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陈国,对于楚庄王来说,最重要的目的实际上是要进一步试探晋国的反应。对于晋国的权力斗争,楚庄王一清二楚,他知道,现在是到了跟晋国人算总账的时候了。
第二年,也就是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庄王下令讨伐郑国,因为郑国又跟晋国混在了一起。
楚国全军出动。这一次,楚庄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郑国,或者说,根本就不是郑国。
比耐心
楚军在一月开始进攻郑国,郑国则立即向晋国求援。
战争开始了吗?不,战争并没有开始。什么开始了?比耐心开始了。
楚军一路秋毫无犯,直接包围了荥阳。但是,楚国人并不攻城。
“大王,为什么不攻城?”伍参私下里问。
伍参是谁?
嬖人伍参,就是那个给楚庄王讲鸟谜语的人。这么多年以来,他尽管级别不高,但是地位不低,楚庄王一直很信任他,去哪里都带着他。
“因为我们要等晋国人来。”庄王轻轻地说。
伍参是个聪明人,他没有再问,他知道,很长时间以来,庄王都在研究城濮大战的战例。毫无疑问,庄王要用晋国人的方法来对付晋国人。
“郑国人,千万别投降啊。”楚庄王自言自语。
围城打援,这是楚庄王的发明。
绛,中军元帅府。
荀林父虽然最终成为中军帅,但是他明白,自己在晋国政坛上还是势单力孤。如今郑国来求援,情理上说是应该立即出兵的。但是出兵容易,打起来就很难说胜负了。如果战败呢?连赵盾和郤缺都不去碰楚国人,凭什么自己要当这个冤大头?
但是,如果拒绝出兵呢?拒绝出兵又会给政敌留下口实。
想来想去,荀林父想到一个办法。
“回去告诉你们国君,请他无论如何顶住,我们很快就来。”荀林父打发了郑国特使,然后开始拖延时间。
在心里,荀林父希望郑国赶紧投降。
好奇怪的一场战争。
郑国人显然没有能够捉摸透两个大国的想法,他们还傻乎乎地等晋国人来支援呢。
眼看都城被包围了十七天了,晋国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郑国人有点急了。
“我看,投降吧。”郑襄公的哥哥,上卿子良建议。按照子良的理论,“晋楚无信,我安得有信”(《左传》)。意思就是:晋国和楚国都没什么信用可言,我们讲什么信用?谁来我们就投降谁好了。
郑襄公有点犹豫,他不大甘心,谁来谁强奸的日子令他厌烦了,他很期望当一回烈女。最后他想起一个办法来。什么办法?占卜。占卜的结果是投降不吉利。
“那就战斗到底吧。”郑襄公决定了,于是命令每条街巷都准备一辆战车以示决战到底,然后到祖庙中号哭,以示要以死来捍卫祖先的荣誉。于是,整个郑国都城哭声一片,连守城的将士们也都号哭起来。
楚军一看,怎么郑国人全都哭起来了?是国君死了?还是要出来跟我们拼命?
“全军后撤三十里下寨。”楚庄王下令,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该撤军。
按照规矩,对方的国君死了,就应该停止进攻,这才符合战争的道德。所以,如果郑襄公死了,楚军应该后撤。而如果郑国人出来拼命,也就意味着要一战定胜负,那么晋国人就不会来了。所以,如果对方是要拼命,楚军也应该避免。
楚军后撤了,这下轮到郑国人困惑了。
怎么我们哭了一顿,楚国人就后撤了?郑国人分析了半天也没分析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能认为是祖先显灵,吓退了楚国人。
“立即修补城墙,抵抗楚国人。”郑襄公陡然间有了信心,准备坚持到底。
可是,郑襄公不知道,楚国人正希望他坚持下去。
等郑国人修好了城墙,楚国人再次包围郑国都城。
楚国不攻,郑国不降,晋国不救。
绝妙的国家,绝妙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第一个关键词就叫做耐心。
郑国的使者和晋国、楚国两国的间谍走马灯一样穿梭在郑国和晋国之间,郑国使者毎次在晋国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的:坚持就是胜利,顶住,我们很快就出兵去救你们。
然而,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不来晋国的救兵。
而晋国和楚国的间谍在探听不同的消息,晋国间谍探听的是郑国投降没有,楚国间谍则探听晋国出兵没有。后来两国间谍走的次数多了,在路上遇上的次数也就多了,最后成了熟人,进一步成了朋友。
“喂,你们出兵没有?”
