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当项羽遇到刘邦4.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伪命题

4.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伪命题

        前面我们说过,命题错误与否,有时并不在命题本身。单看楚怀王这句话,是一点错都没有的。这不过是一个极为普通寻常的奖励机制而已,就像拴在驴嘴前的一张烙饼,引诱猎狗奔跑的肉包子,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丢出的诱饵。这个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如果每头驴嘴前都挂了烙饼,或是每条猎狗都有肉包子的诱惑,抑或说每条猎狗与肉包子的距离都是相同的,那么,这对于驴和狗们才算公平。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不能光看命题本身,还要看命题形成的前因、出台的条件,以及它是否体现了公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首先,这个命题的出台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项梁的战死。因为项梁的死,才让楚怀王熊心有了出台这个命题的机会。熊心本是项梁立的傀儡,扮演着义军精神领袖的角色,当时执掌军队大权的,或者说真正说了算的人还是项梁。包括熊心本人,都得看项梁的脸色行事。刘邦自己组织起来的那支小队伍,在遭遇秦军打击后,投奔的是项梁而非熊心,也能说明这一点。但是项梁在时,一切照旧。如今项梁一死,仓促汇聚起来的队伍群龙无首,情况便发生了变化。熊心因此看到了翻身的机会,于是忙不迭地从盱台赶到彭城督战,从后方走向了前台。

        熊心迁都彭城,也有他的一番道理。他虽然没有实权,但在名义上,他的地位却比项梁高,如今项梁死了,他自然有责任、有义务过来掌控全局。再则也是因为恐惧,怕义军被剿灭,自己也得被列为主要战犯处死,所以过来稳定军心,不让这支刚刚拼凑起来、还不太稳固的队伍作鸟兽散。当然最主要的,熊心还是想趁机将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上,摆脱傀儡的尴尬处境。

        至于到底为什么,暂且不去管它,这不是要探讨的问题。关键是熊心到彭城之后,并没闲着,而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番政治军事改革。以前他只是个精神领袖,并未随军带队,人们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最多只听说过名号,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威。熊心立威的手段措施和天下所有执政者的手段措施没什么两样,就是两方面:一是夺权,二是封官。正是这次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才最终促使了那个伪命题的出台。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夺权是夺兵权,当时的部队分别为吕臣、项羽和刘邦率领。熊心于是先“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把吕臣和项羽的两股部队合并在了一起,统一由自己指挥。没有合并刘邦,是由当时的地理因素决定的。因为吕臣和项羽的驻军就在彭城周边,一东一西,便于集中。而刘邦的军队驻扎在砀郡,离得比较远,不方便合并。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熊心夺兵权是比较仓促的,没来得及进行统一调配。不过虽然没有合并刘邦,但熊心对刘邦的部队也进行了改制,“以沛公为砀郡长”,任命刘邦为砀郡的长官,让他指挥砀郡的兵。你别小看这一纸任命,这等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刘邦队伍的性质,等于重新向刘邦明确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以后我楚怀王就是你的老大。

        接着是封官。毕竟现在楚国是一个独立的政权了,也要有个草台班子支撑门面才像那么回事儿,于是熊心封吕臣为司徒,封其父吕青为令尹。刘邦被封为武安侯。项羽被封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如此一来,君臣关系明确,熊心就不再是原来的傀儡了,而是楚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君。

        如此一来,命题的出台也就有了另外一个前提:熊心掌权。如果他不掌权,便没有军事上的指挥权,在军事部署上,也就没有话语权。现在他当上一把手,也就有了重新进行军事部署的权力,也就有了新思路。也就是说,熊心那个命题的出台有着一定的偶然性。

        其次,命题是在仓促中出台的。其实偶然也没什么,只要它正确就行。然而,命题的出台还存在另一个偶然,这个偶然让命题的出炉显得格外仓促。

        熊心成为楚军实际的领袖,除了将军权牢牢控制在手,然后封官封侯给人们点甜头之外,一开始并无新的军事战略,也没有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的打算,只是处于休整状态,静观天下之变。是后来赵国的求救,才最终促成了这个命题的出台。由此可见,这个命题并非经过长期、充分的论证、调研而作出的远景规划。

        赵国求救,熊心最初并不想出兵。因为秦军主力北渡黄河之后,楚军便暂时摆脱了危局,有了喘息休整的机会。只是后来“赵数请救”,三番五次派人快马加鞭告急,楚怀王考虑再三,比如一荣俱荣、一辱俱辱,比如通盘考虑、远景谋划,比如把握时局、正确决断,等等。留待那些喜欢玩高深、玩谋略的人去补充吧。总之,正是因为赵国的数次求救,熊心这才下定了出兵的决心。

        不过既然决定出兵,熊心在军事上就有了另一番打算,因为救赵只是为了接应兄弟部队,而进军关中推翻秦朝才是根本所在,所以熊心决定分兵两路:一路北上救赵,一路西进关中。来个两不误两促进。出发前,熊心与诸将开会,分配任务,鼓劲加压,于是便有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个命题。

        第三,命题存在许多不公平因素。这个命题既是在仓促的形势下成形的,是在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下出台的,也就注定它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和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对项羽不公。这个命题出台前,熊心有过一系列的政治动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取消了项羽的兵权。在熊心到彭城之前,项羽是单独带着一支队伍的,而熊心到彭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项羽和吕臣的军队进行了整合,统一由自己指挥。如此,项羽就不再拥有独立的指挥权了。吕臣虽也没了指挥权,但他被任命为司徒,成了行政上的负责人。而刘邦呢,不但仍旧带着他原来的队伍,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还进一步得到了认可和明确。也就是说,楚军的三支主力部队,熊心唯独对项羽最苛刻,也最不公平。

