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

        ⊙1840年6月2日,英军入侵,两艘舰船驶入沈家门港口。官兵见慌乱,张朝发却不以为然,说:“夷船被风吹来,常有之事,无足惊讶。”后来有人报告夷船越来越多,张朝发急忙找下属商议对策,一个官员恍然大悟地说:“广州禁烟,夷船被迫来此,此处将成贸易大码头,我等将加俸了。”

        ⊙1859年,法国钦差回国后,曾经寄送给清廷一部电报机作为礼品。然而恭亲王奕䜣却“以为无用相却”,又送还给人家。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如纸烟、小眼镜、洋伞、洋袜,必杀无赦。曾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被搜出,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当问及他对美国的什么最感兴趣时,李说:“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都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大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们吹倒,而且高层建筑如果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设备也很不方便。”

        ⊙1900年7月,义和团进攻聚集在宋家河教堂的教民。先是用炸药包炸毁围墙攻入,杀死了所有修女,然后对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烧,最后只有50人从窗口逃出。

        ⊙辜鸿铭说:“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像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义和团闹得最凶的时候,李鸿章曾到香港向英国港督卜力打探:“我听说如果义和团把北京的所有公使全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合法的干预,并宣布‘我们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将会选择谁?”并暗示卜力:如果列强决定用一个汉族统治者来代替满族统治者,他本人是愿意的。卜力回答说:列强“大概会征询他们所能找到的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怎样做最好”。

        ⊙欧洲大战初起,德国雄风一世,威震世界。袁世凯于是一切师承德制:练兵步法改用德御林军步伐,选将也都用留德陆军学生,就连诸子的制服也仿效德国亲王的陆军制服样式,家教请的是德语教师,甚至袁世凯连胡子都模仿威廉二世的八字牛角须。

        ⊙在《中法北京条约》签约仪式上,法国特使葛罗男爵表现得很绅士。恭亲王事后向咸丰皇帝报告说:“法夷较英夷更为恭顺。”

        ⊙1841年3月中旬,英军进攻广州。清军炮台守将与英军密商,说:“你不放炮,我也不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空炮,给皇帝留个面子,然后各自走掉。”

        ⊙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并使用了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头——“龙号”蒸汽机车头。通车没多久,清廷便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头,换之以驴马拖载,时人称为“马车铁路”。

        ⊙李鸿章在英国伦敦赴某贵族宴会,席间咳嗽,即随手取座前盛香槟的小玻璃杯,吐出浓痰一口,复置座前,举座皆惊。

        ⊙鸦片战争之前,许多人认为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而不化,没有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林则徐刚到广州时,断定英人不敢轻易开战,否则,中国只需禁运茶叶、大黄,英人定会大便干燥,不战而降。

        ⊙李鸿章访美时,对西方媒体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

        ⊙《李鸿章家族》一书中说:李鸿章不但请来美国驻天津领事馆毕德格教儿子学习洋文,他自己也学。毕德格曾为李鸿章“用中文朗读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书籍”,在女儿孩子的喂奶问题上,李鸿章在信中这样吩咐:“乳姆既可,啜食一年后,照西法喂牛乳。”

        ⊙李鸿章到德国拜会铁血首相俾斯麦,得意地说,有人恭维他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沉吟片刻,说:“你是‘东方俾斯麦’,我自己却难望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

        ⊙1903年4月13日《纽约时报》登载了一则电讯,其中说到张之洞送儿子出国留学的事:“张之洞自费将儿子送往美国留学,并让他与新任驻美公使梁诚先生一同赴美。3月4日从上海发来的消息称,此举引起当地舆论密切关注,并使当地那些达官贵人大为震惊。一般认为,这是国家有希望的进步迹象。”

        ⊙1841年,杨芳作为参赞大臣赴广州防剿英军,看到英军炮火几乎炮炮皆准,认为其中定有邪术,于是想出一条“以邪破邪”的妙计:遍收民间马桶、妇女用的秽带载于竹排之上,以抵抗英军进攻,结果惨败。时人写诗嘲讽曰:“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英法联军协助清廷攻破太平军占领下的宁波后,《中国邮报》报道说:“(官军)于数小时内所破坏的较之叛军占领宁波五个月内破坏的要多得多。”《香港日报》也发表评论说:“再没有比联军从太平军手里夺取宁波的行动更荒谬、更无理、更不义的了。我们应该公正地把英国皇家兵舰丢弃的永垂不朽的可耻行为载于史册。”《泰晤士报》也承认:“毫无军纪的联军和中国官方雇用的洋枪队在宁波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遭到西方商人和中国官方的一致抱怨,不得不安排他们撤离。”