“没有,郑国人投降没有?”
“没有呢。”
楚国和晋国的间谍在郑国边境上遇上,索性互相打探消息,然后折返回去,大家都省事了。
这叫什么战争?
又见肉袒
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都一样。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从春天走到了夏天。
荥阳城外,臭气熏天,楚军的粪便已经漫山遍野了;荥阳城里,也是臭气熏天,郑国人民的粪便堆积了大街小巷。
楚军的给养已经发生了困难,粮食已经不多了;而郑国军民更惨一些,粮食和用水都发生了危机。
三个月啊,人都要疯掉了。
终于有一天,人的耐心到了极限。
“他奶奶的,晋国人真能忍啊,老子服了还不行吗?传令,明日攻城。”楚庄王忍不住了,决定不等了,立即攻城,征服郑国之后回国。
城里,同一天,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他娘的,晋国人看来是不会来了,老子投降还不行吗?”郑襄公决定投降。
其实,在同一天,晋国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他大爷的,楚国人真能扛啊,郑国人真能扛啊,老子出兵还不行吗?”荀林父宣布出兵了,再不出兵,晋景公不干了,郤先赵三家就要借机扳倒他了。
从耐心的角度说,晋国、楚国和郑国打了个平手。
第二天,楚军准备攻城。正要擂鼓进攻,荥阳大门打开了,城头上摆出两个大字:投降。
好了,不用打了。
楚庄王率领楚军进城了,他甚至根本就没有怀疑对方诈降,他已经有些麻木了。
楚庄王从皇门进入荥阳,一条大道直通郑国朝廷。只见大道上一个人裸露上身,一身肥嫩的白肉在阳光下十分刺眼,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郑襄公。郑襄公半裸,手牵一只羊,缓缓走来。
还记得许僖公的肉袒吗?郑襄公给学来了。
楚庄王一看,当时就笑了:肉袒?听说过,没见过,今天见到了。
来到近前,郑襄公跪在楚庄王的面前,开始说话了:“大王,我知道错了。我没有按照老天爷的意思事奉大王,让大王您生气了。如今大王攻打我国,都是我们的罪过啊。即便大王把我带到南海之滨种地,把郑国的土地分给诸侯,把我的老婆给您的部下做小老婆,我也毫无怨言。但是,如果大王能够看在历代祖先的面子上,能够顾念两国的友好历史,给我们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让我们不至于灭亡,我保证今后忠心不贰,就像楚国的县一样事奉大王,对大王的恩惠永世不忘。这是我的心愿,但是不敢对此有所指望,请大王定夺。”
郑襄公的声音有些低沉,话有些卑微,但是并不卑鄙,不卑不亢说不上了,但是表情还是很自然,这显示他实际上还是很有骨气、很有主见的人。
楚庄王有些喜欢上他了,他觉得郑襄公是一个好君主,而且他挺到今天才投降,确实够配合的了。
“大王,不要听他的,别放过他们。”身边的人劝楚庄王。
“不,郑国国君谦恭有礼,必然能够得到百姓的信任,这样的国君,我们为什么不能放过他呢?”出乎人们的意料,楚庄王放过了郑国。
郑襄公有些愕然,他想不到楚庄王这样轻易地就放过了自己。
“传令,大军后撤三十里扎营,不得骚扰郑国军民。”楚庄王下令撤军,然后对郑襄公说:“贤侯请起,这事情不怪你,我在楚军大营等郑国使者过来结盟。”
楚庄王走了,郑襄公眼含热泪,他感动啊。
“名不虚传啊,楚王比晋国人够意思多了。”郑襄公的泪水忍不住还是掉了下来。
于是,楚国与郑国结盟,楚国派潘尪进城递交盟书,而郑国派郑襄公的哥哥子良前往楚国做人质。
由于楚军仅仅是包围了荥阳,而对其他地方秋毫无犯,因此郑国的春耕损失不大。
尽管郑国归顺了,但楚庄王并不是太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比耐心比输了。
“文化底蕴哪,还是晋国比较厚啊,他们的耐心怎么就那么好呢?”楚庄王感慨。
出兵三个多月,如果就这么回去了,岂不是很没有面子?庄王有点郁闷,怎么办呢?孙叔敖给出了个主意:“大王,咱们不妨再向北走走,到黄河边上,饮饮马,盖个庙什么的,也算向对面的晋国人示个威,那不是也很有面子?”
