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五、繁华大都会

五、繁华大都会

        在曹操发布《求贤令》和《让县自明本志令》前后,即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位于邺县城内的铜雀台竣工了。

        这是一座史无前例的巨大建筑,仅台基就高达十丈,台上又建了五层高的楼,最高一层距地面居然多达二十七丈。汉代一尺约合二十三点五厘米,折算下来有六十三米高,相当于现在二十层的大楼。

        如今在一般城市里二十来层的大楼早已不算什么了,但在一千八百年前,两三层高的建筑都很少,二十层绝对是让人震撼和恐怖的高度。在楼顶上,还有一只铜雀,有一丈五高,展翅若飞,神态逼真,这也就是铜雀台得名的来源。

        铜雀台不仅高,而且体量硕大,因为它既不是一个细高的大烟筒,也不是一个岗楼,而是人工堆起的一座小山,上面能建一百多间殿宇,台上建筑物即使按五层高度来算,每层也要建有二十多间,怎么说也得有大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吧?

        铜雀台建在邺县的西南角,台基本身成为城墙的一部分。铜雀台竣工后,邺县的百姓们吃惊地发现,在他们头顶上高悬起一座巍然的庞大建筑,上面建有宫殿,隐隐绰绰有人在上面走动,一到晚上灯火闪闪,遇到台上举行饮宴活动或者歌舞演出,悠扬的乐声就会飘渺而至,眼中的一切恍若天宫。

        如果站在台上往下看,那视觉效果就更有冲击力,全城尽收眼底自不必说,西边的太行山、脚下的漳河水,以及附近数十里内的村庄、道路全部尽收眼底。

        这的确是一个天才的创意,是建筑史上的大手笔,公孙瓒的易京和董卓的郿坞都堪称史无前例的巨制,但在铜雀台面前,无疑都相形见绌了。这座高台是铜雀园的组成部分之一,以后在它前后还各建了一座姊妹台,称为金虎台(后来为避讳后赵皇帝石虎的名字改称金凤台)和冰井台,它们合称“铜雀三台”。

        铜雀园相当于曹操的后花园,它向东连着新修建完工的大批官署和府宅,是曹操及其重要文臣武将们在邺县城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现在,来说说邺城吧,这是曹操当前及今后事业发展的基地。

        冀州刺史部魏郡的治所邺县,历史上习惯于称之为邺城,因为它不是一个普遍的县城,曾经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也算是“六朝古都”了,而这一切,都是肇始于曹操大规模修建邺城开始。

        邺城的具体位置在如今河北省临漳县的三台村,村子在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约三十多里。前两年我专程去过一趟,由北京出发坐火车先到邯郸,这还算便捷,由北京南行的列车都路过那里,还有不少动车组,行程约四五个小时。

        临漳是邯郸所辖的一个县,在邯郸的南边。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邯郸,知道邺城遗址的人并不多,也没有专门开发出旅游线路来,包括出租车司机在内,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如何走。

        这也难怪,邯郸城到处是历史遗迹,什么围魏救赵、邯郸学步,还有黄粱美梦等,数都数不过来。邺城放在邯郸显然被冷落了。最搞笑的是,我住在某大酒店,在酒店餐厅吃早饭时问服务员可知道铜雀台乎?服务员立即回答:“当然知道了。”

        我大喜,问她去那里怎么走。服务员的回答你绝对想不到,而且她不是在搞笑,而是绝对地认真。

        她说:“在我们酒店的三楼。”

        要不是我的牙咬得紧,刚喝到嘴里的粥肯定会全喷出来。

        后来才知道,她说的那个铜雀台是酒店里一个包间的名字。至于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她却说不大清楚,反正跟历史有关吧,至于哪朝的历史,来龙去脉,都说不上来。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出租车司机,不过他也是七八年前拉几个客人去的,大致方位记得,具体路线只能边走边摸索了。

