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汉武大帝(下)天汉雄风第四十八章 轮台罪己明得失

第四十八章 轮台罪己明得失

        尽管没见到皇上之前,人们尽其所能地想象着皇上的风姿,可现在,却没有谁敢偷偷看一眼面前这位掌握着万里江山的至尊。

        依据“藉田”礼仪,是要先祭祀天地和五谷之神的。因此,在公田的东南角现在已经搭起了一座祭坛,上面摆上了天地诸神的神位。

        刘彻在田千秋、上官桀、桑弘羊的陪同下庄重地登上祭坛。乐队高奏雅乐,刘彻率领随行官员向天地行三叩九拜大礼,台下的百姓也随着司仪的喊声拜祭天地。接着,桑弘羊代表皇上宣读颂词:

        昊昊上帝,地载天覆。太一乃母,大化两仪;阴阳相辅,五行相生。在天为云,在地为雨,入土为露,润我玉田,壮我嘉禾,美我桑蚕。煌煌大汉,经天纬地,威德广布,四海咸宁,北辰中居,群斗垂拱;民安其业,农桑是首,春耦其耘,稼穑乃丰,朕亲躬耕,垂范众生……

        这种往年例行的祭祀,因为皇上的到来而越发庄严和肃穆。百姓们此时感到的不仅是前几天,上天落了一场春雨的恩泽,更有皇上的圣德。他们都庆幸,无尽的戎役终于从征和四年开始,逐渐为农桑所代替。

        有几位乡邑的三老眼角淌着泪水,在桑弘羊的颂词刚刚落音时,就率先高呼着“皇上万岁”的口号。

        刘彻的眼睛有些湿润,看着眼前的百姓也有些模糊了。如果不是这次来钜定“藉田”,他又怎么可以听到百姓盼望结束战争、安居乐业的呼声呢?

        他的耳畔又一次响起少年时期太傅窦婴那殷殷不绝的警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对这句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感同身受。

        “唉!朕有负于天下百姓的厚望啊!”

        刘彻被随员簇拥着来到地头,早有亭长和三老为他准备好了犁铧和耕牛。

        刘彻挽起短袖,操起犁把,前面有年轻的农夫牵牛,两边有两名警跸护驾,他于是便开始了“藉田”第一犁。

        犁铧掀起一阵阵泥浪,百姓又是一阵欢呼。刘彻握着犁把的手渗出津津汗水,亭长为他选了最短的田垄。可等犁到了地头,刘彻已是气喘吁吁了。

        “唉!朕果真的老了。”刘彻把犁把交到农夫手中,有些赧颜地想。

        接下来,是赐种。

        齐郡太守和钜定县令将准备好的种子递给刘彻,然后由他赐给钜定的三老。

        三老中的最长者代表百姓感谢皇上的恩典,下拜的时候,都有些颤颤巍巍。

        眼前这情景让刘彻忽然想起前年那个冒死为太子辩冤的令狐茂。不要看他们爵无一级,官无一冕,可有时候,他们却是最能反映民意的。

        也许是因为太祖高皇帝出身亭长的原因,从立国以来,大汉就把推举三老作为教化黎首、雅善风俗的国策。

        刘彻上前扶起长者,叫包桑赐酒。于是包桑盛了从行宫带来的酒酿,来到三老面前,尖着嗓音唱道:“御酒三杯,赐予三老,谢恩!”

        三老接过御酒,禁不住老泪纵横。他们打量着皇上,虽与他们年龄不相上下,却还将万里江山担在肩头,何曾言老呢?

        他们除了再次向皇上表示感谢外,那酒无论如何也不敢独享了。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了沾,就依次传递给身后的老者……

        皇上力劝农桑的旨意,将从这里开始,在不久的未来将传遍各个郡国。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料峭的春寒渐渐淡去,从土地里蒸腾的水汽,把空气烘得暖洋洋的。

        刘彻就在“万岁”的呼喊中登上了车驾,队伍在走出很长一段路程后,他回眸望去,正午的田垄间,农夫们赶着耕牛,那鞭声汇成宜人的春曲,久久地在心头荡漾……

        皇上来钜定“藉田”,让齐郡太守十分荣耀,他不断与钜定县令拟定一个个节目,以让皇上在齐郡的日子每一天就都过得愉快。

        躬耕回来,他就思谋着为皇上安排一次游钜定湖。

        这个奏章是通过包桑呈送给皇上的,包桑走进行宫,看见田千秋正和皇上说话。

        刘彻接过奏章,粗粗浏览了一遍,转给田千秋问道:“爱卿以为如何呢?”

