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不容青史尽成灰·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第十章 北魏是这样炼成的

第十章 北魏是这样炼成的

        有一句俗话:“谁吃到最后,谁才能吃到最好。”历史也一样,从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的中国北方历史,更是一样。

        看看五胡十六国之后中国北方政局的变迁,着实应了这句话,各个政权的变迁,真可以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从公元3世纪末北方动乱开始,一直到公元5世纪中期南北朝开始,北方最早一批政权,基本都被拍在沙滩上了。就以五胡十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来论,所谓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别管一开始闹得多凶,战功多么显赫,到了公元5世纪中期,基本上都歇菜了。最早开始反抗西晋统治的匈奴政权,到了公元5世纪期间,其民族大部分融合入了汉族与鲜卑族,而羯族政权在后赵灭亡后,随着冉魏的兴起和衰落,其部族也大多离散,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只剩下北方尔朱荣和南方侯景两支,最后也在南北方的叛乱中,融入了汉族等其他民族。其他的各个民族,也在其政权灭亡后,大部分都与中原汉族相处杂居,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支,已经不再是历史的主角,唯独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五胡”中的鲜卑族。即使是鲜卑族,早期的“白部鲜卑”、“慕容鲜卑”等主要支系也大多离散,真正在南北朝中成为主角的,是“五胡十六国”早期鲜卑族中一个不起眼的部落:拓跋鲜卑。

        在五胡十六国的早期,鲜卑族的力量,本身就是其中比较弱小的,而作为鲜卑族中的一支,拓跋鲜卑更是小得不能再小,然而就是拓跋鲜卑,不但在五胡十六国的争霸中韬光养晦,最终发展壮大,更完成了五胡十六国时代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完成的伟业:终结北方的战乱,建立一个长期稳固和平的北方政权,为整个中国北方带来繁荣。事实上,拓跋鲜卑不但以最弱小的力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更用主动汉化的方式,最终融合入中华民族澎湃的血液中,在中国经过几个世纪战乱,最终走向南北统一的环节中,拓跋鲜卑,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北魏政权,是其中承前启后的最关键环节。

        拓跋鲜卑的历史,比起其他鲜卑部族的历史,都可以说是短得不能再短。要了解拓跋鲜卑,我们不妨首先梳理一下魏晋南北朝的主角之一鲜卑民族的历史。

        

        说到鲜卑族,公认的说法是,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出处,历来史家争论颇多。有说法是他们本身是炎黄子孙,世居北方,如《魏书》里就说鲜卑族是黄帝少子昌意的后代;也有说法是,鲜卑民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这些说法,大部分都是在鲜卑民族进入中原后,为了争得北方士族的支持,做的一些假托。在鲜卑入主之前,东汉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鲜卑民族应该是早年和匈奴并立的东胡民族的一支,早在战国时期,就与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发生了联系。比如写下《三国志》的东汉著名历史学家陈寿,就是这个观点的持有者。而按照鲜卑民族自己的说法,他们祖居在一个叫“鲜卑山”的地方,早年被匈奴灭亡之后,他们的部族随后分散迁移。鲜卑真正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出现,是在东汉后期,匈奴被东汉灭亡后,鲜卑人迅速南下,填补了匈奴人留下的空白,那时候的鲜卑,还是东汉治下的少数民族之一,对东汉采取臣服政策,而他们的部族也很杂,包括了白部鲜卑、慕容鲜卑等各个部族。

        鲜卑的强大,开始于东汉和帝时期,窦宪击败北匈奴,随后又在金伟山一战中,消灭掉北匈奴的残部,迫使北匈奴西迁。这场战争规模不大,却成了改变北方草原格局的一件大事。鲜卑人趁机向原来匈奴的属地扩展,实力迅速增强,到了三国时期,鲜卑族已经“尽收匈奴故地”。因为地盘广大,所以他们的支系非常分散,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是不同的鲜卑部落,也有不同的游牧区域,其中拓跋鲜卑的活动地带,就在今天的河套草原地区,后来又内迁到了山西平城一地。东汉末年到西晋早期的鲜卑,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不是一个完整的草原汗国,无论是部落的严密程度还是团结程度,都无法与早期的匈奴汗国相比,所以在实力上,也不足以对中原构成致命威胁。事实上,除了东汉末年以及曹魏时代几次有限的战争外,大部分时期,鲜卑民族都是对中原王朝臣服的。这种关系和匈奴以及其他民族都不一样,他们与中原王朝之间这种主流的和平,也使他们在进入汉地之后,得到了更多中原士民的认同。

