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曾国藩日记第十章 咸丰九年:为书桌而奋斗

第十章 咸丰九年:为书桌而奋斗

        

(1)两桩悬疑之案



        正月二十七日,寻得温弟忠骸为不幸中一幸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三次,南城生员胡梓带其子来见,献诗四章,极颂扬之辞,年七十三,对之有愧。未刻,吴子序同年来,与之论文颇畅,谈至亥正二更后。接胡润之中丞告温甫弟忠骨已寻得,内附灵山王大令自辂复余信一件,杨名声、杨镇南等三人禀一件,刘步瀛寄王令信一件。刘步瀛者,督标马兵,前迪庵小石之忠骸,是其所寻得。此次,又寻得温弟忠骸及吴浣溪立蓉尸也。闻温弟遗蜕得还,为不幸中之一幸。而先轸丧元,又为幸中之一大不幸。与子序复谈,将至三更,夜彻晓不眠。

        曾国藩仍然沉浸于弟弟曾国华战死的悲痛之中,从日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湘军始终是致力于寻找战死者的遗骸,扶柩还乡,务须不让战死者沦为异乡孤魂。这与前段时间太平天国内部之残杀,杀数万人而后将尸体往江里一丢相比,湘军这边的管理风格,体现出更多人性化特色。

        但太平军从疯狂中清醒过来,也开始在战争中慢慢学习,至少他们已经学会了更加灵活的调用战争资源,这将成为曾国藩最上火的心事。

        二月初八日,接信言温甫弟丧元,灵枢归乡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三次,与子序围棋一局,中饭后再围一局。接杨名声专人来信,言温甫弟丧元,杨镇南、张吟再去寻觅,渠一人先送灵枢回湖南,读之悲不自胜,因批令一人先归。夜与子序叙,言读书之道,朝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先不能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这篇日记是史家照例要提到的:曾国华无头尸体之迷。

        如前所述,消息回报说曾国华的尸首寻到了,但却没有头。那么曾国华的头,哪里去了呢?若说是被太平军割了首级报功去了,可是主将李续宾的头却没有割。所以史家猜测,曾国藩根本不相信那具尸体是弟弟的,所以日记中记载,他又派了两个人,去重新寻找。

        另一个不可解之事,是从上篇日记,正月二十七日而后,曾国藩又开始下围棋了。十二年前在京师,他曾发毒誓,如再下棋,永绝书香。言犹在耳,单只是今天这篇日记里,曾国藩就下了两盘棋,这又是个什么原因呢?

        当然,他的心理压力太大了,需要以下棋的方式以缓释,这是必然的事儿。但除此之外呢?会不会曾国华而死,是永绝书香的毒誓已经应验了呢?所以曾国藩破罐子破碎,横竖是曾家书香已绝,那就接着下棋吧……

        不管原因是什么,但此后,围棋将构成曾国藩战事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全世界都不能再阻止他下围棋。

        此外,此次还出了朝廷乌大恩典事件。因为曾国华已经过继给了叔叔曾骥云,所以曾国华战死而后,朝廷册封曾骥云为从二品,以示恩典。

        可是早在道光三十年,和咸丰二年,因为曾国藩表现给力,朝廷曾两次册封曾骥云为从一品光禄大夫,及正一品光禄大夫。此后曾国举族报国,曾国华战死之后,再来回封,居然把曾骥云降了一级。

        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曾氏研究专家唐浩明分析,这并不是朝廷故意戏弄曾国藩,而是办事人员不认真,不上心,只考虑到曾国华是个花钱买来的四品道员,战死而后父亲封二品,这已经是很荣誉的事儿了,却没有查一下档案,不知道曾国华的父亲曾骥云都一品封了两次,这次反倒给降级了。

        由此可见,办事马马虎虎,硬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已经根深蒂固了。

        

(2)曾国藩开银行



        二月二十一日,因闻营勇与钱店纷争,饬粮台自开钱店。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二次。写手卷约千字。传见吉字哨官张光明、胡松江二人。中饭,请雷西垣、张伴山、谢希迁、邓弥之、何敬海来赴席,酉正散。登后园高楼眺览。夜,与许仙屏谈诗。写信复彭雪琴。因闻营中勇丁与钱店争辨不休,饬粮台自开一钱店,以平市价,而息争端。

        又出了点小事,湘勇去钱店,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兑换铜板或是存取款,与钱店发生了争辨,虽然没有动手,但这种冲突多了,迟早得出事。

        于是曾国藩决定,自己开办银行,尽量减少军营士兵与民间百姓的业务往来,往来少了,冲突自然也就少了。

        这表明,曾国藩知道战争已经不可能速胜,还得打持久战。

        

(3)曾氏相人心法



        三月初八日,夜思相人之法。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二次。至后楼看戈什哈射箭,赏二人。旋见哨官三次。午正,接奉朱批谕旨,系三月十五在大路游所发之二摺一片。温弟之子纪寿奉旨于及岁时带领引见。未初,写家信,叔父一件,三弟一件,专人送恩旨回家。申刻起行,跟十六到家。见客四次。写胡润翁信一件,习字二纸,温《韩信传》。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恶,美者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豚。

        曾国藩闲极无聊,不说忙乎战场上的正事,天天瞎琢磨,终于推出了曾氏独门的相人心法。

        这个相人心法,与坊间流传的假托曾氏所作之风格完全不同。他将相人理论作出两个分类,一个是美,一个是恶。美者有六种,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豚。

        目前,对于曾国藩这个理论体系,尚未看到哪位史学家敢吭气。概因大家都搞不懂曾国藩的理论体系之形成缘由,更不明白美恶及相关分类指标是如何界定的。最要命的是,曾国藩没有交待这个相人理论的应用范畴,这就让大家狗咬刺猬,无从下手了。

        无从下手也得下手,凡事总得有个开始,不妨按我们对于曾国藩本人的理解,分析一下这个理论体系的价值。

        先说这套理论的应用范畴。曾国藩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了,除了他没人能摆平太平天国,所以他最是知道,战争打的就是相互的消耗,看谁耗得过谁。不存在一个比他更强的救世主,能够一战而平天下。

