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第七章 心理的家

第七章 心理的家

        

1、我们用大脑和心理如何和世界打交道,我们就是什么人



        回到马尔库塞那儿:为什么一个人容易被人洗成“单向度的人”——容易变成一个心理动物呢?

        在前面,我已经说到了一个人的大脑、心理和世界的关系。

        让我们继续揭开这个秘密。

        还记得我在里所描述的“存在主义之河”吗?

        无论你有没有下河都清楚:我们要用大脑、心理和外部世界打交道——无论这个“外部世界”是一个人、一件事情,还是整个社会。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心理和外部世界无法打交道了,你能想象到他是什么人吗?

        你肯定会脱口而出:“植物人!”就是说,虽然人还活着,但大脑和心理的功能已经报废了。

        我不得不佩服造出“植物人”这个词的科学工作者,确实形象。

        但我还想接着问:

        a、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和心理,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只是微弱的联系,就是说,大脑和心理功能还在,但已快报废了,他是什么人?

        b、而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和心理,在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时,同时也处于这种状态,就是说,大脑和心理也相互影响,很多时候,他“看”到和“理解”的只是他心里面愿意相信的,心里面体验到的也只是他在大脑里想象出来的东西呢?他是什么人?

        c、还有,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和“直觉”到这个世界的真相呢?他又是什么人?

        太深奥、太抽象了对吧?别紧张,下面我会一一剖析。

        

2、一个人疯了,那是因为他在捍卫自我时失败了



        现在,我来回答问题a。

        当一个人的大脑和心理与世界是这种关系时,他可能是一个重度的精神病患者,也就是疯子,同时他也可能是一个天生的白痴。

        我们先来考察疯子。

        说一个人疯了是什么意思?他无法分辨现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尊严,对吧?为什么他会无法分辨现实呢?

        弗洛姆老师在说到疯子的时候,说他们是一群“捍卫自我的人”,只不过,外界的压力、打击太大,他们扛不住,在“捍卫自我的长征”中失败了。

        弗老师的话值得一听。现实中我们所见到的疯子,很多确实原来都不是什么坏人,而是承受不了各种压力和打击,崩溃了。

        我想补充的是:一个在压力、打击中成为疯子的人,不仅心理弱小,而且思维往往比较单向度,有“一根筋”的嫌疑。

        

3、所有人疯了,那就没有人发疯



        停了一下,弗洛姆老师又说: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奇怪的不是为什么有人发疯,而是很多人为什么没有发疯。

        但其实不奇怪。

        真相是:一个人之所以没有发疯,是因为他用心理的变态逃脱了。或者,他通过和大家玩得一样,加入某个群体,得到了庇护——社会的一个游戏规则是,把很多人玩得一样视之为“正常”,于是,只要大家陷入“集体神经症”,那就避免了“个体神经症”,所有人疯了,那所有人都是正常的!

        这个世界好像挺不公平的。得精神病的人,往往不是什么坏人。而得神经症,比如强迫症、焦虑症的,往往都是有道德感的好人,而且往往不想放弃自我——这两种人,攻击的永远是自己。

        与之相比,那些人渣,大多数都不会得精神病和神经症,而是心理变态者和人格障碍患者,他们攻击的则一定是别人,真是让人郁闷。

        

4、其实,有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的人,绝大多数是好人



        在心理上,如何理解一个疯子、神经症患者、心理变态者呢?

        先说疯子。让一个人痛苦的,是他有一个意识到的“自我”,并且和“世界”对峙。疯子就是在“自我”极为弱小,而“世界”极为强大的情况下,在精神撕裂中釜底抽薪,在意识里抹去“世界”,只活在“自我”的世界中。

        (提示一下,“自我”,什么是真的自我,什么是假的“自我”,它是干什么的,我在中已经重点剖析过,所以在这里就不抄袭自己了,我假定你已经明白了它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成为疯子,就是在外界的压力和打击中,承受不了,不和这个世界玩了,彻底退回到自我的世界。

        同样,我们理解一个神经症患者,仍要从“自我-世界”的对峙入手。

        神经症患者就是在“自我”和“世界”有冲突时,由于有道德感,不是用“自我”去仇恨、攻击“世界”,而是用道德感(所谓的“超我”)来责怪自己、攻击自己。为什么一个人容易有心理问题,容易得神经症?因为他总是找自己的原因,总是害怕得罪人、对不起人什么的,把什么账都算到自己头上!

        一个有心理问题、容易得神经症的人,在背后一定有恐惧,一定有很强的道德感!他的内心,无时不体现出冲突:恐惧和道德感让他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但是,对自己的压抑、牺牲又让他心有不甘。

        而恰恰相反,一个心理变态者就是在“自我”和“世界”有冲突时,遗忘对“自我”的任何坚守或道德审视,本能地仇恨、攻击“世界”,借此来获取心理上的生存。如果你叫这类人审视他的自我,等于要他的命,因为一旦如此,他就会听到内心里早被扼杀的人性的声音。

        他们的内心一样有冲突,但是,化解这种冲突,他们的方法不是攻击自己,而是马上去仇恨、攻击他人,从而快速地遗忘“自我”。

        

5、一个人疯了其实和自杀一样,都是不和这个世界玩了



        回到疯子的话题。

        我们说一个人“崩溃”了是什么意思呢?

