前他罢官赋闲,听说西安被李自成攻陷,朝廷在西安的文武官员,不少人投降了流寇。看来,陆之祺也未能守节,要是平日,他见了降贼的乱臣,一定是要大声斥骂的,可眼下没说的了,不是说:“老鸹莫说猪墨黑”吗,既然都“彼此彼此”了,谁也别说谁,倒是想,正担心进入贼营后,无人引见,陆之祺的出现,真是大好事,于是,滚鞍下马,且也双手抱拳还礼,并故作惊奇地唤着陆之祺的表字说:

        “啊哟哟,这不是宏图兄吗?想不到此时此地,得遇故人,真是太巧了。”

        陆之祺也立刻下马,上前拉住他的手说:“辛巳一别,不觉三年,拳拳友情,渴想殷殷。”

        韩霖自然也和他客气一番,并说起了迎降之意,陆之祺立刻竖起大拇指称赞说:“沛之,贵婿姜总戍这是识时务之举,自古历来,有兴就有废,朱明失德,天怒人怨,作臣子的徒作无益之争,只能自己受累,百姓吃亏。”

        韩霖一听此言,连连点头。但此时他不能将心事尽情坦露,只求他代为引见闯王,陆之祺自然一口应允,于是,二人重新上马,陆之祺在前,韩霖紧随其后,一路迤逦而行,看看宁武城已在望了。

        韩霖马上留心,他注意到,此时两边的游动哨多了起来,三五骑一行,十八骑一拨,高头大马,明盔亮甲,显得个个英武,经过的山口或是关隘,都有重兵守戍,路两侧布满拒马和砦岩,兵士们手持刀剑,认真地盘问过往行人,他们这一行因有陆之祺带领,虽未受到盘问,但望着士兵们手上寒光闪闪的刀枪,也不由心生忌惮。

        转过一个山坡,宁武城的北关赫然在目。

        身为本省人,韩霖自然对这一带十分熟悉。他骑在马上,放眼一望,昔日三晋名关,几乎一下认不出了——高大威武的城墙,竟像是一条破烂的布巾扔在那里,虽仍连缀成一线,中间却破了好几个大洞,缺了好几处口子;城楼半边垮塌,半边被大火焚毁;关前的大片旷野,折断的弓弦和箭镞,残破的刀剑,触目皆是;尤其是桑干河的河滩边,那如馒头一样拱起的新坟,大片大片,望不到边,韩霖明白,那就是周遇吉和他的将士们的葬身之处。

        进了北关,陆之祺让他们把牛酒交与大顺军的人,然后带着他们往城里走,只见十字路口竟看不到一个行人,却到处是斑斑血迹,喷洒的变成黑斑,成滩的尚未干涸;几只野狗,因啃多了死人,吃得眼睛血红,看见活人也呲牙咧嘴,韩霖等人不由避开,这里昔日是最繁华的街市,眼下他只觉阴风惨惨,似听见空中有冤鬼在哭泣,才走了半条街,竟觉得背上发麻,如游阴曹地府,心想,周遇吉的不降,竟招至了如此的报复,谁无父母,又谁无兄弟?他们可全是血肉之躯啊!

        可一边的陆之祺却像没看见似的,仅脚下稍稍加快了一些。

        看情形,李自成的大营是决不会驻扎在城内了,韩霖想,这样的鬼城,三年五载只怕也没人敢来。韩霖的情形,陆之祺早看在眼中,不由说:

        “当时这一场血战本是可避免的,但周翠庵太不识时务了。”

        翠庵是周遇吉的字。

        韩霖忙说:“是的,识时务也是知天命,天命所归,人力岂能抗拒?”

        陆之祺又说:“他以为宁武坚固,自可掘鼠罗雀、撄城一守,可哪知自红夷大炮一出世,这样的城墙都不算一回事了。”

        韩霖一听流寇也有红夷大炮,不由暗暗吃惊,心想,宁武城经不得“红夷大炮”一轰,大同、宣府又何尝经受得?

        走了不远,果然就在大校场看见了一排排的大炮,张着黑洞洞的炮口,正对着他们,韩霖略数了数,总有三十门之多,每门炮边上都围了好些人,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在向他们解说、演练,听的人十分认真。韩霖心想,怪不得孙传庭的上万辆“火车”也败于流寇之手,那种裹着铁皮的木头车,怎么能敌这“红夷大炮”呢?