        一路上七问八问,走街入村,费了好大劲才摸到一个镇子上,其间还路过一个村子,村口立一牌坊,上面赫然写着“鬼谷子故乡”。大名鼎鼎的鬼谷子是邺城附近的人吗?没有听说过,但此行用时已大大超过预期,司机颇有怨言,加上此行的目的是看邺城,也就没有下车去看鬼谷子了。

        最后,总算看到了传说中的“三台”,这个像镇子一样的村庄也就是三台村了。登台凭吊,抚今追昔,看到的却是周边霭霭的村庄,四面纵横的道路,不远处已经干涸的漳河。站在台上,甚至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西边不远处京珠高速公路上奔驰的车辆。

        沧海桑田,历史云烟,这一刻,你不能不叹一口气。

        要知道,大约一千八百年前,这里事实上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个叫金凤台(目前遗址内保守下来的这个台子不是铜雀台,而是它的姊妹台金凤台)的地方,一度是王家禁地,那可不是谁想花上十几块钱就能上来逛逛的。

        当年,邺城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西越过目前的京珠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再往前就是太行山,东面是华北平原,它的附近有漳河、滏阳河,是齐鲁地区进入西北,以及由中原地区进入幽燕的必经之地,被称为河北的咽喉。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时候,就建议在此地筑城以卫国土,以后魏国的西门豹、史起先后在此筑城、修建水利工程、发展经济,使邺城很早便成为军事重镇。

        到了东汉末年,韩馥统治冀州时期曾把州治定在邺城,袁绍夺取了冀州,仍然把邺城作为其基地。据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考证,袁绍在邺城曾考虑过以此作为都城,把天子迁到这里来,于是开始修建宫殿等建筑(袁绍据邺,始营宫室)。

        胡三省也许忽略的是,袁绍如果真的在邺城大修宫殿,也未必是给献帝刘协准备的,袁绍一向对献帝不感兴趣,他至少有三次想另立新君,在邺城修宫室有可能是为另立新君准备的。

        只是袁绍修了哪些宫殿,是否已初具规模,已不可考了,但这给曹操进一步营建邺县办了好事。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五十岁,这一年八月他率军攻克了邺城,之后他一边继续征战,一边征调并州、冀州等地的建筑材料运到邺城,对邺城进行了整体重建。

        这次重建规模很大,不仅先后修建了规模空前的“铜雀三台”,而且重新修筑了建墙,规划了城内的街道,修建了一批办公区和高档居住区,对一般百姓居住的里坊也进行了规整。

        《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对此记录得都相当简单,基本上都一笔带过了,但这的确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伟大工程。要了解那时的邺城,从晋人陆所著《邺中记》、明代编著的《彰德府志》以及顾炎武所著《历代宅京记》等著作中,可以管窥其大概。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曹操主持大修的邺城,城池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不算太大,不是工程预算不够,而是城池的规模有严格限制,洛阳号称“九七城”,即南北九里,东西七里,邺县必须小于这个规模。

        全城建有七座城门,全部为曹魏时期重修,南面有永阳门、广阳门、凤阳门三门,东面只有一座建春门,北面有广德门和厩门两门,西面有金明门一座城门。

        由于南北只有五里,在东城和西城各只开了一座城门,在这两座城门之间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这条街将全城一分为二,北面是官署和贵族居住区,曹操建魏国后在此修建了宫殿,在宫殿区附近的是各种办事机构,再往两边是包括铜雀园在内的花园,以及名字叫戚里的贵族居住区。“里”就是街坊,是居住小区。在东西大道的南面,规划了四个很大的居住小区,分别叫思忠里、永平里、吉阳里和长寿里,这是一般百姓居住的地方。

        邺城的规划历来受到推崇,作为这个规划的主要决策者,曹操虽然不是建筑设计师,但他在城市规划方面是一个有心人,他注意吸收长安、洛阳等大都市规划方面的长处,同时对它们的缺陷进行了改造,首次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以中轴线为界,更加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域分布,让宫殿官署更为集中,普通百姓的居住区面积更大,突出了整齐、实用的特点。这些都对以后各代城市的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