        田千秋看后道:“现在天气转暖,皇上既然来此,也不妨一游。太守之奏,有益健体,比方士们强多了。”

        “如此甚好!那就依卿所奏。传朕旨意,明日游湖。”

        “诺!”包桑转身便离去了。

        齐郡太守备了三条楼船,一条由他与钜定县令乘坐,为皇上作引导;第二条船是专为皇上准备的巨大楼船,上面各种器具、饮食一应俱全。齐郡太守请皇上登船时,刘彻却拉着田千秋的手道:“爱卿多日劳苦,就与朕同乘一船吧!”

        田千秋很是激动,就跟刘彻上了船。

        第三条船上坐的是上官桀和桑弘羊,还有羽林卫。

        钜定湖波光粼粼,春水荡漾。刘彻站在甲板上,视野内,一碧万顷,浩渺无垠,湖对面的山丘,只留下一抹青蓝。回想起前些日子的海上遇险,刘彻道:“毕竟湖与海不同,水平和多了。”

        田千秋眯着眼睛望着远方,跟着皇上的话音道:“陛下有所不知,钜定湖可与长安的人凿湖不一样,若是发起怒来,也是阴风怒号,樯倾楫摧。”

        刘彻“哦”了一声,恍然道:“看来这水性一如人性,知之,则利;茫之,则害啊!”

        “皇上圣明。”

        “朕在年轻时曾读了荀卿的《君道》,不甚了解,总以为朕一人权鼎在手,即可号令天下。今番出海游湖,方悟他所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

        见田千秋点了点头,刘彻继续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前面有一沙洲,湖水于此处形成一个漩涡,楼船绕沙洲前行时,出现些微的晃动和倾斜。田千秋触景生情道:“民之情若水,顺之,则长风万里;逆之,则有覆舟之危啊!我大汉历五世而鼎兴,乃在知民意也!”

        刘彻觉得,田千秋的话说得在理。他悄悄地打量着田千秋,忽然就想起建元初年的丞相卫绾来。这两人的性格何其相似,既不像窦婴、汲黯那样锋芒毕露;又不像公孙弘那样喜欢朝后奏事。这样的人若是做了丞相,阁僚们大都会心悦诚服的。只可惜当时自己太年轻,总以为卫绾太迟暮,跟不上趟。

        也许,只有经历了这么多风霜,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知人善任。

        “爱卿好自为之,朕望爱卿能担大任啊!”

        这话来得太突然,让田千秋还来不及思考。尽管他知道自己在年龄上与皇上不相上下,可终究入朝太晚,资历尚浅,尚不敢有多余之念,可皇上目光中的信赖却让他把皇上的期待看成一种责任,就无法将那份自谦说出口了。

        “谢皇上隆恩。”

        田千秋没有想到,他在钜定湖上与皇上的谈话,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在另一条船上,上官桀与桑弘羊却始终没有绕开“立嗣”的话题。

        “大人到了酒泉,定然知道光禄大夫对立太子的想法吧?”

        桑弘羊摇了摇头:“这位霍大人不要看岁逢中年,可处事却是滴水不漏。他看了皇上送去的《周公辅成王图》后,只说了一句‘在下知道了’,就再无下文。”

        “哦!”上官桀看了一眼桑弘羊,“太子已薨一年,案情也真相大白,国嗣却依然空虚,这终非长策啊?”

        “可不是么?京外的几位皇子引领眺望,蠢蠢欲动,再拖延会出事端的。”

        上官桀点了点头:“此次回京,本官将面奏皇上,劝皇上早日立嗣,免得夜长梦多。”

        从前面船上传来皇上的笑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桑弘羊看见田千秋与皇上相谈融洽的样子,说道:“这位田大人入朝时间不长,却是好花逢春啊!大人不觉得皇上很借重他么?”