        鲜卑民族和其他各个少数民族另一个不同点是:虽然他们的发迹比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都要晚,但是起步却要高得多。当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依然停留在奴隶制度,甚至才刚刚进入奴隶制的时候,从三国时代开始,鲜卑民族就已经由了封建化了。特别是在北方战乱的东汉末年以及曹魏时代,大量的汉人北逃到草原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鲜卑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由部族从游牧转为定居了,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在实力上不如其他少数民族,但是在文明程度上,走得却比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都要快。五胡十六国的早期,许多鲜卑部族对于身为“中央政权”的晋王朝,依然采取了臣服甚至是尽忠的策略。比如著名的鲜卑民族英雄段匹单,就曾经帮助过刘琨在北方抗击少数民族政权,甚至为了保卫晋王朝而殉国。至于著名的慕容鲜卑政权,也一度是东晋王朝的臣子,尤其在和冉闵的战争中,正是因为慕容鲜卑主动向东晋称臣,才使东晋没有去援助同属汉人的冉闵政权,支持了与之争锋的慕容鲜卑政权。五胡十六国的中后期,随着其他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继衰弱,鲜卑人在中原越来越强大,他们建立的政权,包括慕容政权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秃发政权的南凉、祈父部的西秦,但是这些政权大多昙花一现,最终成就大业的,是早期不起眼的拓跋鲜卑部,以及他们建立的政权——北魏。

        

        和其他鲜卑民族一样,拓跋鲜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是从东汉开始,但是比其他部族要晚得多,拓跋鲜卑的祖先,大体可以追溯到一个叫力微的人。在东汉打败北匈奴之后,力微抓住机会,率领部族们历经磨难,从辽河地区游牧到了原来属于匈奴人的河套草原地区,开始在这里定居发展,这一段早期的迁移历史,就是拓跋鲜卑后来建国后一直为之自豪的“九难八阻”。按照北魏名臣崔浩在修史中的记录,拓跋鲜卑的这次迁移,主要因为他们原来的家乡辽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暴雪灾害,对于当时的拓跋鲜卑来说,这次迁移可谓是一条“求生之路”。在他们历经磨难,终于从辽河到达河套草原的时候,整个拓跋鲜卑部族,人口竟然减少了四分之三,拓跋鲜卑,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局面下发展的。

        也正是这一次迁移,让拓跋鲜卑的发展起点,和其他鲜卑各民族有了本质的区别。当时的河套草原地区,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定居点,当地还生活着大量以农耕为生的汉民。也正因如此,拓跋鲜卑的封建化,比其他的民族都要早一些,他们和汉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比其他民族更密切,事实上,也正是这两点,决定了拓跋鲜卑后来统一北方的命运。

        拓跋鲜卑命运的再次转变,开始于公元261年,当时拓跋鲜卑的王子沙漠汗被派到中原政权做人质,这时候的中原政权,正好是曹魏统治时代,沙漠汗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口才赢得了曹魏政权的赏识,从此之后,拓跋鲜卑与中原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史载双方“互通有无”。这时候的拓跋鲜卑,对曹魏最重要的意义是:曹魏在军事上以骑兵起家,拓跋鲜卑能够给曹魏提供充足的战马,与此同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开始传入到拓跋鲜卑地区。沙漠汗在洛阳做人质期间,还和当时洛阳的许多政要成为好友,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后来取代曹魏的晋武帝司马炎,而他的“公关”也最终得到了回报,在司马炎废掉曹魏建立西晋后,沙漠汗终于得到允许,回到了河套家乡。这是公元275年的事情了,沙漠汗在洛阳整整生活了15年,不但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甚至生活习俗也完全汉化了。回到家乡之后,身为王子的他,极力主张学习汉民族先进的文化,改革落后的部落体制。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时拓跋鲜卑内部贵族的反对,双方第一次发生了冲突,沙漠汗悲哀地发现,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他自己的主张,却不被家乡人所接受。在这种苦闷下,他在回去后不久,便借口出使,再次回到了洛阳,又在洛阳定居了两年,一直到了公元277年,沙漠汗的父亲病重,要接他回部落即位,意图大展拳脚的沙漠汗,再次踏上了回乡之路。这一次他雄心勃勃,虽然他在洛阳的好朋友们都担心此行会遭到不测,但沙漠汗却不在乎,临走的时候,他用弹弓射下了天上的飞鸟,向朋友们表达了改革鲜卑旧俗,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决心。然而事情没有他想象得这么美好,在回去的路上,沙漠汗遭到了部落守旧派的伏击,在山西遇害身亡,他遇害的地点,就是后来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国都——山西平城。拓跋鲜卑的汉化历程,就是这样以鲜血开始的。