        而且命题出台的时候,项羽只是被任命为宋义的次将,随宋义一同北上救赵。他既不是一把手,没有军事指挥权,走的也不是进军关中的路线,哪有先入关中的机会?即便入了,功劳也是宋义的,封王也轮不到他。可见,楚怀王定这个约定,根本没把项羽考虑在内。

        第二,还是对项羽不公。项羽志在灭秦,志在为叔父报仇,所以他最初并不想随宋义北上,而是想随刘邦入关“怨秦破项梁军,奋,原与沛公西入关”,但这一要求没有获得熊心批准。没有被批准的原因,是追随熊心的一些老将不同意,他们对熊心说“项羽为人剽悍猾贼”,认为他办事鲁莽,性格强悍,不适合担任此项工作。还举了若干例子,比如,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打下襄城后,铁血屠城,连杀带活埋,搞得鸡犬不留,太残忍。如此一说,熊心便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否绝了项羽这一要求。

        客观上说,项羽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他只是想做进军关中这项具体的工作,因为他摆出了一个很高的姿态,就是要求给刘邦当副手。本来项梁在时,项羽和刘邦是平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刘邦地位还高,因为毕竟项羽是嫡系,现在他甘愿做刘邦的副手,就是为了进关中灭秦,可见他是完全出于公心的。而且从项羽想做刘邦副手这点来看,他也并不是想夺权,或是想当关中王。因为作为副手,即便打下关中,那功劳也是一把手刘邦的。不管怎样,项羽想进关中的想法被完全否决了。那么,那个命题对项羽来说就变得毫无意义。

        第三,对诸将不公。中在说到当时的形势时,有一句话:“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秦军当时很强大,在军事上处于主动。大家都认为进关中不利。尽管如此说,但熊心在兵力分配上,还是明显倾向于救赵的一路:除了刘邦自己的部队进关中外,熊心可能还留下一部分驻守彭城,其余的兵力则全部北上救赵。而且这一路的首领是他刚刚发现并且非常信任的“人才”宋义,被任命为上将军,地位形同以前的项梁。次将则是项羽,末将为范增,人员配给很充沛。这说明当时情况并不像诸将认为的那样,硬骨头在关中。当时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在赵地,这里才是未来打硬仗的主战场。

        退一步讲,抛开难易程度不说,就说进军路线。进攻关中的一路是直奔关中,走的是直线,而救赵的一路,则是先北后西,走的是曲线,而且前提是要先进行一番恶战,打赢了,才能重新休整向西进发,那时刘邦部队说不定早就入关中了。况且北上救赵这一路军队能不能打赢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还悬而未知,生死未卜,前途未定,哪有什么心思考虑进取关中啊。

        再退一步讲,就说当时关中难打,救赵容易,那既然分兵两路,却只规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也有失公允。因为两路大军有着不同的工作任务,却规定了相同的工作目标,这激励机制也有问题。

        如果大家是分兵几路,一起向关中这个共同的目标进发,那么谁先打下来,或者说谁出力最多,谁就为关中王,这也算公平。即便兵分两路,进军的目标不一样,按照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励机制,比如:打下关中的为关中王,打下河北(黄河以北)的为河北王等,也算公平。只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显然对北上救赵的这一路将领不公。

        第四,偏袒刘邦。这个命题其实只针对两个人说的,因为兵分两路,有两员主将,不管哪一路先进关,当关中王的也只能是一把手。假如宋义这一路先入关了,也绝轮不到次将项羽当关中王,这是明摆着的事。纵然当时诸将认为关中不好打也都没用,即便好打,那关中王也不是你的,它只能在刘邦和宋义两个人中产生。宋义彼时已然是上将军,地位本就不比关中王差,他不一定太在乎那个关中王的位置。刘邦当时只是一个砀郡长,是个侯官,关中王对他的诱惑力有多大,自是不言而喻。如此一来,这个命题的受益者就只有刘邦一个人。熊心这个命题像是特意为刘邦安排的一样。

        事实上,刘邦在内心也是这么认为的。项羽打败章邯,率领诸侯联军西进关中,刘邦也是耿耿于怀。在楚汉战争期间,广武对峙时,刘邦与项羽在阵前交涉,历数了项羽十项罪名,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就是说项羽你完成了救赵的使命,就应该回彭城去汇报阶段性工作,而不应该带着诸侯联军入关。换句话说,入关本就不是你项羽该做的事,而是分配给我刘邦的工作,这关中王也只有我刘邦一个人的份儿。也正因为如此,刘邦才会对这个命题那么上心,才会对项羽不遵守这个命题耿耿于怀。

        为一个人制定的命题,却让大家共同遵守,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既然这个命题有着这么多的不公平,那么它无疑是一个本就不该成立的、糟糕的伪命题。然而它却被实实在在地、煞有介事地提了出来,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成为衡量其他一切真理的标准。激励机制,应该是为了调动大家或者说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而制定的,这个命题的初衷其实也应该是这样,但是它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不但没有做到,它反而还潜伏着诸多的矛盾隐患,使它在灭掉秦国之后,很快成为反秦联军内讧的一个导火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