        所以,双方比较的是具体工作中的细微末节,谁的准备工作更精密,谁的存活率就略高一些——只是略高而已,这种略高的层次面越广泛,就形成了总体上的战争优势。所以曾国藩需要在湘军内部营造一种规范严谨的企业文化,要寻找办事最妥当的人,形成易于将庸才的潜能激发出来,易于让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的氛围。这就意味着,这个理论体系是适用于行政领域犯畴,而非别的地方。

        行政范畴的工作具有着规范刻板,按部就班,需要创新但又不能脱离团队的特色。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美和恶的标准:

        美:就是适合于团队中多数人的。

        恶:就是让团队中多数人感觉到痛苦的。

        美者六德:长黄昂紧稳称。

        长是指办事有长远的考虑,与远期的工作构成体系化,不是指个子高。

        黄是堂皇之意,是指名正言顺,堂堂正正,不是说脸皮蜡黄。

        昂就是激昂,是能够调动团队中人的情绪,让每个人都进入兴奋状态之中。

        紧是指工作细节组合紧密,不会出现中梗阻,无终端现象。

        稳就是稳重,细节要做扎实。

        称是匀称,对称,不至让工作重点失衡,出现顾头不顾腚的麻烦。

        美者六德,说的是员工的工作态度。而恶者六患,说的则是员工的精神状态。

        恶者六患:村昏屯动忿豚:

        村是指村气,土气,人在职场,心在无边的旷野撒欢,这个可不行。

        昏是指糊涂,脑壳进水。当然糊涂人也有糊涂的权力,但最好让他换个地方去糊涂。

        屯是卦名,水雷为屯。屯者积累也,积累是没错的,但只进不出,只学习不实践,不索取不奉献,这谁也受不了你。

        动是指儿童多动症,特指有些员工无法集中注意力,神思恍忽,公司里跑马,这种员工人格尚不成熟,需要的是幼稚园姨耐心护理。

        忿就是心里怨气冲天,使性任气,老觉得全世界都欠了他。拜托,等你跟他解释明白你不是他亲爹,真的不欠他的时候,公司也该关门了。

        豚就是猪,特指一类没有生活目标,没有人生理想,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的人。这类人因为大脑锈蚀,即不会思考也不会做事,但你惹毛了他,发起飙来真的很吓人。

        总结以上内容,相人之法,说的就是要寻找那些思虑长远、心理阳光、积极向上,善于合作,历练稳当,思维全面的人来帮你。要远离那些我行我素,脑子错乱,自私自利,乱说乱动,满腹怨气及没有人生目标及理想的人。

        

(4)渴望红颜知已



        三月十一日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三次,传见哨官三次,写朱尧阶、张廉卿信,习字二纸。中饭后温《傅靳传》、《郦生陆贾传》、《刘敬叔孙通传》。吴子序来谈。夜洗澡一次。

        十二年前,曾国藩曾经在北京严肃的洗过一次脚。

        十二年而后,自打咸丰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我们欣慰的看到,曾国藩的日记中开始出现洗澡的记录。从二月二十七后隔了两个星期,曾国藩再次正式洗澡。

        之所以把曾国藩洗澡这事,大惊小怪的提出来,有两个原因。

        一者,曾国藩很快又要饱受皮癣之折磨,痒得他老人家疯了一样的,搔啊搔,搔啊搔,后来洗了几次澡,终于不痒了。原来这个皮癣跟勤洗澡讲卫生,有着此长彼消的关系。

        二者,曾国藩不太勤洗澡,固然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身边没个女生照顾。这可怜的老家伙活到62岁,硬是没碰到一个红颜知已。他老人家也不是没努力过,但历史证明:男人,甭管你智慧有多高,在美女面前,智商都会陡降为零。

        后面的日记会告诉我们,曾国藩老人家的相人之术,多少有点靠不住。至少他本人的失败案例,比较的悲摧。

        

(5)毛泽东与曾国藩



        五月初八日,论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恶

        早,出城,至九弟营中早饭。饭后至朱唐两营,岳字两营、振字营、护卫军送行,午正归。见客两次。中饭后见客二次。与星房前辈久谈,作谭服文一首,定谭服礼仪注。沅弟来,明早共设祭,行释服礼也。夜与沅弟论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恶。三恶之目曰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贰。贰者,多猜忌也,不忠诚也,无恒心也。四知之目,即末章之知命、知礼、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仁者恕也,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诗》云:自西而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礼》云:推而放诸四海而准,达之谓也。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孔子所云:已所不欲,忽施诸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愿与沅弟共勉之。沅弟,亦深领此言。谓欲培植家运,须从此七者致力也。

        又开始了,曾国藩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与他所面对的战场无关的任何鸡毛蒜皮。

        在这篇长日记中,曾国藩再次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思想。

        说到人生哲学思想,好象很空很玄太虚太假,许多人希望的是应对人生的处世常识,对哲学不是太感兴趣。却不知道处世之道,不过是你人生哲学的衍生物。如果你的人生哲学有问题,多么正确的处世之道,也装不进你脑子里去。

        因为处世之道,人生智慧,是从你脑子里生出来的,不是可以从外界塞进去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人的正确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曾国藩这里的解释是:人的观念,甭管是正确的观念,还是错误的观念,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甚至也不是从实践中来的,它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是从你脑子里窜出来的。

        如果你的人生哲学有问题,那么不管多么正确的处世观念,你都不会接受,又或是自己欺骗自己,假装接受实则故态萌发。

        相反,如果你的人生哲学是正确的,甭管你怎么想犯错,照样是错到正确的人生之路上去,怎么错怎么有理。

        那么人生哲学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人生哲学就是你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居处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认识。这个认识一旦形成,就牢如磐石,万难撼动。因为这种思维已经形成定势,构成你人格的一部分,正如你无法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到半空,你也无法着手改变自己的人格。

        但如果你知道正确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样的,却不妨碍你模仿着去做,就这样水滴石穿,时日长久,终有一天会用正确的人生哲学,将你脑壳中固执的旧哲学改造过来。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看看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首先,曾氏将这世上的道理,分为天道和人道。

        什么叫天道呢?天道就是你无法掌控的人类社会与自然规律,这些规律是潜在的,强势的,不是人力所能影响或改变的。比如说地球上的万有引力,你再咬牙发狠以头撞墙,也改变不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就算科技发达了,你弄一枚超大号巨弹,把地球炸了,那也最多不过是炸掉了地球而已,万有引力规律仍然是存在的,宇宙还存在,这个规律就存在。

        什么叫人道呢?人道就是你处世做人的准则,这些准则必须要符合天道,也就是符合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规律。比如说既然地球上有万有引力,那么不借助飞行器械的话,就千万别琢磨飞上天空,如果你不信这个,非要从高楼上跳下来试试,摔零碎了可别怨我。

        那么天道都有什么规律呢?