        沙漠汗的死,并没有改变拓跋鲜卑走向汉化的大势,沙漠汗去世后,最终登上拓跋鲜卑酋长宝座的,是沙漠汗的儿子奇卢。这个奇卢,是拓跋鲜卑历代领袖中又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这时候已经是西晋统治的后期,北方战乱不断,大批中原农民逃亡到拓跋鲜卑所在的河套地区,深有政治眼光的奇卢,不但高兴地接纳了这些来自中原的流民,还给他们划拨了土地。当时北方农民向拓跋鲜卑的属地迁移,类似于后来清末的闯关东,这些外来的人口,后来甚至超过了拓跋鲜卑本民族的人口,当时拓跋鲜卑的许多贵族都担心这种情况,会威胁拓跋鲜卑在这里的统治,奇卢却回答说:“如果要成就大事,就要有成就大事的胸怀。”不但如此,当时的拓跋鲜卑,还和北方的许多大商人都有贸易上的往来,不但互通有无更利用他们搜集中原的情报,虽然此时他们实力弱小,但对于中原,却一直是有想法的。

        公元308年,雄才大略的奇卢,完成了对河套各部落的统一,虽然这时候的拓跋鲜卑政权,只是一个游牧民族联盟,但这个游牧民族的形态,却和普通的游牧民族大不相同。这个政权里,既有作为统治者的鲜卑游牧部落,也有作为生产者的汉族农民,其中后者已经占到了七成左右。这种情况下,奇卢采取了“兵民分离”的政策,即汉族专事耕种,所有的耕地都划分出区域来,平均每一片耕地,要供养一部分鲜卑族军队,这种汉人种地,鲜卑人打仗的分工,成了后来贯穿整个北魏王朝乃至东魏、北齐王朝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耕战政策——府兵制和均田制,都是以此为基础演化来的,在南北朝中国封建经济的重新整合中,拓跋鲜卑其实是一个探路者。

        虽然在政策上领风气之先,但是在早期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拓跋鲜卑依然是一个弱者,不断地依附于各派势力。在这段时期里,奇卢的政策就是联合晋朝,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10年,奇卢接受了晋朝的册封,成为北方的“代王”,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晋朝牵制北方五胡政权的重要力量。他与名将刘琨一起在北方开辟“敌后根据地”,趁机壮大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他也大量的招募汉族士人,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汉人组成的智囊团,权力甚至压过了部落里的各个酋长们,这种大胆的改革,势必会引起反弹。这一次反对他的,是他的儿子,结果,奇卢死在了儿子的谋杀中,随后拓跋鲜卑爆发了内战,政权里的“旧人”,即守旧的鲜卑贵族,与政权中的“新人”,即归附的汉人,以及支持汉族的鲜卑族贵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引发了长达22年的内战。但是奇卢的政策,却给整个拓跋鲜卑的“形象”带来了重要影响。在中原百姓心中,拓跋鲜卑并不是作乱的逆贼,相反却是扶保东晋王朝的“忠良”,这样的形象,为后来拓跋鲜卑争取汉族百姓的民心以及北方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奇卢去世后,拓跋鲜卑的内战一直持续了22年,这22年也是拓跋鲜卑的暂时低潮期。一直到了公元338年,拓跋鲜卑再次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英雄——什翼犍,他是奇卢的侄孙,也是一个继承了先辈汉化理想的人。什翼犍19岁的时候,曾被送到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做人质,他在后赵的国都邢台整整生活了10年,一直到后赵陷入内乱后,才得以逃了出来。在这10年里,就如他的祖父沙漠汗一样,他亲眼看到了汉文明的强大,萌生了改革自己部族,实现汉化的理想。在逃离后赵后,什翼犍如愿继承了东晋所册封的“代王”爵位,之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任用了汉人燕凤、许谦等人,开始对拓跋鲜卑进行全盘的封建化改革,包括按照汉人的官职设立职务,设定了俸禄的等级,参照东晋的法律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尽管这些改革非常粗糙,但这时候的拓跋鲜卑,从此不再是游牧部落,而成为了一个文明的封建国家。公元340年,拓跋鲜卑在盛乐建立了都城,这标志着拓跋鲜卑从此正式从游牧转为了农耕定居。什翼犍是一个非常重视农业的人,他把奖励耕种做为一项重点,甚至拿出政权的库藏,去其他地区购买种子,然后分发给百姓垦荒。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他还出台了奖励土地的政策,从其他政权的地盘上招募人口,结果他所在的地区,一度百姓“归之如流水”,拓跋鲜卑的农业经济,就这么蓬勃发展起来了。