        穿过校场便是原来明军的粮台所在地。宁武本是九边一大卫所,山西镇的驻地,长期大量屯兵,且分汛周边各处,所以这里的仓储颇具规模,一排排的谷仓,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区,每区各有十间,可装积谷五百担。韩霖任职户部时,曾来宁武视察过仓储,对这里的情形十分熟悉。眼下,他一见这一排排的仓廒,不但间间仓廒皆十分充实,贴了封条,且在仓廒之外,还有用竹簟围起的土圆仓,里面也是储粮,露出金灿灿的谷粒,这还不算——在他们穿过几间仓库后看到,在通往粮台的大路上,成排的运粮大车,还在不断地向这里倾卸粮食。

        韩霖心中不由赞叹道,流寇能有如此气候,这与他们能广储粮秣是分不开的,而眼下的大同、宣府,因南漕断绝,正闹粮荒呢。

        这时,他们终于穿过了死寂的宁武城。一出南关,韩霖不觉眼前一亮,只见前面的河滩及两边的山谷里,像抛沙撒豆一般,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白色帐篷,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它们连缀成一片,鼓柝相闻,号角呜咽;旗帜招展,井然有序,且绵绵横亘,直接天际。韩霖是见过世面的人,洪承畴的关宁军,孙传庭的五省剿贼联军,他都亲眼目睹过,可从未见过如此强大的军团,也实在估算不出这里究竟有多少人马,心中只暗暗庆幸,这就是多亏自己见机,多亏姜瓖能听从自己的建议,否则,大同城怕不成宁武第二。

        看看又走了七八里,到了一处十分宽敞的大草滩,放眼一望,绿草如茵,是一处天然的跑马场,只见草场的一端搭了一座高台,上面坐了几个将领,有人手持小红旗,向前面左右挥动;草场中,大队骑兵在演练马术。

        他们来的路上,韩霖便注意到有不少步兵在操练。他们大概是以营哨为单位,几百人、上千人一股,或走队形,或演习阵法,无论是火枪队、长枪队,还是短刀队、藤牌队,无不认认真真。但这里是在操练骑兵,场面比先前看到的大得多,他约略一估算,总有数千人马,但人虽多,却肃静、整齐,号令一下,似乎连地上掉口针也能听到,他不由佩服地望了台上的指挥官一眼,这一望,不由大吃一惊——那稳坐将台的,分明是他的一个熟人,是谁?

        “那不是陈享之陈永福吗?”韩霖几乎要叫起来。

        在明军中,有两个将领是李自成恨之入骨的人,因为他们与李自成有私仇,一个是高杰,他是米脂人,是李自成的同乡兼好友,李自成造反时,他追随左右,是李自成的贴心豆瓣,可高杰后来却与李自成的妻子邢氏私通,被李自成发觉,高杰乃带着邢氏逃走,并投了官军,因作战有功,升到了二品总兵,所以,李自成曾发誓,要活剐了高杰。

        另一个便是陈永福。陈永福是一个神箭手,曾任明军参将,这以前协守开封,李自成攻开封时,在城下叫阵,他在城头看得真切,乃躲在女墙后,暗暗开弓引箭,瞄准李自成就是一箭,这一箭不偏不斜,正中李自成的左眼,可惜因距离太远,未能贯穿,但李自成从此就成了独眼龙,陈永福却因此官升两级,由四品参将,升到了正二品总兵。

        开封被攻陷后,陈永福突围而出,后与高杰一道,受孙传庭节制。韩霖曾经想过,西安府的朝廷官员,都有可能投降李自成,唯独高杰、陈永福这样的人不会降,因为他俩算是与李自成结下了血海深仇,孙传庭败,西安破,他若突围不出去,便只有死路一条的了,可眼下在高台上指挥的,不是陈永福又是谁呢?

        “是的,那正是陈享之。”一边的陆之祺悄悄地证实了他的猜疑,享之是陈永福的字。

        韩霖忙说:“他,他,他不是与大顺皇上有一箭之仇吗?未必——”

        陆之祺淡淡地一笑,说:“不错,在开封,他确曾有过犯驾之举,使我皇上破了相,后来,又追随孙伯雅,与我军为敌,到长安破,他与高杰死不投降,高杰突围走延安,他却据守一座山头,屡攻不下,还是我皇上当众折箭为誓,说当初是各为其主,不能怪你,眼下大势去矣,如你投降后,朕还记那一箭之仇,有如此箭,陈永终于被感动,于是,率众来归,我皇上不修旧怨,反沛新恩,马上让他作了三品制将军,带五千马队。”

        韩霖一听,大受感动。心想,连陈永福这样的人李自成也可不杀,且还受重用,姜瓖又还有什么值得犹豫的呢?