楚庄王想想,到这时候了,也只有这样了。
于是,楚军休整三天之后,班师向北。
还没动身呢,派往晋国的间谍回来报告了:“大王,晋国军队出动了。”
楚庄王吃了一惊,算算日子,笑了:“他奶奶的,晋国人的耐心也不比老子强啊。”
“再探再报。”楚庄王下令,一面按照既定计划向北。
等楚军来到郔这个地方的时候,探马回报:“晋军已经渡过黄河,进入郑国境内。”
“啊,这么快?”楚庄王大吃一惊,他想不到晋国人竟然这样神速,难道他们已经下定了与楚军决战的决心?
到这个时候,庄王有些犹豫了。
我们来看看晋国人,他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窝囊的荀林父
如果早知道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荀林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出兵的。
三军出动,三军帅佐分别是:中军荀林父和先縠,上军士会和郤克,下军赵朔和栾书。三军大夫分别是:中军赵括和赵婴齐,上军巩朔和韩穿,下军荀首和赵同。行军司马依然是韩厥。
晋国大军由荀林父统领,一路南下,来到黄河边,对面就是郑国。就在这个时候,对面划过来一条小船,晋国的间谍回来报告了。
“报告主帅,楚军已经攻破荥阳,楚郑两国签署了和平协议,楚国派潘尪与郑国结盟,郑国派子良去楚国做人质了。”间谍把最近的情报汇报给了荀林父。
荀林父急忙召集三军高级将领,通报了情况,然后说:“本来我们是来救郑国的,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咱们再去,就成了攻打郑国了,还去干啥?再说,咱们原来是来跟楚国打的,如果楚国走了,咱们再去,不是很没面子?”
荀林父的意思,回家去吧。
士会第一个表示拥护,因为他知道以目前的状况,根本没有可能与楚军对抗。
“各位,楚国很强大,楚王很英明,楚军很勇猛。他们讨伐郑国,是因为郑国背叛他们,如今郑国顺从了,他们就宽恕郑国,这是很有大国风范的。我听说楚国在楚庄王的英明领导下,在以孙叔敖为首的大臣们的全力治理下,如今已经国强民富、文明发达了,不再是从前那个不知礼节的蛮子国家了。所以,对这样的国家,能不和他们开战就不开战吧。”士会说的道理尽管有些大,却是事实。
对于荀林父,不服气的人很多,但是对于士会,所有人都很尊重。所以,士会附和之后,大家都没有说话。基本上,就算达成了撤军的共识。
荀林父正要宣布撤军,有人说话了,荀林父最担心的那个人说话了。
“不行,晋国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就是因为我们能打,谁也打不过我们。如果眼看郑国被征服却不去救援他们,敌人就在对岸却不去击败他们,这是男人吗?我们作为统帅的,如果这样畏敌如虎,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要走,你们走,我不走。”先縠大着嗓门说话,他一向就瞧不起荀林父,见他要撤军,更是不把他放在眼里。
“这个。”荀林父确实有些弱了,这要是换了当年先轸做元帅,直接把先縠推出去了。就算是后来赵盾和郤缺做元帅,也决不会允许有人这样放肆。可是,荀林父竟然无可奈何。
“再议吧,先驻扎下来。”这就是荀林父的决策。
大家哄然而散,士会暗自叹了一口气。
当天下午,出大事了。
中军佐先縠竟然率领自己那部分兵力渡河了,等到荀林父知道的时候,已经渡了大半过去。荀林父急忙去阻止,谁听他的?