        拓跋鲜卑转化成封建国家,从时间上来说,要比“五胡”中其他政权晚得多,但是拓跋鲜卑的发展,更应了“后发效应”之说。五胡十六国的其他政权,虽然大多都开始了封建化,但是他们的封建化,大多是在得到土地建立政权后,仓促地从游牧民族转型,结果就是转型不彻底,保留了大量野蛮奴隶制度,以至引起治下百姓反抗,政权也大多短命,石勒的后赵政权就是一个例子。相比之下,拓跋鲜卑的这个过程,看似比其他政权要慢,却来得更平稳,从什翼犍的曾祖父开始到他本人,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且始终得到了北方士大夫家族的支持。所以,也只有拓跋鲜卑,能够最后通过汉化改革的方式,成功建立一个强大持久的封建帝国。

        同他的祖先一样,什翼犍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什翼犍当政时期,对高车部发动了征服战争,并且平定了同样属于鲜卑一脉的敕勒部,后赵灭亡后,什翼犍曾经打算逐鹿中原,但是他的部落酋长们极力反对,甚至拒绝发兵支持,也就只能作罢。其实当时对于拓跋鲜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后赵灭亡后,北方再次战乱,南朝东晋政权无力北上,北方的冉闵政权虽然为汉人所建,但因为内外政策的失当,反而引发了新的战乱,这时候的拓跋鲜卑,本身就有北方汉族百姓的支持,又有强大的军队,即使不能得到整个北方,也完全可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后赵灭亡后,代之而起的,就是著名的前秦政权,同样是汉化极深的苻坚,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横扫北方。公元367年,苻坚对拓跋鲜卑发动了进攻,什翼犍逃往漠北,又遭到了高车部的打击,这时候的拓跋鲜卑,再次重复了早年“九难八阻”的困境。北方草原此时爆发旱灾,部落在漠北连水源都找不到,绝路之下又爆发了内乱,本身就反什翼犍汉化改革的旧贵族们再次发难,杀掉什翼犍后投降了苻坚的前秦政权,拓跋鲜卑的汉化改革,再次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们已经完成了从部落到封建王朝的改变,而且守旧派贵族的叛乱,虽然断送了锐意改革的什翼犍,却使拓跋鲜卑全族避免了灭亡的厄运,得以在苻坚治下生存下来。

        

        拓跋鲜卑的再次发展壮大,是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之后的事情。公元383年,北方前秦政权与南方东晋政权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东晋政权以少胜多,以8万军队击败前秦83万大军,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神话。原本统一的北方大地再次分崩离析,苻坚征服的各个国家纷纷复国成功,其中也包括拓跋鲜卑以及他们当年建立的代国。