        上官桀没有直接回答桑弘羊的话,但他心里已有了预感,田千秋恐怕在大鸿胪的位子上不会太久了。

        三月底,刘彻回到长安。第一件事就是任田千秋为丞相,封为富民侯——这离他担任大鸿胪相隔不到一年。

        不管商丘成对皇上此举多不理解,也不管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内心怎么想,一场巫蛊案给朝廷带来的创伤,使这些人暂时把个人荣辱放在一边,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识:王朝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他们需要戮力同心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

        田千秋并不忘乎所以,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分量和皇上的封赏对朝野的震动。

        因此,在走进丞相府的第一天起,他就不等九卿前来禀告署中事务,而是自己先去拜访他们了。这一招,是包括商丘成在内的阁僚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因此,许多的芥蒂和不满都被他的笑容化解了。

        商丘成甚至对桑弘羊道:“这个执戟郎出身的田千秋比起公孙贺来,少了许多傲岸和矜持。他那笑容可掬的好脾气,就是让你有千般的不满,都说不出口。”

        的确,田千秋给朝廷带来了一股新风。他从不独断专行,总是在听了大家的陈述之后,就投来商量的目光,接着就是以征询的语气,说出自己的见解……

        如此一来,那些曾做过公孙贺阁僚的九卿们,越来越觉得凡事只有经过田千秋指点后心里才踏实些,才有底气拿到朝会上去讨论。

        立夏前一天,桑弘羊约了商丘成一起到丞相府来了,他们名义上是邀请丞相去郊游踏青,可一见面,还来不及寒暄,就被田千秋看破了心思。

        “两位大人到访,不仅是为了到曲江池去赏花吧?”田千秋坐在席上,热情地邀商丘成和桑弘羊用茶。

        “唉!什么事都瞒不过大人这双眼睛。”

        商丘成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笑道:“以大人的年龄,莫非真炼成了火眼金睛?”

        “呵呵!说什么呢?”田千秋并不讳言自己执戟郎的经历,照样开心笑道,“老夫只不过在长陵待的时间长了些,经历的事多了些。有事两位大人不妨直说。”

        “如此下官就不揣浅陋了。”桑弘羊于是将自己到酒泉考察边城防务,如何与霍光一起谈论永久保持边陲的稳定,如何招募丁壮屯垦戍边,以减少长途转输带来财政负担的新思路陈说了一遍。

        “两位大人的意思是要老夫出面向皇上陈奏此事么?”

        “是呀!大人!”

        商丘成和桑弘羊看着田千秋,正在想眼前这个老头是何等的聪明哦!正要说话,田千秋却替他们开口了:“这个不难,老夫既然是丞相,自然责无旁贷,再说此议利国利民,皇上一定准的。”

        田千秋给两位同僚续上茶水,问道:“呵呵!还去踏青么?”

        “去!如此春光,岂能辜负?”

        “好!”

        第二天朝会一开始,田千秋首先出列陈奏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大农令府为解决财力拮据,奏请民每口增赋三十钱;第二件事是,边城轮台以东,现有可灌田地五千顷,大农令府建议遣卒屯田,多种五谷。并每隔十数里,修筑亭障,将边城连成一片。第三件事是,新任大鸿胪建议,招募死士以送匈奴使者回国名义,行刺单于。如此,不仅可威慑西域各国,同时也可以帮助已与我朝联姻的乌孙国抵御匈奴。

        “臣以为,上述有司所陈,于国于民两利,请皇上准奏。”

        还没有等刘彻问话,商丘成、桑弘羊率先响应,桑弘羊更是慷慨激昂,主动请缨道:“倘若皇上恩准所奏,臣愿再赴酒泉,招募丁壮,固我疆土,远播圣德。”

        刘彻听得很认真,很专注,眼睛来回在群臣和三人之间旋转。

        虽然丞相、御史大夫和大司农异口同声奏请他恩准,但他还想听到不同的声音,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桑弘羊:“霍光对此事如何看?”

        “霍将军以为此举是长治久安之策,要微臣转奏皇上,请皇上早日付诸实施。”

        “哦?”刘彻沉吟片刻,又向一直没有说话的上官桀问道:“爱卿以为如何呢?”