太没面子,太没面子了。
违抗军令,擅自行动,是什么罪?死罪。
可是,荀林父根本没有这种魄力,他甚至连杀一个普通军官以阻止渡河的胆量都没有。
眼看着先縠的部队渡过了黄河,荀林父垂头丧气,其他人都在看热闹。这一回,连士会都没有说话。
但是,还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助荀林父,那就是下军大夫荀首。整个晋军,跟荀林父最铁的就是荀首了。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荀首是荀林父的亲弟弟。
“主帅,先縠违抗军令,擅自行动,他这样必然被楚国人击败,就算他侥幸逃回来,也是死罪。让他去,我们按计划撤军吧。”荀首站出来为荀林父鸣不平。
荀林父没有说话,他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的胆略。
司马韩厥走了过来,尽管他与先郤赵三家也是同党,不过他要厚道得多,看热闹归看热闹,他还在想办法。
“主帅,先縠的队伍要是被击败了,您难道没有责任?军队不听号令,您难道没有责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看不如三军渡河算了,就算战败,也是大家来分担责任啊。与其您一个人承担责任,不如六卿一块分担,不是更好?”韩厥的建议就是大家跟着先縠渡河。
韩厥,这个铁面无私的司马这个时候也不说先縠违抗军令了。
与权力斗争相比,军令算个屁。
回想起来,当初韩厥处斩赵盾的御者,那不过就是一场秀。
“那,那,大家渡河吧。”荀林父无可奈何地下令。
这个主帅,真的很窝囊。
就这样,晋国三军渡河了。
楚国人也在争吵
就在晋国人为打还是不打而争吵的时候,楚国人其实也分成了战与不战的两派。
楚军现在的人员布置是,庄王亲自领军,令尹孙叔敖为军师。中军由虞邱为主帅,左军由子重也就是公子婴齐为主帅,右军由子反也就是公子侧为主帅。
提醒一下,从前,楚国三军都是斗家的人在统领,而现在,都是王室的人在统领。由此可知,楚庄王为什么要杀斗越椒。
楚庄王原本的目标就是要与晋国人决战,可是,事到临头,他又很犹豫。这一点,就像当初晋文公在与楚国交战之前的心理一样。
“大王,郑国已经降顺,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撤吧。”孙叔敖建议。
“那,那就撤吧。”看上去,楚庄王有些犹豫。
“大王,不能撤啊。晋国人来了,咱们就撤,那不是示弱吗?”巫臣反对。
“那,那不撤?”楚庄王看上去好像拿不定主意。
在场的分成了两派,孙叔敖和虞邱主张撤军,子重、子反等将军反对撤军。基本上还是那个路子,文官主和,武将主战。问题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庄王看在眼里,心里有数。可是,他不愿意这么快就表态。
“参,你看呢?到底是撤,还是不撤呢?”楚庄王猛然间看见身边的伍参,于是问他。
见楚庄王问自己,伍参忍住了没有笑出来,心说你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伍参比所有人都了解庄王,他知道庄王想要自己说什么。
“大王,我看,不能撤。晋国新任主帅是荀林父,这个人很懦,而先郤赵三家势力强大,根本不尿他这一壶,其中先縠更是不把他放在眼里,晋军指挥不灵,军令混乱。这样的军队,怕他们干什么?何况,大王您是一国之主,对方不过是个中军元帅,我们怎么能躲避他们呢?”伍参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大家都觉得奇怪,怎么这么个嬖人这么有才呢?
其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一来伍参是个人才,二来,关于晋国的情报,楚庄王知道的他基本上也知道,所以倒比将军们看得更清楚。
别人没话可说了,孙叔敖脸上有点挂不住了,自己一个堂堂令尹竟然不如一个小小嬖人的话令人信服,没面子啊。嬖人是什么?不就是个专业拍马屁的吗?
“伍参,这是国家大事,你懂得什么?要是万一不能战胜晋国,恐怕你的肉都不够大家吃的。”基本上,孙叔敖是在威胁伍参,潜台词就是:如果打输了,把你扒皮剔骨给大家做肉末茄子。
“嘿嘿,要是我们打败了,只怕我已经被晋国人砍了,我的肉也轮不到你吃了;可是,如果胜了呢?是不是说明你缺少谋略?”伍参竟然不接受威胁。
大家都有些吃惊,伍参竟然这样跟孙叔敖说话,是不是过分了点?
“向北进军。”楚庄王下令。
聪明一点的人都已经看出奥妙来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