        领导拓跋鲜卑完成复国大业的,就是著名的拓跋珪。他是拓跋鲜卑走向辉煌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作为拓跋家族的直系后裔,拓跋珪在公元386年,由部下们拥立复国成功,重新恢复了“代王”的称号,这个称号是东晋王朝册封的,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权与东晋没有关系,他又改成了“魏”。其实这次改名,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平衡”,当时拥戴拓跋珪的鲜卑贵族,相当多是守旧派,改个新名,是为了照顾他们的要求。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孙子,最后也继承了什翼犍没有完成的汉化理想,在北魏的历史上,他被称为魏道武帝。

        拓跋珪建国之后,很快打败了当年夹击什翼犍的铁佛部落,为他的祖父报了仇。这个铁佛部落是匈奴人的政权,后来在中原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夏国,涌现出了一位著名的君主赫连勃勃。这时候被拓跋珪打败,也注定了他们最后要被拓跋家族灭亡的命运。

        打败铁佛政权,拓跋珪重新控制了河套草原地区,这样一来,当时北方最大的产马基地,就牢牢地抓在了他的手中。在南北朝的战争,尤其是中原的战争中,骑兵的优势,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这时候同样属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后燕,向拓跋珪索取马匹,这个后燕是慕容家族所建,地盘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虽然他们没有战马,但是经济富庶,也是拓跋珪的一个强敌。公元395年,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统帅重兵,进攻拓跋珪,双方在五原地区开战,这一场战斗中,实力明显不如后燕的拓跋珪,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他故意节节败退,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把慕容宝引诱到了黄河的北岸。是年十一月,劳师袭远的慕容宝人困马乏,决定先撤军,拓跋珪抓住战机,用两万轻骑兵快速包抄,在敌人回去的路上将其包围,一场激战全歼了慕容宝8万大军。慕容宝仅以身免,这一战后燕5万多人被俘,大多数被拓跋珪活埋。第二年,拓跋珪乘胜追击,一举攻占后燕的河北领土,后燕的残余力量不得不逃到了辽东地区。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山西平城,这也是北魏王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都城。

        与后燕的战争,确立了拓跋珪北魏在北方各政权中的强者地位,尤其是军事上的强势。这时候的拓跋珪,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贫困,他所占有的河北、山西以及河套地区,都是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是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更是经济凋敝,在这种局面下,拓跋珪采取了“屯田”的政策。从公元394年开始,他就不断派遣军队在河套地区屯田,灭亡后燕之后,又把俘虏来的几十万汉人,统一安置在山西平城周围。这时他独创了一个政策,叫做“计口分田”,也就是按照人丁来分配土地和耕牛,这个决定看似简单,但对于整个南北朝来说都有深远的意义,著名的均田制,从此开始形成。在中原地区陷入战乱,南朝政权由于士族垄断,经济日益僵化的时候,拓跋珪却采取了一个超越所有政权的先进农业政策,这个政策不但影响了北魏的发展,更对后来的隋朝和大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直接意义是,原本是一片牧场的内蒙以及河北北部地区,从此阡陌纵横,荒废的土地重新耕种,北方农业开始恢复发展起来。

        拓跋珪在灭亡政权后,和他的祖父一样,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当时后燕的汉族人纷纷结寨自保,抵抗拓跋珪。对此拓跋珪采取了拉拢政策,他主动拉拢河北最大的两个家族张家和崔家,在这两个家族的支持下,他很快稳定了在北方汉地的统治。但和他的祖父一样,这时候拓跋鲜卑内部反对汉化的暴动再次发生了,公元397年,拓跋珪的堂兄拓跋顺以拓跋珪破坏祖制为名,在云中发动了叛乱,虽然被镇压,但鲜卑贵族的暴动,依然此起彼伏。就连拓跋珪本人,也没有避免祖父的悲剧,晚年的拓跋珪,因为他的几个兄弟连续反对他,精神陷入苦闷,甚至一度不得不以“寒食散”来排解精神上的痛苦,以至于精神失常。而反对却不因他的苦闷而停止,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发动谋反,将拓跋珪杀死,北魏一下子走到了一个历史的拐点上。关键时刻,拓跋珪的太子拓跋嗣,在汉化派的支持下打败了拓跋绍,最终重新夺回了政权。北魏,也就避开了这个历史的暗礁。

        