        曾国藩说:天道恶巧,人类社会憎恨你投机取巧;天道恶盈,人类社会赠恨你捞得太多,甭管你多么辛苦;天道恶贰,人类社会讨厌你见风使舵。

        这三条天道,是曾国藩惨痛人生的经验教训。早在他长沙始练乡湘,就遭到多方的打击排斥,家乡父老非但没有丝毫支持同情,反而把他当笑料,拿他的遭遇取乐开心。及至曾国藩引兵出征,为保卫家乡父老决死沙场,首战失利,家乡父老非但没有一句安慰,反而更加起劲的嘲弄他,侮辱他,巴不得他快点死了才好。

        这些事,曾国藩全都记下来了,他曾写道:方其战争之际,炮震肉飞,血瀑石壁,土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以夺此一关而不可得,何其苦也(《曾文正公文集》第三卷第37页)。

        看看可怜的曾国藩吧,他因为群疑众侮,被逼得嚎淘大哭,积泪涨江啊!

        这个群疑众侮,就是天道,就是因为大家恶你巧,恶你盈,才让你付出积泪涨江的惊天代价。

        所以,最后曾国藩总结说: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它要求了你奉行的人生处世准则,就四条:知命知礼知言再知仁。

        知命就是说你要知道天道的规律。知礼就是说你就算是知道了天道在欺负你,也不能够生气。知言就是说,你不仅不能生气,还不能流露出丝毫的怨气。知仁就是说,你不仅不能生气,不能流露出丝毫怨气,还必须要把那些把你侮辱到积泪涨江的坏蛋们,全都当可爱的小宝宝照顾着。

        不这样做,你就无法成功,甚至连混都混不下去。

        此后,曾国藩还将积泪涨江,苦口婆心的继续阐述他的人生哲学。

        

(6)改变命运的临界点



        五月十二日,杜元凯论读书之道

        早,清理文件。饭后写信,官制军一封、李希庵一件、雪琴一件、张筱浦一件。倦甚,小睡。中饭后与星房前辈鬯谈,见客一次,写挂屏二幅。夜写葛睾山信一件。读书之道,杜元凯称,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若见闻太寡,蕴蓄太浅,臂犹一勺之水,断无转相灌注、润泽丰美之象,故君子不可以小道自域也。是日精神较昨日微好,而气仍不能提起。

        这篇日记中有个怪字:鬯,发畅音,也与畅字通用,另有美酒的意思。

        这则日记谈的是读书之道,回答我们这样一个问题:知识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它真的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吗?

        日记中说,知识是否能够改变你的命运,取决于你所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如果你最多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却不知道一加二等于三,也不能说你一点知识也没有,但你仍然是个文盲,甭想改变命运。

        要想知识改变命运,你的知识汲取量必须要达到一个思想爆发的临界值,然后用你的思想来影响这个世界,这就改变了你的命运。徜如果你所掌握的知识还没到这个思想爆发的临界点上,拿不出足以影响别人,和影响世界的东西来,那么你的命运仍然不会改变。

        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临界点,类同于人生跑道上终点线,你必须要跑到终点线,才可以登上领奖台,高举奖杯向群众示意。但如果你上了人生跑道,刚刚跑两步,距离终点还有个十万八千米,就想要求奖杯,这个肯定是不可以的。

        

(7)曾国藩讲笑话



        五月十八(七)日,人常由阅历悔悟以成熟

        早,清理文件。饭后因目疼不敢作一事,竟日闭目酣睡。未初,见客一次。中饭后写九弟复信一件、李少荃复信一件。与星房、子序谈,复与次青谈,闻陈云生乃澍病故,年三十六岁,在临川县丞任内,宦况萧条,身后仅馀银三两、钱一千,亦足悯也。夜闭目不敢作事。本日,与子序言圣人之道,亦由学问、阅历渐推渐广,渐习渐熟,以至于四达不悖。因戏称曰:乡人有终年赌博而破家者,语人曰:吾赌则输矣,而赌之道精矣。从古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程子解《孟子》苦劳饿乏,拂乱动忍等语曰:若要熟时,须从这里过。亦从赌输而道精之义为近。子序笑应之。

        不容易啊,我们终于在曾国藩的日记里,读到了他讲的笑话。就为了讲这个笑,曾国藩一激动,连日记的日子都写错了,把十七日的日期,错写成了十八日。

        曾国藩先说道理,他说:人要想成熟,想获得人生智慧,都经经历千难万难,从无数次失败中爬出来,弄到积泪涨江的份上,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他说:乡下有个赌鬼,嗜赌如命。他在赌桌上输掉了全部的家产,然后说:我虽然输得光光,但却终于掌握了赌道。

        有意思的是,《百喻经》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有只狐狸,看栅栏里的葡萄味美,可是栅栏缝隙太狭窄,钻不进去,急得狐狸团团直转。后来这狐狸一咬牙一跺脚,我豁出去了我,为了吃到美味的葡萄,我绝食了我,我减肥了我。于是狐狸绝食三日,饿得皮包骨,终于钻进了狭窄的栅栏中,美美的吃起葡萄来。

        等吃饱后,狐狸幸福的抹抹嘴,想再钻出来,却发现麻烦了,他吃得肚皮肥鼓,钻不出栅栏了。万般无奈之下,狐狸再一咬牙一跺脚,守着美味的葡萄又绝食三日,再饿到皮包骨,这才从栅栏里逃出来。

        人生啊,一如曾国藩说的那个乡下赌鬼,一如《百喻经》中的狐狸,你辛苦打拼一生,得到的唯有生命的记忆,余者尘归尘,土归土,什么也无法带走。

        成熟的代价,也是如此。

        