        ⊙太平天国治下的南京城人口很少,且女人和男人的比例约为2:1。妇女们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身上无不穿着用精美的苏州丝绸做成的漂亮服装。一外国人见此写道:“天王的部下似乎在他们得胜后的大屠杀中极具慧眼地把漂亮女人全部留了下来。我们几乎看不到老妪和女童,尽管有相当数量的男童。”

        ⊙李鸿章赴英女王御宴时,因为杯中咖啡太热,便倒入小碟内,一口一口呷而食之。座中皆贵客,无不掩口窃笑。女王是主人,唯恐这位中国上宾难堪,于是自己也倾咖啡于小碟内,照样举呷以陪李。

        ⊙在英国,李鸿章特意前去祭奠了戈登墓。戈登家人很是感激,便将一只爱犬相赠。此狗曾在英国的竞犬会上获得过第一名,乃名贵之物。回国后,李鸿章给戈登家人复信,以示礼貌,中有“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云云。

        ⊙孙中山在伦敦时,有一天在操场打球。《泰晤士报》一记者霍氏与其相识,故意挥球直击孙的面门,还开玩笑说:“这是英国人的打人法。”孙上前把霍氏拦腰抱住,放在膝盖上打其臀部,笑曰:“这是中国人的打人法。”

        ⊙李鸿章喜欢抽烟,而西方国家在正式场合,特别是有女宾在场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抽烟的。李鸿章出席比利时国王的宴会,比之国王也很讨厌他抽烟,但为了“销售”比利时枪炮,便灵机一动,对众人说:“李总督不在此列。”

        ⊙1896年3月,钦差大臣李鸿章赴俄国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俄国皇后向李鸿章伸出手来,李鸿章不知是吻手礼,以为皇后在向他索要礼品,急忙将慈禧太后送给他的一枚钻戒放在皇后手上。皇后将戒指戴上之后,说了声“谢谢”,再次将手伸出来。李认为皇后太过贪心,而自己又无其他礼物可送,只好愣愣地站着,情形十分尴尬。

        ⊙1861年,有感于近20年来夷务工作一再出现的怪现象,郭嵩焘说:“吾尝谓中国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张胆与之划定章程,而中国一味怕。夷人断不可欺,而中国一味诈。一切以理自处,杜其横逆之萌,而不可稍撄其怒,而中国一味蛮。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国一味蠢。真乃无可如何。”

        ⊙1910年,伍廷芳出使美洲回来,向清廷上书《奏请剪发不易服折》,未获批准。伍遂在上海召开剪发大会,以身为率,剪去辫子。

        ⊙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提出建设铁路的好处。他在奏折中说:“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遭到朝中反对派的抵制,他们的理由是:“开铁路,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1865年,英国利富洋行驻上海的头头雷诺,沿着川沙厅(今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口金塘灯塔间,偷偷建起一条专用电报线路,长21公里,电线杆227根。彼时洋人嚣张,寻常百姓见了都绕着走。而官府见这帮人有恃无恐,以为必有后台,也不敢上前询问。全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就这样建成了。

        ⊙1863年,英、法公使向清廷建议引入电报,但清廷对此毫无兴趣。当时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就认为,电报这玩意儿“于中国毫无益处,而贻害于无穷”。甚至有谣言说那一根根杆子戳在地上,专门吸地气和死人魂魄,然后顺着线传到英吉利、法兰西,供洋人吸食。并说洋人食地气,如我民之吸鸦片,是上瘾的。

        ⊙甲午海战前,负责监听中方通信的日本电信课长佐藤爱磨成功地破译了清廷密码,而清廷对密码泄露全然不知。

        ⊙1841年5月,奕山战败,却在奏折中虚报战事大捷,而且语句离奇有如神话:“当观音山火药库中弹起火时,忽见一位白衣女神,展袖扑火,顷刻熄灭之。英军炮火猛攻之时,天忽降倾盆大雨,浇哑了英军大炮。”

        ⊙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国人无人问津,印刷数只有千册左右。1851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一艘中国商船时,翻出了三本《海国图志》,如获至宝,先后印刷了15版,且价格一路走高。1859年,价格比最初飙升了三倍之多。1862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来到上海,吃惊地发现,在日本畅销的图书《海国图志》,在大清国竟然已成绝版。

        ⊙为了让慈禧支持铁路建设,1888年,李鸿章在中南海内,策划修建了一条由法国人全额出资赞助的,长为1500米的微型铁路,与之配套的还有一台小火车头和六节小车厢。慈禧大开眼界,开始支持铁路修建。不久,慈禧开始讨厌机车声响,遂实施改革,由太监们拉着车厢在轨道上缓缓滑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