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古代绘画第一节 四大画僧与金陵八家

第一节 四大画僧与金陵八家

        弘仁出家后才开始学画,深受倪云林、黄公望的影响。但他是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学习传统并不一笔一划地单纯摹仿,而是古为今用,从对大自然的感受中,自创新意。曾有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弘仁的山水画,清新淡雅,以简洁、秀润的笔墨变化,表现山川的伟岸,林木的生意。画黄山景色最多,也最具特色。在他的《黄山松石图》(高198.7厘米,宽81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中,峰峦耸立,古松倒挂,生动地表现出黄山的挺拔雄奇。该画运墨精微,着色淡雅,使人如临其境,在冷峻的静寂中,生发着坚强、悲壮之感。当时,江南人以有没有弘仁的画定雅俗,就像前人重视倪云林的作品一样。可见弘仁的山水画已开创和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在美术史上被尊为“新安画派”的先驱。他的作品还有《黄山天都峰图》、《黄山真景册》。

        石涛(公元1642—1707年)原姓朱,名若极,广西人,是明代皇族后裔。明亡时,他才两岁。为了躲避清朝统治者的迫害,他很小就出家做和尚,法名原济,号石涛。别号很多,有清湘陈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等。作为明宗室后裔,在清朝统治下生活,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有国破家亡之恨,另一方面,他毕竟缺乏对明代生活的清楚记忆。长大成人后,清王朝的统治已日趋巩固,“复国之思”不过梦想而已。他很佩服康熙皇帝的英明,曾在康熙南巡时写诗作画,两次到南京、扬州接驾,感叹知遇,引以为荣。他也曾在北京呆过三年,后离去,便登山涉水,云游四方,饱览祖国名山大川。晚年定居扬州,专心于绘画创作。直到66岁去世。在艺术创作上,石涛才华横溢,山水、人物、花卉样样精通;粗笔、细笔无所不能,且风格多样。有的沉郁豪放,有的飘逸秀雅。石涛一生反对泥古不化,激烈地声讨摹古风,响亮地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等革命性主张。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末清初,在南京聚居着许多画家,清人张庚著《国朝画征录》将其中的龚贤、樊圻、高岑、邹喆〔zetext" data-note="八家所指,史学界尚有不同看法,如乾隆年间《上元县志》称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沦、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成就最高的当属龚贤,他被目为“金陵八家”之首。

        石涛一生的绘画作品很多。他的《细雨虬松图》(高102.6厘米,宽41.3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是一幅细笔山水画。深秋时节,细雨初歇,飞瀑高悬,山溪如注。湍急的溪水,穿山谷,过小桥,渐趋平缓,到近处则微波轻荡,清澈如镜。坡岸崖头的秋树,有的叶已落尽,有的红叶点点,唯有那虬曲的古松和桥旁的山竹,傲然挺立,被小雨洗过,显得更加苍翠。远处,在茫茫的云雾中被雨后夕阳染红的山峰时隐时现,飘渺而高远。为了表现这澄明的境界,画家采取细润秀雅的线条,勾勒山石,极少皴擦,用墨轻淡,再敷以淡淡的赭石和花青色,显得明亮而润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雨后秋山那种明朗秀丽、空灵恬淡的韵味。与画家大笔淋漓,奔放不羁的其他作品相比,这种格调更显得含蓄而高雅。石涛最著名的作品还有《清湘书画稿》、《泼墨山水卷》、《山水清音》、《惠泉夜泛》、《淮扬结秋》、《华山胜景》、《金陵怀古诗画册》等。除此以外,石涛还有一部理论巨著《苦瓜和尚画语录》流传于世。