(8)剩下来的才是嬴家



        六月初四:谈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早,清理文件。饭后与子序围棋二局,传见升字营哨官二人。天大雨如注,通屋漏湿。念景德镇官军太苦,彷徨难安。阅《梅伯言文集》。中饭后又围棋一次。写挂屏八幅,其四幅系曾祺所求,颇得意也。接九弟二十八夜信,写家信,澄候一件,叔父一件、夫人一件,三共约千馀字。至夜毕。与何竟海谈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欺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守是二者,虽蛮貊之邦可行,又何兵勇之不可治哉?夜,郎诵《赤壁赋》,至三更止,若有会者。

        这里谈的是带兵的方法,总计十个字: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先说用恩莫如仁。什么叫恩?恩者,惠也,也就是以特殊的利益给员工,超乎寻常的关心和爱护,让他感激于心,卖力干活。可这招灵不灵啊?你给张三特殊的利益,那李四王五不得闹起来?对一部分员工的特殊照顾,就意味着对更多员工的不公正。

        那么干脆给所有员工都以特殊利益好了。

        这个所有员工都能够享受到的最惠待遇,就是仁。曾国藩解释说,仁的意思,就是老板自己先有出息,然后希望员工也有出息,而且老板是真诚的希望员工有出息。至于员工有了出息,是不是还搭理老板,这事先甭想了,员工有出息了,总比没出息要好吧?

        再说用威莫如礼。威字的结构,是一个人手持铁矛,守在门口,保护着屋子里的美女,不许别人钻进来乱来。所以这个威字,只是个表面上的形式,大多数人也确实吃这一套,你一吓唬,他们就老实了,不敢蹬鼻子上脸了。但这一步并非管理所要求的最终结果,最终结果还得靠制度,也就是规范。

        曾国藩说,既然要规范,那就意味着无众寡,无大小,无欺慢,一切按公平公正的准则来,把事情做得这一步,大家才会真正的服贴。

        总而言之,对基层员工的管理法则,就是两条,一是要关心爱护,注重员工的人生成长,二是要公平公正,不可以徇私制造麻烦。做到了这两条,虽然你未必能嬴,但肯定不会输,至少比不肯这样做的竞争对手,存活期更长一些。等别人全都因为不规范的细节而被淘汰了,剩下来的,就是你这个嬴家了。

        

(9)不设经济考核指标



        九月初六日,与友论营务处之道为树人及立法。

        早,清理文件。写家信一件,寄参茸丸两瓶,每瓶重八两,一寄叔父大人,一寄内子,特派戈什哈送去。旋以萧营饬知尚未办齐,改次日送去。请客,雪琴及王孝凤兄弟,张廉卿小宴,恰刘国斌自常德归,与座。午正小睡。中饭后写对联,挂屏八件,内次青之母夫人寿联一付。夜与李申夫论营务处之道,一在树人,一在立法。有心人不以不能战胜攻取为耻,而以不能树人立法为耻。树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申夫似能领悟,盖高明而有志于办事者。

        曾国藩干了件很了不起的事,把战争态势行政化了。

        他设置了营务处,这个部门类同于现在企业中的市场业务部。

        说到市场业务部,大家应该能马上想到许多要添的表格,还有明确而具体的业务考核指标,今年的市场占有率,要在上年的基础上增长10%,还不能降低公司盈利,你只要把产品价格降下来,市场占有率提高多少,也难不住你。所以要堵住你的后路,营销利润也必须同步稳定的增长,就增长个20%好了,不难死你这事不算完。

        基层的员工们,常常会被这些激励性考核指标,折磨得积泪涨江。

        可是曾国藩说:不要这么搞,这么搞是毫无意义的。

        嘿,你看这个曾国藩,大家都在这么个搞法吗,这样搞多省心啊,偏他非要出什么妖蛾子。

        曾国藩说:市场业务部啊,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俩,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定规则立规矩。市场占有份额和营销利润都是瞎扯,那玩艺是受市场摆控的,属于你无法控制的天道。消费市场的规律决定了你的产品市场占有一个稳定的态势,你走歪门邪道出怪招,太平天国就是你的下场,未必有多么好玩。

        对市场业务部来说,市场份额扩大或营销利润增长,是市场本身的规律运作结果,你可别假冒战功瞎忽悠。市场业务部最重要的是把人才培养出来,把规矩定好,让公司运行不出岔子,就谢天谢地了。

        定规矩这事好说,可是这市场业务部,咋个培养人才法?

        曾国藩说:市场业务部的人才培养,有两个路子,一是如果有现成的人才,就快点拿来使用,可别耽误了。第二个,就是市场业务部必须要有市场营销的氛围,营造一个人人都关心市场营销的大环境,环境对人有决定性的影响。只要这样的环境有了,人才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这个环境要如何营造,就不需要曾国藩再来详加解说了吧?

        (10)圣人真的很悲摧

        九月十八日

        早,清理文件。饭后习字二纸。写左季高、郭云仙信,各添二片。中饭后温《卫世家》、《宋世家》,至营务处久谈。夜与少荃久谈,温《石徂徕墓志》,本日病尚未愈,委顿殊甚,不克治事。夜腹泄二次。身旁无人,颇凄冷也。竟夕不能熟睡,盖老境日臻矣。

        这篇日记,是曾国藩一生中的真情流露。

        颇凄冷也——他的一生,情感生活是一片空白,除了与妻子“房闼不敬”按部就班生儿育女之外,没说过一句象样的情话。还有,除早年京师他在病中时,曾有朋友带了帮女生去他的寓所聚会之外,曾国藩活了62岁,没有一个异性朋友,没去过一次娱乐场所,他等于和这世界,和人世间的情感世界,彻底断裂开来。

        为何他的生活是如此之悲摧?

        因为他要做一个圣人。

        这个圣人他非做不可。因为天道有三恶,除了圣人,大家不会认你,除了圣人,就无以为中华儒学传人竖一杆生生不灭的战旗,对抗洪秀全的精神异常大发作,以维护儒学教义在中国人心中应有的地位。

        只有成为圣人,才能够以儒学教义为感召,调动包括朝廷在内的所有战争资源,将洪秀全这个莫名其妙的神权帝国扼死在萌芽中。

        他要成为圣人,就得和广大的女群众拉开距离,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相比于曾国藩,继他而起的第二代传人李鸿章,就轻松了许多。李鸿章就可以靠着他这棵大树,以更灵活的方式,更机敏的智慧,来调度社会资源,完成曾国藩未竞事业。

        所以在这则日记中,曾国藩与李鸿章李少荃久谈。

        李鸿章投奔曾国藩的幕府,说起来也是一波三折。还是咸丰二年时候的事,李鸿章官拜翰林院编修,逛书店买书,遇到老乡,对他说:李鸿章啊,太平军长毛,打到了咱们安徽了,家乡父老惨遭涂炭啊。你好歹是个翰林院编修,不替自己家乡说句话,让皇上快点救救安徽吗?

