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香港电影夜与雾第二十九章 2007港产贺岁片的回顾

第二十九章 2007港产贺岁片的回顾

        贺岁片一向是港产片的特殊产物,那当然是对应于华人市场而言的“类型”——我当然以上映的时期作为区别“类型”的用法,在电影研究的范畴不太成立,然而贺岁片经历了差不多数十年的变化后,自身的确发展出一些基本的系统法则,同时亦因为时代的演化促使创作人不得不作出回应转变。在承与变的两端,构成了过渡期下的贺岁片特殊风貌。

        

一、《门徒》的沉重转向



        《门徒》大抵是第一出敢以如此沉重的毒品题材,来作为贺岁片上映的。上一次香港演以相若题材为关心对象,应该是许鞍华于2004年的作品。其中刻画了缉毒女警与毒犯阵营的爱恨纠缠关系,亦因加插了太多爱情线的脉络,于是令到作为背景的毒品问题实感大为削弱。这一次尔冬升摆明车马一切以专业先行,通过昆哥(刘德华饰)口中,我们恍如被代入了阿力(吴彦祖饰)的角色,一直去学习及认识眼前神秘又诱人的毒品世界——其中由制毒过程(俨然如上中学的化学课)、贩毒营销系统、国际贩毒形势乃至专有名词(警方叫四仔,毒贩叫美金——指海洛因砖)等,均一一为观众释疑解惑。导演认真严谨的态度清晰可见,然而大家会不会还有更高的期望?

        一直以来,尔冬升的电影均有明确的导人向善倾向,正义健康的主题先行策略,几成为他的个人标记。由早年的《新不了情》(1993)到中期的《真心话》(1999)乃至前年的(2005)等,一切均莫不如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相交,乃至突破年代隔阂等,所有都是尔冬升希望通过电影而带给观众的正面信息。我十分欣赏导演的热诚,只不过有时主题先行亦成为评论界对尔冬升的主要批评要点,其中两者的距离有需要加以厘清。

        严格来说,主题先行不是问题所在,而是因为主题先行而被迫去简化了电影的发展脉络,那就是削足适履的缺憾。《门徒》中可惜亦有若干相若的毛病,例如为了把阿力从毒海边缘拯救回来,结果便要出动契女(张静初及古天乐的女儿)来把他拉出险境。先不论阿力因完成所有任务后而感到无比空虚(把昆哥绳之以法及借力杀人清除古天乐来为张静初报仇),因而想去尝试吸毒的情节完全凭空而来,缺乏伏笔上的安排(由此至终没有提及过他何时何刻曾有空虚的感觉),但要为下一代着想的信息却昭然可见。导演甚至刻意强调昆哥的女儿忤逆不孝,与阿力契女的受教(阿力训示她不可吃地上食物,契女便立即悉数尽吐出来),营造工整的对比,来宣扬稚子无辜——是黑是白,全由成人抚养而成。以上种种信息当然极为值得观众注意,然而却牺牲了作品的复杂性,与2003年的《忘不了》及2004年的《旺角黑夜》相比,就欠缺了主题讯息与艺术水平得以相互平衡的优点了。

        

二、《双子神偷》的感官挑战



        对于香港观众来说,《双子神偷》绝对是一次百分百震撼的观影经验。在我欣赏的场次中,身旁观众纷纷哗然大喊——“咁都得呀!”这样都行啊!不绝于耳,个人认为此乃香港电影被CEPA片侵蚀了的最佳铁证。

        自从2003年因CEPA协议的落实后,香港电影回归中国,且以内地市场为焦点考虑的趋势已日渐明显。当然其中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最初如《炮制女朋友》(2003)之类的作品,只不过把故事的背景改为在内地发生,描述港人于内地生活的情景遭遇,仍保留一定的写实性。可是来到近期,如去年郑中基主演的《三分钟先生》(2006),场景已经“进化”到与内地不分的境地:郑中基饰演的香港富商在珠江河畔狂奔,于沙面轻呷下午茶,画面上广州计程车亦随处可见,然而观众就要被迫自我调节去说服自己:那就是香港……

        《双子神偷》更彻底抛掉了任何包袱,其中悉数所谓的香港场面(偏偏对白又要明确交代一伙人全追到香港去争夺“天珠”),我看没有一场是在香港实地拍摄的。看着演员于内地的医院、酒店、商场乃至商贸大厦穿梭,那种把地域界线完全泯灭,且完全以不证自明的态度安然自说自话下去,香港观众真的会接受收货吗?

        事实上,这正好反映出针对不同市场的创作限制:以内地为期待受众的“香港电影”,今时今日再难同时适合本地市场,锁定目标清楚方向是首要之务——当然后果甚有可能为香港成为“边缘化”的市场。

        此外,香港电影人对内地市场的理解也流于凭空想像,《双子神偷》无论于特技乃至剧本层面,基本上不过属20世纪80年代港产片B级制作的翻版水准(结局的“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式的狗尾续貂,笑得全场观众合不拢嘴),对于内地经历张艺谋式“黄金”洗礼,又或是《疯狂的石头》都市处境黑色喜剧刺激的观众,相信不可能满意《双子神偷》的制作水平。最令人尴尬又或是难堪的可能,就是眼望神州,旁及香港的制作方针,结果沦为两面不讨好,成为“双失”电影——同时又失利于两个市场。

        

三、心想就能事成?



        近年港台刮起演而优则导的风气,其实早有人走在潮流尖端,甄子丹在1996年已完成《战狼传说》,且成为海外功夫影迷拜服的类型cult片代表作。至于周星驰的转型更为成功,2001年的《少林足球》更凭空便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风头一时无两。至于少壮一代,先有冯德伦执导的《大佬爱美丽》及《精武家庭》,而吴彦祖更拍成备受争议的《四大天王》,两人受到传媒的注目。最近的例子有吴镇宇的《醒狮》(其实他的导演处女作是1998年的《9413》),现在连周杰伦也正在执导个人的处女作,而郑中基不过是芸芸演而优则导的其中一名新来者罢了。

        只不过选择贺岁片来作为处女作的试验场,我认为不是明智之举。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由新艺城奠下的贺岁片制作模式,其实一直没有出现重大改变,简言之即使相距接近20年,贺岁片作为一种类型(仅限于华人圈子甚至只属港产片的范畴),大体上仍大同小异:以明星作大杂荟的拼凑(同样请来陈慧琳、钟镇涛及吴镇宇等明星客串一场),以及用胡闹俚俗为基调(仍然用谷德昭把头塞进马桶食屎作喜剧噱头),可以说是一成不变。不过近年沿用贺岁片模式制作的贺岁片已饱尝票房上的滑铁卢(2006年的铁证为《春田花花同学会》),基本上早已显示出此路不通。

        所以郑中基今次可谓挑错了处男执导的时机,一直惯以个人喜剧细胞挑起全片的郑中基,今次的戏份也明显分散在了各人身上。事实上,以戏论戏今次男主角应属谷德昭才是公道的说话。这已经属于违反了观众入场期待视野的险着,不要忘记郑中基不是周星驰——你以为有人入场看郑中基电影是为了追求深度吗?所以编剧叶念琛为电影强加的主题:因为真正的爱,是要有真正的信,就变成颇为左右不讨好的讯息。当电影中的所有人物均沿用贺岁片的脸谱化手法处理,任何煞有介事的“主题”均只会成为对作品自身的嘲讽,这一点在谷德昭刻意显示为支持老婆往海外流浪一场更见突兀——连幕后班底都忍不住借张达明口中道出“太商业化了吧”,用来自嘲一番,难道导演仍相信观众会被感动而收货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