        明末清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城乡动荡不安,传统的思想意识有了松动的机会,文学艺术上的奇花异草竞相现。陈洪绶、项圣谟、张大风、崔子忠、程邃、傅山、恽寿平、四画僧,以及“金陵八家”、“四王”等一大批杰出艺术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形成中国绘画史上奇峰突起的瑰丽景象。乾隆年间,扬州画派崛起,出现了金农、汪士慎、郑板桥、李方膺、黄慎、李鱓〔shan鳝〕、高凤翰、高翔、华岩、罗聘等著名画家。他们大都兼通诗、书、画,都有些愤世嫉俗,在艺术上敢于独创。从整体趋势看,有清一代“四王”画风被尊为正统。它较多地继承和摹仿历代尤其是元代名家画法,偏重于笔墨形式的探求。这种风气影响画坛200余年。至晚清,“上海画派”的出现,使寂寞的画坛,大放异彩,最著名的有赵之谦、虚谷、胡公寿、任熊、任薰、蒲华、钱慧安、任颐、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与商业的联系更加密切,雅俗合一之势,更加明显。部分画家还汲取了西方绘画的某些因素,迈出了近现代绘画发展的第一步。

        清初画坛,存在着“摹古”和“创新”两种不同的画风。革新的一派画家,反对陈陈相因,强调不受古人成法的约束,主张另辟蹊径。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被称为“四画僧”的弘仁、髡〔kun坤〕残、朱耷〔da搭〕、石涛。

        龚贤(公元1618—1689年)字半千、野遗,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幼时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寓居南京,参与过“复社”活动。后清兵攻陷南京,他又投身于反清斗争,四处飘泊,几经辗转,最后又定居南京清凉山,写诗作画。在绘画创作方面,他极力反对单纯地摹仿古人,提倡宗师造化,自创一格。为了表现江南山林苍莽、郁茂的特点,在墨法上进行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画笔法劲健,墨气灵活,构图奇特,气势雄伟。在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

        弘仁(公元1610—1664年)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she舍〕县人。明亡后,他曾抱着复国的希望投奔在福建称帝的唐王聿键,但唐王政权很快崩溃,他便在武夷山削发为僧,更名弘仁,字渐江,又名无智。以后便云游四方,数次登黄山,游西湖、芜湖、宣城,晚岁到庐山,几乎一生都在名山大川中度过。云烟空濛的山光水色,不仅陶冶了他的情操,也成就了他峭拔、简洁的绘画风格。

        朱耷(公元1626—1705年)名中桂,号彭祖,因耳朵大,父母给他起了个小名叫耷子,所以又有朱耷之名,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个儿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他出家做和尚又有很多僧名,如雪个、个山、八大山人等。中年后加入全真教当道士,又有朱道朗、良月、破云樵者等名号。朱耷的父亲和祖父都擅长书画,他自幼就对诗、书、画、印十分感兴趣。19岁明朝灭亡,清廷千方百计追杀明代朱姓宗室,这位皇族子弟东藏西躲,受尽磨难。在精神上他也受到极大刺激,曾装聋作哑,佯装疯癫。后来避居南昌附近的寺庙、道观中,过着又当和尚、道士,又做儒家文人的生活。将一腔激愤诉诸诗画。直至79岁在北兰寺结束了他那潦倒凄凉的一生。

        龚贤对南京附近的山林坡石景色十分熟悉,经常出入其中,悉心观察体验。他发现,要表现江南山川的湿润厚重特色,就必须改变流行的那种疏朗秀润的用笔。他吸取了宋人的积墨法,不论画树木还是山石都多用枯笔干墨,层层积染,并分出暗面与亮面,生动表现出山石厚重、树木葱郁的感觉。他虽然很少用泼墨,画面却有泼墨淋漓、苍润、深厚的效果。如《夏山过雨图》描绘夏日雨后山林景色。山脚下坡石起伏,层林密布。枝叶繁茂,郁郁苍苍。远处峰峦叠嶂,凝重浑厚,唯有林中雾岚、山间烟云回荡其间,使画面虚实相济,层层深远。在浓密深邃之中,有一缕夕阳穿过,照亮了树的枝干,衬托着雨后青山更加深沉苍翠。山石树木,湿淋淋的,好像刚刚被雨水洗过,黑压压地宛如暮色降临。观此图,仿佛有一股湿润清新之气迎面扑来,使人耳目一新。

        17世纪初,在东北建立政权的女真人,乘明朝灭亡之机,长驱入关,并很快统一南北方,建立清帝国。清代前期,虽然也有所谓“康、乾盛世”的一度辉煌,但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晚期,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最后灭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