        北魏统一北方,是后来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的。这之前的拓跋嗣,是个守成之主,他在位的时候,做得最多的就是修筑北方长城,发展农业,优礼士大夫。尤其为了避免前人的悲剧,他的儿子拓跋焘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接受了正宗的汉族教育,聘请汉族大儒为他上课,他真心希望自己能够教育出一个能够一统北方的英主。最终他做到了,不过结果,或许出乎他的意料,他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仁君,而是一个五胡十六国末年最恐怖的战争魔兽。

        拓跋嗣过世于公元423年,他也是拓跋鲜卑历史上之前少有的可以“善终”的帝王,之后13岁的拓跋焘继承帝位,本来他并不为父亲所喜,是因为以崔浩为首的一批汉臣力挺,才终保住了“继承人”资格。少年时代的拓跋焘聪明英武,文武双全,对北魏朝廷的汉族文臣也礼敬有加,因为拓跋焘的母亲是汉人,这也使汉臣们对他大为认同,认定其将来是做明君的好材料,从此悉心培养。至于希望其将来登基后大行汉化,尊儒尚孔,引导鲜卑民族融入汉族文明的愿望,那自是不言而喻的。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们培养出的,非但不是文质彬彬的好青年,却是黄河以北最凶猛的战争怪兽。估计,他们连悔青肠子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全被拓跋焘干掉了。

        五胡十六国猛兽不少,拓跋焘成就最高,原因不在于他勇猛,而是他智商最高,所以,他完成了之前猛人猛兽们都没做完的事情——终结五胡十六国时代。

        第一步,就是先拿北方柔然开刀。

        柔然盘踞漠北,多年来骚扰北方边境,五胡十六国,鲜卑匈奴多少代帝王,全拿这支草原天骄没法子。14岁的拓跋焘却不信邪,铁了心要和柔然开战,消息传出来就炸了锅,除了大臣崔浩外,朝臣们都说不行,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让人家打怕了,第二是倾国之力北征,南方各国打进来咋办?

        拓跋焘却下了决心:柔然不除,后方难平,统一北方就无从谈起。再说,咱鲜卑铁骑也是从草原上下来的,怕他个鸟。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鲜卑五路大军齐发,柔然也齐集举国精锐,两家在草原上杀得昏天黑地,最危险的时刻,拓跋焘中军陷入柔然人重围,拓跋焘毫无惧色,身先士卒冲上去猛砍,直杀得敌人血流成河,柔然可汗吓得拔马狂逃,几十万柔然精锐全线崩盘。经此一战,肆虐中国北方数十年的柔然民族实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14岁的拓跋焘纵马草原,用血淋淋的马刀昭示天下:我,才是北方的真正主人。

        不知道柔然是谁?不要紧,东欧历史上有个部落叫阿瓦尔,在公元六七世纪,他们横行欧洲草原,战无不胜,几乎灭掉了西方最强大的东罗马帝国。他们,就是柔然人的后代,被北魏击败后西迁到那里的,却把欧洲一干“历史强国”修理个稀里哗啦,蒙古高原,真是自古多人才啊。

        14岁的拓跋焘,在四面环邻强敌的情形下,敢和这等对手先开战并打赢,真有胆!

        柔然歇菜了,盘踞关西的匈奴赫连夏国也做了下酒菜,匈奴人很有自知之明,见拓跋焘来攻,赶快来了个坚壁清野,知道你强悍,不出来和你打还不行吗?拓跋焘鬼,先派老弱病残在夏国重镇统万城前示弱,匈奴人脑袋发热追了出来,鲜卑精兵从山谷里齐杀出,砍瓜切菜般把匈奴人收拾了干净。这一战,拓跋焘继续发扬猛兽作风,带头上去砍人,被人家一箭射倒,差点“为国捐躯”,拓跋焘不愧为猛兽,眼皮不眨巴一下,忍着伤继续冲锋,匈奴人傻了,这是什么怪物啊!接下来事情就好办了,敌人崩溃,破城,全歼,尽收关中地。

        接着,拓跋焘连血都不带擦一下,掉转刀锋,再击柔然,经过两轮毁灭性打击,柔然终于把眼泪一抹,西逃!柔然部落陆陆续续向西方遥远的土地迁移,从此再难对中原形成威胁,当然,罗马人倒霉了(这是后话)。