        姜瓖派韩霖赴宁武通款之际,大同城内已是风声鹤唳了,巡抚卫景瑗更是每日如坐针毡。

        还在正月初一,西边便警报频传,谓流寇李自成率百万大军,由秦入晋,一路如火燎原,下太原,屠宁武,兵锋所向,无人能阻遏其马蹄,照此速度,不到三月,就要杀到大同。

        卫景瑗得知此讯,急忙来找姜瓖。

        其实,早在宁武被围时,卫景瑗接到周遇吉的求援信,便曾催促姜瓖出兵,说宁武不守,大同危矣。可姜瓖说大同兵众虽有十万,但欠饷已达半年,士无斗志,要救宁武,除非能关清欠饷。这话说起来虽是振振有词,卫景瑗却无以为答。自己虽身为巡抚,但手中确实一无粮二无饷,俗话说,皇帝不差饿肚兵,不能关清欠饷,怎么能驱使兵士为你卖命呢?

        卫景瑗无话可说了。眼下,流寇果然就要杀到大同了,难道不关清欠饷,就连大同也不守了?无奈,卫景瑗只好亲自前往总兵衙门去见姜瓖。此番姜瓖见了卫景瑗很是热情,卫景瑗腿脚不大灵便,他亲自到辕门将卫景瑗扶进来,说:

        “卫抚台,您怎么亲自来了呢,不就是因为李闯吗,闯贼号称一百万,但据末将估计,不过在二三十万之间,可我大同兵有十万,阳和兵十万,宣府尚有二十万,就说士气不行,攻虽不足,守却是有余。”

        卫景瑗一听这话,有些不相信。其时,他已风闻姜瓖派人向李自成通款事,于是试探说:“听将军如此一说,学生就放心了,朝廷养兵,用于一旦,若失守封疆,那可是死有余辜了。”

        不想姜瓖一听这话,便冷笑说:“卫抚台,话说到这份上,末将也把话挑明了,您口口声声说朝廷养兵,可欠饷却快大半年了,这不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吗?”

        卫景瑗也料到他会有此说,于是叹了一口气说:“此事学生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朝廷财力支绌,就是皇上有饷拨来,也远水难救近火了,若要激励士气,只能向代王开口。”

        姜瓖一听这话,不由咧开大嘴笑了——他要的便是这句话。于是连连点头说:“卫抚台果然有办法,末将可说与您想到一起了,不是吗,代王可是皇上的叔爷爷,世守大同,广有家财,若是大同不守,流寇来了,王府的金银财宝能归他有吗,只怕连命也保不住吧?何不往外拿一点点,救一救急呢?”

        说着,便提出要卫景瑗去向代王说。卫景瑗说:“姜将军,请代王捐输助饷的事由学生去说可以,不过,学生有一个条件。”

        姜瓖忙说:“什么条件?”

        卫景瑗说:“若代王肯发府库劳军,则将军一定要激励将士,誓死效忠皇上,与流寇决一死战,与大同城共存亡。”

        姜瓖见说,连连拍着胸脯保证,说抚台大人是忠臣孝子,末将也要作忠臣孝子,只要能保证关清欠饷,他一定死守大同,可卫景瑗不信,提出要与姜瓖歃血为盟,姜瓖居然也答应了,于是,二人焚香秉烛,折箭为誓,歃血为盟,真是面对苍天,信誓旦旦。

        接下来,卫景瑗便去拜会代王。卫景瑗向代王劝捐,也进行得十分顺利。不是说代王通情达理,急公好义,而是利害摆在面前——这以前的周王、襄王、福王,眼下的秦王、晋王不但不保家财,且也不保首领,若真的大同也守不住,他岂不是要步诸王后尘?所以,卫景瑗才开口,他便答应拿出两万白银,三万斛米谷,见卫景瑗面有难色,他立刻追加到三万白银,五万斛米谷。

        卫景瑗见状,说:“贤王如此慷慨,众将士若不拚死杀贼,天地不容。”

        说完,朝上一揖到底,然后告辞,兴冲冲去向姜瓖报告,当天兑现钱米,众兵将欢欣鼓舞而去。不想才过了一晚,从人跑来报告,说代王的儿子带了代王府一百多护院家丁,包围了抚院,卫景瑗的一个仆人不知就里,刚走出抚院,竟被王世子一箭射倒。卫景瑗大吃一惊,忙亲自出来见王世子,问所为何事?王世子却指着他的鼻尖大骂道:

        “姓卫的,你的良心让狗吃了,你也是个读书人,我朱家待你不薄,你为什么暗地与流寇通款,出卖大同?”