        很明显,这只是一种文学化的描述。而心理分析的描述是:他原来是有意识的,在头脑上能意识到他“自我”和“世界”的不同,知道自己和他人,因此在心理上,他能够对“世界”做出反应,能够体验到世界对他的刺激(压力、打击),能够意识到打击他的事情,并在心理上体验到痛苦,而“崩溃”了也就意味着,他头脑的功能快报废了,在意识结构上混沌一片了,因此当世界刺激到他时,在意识上就非常微弱了,同时,在心理上,也极难体验到世界的刺激所带来的痛苦了。

        看到没有?一个人成为疯子,其实就是把心理保护推向了极端,以在头脑及心理上不和这个世界玩了来保护自己,类似于一个人通过自杀来逃避痛苦一样!

        

6、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东西,并不会消失



        尼采曾经厉声质问一些人:“为了不让一个人看着女人时眼光显得很淫邪,难道你要把他的眼睛挖出来吗?”

        这是在泼洗澡水时,把小孩一块泼掉了。非常不幸,也让人同情,在消除痛苦上,一些人成了疯子。

        但一切都结束了?世界安静了?不!

        你已经看到了,疯子不是植物人,他的头脑和世界还是有微弱的联系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意识结构已混沌一片,他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什么反应,或者反应失当,比如,你骂他一句,他可能毫无反应,或咧嘴朝你笑。但是,如果你的刺激,或者别的事物的刺激,契合了他发疯前的心理背景,大麻烦就来了。

        这种大麻烦,就是或者他会瞬间爆发,不可控制地惊叫狂吼,或者,他会突然之间一跃而起,拿刀在大街上见人就砍。

        不要告诉我,这种事情在今天很少,可以不当一回事。

        一个疯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在发疯前,是用头脑、心理和世界打交道的,而且承受了各种压力、打击。他发疯后,意识混沌一片,意识不到这些东西,在心理上也体验不到精神撕裂的痛苦了。

        但是,弗洛伊德老师告诉我们,在心理上只要发生了的事件,就绝不会消失——他只是意识不到,体验不到了而已。可是,那些撕裂了一个人的事件,那些导致他发疯的情境,作为一个心理背景还存在,还在黑暗之中支配着他!

        所以,只要一个疯子重新体验到了那些心理事件,重新进入了那些当初让他痛苦的情境,他一定会引起巨大的恐惧。因为正是承受不了那些事件他才发疯!

        再所以,如果外界的某些情境,通过他的视觉、触角、感知觉等,刺激到了他的大脑和心理结构,唤起了他的可怕记忆,他马上就会做出强烈的反应,而且往往是攻击性的反应,因为攻击,正是消除他巨大恐惧的药方!

        因此,我有一个建议:在看到一个疯子或“疯子+流浪汉”模样的人时,第一时间要保持警觉,要有一种万一他有什么攻击性举动你就赶快跑的防御;同时,如果他看到了你,那么,千万不要盯着他看,你说话,玩动作,也千万不要夸张,沉默最好!

        

7、越是卑怯的人,越会去伤害毫无防御能力的人



        现在,让我们来说说天生的白痴。

        天生的白痴就是自我意识没有得到发育的,基本上可以认为他和这个世界缺乏用头脑打交道的能力,没有“自我-世界”之别,因此在心理上,也就很难体验到什么现实刺激带来的痛苦。

        他只是依靠本能,以及心理结构里的盲目力量来驱动自己对这个世界做出反应。就是说,基本上,他的头脑和心理与这个世界无关,只是有一坨肉和这个世界有关。

        所以,他从未困惑过,从未痛苦过。当然,你如果打了一下他,他会痛的,这是生理上的本能反应。痛是一种生理保护,提示遇到危险。

        正因为天生的白痴和疯子有别,基本上从一开始头脑和心理就缺乏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所以他当然也没有带着一个心理背景而活着。所以,在心理结构上,没有什么盲目的力量来让他们做出任何怪诞的行为,更不可能突然之间拿刀在大街上追着人砍。

        天生的白痴是人类的眼泪。在这里,我们要对那些逗着他们好玩、嘲笑作弄他们的人表示强烈的谴责和蔑视。

        在心理上,嘲笑作弄一个天生的白痴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暴露了这些人的卑怯!因为天生的白痴在头脑上和心理上,与这个世界只有微弱的联系,缺乏对外部伤害进行防御、反击的“装置”,几乎是任人宰割,嘲笑作弄他们的人,在获得变态的快感时,可以具有最大的安全感。

        所以,请相信我,一个拿天生的白痴开玩笑的人,或者是个低级人渣,或者是个已经认命的“老实人”,或者是个混得很失败的小丑!