        “臣以为……”上官桀有意拉长了回话的节奏,思索着皇上问话的用意。

        精明的他很快就知道了皇上的心理。他断定皇上要他说话,绝不是要他附和田千秋等人。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张。

        “皇上!丞相和两位大人所言,固国利民,忠贞可嘉。然依臣看来,匈奴自乌维单于之后,每况愈下,虽小有骚扰,毕竟已是强弩之末。眼下是南夷来服,西域震慑,海清河偃,正是兴农务本的大好时机。皇上在钜定躬耕藉田,吁民务本,致力农桑。丞相曾随皇上东行,现在又提出募卒屯垦,未免有违皇上初衷。故臣奏请皇上,罢民口增赋三十钱;罢轮台屯垦之议。”

        话说到这里,上官桀就打住了话头,想听听别人的反应。果然,在一旁记录的司马迁说话了。

        “臣以为上官大人之议上附天意,下顺民心。我朝自元狩以来,战事频仍,赋税日增,民不堪其苦。臣恳请皇上准上官大人之奏,悉罢丞相之议。”

        在司马迁附和上官桀的奏议时,田千秋一刻也没有放过对皇上表情的窥视,当他透过皇上的频频点头,捕捉到他内心的波澜时,就立即意识到皇上在钜定行宫的那番自责绝非一时心血来潮。

        于是,他立即拨转方向,向皇上靠拢了。他不仅盛赞上官桀和司马迁的深谙圣意,而且转而毫不含糊地收回自己的奏议。

        “两位大人的奏议令千秋顿开茅塞。臣不胜惶恐,还请皇上恕罪。”

        但刘彻并没有责备的意思,只是不再提及屯垦和增赋,而把自己从钜定回京一路的所思摆开在大臣们面前。

        “曩者朕之不明……乃致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此五伯所弗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岂得行其计乎!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两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众卿以为然否?”

        谁也没有想到皇上会当着数百名两千石以上大臣深省既往之过,以致他的话音刚落,大殿内就出现了瞬间的寂静,继之就爆发出震撼大殿的共鸣:

        “皇上圣明!”

        “皇上万岁!”

        “好!”刘彻按下大家的呼声,对司马迁道,“爱卿就依照朕这个意思,草拟一道诏书,颁发各个郡国,使天下尽知朕意。”

        朝会进行到这里,本已进入尾声,包桑按刘彻示意,正要宣布散朝。孰料宗正却匆匆出列,把一道奏章呈给刘彻。看到这道奏章后,刘彻的眉宇逐渐凝聚到一起,刚才满脸的和风细雨一扫而空,代之以阴沉和愠怒了。

        大家都猜不透这奏章上究竟说了些什么,一个个的心都提了起来,及至皇上用力拍击案头,都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大胆!好个刘旦!”刘彻愤懑地将奏章掷于案头,“去年十月,诸侯朝觐,他就提出要滞留京都,被朕拒绝。孰料今又重提旧议,上书要回京都,名为宿卫,居心何在?”

        刘彻并不要求大臣们对此事发表意见,而且他也清楚,没有哪位大臣敢对皇上父子之间的纠葛说三道四。他干脆直接对司马迁道:“传朕旨意,斩呈报上书的使者于北阙,削燕王良乡、安次、文安三县,以儆效尤!”

        从大殿出来,田千秋的心稍稍安定了些。入朝以来,他第一次看到皇上如此震怒,这让他觉得立嗣不可再拖延了。正踯躅间,就听见身后有人叫了一声“丞相”,他回头看去,却是上官桀。他放慢脚步,上官桀紧走两步追上来道:“今日朝会上的事情,丞相一定有所参悟吧?”

        “老夫愚钝,还请大人明示。”

        上官桀就在心里笑田千秋的滑头和狡黠:“皇上立嗣的目标已经很明显了,看来非胶东王莫属啊!”

        “哦?呵呵……”田千秋很谨慎地回了上官桀的话,然后就上了自己的车驾先走了。

        “这个精明的执戟郎……”上官桀望着田千秋远去的背影,由衷地感叹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