        拓跋焘马不停蹄,接着又拿另两个北方大国——汉人冯弘的北燕与匈奴人沮渠牧健的北凉开刀。此时北方,几位猛人败的败,死的死,剩下的全是些小鱼小虾的角色,谁能挡住鲜卑精兵呢?北燕玩完了,北凉崩溃了,然后是卢水胡人盖吴和西域焉耆。至公元450年,拓跋焘少年起兵,经过27年南征北讨,终奠定了一个一统北方,拥有今天辽东、中原、陕甘青海甚至西域东部的庞大帝国——北魏,也鼎定了南北朝百年对峙的大格局。这份功业,在五胡十六国纷乱争霸的舞台上,前无古人。

        做到这一切,只因一个原因——军事天才!

        拓跋焘用兵,怎一个“猛”字了得,每次打仗都第一个上去砍人,他的部将,也被他训练得勇猛好杀,强悍无人匹敌。更重要的是,拓跋焘自小受汉儒教育长大,宽仁孝友一样没学着,汉家兵书的奇谋韬略却烂熟于心,运用自如。这样有勇有谋的统帅,谁人能胜!这样的猛兽,说他是插了翅膀的老虎都不够,活脱脱一条西方神话里攻无不克的喷火巨龙。

        现在只剩下一个对手:刘宋。

        这也是他最想战胜的对手,不仅因为那份一统天下的荣光,更因为他的祖父在汉军面前蒙受了战败的耻辱!这笔烂帐,自然要留给自己来清算。

        他知道这个对手厉害,刘裕的赫赫武功摆着呢,他也知道刘宋此时正处于“元嘉盛世”的顶点,可几十年承平,你们似乎已忘记了战争,能挡住我的百战雄狮么?

        可这次,他却栽了大跟斗!

        南征!拓跋焘大发兽威,率50万大军直杀入南朝境内,这样的情节和他之前的无数次战斗颇为相似,似乎,又是要重演攻城掠地,屠灭敌国的历史了。

        可这次真不一样,过了长江,拓跋焘惊讶地发现,高歌猛进的鲜卑大军,仿佛被无数条绳索缠住,走不动了。

        抵抗,到处都在抵抗,江南百姓凡是扛得动枪的,家家户户出来和鲜卑人玩命。游击队和正规军来回地招呼,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在一个叫盱眙的小城面前,强悍的鲜卑大军终于停下了冲锋的脚步,这个小城用顽强的抗争给了拓跋焘以沉重的打击,历经数十天惨烈的攻防战却巍然不动!精疲力尽的拓跋焘终于崩溃了,他无力地倒在龙辇上,虚弱地发布了撤退的命令!

        盱眙,这座拓跋焘一生唯一未打下的城池,以光荣的名义,永留史册!

        千不怪,万不怪,只怪拓跋焘太禽兽!

        拓跋焘此人,兵法韬略了得,治国理政也是猛兽一个。他滥用暴政,压迫汉人,屠杀北方汉族文臣,连功勋卓著的崔浩等恩师们也整族屠杀,攻城掠地肆行杀戮,中国北方在他统治的那些年人口锐减,民族矛盾空前激化,黄河流域汉人的反抗四起。及至他南征时,北魏大军所过之处,赤地千里,白骨丛生,他24岁的儿子,竟然被活活吓死。这般的暴虐,与他统兵的勇猛一样,世所罕见,说是猛兽,真是恰如其分。照他这样搞下去,一统北方的鲜卑帝国,怕是要重复二世而亡的老路了。

        公元452年,暴虐的拓跋焘被身边太监杀死,这场意外宣告了一位著名统帅的死亡,却救了北魏帝国的命。

        继拓跋焘而立的魏文成帝,是位宽厚仁慈的守成君主,他缓和民族矛盾,与民休息,安边持重,终于守住了祖父打下的基业。北魏,终于以其稳固的统治,拉开了南北朝争锋的大幕。鲜卑民族,也从此以汉化的方式,伴随之后历代北魏君主政策性的改革,渐渐融合到汉民族澎湃不息的血液中。

        拓跋焘纵然禽兽,却是这一伟大过程的奠基者,历史会永远记住他,因他暴虐的恶名和不朽的武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