        卫景瑗不由大吃一惊,忙问道:“此话从何说起?”

        王世子说:“你不要装佯,你原来是陕西人,与李自成是同乡,眼下大同城中,谁都知你早已与闯贼暗通消息,要将大同城献与贼人!”

        原来这是姜瓖干的。他明里与卫景瑗歃血为盟,暗中却四处散布消息,说卫景瑗早已与流寇暗通消息,只等流寇薄城,他便要开门纳款。卫景瑗只好指天矢日,又拍胸脯保证说,自己虽是陕西韩城人,但陕西人并不个个都是贼,自己更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决不会与流寇同流合污。

        但任他对天发誓也好,拍胸脯保证也好,王世子就是不信。并指派家丁,将卫景瑗困在抚院,不准他离开半步。

        卫景瑗此时就是一腔热血,也无处抛洒了。

        三月初一日,大顺军兵薄大同。数十万大军,一下将大同围个严严实实,代王亲率诸子及家丁上城协守,姜瓖也和弟弟、前昌平总兵姜瑄上了城头。

        清晨,大顺军尚未攻城,姜瓖见王世子来到城头,便趁代王世子不备,竟一箭将王世子射死,他弟弟及手下心腹将校早已准备,见状立刻在城头竖起一面大白旗,又大开城门,放大顺军入城。可怜此时代王才如梦初醒,但一看周围,全是姜瓖的人,他不甘心,一边挣扎,一边破口大骂,立刻被姜瓖指挥手下,将他捆得紧紧的,献与李自成。

        卫景瑗在抚院尚不知消息,但听城外炮声隆隆,估计敌人已薄城下,他趁代王府家丁监视稍懈,悄悄从后门溜了出来,走在大街上,只见满街行人乱跑,店铺纷纷关上大门,他拦住一人问消息,这人认得是巡抚,一边跑一边说:

        “姜总兵开城迎降了,你也投降吧。”

        卫景瑗不由愕然,就在这时,一大队大顺军骑着高头大马跑了过来,领头二人,正是姜瓖兄弟。姜瓖一见他,忙向大顺军前锋主将刘体纯介绍说:

        “他就是卫景瑗。”

        刘体纯一见卫景瑗,忙用马鞭指着他的鼻尖说:“卫景瑗,你怎么不降?”

        卫景瑗不由跌坐在地,失声痛哭道:“皇上啊皇上,你怎么用姜瓖这种无廉耻的人带兵!”

        又指着姜瓖大骂道:“姜瓖恶贼,你已与我歃血为盟,要作忠臣孝子,今背叛国家,认贼作父,你会要遭天谴的,你会不得好死的!”

        刘体纯手下人见他出言不逊,拔出刀来,便要砍掉这个狗官,却被刘体纯用眼色制止住了,于是,众人将卫景瑗拥到代王府。

        此时,李自成的后路大军尚在百里之外,军中以刘芳亮、刘体纯为主,他二人高踞代王的银安殿,众人将卫景瑗推上来,卫景瑗只哀哀痛哭,却立而不跪,众军士又要强使他下跪,刘体纯却手一挥说:

        “这是个忠臣,平日官声尚好,就不要为难他了。”

        于是,他吩咐手下,将卫景瑗关到代王府边上一间破庙里。

        夜深人静,卫景瑗一人在庙中垂泪。一个老僧前来劝他,卫景瑗叹口气说:“疆臣不能尽责,死有余辜,遗憾的是因顾及老母,不能痛骂逆贼,真是忠孝难两全啊。”

        老僧犹豫了许久,才嗫嚅着说:“太,太夫人得知大人被俘的消息,早已自尽了,就是尊夫人、贵公子,都未能幸免。”

        一听合家殉难,他只能一声长叹。

        天明后,老僧发现他已用一根腰带,吊在廊下的挑梁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