        于是李鸿章立即去找自己的老乡,工部侍郎吕贤基,因为吕贤基才有上疏写奏章的权力,要求吕贤基为家乡父老请命,央求皇上发兵救安徽。可是吕贤基正忙,就对李鸿章说:那好啊,不过我腾不出手来写,这样好了,你写奏章,我署个名递上去就是了。

        于是李鸿章大笔一挥,草就奏章,吕贤基看也没看,署了名字递上去。咸丰皇帝打开奏章一看,大喜,曰:吕爱卿,还是你忠心为国啊,贼军都打到了安徽,竟无一人替朕分忧,只有你挺身而出。赶紧,你马上写辞职书,朕拨点银子给你带上,你回家二次创业,训练团丁,拒长毛于安徽之外。这事对你来说肯定不难,没把握你也不会写这个奏章,对吧?

        当时吕贤基就傻了眼,教训啊。如果你解决不了问题,就千万别指出问题。问题不需要你指出,明摆在那里,谁都看得见的。之所以大家绕着问题走,就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只好把问题留在那里。你既然指出问题,OK,你就应该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没有解决方案,你只是告诉大家都知道的事,存心给大家添堵,这岂不是扯蛋吗?

        由是吕贤基被李鸿章一纸奏章,送上战场。情知此行必然赴死,吕贤基恨死了李鸿章,临走之前奏曰:启奏陛下,翰林院编修李鸿章,本事大大的有,他去解决安徽的问题,绝对是个合适的人选,臣请李鸿章与臣同行。

        咸丰皇帝大喜,曰:同去同去,翰林院不缺编修,就缺在前线跟贼拼刺刀的人,李鸿章马上收拾行李上路。

        就这样,李鸿章也给弄到了前线,此后他就在安徽老家,带着千数来人,于数十万太平军及捻军的夹缝中,东逃西窜,浪战残生。史料记载说,有一次他率团练逃回去,进门发现所有人都已经逃走,灶上刚刚煮熟的饭还没有掀锅,李鸿章就把锅一掀,盛了一碗饭,一只脚蹬在锅台上,大声吼道:赶紧吃,趁饭热乎大家赶紧吃,吃完了快逃。

        吕贤基在舒城战死,而李鸿章却沦为了游击队长,在安徽整整打了六年的游击,理论上来说他活下来的概率不大,但这老兄为人机警,逃得又快,无数次死里逃生。到了咸丰八年底,安徽游击战的前景已经越来越悲观,由是李鸿章奔曾国藩幕府。

        此后的天下,将是李鸿章笑傲风云的时代。这,就是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最终结果。

        (11)毁灭文化的人

        九月十九日,闻江西主考晏彤甫同年至河下,因去一叙。

        早,清理文件。辰后病甚,不能作字。旋习字二纸。小睡,阅《文选》书檄。中饭后见客二次。旋闻江西主考晏彤甫同年至河下,因去一与鬯谈,灯后方归。夜阅《左传》闵公、僖公数事。余看书病在无恒,今老而不能改,可愧也。久雨闷甚,本日放晴,略觉舒鬯。已刻至朱品隆等三营一叙。

        曾国藩反省说,他看书的缺点,就是不能持之以恒。

        这个反省是瞎掰,是为了表示自己很圣人,曾国藩的惺惺作态而已。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厘清一个观念:曾国藩为什么要跟洪秀全过不去。

        这个问题,也是让洪秀全极端悲愤的。此后太平天国式微,洪秀全走投无路,愤怒的谴责曰:朕为拯救同胞兄弟,却反为同胞兄弟所困。意思是说,曾国藩,你有没有搞错?朕做天王,于后宫不辞辛苦幸御美女,就是为了你曾国藩啊,你咋个不领情,还跟朕闹事呢?

        还有一种史学观点,与洪秀全的愤怒贴边靠谱。该观点认为,曾国藩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这个观点还真没错,虽然洪秀全这辈子也没下过地种过田,但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确是一起农民群体事件。

        洪秀全认为自己于后宫幸御美女,是为曾国藩着想,这也没错。要知道,洪秀全这辈子,吃了读书的大亏,儒家经史子集读来读去,没有给洪秀全带来丝毫的利益,反而是次次落榜,丢人现眼。儒家学说把洪秀全坑惨了,所以洪秀全对儒学恨之入骨。

        所以洪秀全大兵所至,将家塾、村塾、书院,贡院,所有和读书沾边的地方,统统捣毁。将经史子集,古文经典,举凡是带字的纸片,统统烧毁。书烧毁了,读书的儒生也统统宰掉,可太平天国也需要发布文告,同样需要教大家读书,至少也得看懂自己发的文告才行啊。于是洪秀全自己动手,撰写了识字启蒙新三字经,曰:战胜妖,复还天。皇上帝,托大权。天母慈,最恩爱。娇贵极,不可赛。天嫂贤,最思量,时劝兄,且悠扬……

        洪秀全察已观人,推已及人。认为自己既然在读书上吃尽了苦头,恨死了书本,别人也应该全都是这样,曾国藩更不应该例外。所以他烧书毁学堂,就是为了曾国藩好。

        可事情恰恰相反,洪秀全屡试不第,在读书上吃了大亏。而曾国藩则是金榜题名,在读书上占了大便宜的人。要让曾国藩把现在占到的便宜全都丢掉,再从幼稚园小朋友阶段起步,拿起洪秀全瞎扯的天嫂贤天母慈来重新学习,你想曾国藩他能乐意吗?

        肯定是不乐意,这样两人就说不到一块去了。

        总之,洪秀全是要毁灭中国传统文化,而曾国藩则是要捍卫传统文化,双方之间的激烈对抗,就势在难免。

        (12)宁可遭人非议

        九月二十日:

        早,清理文件。辰后习字二字,邢星槎、孙树人,夏古彝来久谈。旋下河与晏彤甫谈。至未刻,又拜张伴山、李小山,申正归。是日将帐房下脚筑墙三尺馀高,帐房升高约三四尺,众役兴作。吾至少泉处,与邢、孙、夏三人鬯谈,至二更二点,倦甚。日内精神困倦,腹泄、目蒙,老境日增。夜,早睡,不得与诸客剧谈也。枕上,思凡人凉薄之德,约有三端,最易触犯:闻人有恶德败行,听之娓娓不倦,妒功而忌名,幸灾而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群,子受命于父,而或不能受命,居卑思尊,日夜自谋置其身于高明之地,臂诸金跃冶而以镆邪、干将自命,此凉德之二端也;胸苞清浊,口不臧否者,圣哲之用心也,强分黑白、遇事激扬者,文士轻薄之习、优伶风切之态也,而吾辈不察而效之,动辙区别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加劝,而劣者几无以自处,此凉德之三端也。余今老矣,此三者尚切戒之。

        在这则日记中,曾国藩认为人有三个要命的毛病,不克服这仨毛病,就很难会有进步。

        哪三个毛病呢?

        第一是妒嫉心,恨人有笑人无,妒功而忌名,幸灾而乐祸。这种妒嫉之心,是社会形态败坏的根源,它让妒嫉者犹如生活在烈火中,每天为妒嫉心所煎烤折磨,也让优秀的人如同生活在荆棘中,到处被妒嫉心发作的人暗算刁难。

        第二个叫不自量力,屁本事也没有,也不想有,单只想爬到高位上,占尽别人的便宜。这个毛病和第一个毛病搅和到一块,就导致了真正有本事的人反倒被否认,处处遭排挤。饱受妒嫉之心煎熬的人,陷入疯狂之中,宁肯让无德的小人爬到高位,也铁下心来要难为正直且有能力的人,结果导致了这个世界乌七八糟。真正愿意为你着想的人,因为你的妒嫉落到很惨的下场,而爬到高位的尽皆衣冠小人,这时候你又渴望着被你的妒嫉之心伤害的人来解救你,这种矛盾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之处。

        第三个是人性缺陷的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只是这个世界中的无名之辈,错以为自己是上帝,强分黑白,擅断善恶,丈八灯台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热衷于居高临下,对别人评头论足,而自己却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毛病,是人性的一部分,区别是,有些人是干事的,慢慢干着事情,渐成专业人士,于是沦为了大众笑骂品评的牺牲,奋斗者在这期间是最痛苦的,但只要挺过去,熬到公众中承认你的越来越多,否认你的人越来越少,就总算是解脱出来的。曾国藩就是走过的这样一条路,所有人,只要你想干出点人生事业来,都不会例外,马上会被无数闲极无聊的人团团围住,品评起来。

        所以为人处世,宁肯遭人品评,也勿品评别人。遭人非议品评,说不定还会有点希望,只知道一味非议品评别人之人,这辈子铁定是报废了。

        (13)群体智愚分布规律图

        九月二十四日,与李申夫言人才以陶冶而成。

        早,清理文件。饭后阅《荀子》四篇,至申初毕。旋写家信,澄候一件,纪泽一件。夜阅《文选》《运命论》、《辨亡论》。眼渐作疼,不敢多看,早睡。是日,与李申夫言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与彭九峰言嘉字营,责成渠督教之。是夜,思孔子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上智与下愚不移者,凡事皆然。即以围棋论,生而为国手者,上智也;屡学而不知局道,不辨死活者,下愚也。此外,则皆相近之资,视乎教者如何。教者高高习之高矣,教者低则习之低矣。以作字论,生而笔姿秀挺者,上智也;屡学而拙如姜芽者,下愚也。此外,则皆相近之资,视乎教者如何。教者钟、王,则众习于钟、王矣;教者苏、米,则众习于苏米矣。推而至于作文亦然,打仗亦然,皆视乎在上者一人之短长,而众人之习随之转移。若在上者不自咎其才德不足以移人,而徒致慨上智之不可得,是犹策而叹无马,岂真无马哉!

        这是儒学近乎终极的大智慧,任何人只要细心的揣摩一下这段思想,都会有所收获。

        当然,这段思想与终极智慧还是有点距离,但是距离真的不远了。至少我们可以保证,由这里出发,就会踏上一条向智慧行进之路,但到底要走多少时间才能抵达智慧极颠,这个事不敢打保票。腿脚快一点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应该没问题。慢一点的,至少这辈子也活得明白,少受许多没名目的痛苦。

        这番思考,是由《伦语·阳货第十七》中的: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衍生出来的。

        先说这个上智与下愚,孔子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引入个约模性的量化分析概念,孔子的意思是说,用任何一个专业概念来划分人群,大致都是这么三个分类:

        顶尖上智类,大约有10%的人,对这门专业有感觉,能敏悟,具天份,稍加点拨就能够登堂入室,成为最优秀的顶尖人选。

        底座下愚类,也是大约10%的人,对这门专业没任何感觉,你再循循善诱,再苦口婆心,他的大脑都没任何感觉,就算你杀了他,宰了他,他也仍然不可能产生感觉,因为他的大脑对这门专业具有着天然的排斥功效。

        余者80%,他们不象顶尖上智类的那么有感觉,有悟性,但也不象底座下愚类的那么冥顽不灵。这80%的人于顶尖上智类与底座下愚之间呈均匀分布,只要你细心的引导,慢慢的开化,这80%的人士,虽然永远也达不到顶尖上智类的水平,但却可以摆脱太过于贴近底座下愚类的尴尬。

        由孔子的观点,以及曾国藩的解说,我们可以得到一张群体智愚分布特点规律图。有了这张图,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臂如你是个企业管理者,看了这张图,你就应该明白,你手下的人手,百分之八十是平凡的庸众,你再发狠咬牙,也无法让他们达到顶尖的水平。网罗到顶尖的人选要靠运气。而企业是不能靠运气吃饭的,只能慢慢教导手下,让更多的人脱离下愚那种冥顽不灵的状态,才是最为规范明智的管理方法。

        这张图于我们个人而言,价值就更是重要。

        理论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智专业领域,也有自己的下愚专业领域。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落在80%的正常状态之下,但如果你运气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上智专业,那你就赚大了。即或不然,你至少也要摆脱下愚的陷阱,可千万别落在一个自己最没有兴趣,最没有感觉的专业领域中,这一点至关紧要。

        (14)英雄联手欺良善

        十一月初四日,早醒思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

        早出,巡视营墙。请鲍春霆镇军早饭,已正饭毕,小睡。写左季高信一件。中饭后,会客三次。宿松、望江两县令来见,详问各局供应多、鲍等军之难。夜与少荃及彭山屺先后鬯谈。阅《文选》各论,觉刘孝标《辨命论》实有所见。夜四更,早醒。思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馀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礼、乐、政、刑、仁、义、忠、信,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者也。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其庶为闻道之君子乎?

        这篇日记,是很奇怪的,曾国藩给左宗棠左季高写了封信,然后晚上就睡不着了,半夜琢磨老庄之道,是什么原因呢?

        这篇日记,说的就是天下英雄联手,欺负一名善良的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故事。

        是货真假实的天下英雄联手,出场的选手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无一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人物。朝廷中的内应硬是强势,户名尚书肃顺、大名士潘祖荫,外加一个王壬秋王闿运。如此强强联合,放眼世界都是惊天动地的阵容,却只是为了欺负一个老实善良人,恐怕你想不到吧?

        永州镇总兵樊燮,也真的想不到这事,因为这事太离谱了,你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天下英雄却突然联手来找你的麻烦,打死你也不信的。

        善良的樊燮,去湖南巡抚衙门,向巡抚骆秉章汇报军务。当时左宗棠是个老百姓,在骆秉章幕府做一名文员,俗称师爷是也。当樊燮汇报工作的时候,巡抚骆秉章居中而坐,这是合乎常理的,可是左宗棠也四仰八叉的,大模大样的坐在骆秉章一边,樊燮也没吭声。毕竟骆秉章对手下员工太过放纵,那是他骆秉章自己的事,樊燮不插嘴。

        汇报完了,樊燮向巡抚骆秉章行礼,退下。按说这事就应该完了,可没想到文员左宗棠突然开了口:慢,樊燮你回来。

        当时樊燮心里很别扭,可是他不想吭声,就又扭过头来,看老百姓左宗棠,有什么事要跟他这个总兵级别的领导谈。就听左宗棠问道:樊燮,你退下的时候,为什么不向我行礼?

        为什么……樊燮哭笑不得,就耐心的向左宗棠解释:是这样的,小左啊,你是个不明真相的群众,我呢,是朝廷任命的二品武官,是领导。你应该向我行礼才对,我不可能向你行礼的,朝廷制度不允许。

        樊燮这边够苦口婆心的了,猜猜左宗棠是怎么回答的?

        左宗棠一指门外,大骂道:王八蛋,滚出去!

        滚……当时樊燮就震惊了。而左宗棠辱骂他的这六个字:王八蛋,滚出去!就成为了历史上一个专有名词。许多史书谈到这段,干脆就以这个六字为标题。毕竟这六个字,实在是太刺激了。

        无端受此羞辱,樊燮悲愤欲绝,怒不可竭,回去就向咸丰皇帝写了报告,要求咸丰皇帝给个说法。咸丰皇帝也是知道左宗棠其人的,还曾问过郭嵩焘,左宗棠想不想出来做官,郭嵩焘解释说左宗棠在骆秉章那里混得风光,比做官还舒服。却没想到他舒服到这种程度,以一介布衣敢打骂朝廷二品武官,这么个搞法,朝廷的制度何存啊,颜面又何在啊。

        咸丰皇帝大怒,批奏说湖南巡抚衙门为劣幕把持,要派人立即查清此案。如果属实,立将左宗棠正法。

        左宗棠打骂领导,命在旦夕。此事传出,霎时间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全都跑了出来,要求在京城的郭嵩焘摆平樊燮,保护左宗棠。南书房大名士潘祖荫被郭嵩焘游说,于是越众而出,上疏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个评价把咸丰皇帝吓坏了。心说这可不得了,杀了左宗棠,湖南可就没了。湖南没了,大清的江山也没了,这样的话,那就……都怪这个樊燮,你说好歹是个领导,怎么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左宗棠给打骂了呢?

        切!这事最后怪回到樊燮身上去了。

        左宗棠虽是布衣,却有一大票江湖朋友保驾,连咸丰皇帝都不敢动他。这就轮到攀燮倒霉了,因为此事,他已经没法子再在官场上混了。悲愤之下,樊燮回到家乡,在一块木板上写下“王八蛋,滚出去”。写好之后,把木板立在桌子上,又给两个儿子穿上女人的衣服,说道:孩子,你爹我行得正,走得端,没招谁,没惹谁,却惨遭左宗棠这伙人的欺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爹我没学问,让人家瞧不起啊。你们给我听好了,给我好好学习,认真读书,除非你们考上秀才,替你爹挣回脸来,否则你们这辈子,就别想把身上的女人衣服再脱下来。

        于是樊家两个儿子发愤读书,到了樊燮死后,二儿子樊增祥金榜题名,考上进士,于父亲的坟头上告慰父亲。

        而左宗棠呢,这厮却因为才大志高,此后轻而易举的混到了陕甘做总督。念及大名士潘祖荫营救自己的恩德,就花了3700两银子,买了件国宝,西周出土的大孟鼎,送给了潘祖荫。此铜鼎系出土文物中形制最大的,徜公开拍卖,成交价至少一亿美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潘祖荫的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左宗棠赠送的家传宝物大孟鼎捐献国家,获国家奖励2000元。

        (15)政界就是演艺圈

        十一月初八日,细参相人之法

        早出,巡视营墙。饭后清理文件。派唐义训、何应祺等至城内外察看地势。见客三次。写李筱泉信一件。小睡片刻。中饭后见客二次,云三、愚一来营,皆房族表弟。愚一则冕四舅氏之子也。读《史记郑世家》毕。夜,温《孔子世家》。日内襟次不甚开拓,夜不成寐。本夜睡味较美。细参相人之法,神完气足,眉耸鼻正,足重腰长,处处相称,此四语者,贵相也,贤才相也。若四名相反则不足取。

        曾国藩的相人心法,又跑出来了。

        这个相人心法计有四句:神完气足,眉耸鼻正,足重腰长,处处相称。曾国藩说,一个人如果搭上这四个特点,那可就了不得了,大富大贵,大贤大德没跑。如果你跟这四个特点没关系,那可就惨了。

        这是真的吗?

        如果真是这么回事,那么曾国藩他老人家满身皮癣,狂搔疯痒,却功成百世,这个又怎么说?

        虽然曾国藩满身皮癣,有时候甚至搔到了鲜血淋漓的程度,但老人家的话,却是没有说错。他说的,只不过是人类社会的最一般规律。

        这个规律可以简述为:无论是远古的族群政治,还是现代的竞选制度,始终不变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政治属于演艺界。

        政治界是演艺圈,所以政治家的外貌,往往重于才德。只要你方鼻大耳,不怒而威,往台上一站,群众就立即被慑伏了。哪怕你满肚皮花花肠子,可如果你长了一脸的正气,那群众也硬是认为你是个正义人士,即使你干了坏事,群众也表示谅解。

        相反,如果你的形貌走了另一个极端,哪怕你真的混成了领导,在通往主席台的途中,都有可能被警方怀疑为不法人士,当场逮走。

        人对人的观察,只能看外在,看外表。正因为政治界原本就是演艺界,政治家才需要象演员一样,要求一个形貌的标准。

        群体对于世界的观察,必然是停留在具像化的表层,不可能有深层次的抽象认知。表层的认知就是看容貌,具像的观察就是看长相。所以皇权时代的中国,官员选择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外表要帅,最帅的直接抱着公主回家睡,次帅的也可以在皇上面前晃来晃去。而皇宫的围墙更是森严壁垒,皇室人员出行时的服饰,更是繁复华丽,一切的目的,就是认准了你人民群众没思想,就认外表,那人家就在外表上下功夫。

        比帅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气质。但是在曾国藩此后的日记中,我们会发现,纵然是圣者曾国藩,在观察人的气质精神方面,都没有找到入门的途径,后面有他相人失败的惨痛案例,随时可以警醒我们。

        但这种警示也许没有任何效用,毕竟大众缺乏对人性观察的直接性工具,唯有看对方的脸蛋漂亮不漂亮。连对方的气质,也只能凭每个人的主观感觉来测算,算对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

        但如果,你想让一个人承认他缺乏看人识人的眼光,这无异于在污辱对方的智慧。所以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绝对不可以跟别人抬杠,最高明的相人心法,莫过于相事——看他做的事情,你就大略了解他的为人,这一招,远比看相貌灵验许多。

        (16)为一张书桌而奋斗

        十二月初七日

        早出,巡视营墙。饭后清理文件,改信稿三件,申夫来久谈。中饭后温《左传》僖公毕。夜温文公十叶。日来,心绪总觉不自在,殆孔子所谓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者。军中乃争权挈势之场,又实非处约者所能济事。求其贞白不移,淡泊自守,而又足以驱使群力者,颇难其道尔!

        这是曾国藩的又一次真情流露。

        虽然他为人老道,沉稳,但与人勾心斗角,真的是太累了。尤其是在权力场上,明枪暗箭不断,人活得真是没一点乐趣。

        终其一生,曾国藩需要的只是一张书桌,让他一个人,静静的坐下来,翻看他喜欢的发黄古书。可是洪秀全非要跑出来闹事,要烧掉所有的书,逼曾国藩去读他的三字经,这让曾国藩怎么受得了?

        越是看似简单微小的人生目标,付诸的努力也越大。因为你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即使你想与事无争,总奈不得有如洪秀全这般人物,非要把他的精神病发作到你身上,逼迫你朗读背诵他的梦呓,你说你又有什么办法?

        (17)本章事件补

        本章所涉曾国藩年谱纪事:

        咸丰九年,1859年,49岁。

        正月,作《圣哲画像记》。

        二月十二至十六日(3月16日至3月20日),由建昌府移驻抚州。

        二月,石达开由赣南转入湘西。

        三月,萧启江奉命由吉安回援湖南。

        四月二十七日(5月29日),曾国荃率新勇抵抚州。

        五月十一日(6月11日),曾国荃率军由抚州启行,赴景德镇助攻,李鸿章同行参谋军事。

        六月初三日(7月2日),曾国藩奉命赴四川办理军事,预为设防,阻截石达开入川。

        六月十四日(7月13日),太平军撤走皖南,湘军进占景德镇。

        六月二十八日(7月27日),张运兰率军返湘,曾国荃带吉字营回抚州。

        七月初七日(8月5日),曾国藩由抚州起身,准备赴川。

        七月,胡林翼见曾国藩未得川督一席,复请官文奏留曾国藩,与湖北合军进攻安徽。

        八月十一日(9月7日),抵黄州会见胡林翼,共商进攻安徽诸事宜。留七日始行。

        八月二十一日(9月17日),行至阳逻镇接到廷寄,令其停止入川,改攻安徽。

        八月二十三日(9月19日),至武昌同湖广总督官文会商军事。

        九月初三至初四日(9月28日至9月29日),由武昌返抵黄州,与胡林翼共定四路进攻安徽之策。

        九月初五日(9月30日),抵巴河,登岸驻陆营。

        十月初二日(10月27日),曾国荃率领所部吉字营至巴河,曾贞翰率领所募湘勇至黄州。

        十月二十四日(11月18日),曾国藩各军从巴河拨营,前往进攻安徽,曾国荃请假归湘。

        十一月初三日(11月26日),驻军黄梅。

        十一月十三日(12月6日),由黄梅进驻宿松,委派朱品隆、李榕总理营务处。

        十二月初六日(12月29日),胡林翼由黄州移驻英山,曾贞翰随行。

        十二月二十日(1860年1月12日),派朱品隆、李榕领军进扎太湖,与湖北湘军共同攻城。

        十二月二十四日(1860年1月16日),陈玉成援军围困鲍超于小池驿,日夜环攻。

        十二月二十七日(1860年1月19日),曾国藩调唐训方率军攫援小池驿。

        十二月三十日(1860年1月22日),多隆阿、蒋凝学进援小池驿,谋解鲍超之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