        

8、哲人把自己的存在澄清、照亮了



        我们的方法是先从两个极端考察人的头脑、心理与世界的关系,再考察处于中间状态的“正常人”。

        现在,我们已经考察完了疯子、天生的白痴,轮到那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宗教隐修者、古典哲学家登场了。

        在里,你已经知道,宗教隐修者、古典哲学家们在心理强大上属于第五个等级,即最高等级。

        理论上,我们认为,他们已经触摸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世间的一切纷扰都被他们的终极信仰,或强大的理性能力一一化解。用存在主义大师、史上最成功的“凤凰男”海德格尔同志的话说,就是他们已经把他们的存在“澄明”。

        这种境界,我们一般人很难达到。老实说,其实也不需要达到。

        

9、最高兴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无我”的时候



        但是这两种人,还是有些不一样。

        想象一下,当你在最高兴的时候,在那种情境中,你还记得你的“自我”,你体验到的是你的“自我”吗?

        绝对没有?对不对?

        很简单,你完全融入了那种高兴的情境。在这种情境里,你的整个存在投身进去,再也没有一个“自我-世界”的二元结构碍手碍脚了。就是说,在你的意识结构里,自我和世界作为“主体”和“客体”都消失了,你拥有的只是非常爽的那种体验。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能感觉无法理解,其实不复杂。

        有一个“自我-世界”的二元结构的意思就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带着一个“自我”,用头脑或心理去思考、感受“世界”的。比如在契诃夫先生的小说里,警察同志奥楚蔑洛夫就在想,那条狗是不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这个时候,奥sir(先生)就是一个用“自我”去思考、感受的“主体”,而那条狗就是他的“自我”去思考、感受的对象,也就是“客体”。

        如果破除了“自我-世界”的二元结构呢?这就意味着奥兄弟和狗在意识上没有拉开距离了。这个时候,人就是狗,狗就是人,人狗合一,类似于“天人合一”。

        佛教,以及一些灵修的理论,把“天人合一”的状态称为“纯粹的意识”,就是只有意识本身,没有了意识的对象。世界的真相、极乐向你洞开,而你作为一个实体,不在你的意识中存在,你“无我”了。

        

10、多照亮一分心灵的黑暗,我们就多一分幸福



        你一定会说:这好像还是很玄、很神秘!

        但我告诉大家,没什么玄,也没什么神秘的。用心理分析的理论来描述,就是一旦你处于那种状态,你在头脑上进入到了“无意识”的状态,而在心理上,你对世界的感受、触摸,不再通过头脑,而是直接和世界合一了。所以,你在心理上触摸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

        这么玩,其实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最简单的一个原理:把无意识呼唤成意识。弗洛姆老师就这样说:

        “无意识是整个人减去其符合社会的部分,意识代表着社会性的人,代表着个人被偶然抛入其中的历史境遇给他设置的种种限制。无意识则代表着具有普遍性的人,代表着根植于整个宇宙的全人;代表他身上的植物,他身上的动物,他身上的精神;它代表人的全部往昔直到人类的诞生之初,它代表着人的全部未来直到人充分成其为人——那时,自然界将‘人化’,而人也将‘自然化’。”

        说句老实话,如果一个人不懂一点精神分析和哲学,思维跟不上,弗老师的这段话一定不知所云,就像天书一样。

        但我们知道这一点就行了:我们普通人,是用头脑有限的意识来和世界打交道的,而意识就像弗洛伊德老师所说的,不过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那些不被我们意识到的东西,处于漫无边际的黑暗里。

        这本来已经够可怜的了,但更可怜的是,我们意识到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很多人——比如统治者——为了他们的利益让我们意识到的,而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东西,他们一定会有很多办法不让我们意识到。

        但这样说下去,话就很多了,我要打住。

        

11、“无我”不是“我不存在”,而是没有了假的“自我”



        我们可以假定,和我们相比,理论上说,宗教隐修者,那些高人们,突破了这种限制。通过他们的修炼,照亮了无意识的黑暗。

        我相信,在这里你一定有一个疑问:如果宗教隐修者们都“无我”了,他还有一个“自我”吗?因为实在难以想象,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机器人,没有一个“自我”这样的心理功能来支撑他的存在。

        这就是我们要澄清的:无论哪一种鼓吹“无我”的理论玩得如何神秘,“无我”从来不意味着没有了“自我”这样的心理功能,只是意味着,一个人的“自我”,在用来维护他的心理生存时,已经“空”了。

        “空”了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把原来那些纳入心理结构、构成他的假“自我”的东西,比如身体特征、价值观念、社会地位等清除干净了。

        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已经不需要去和别人玩心理竞争,已经看穿社会价值排序了。“自我”也就只剩下了一种最原始、最基本同时也没有异化的功能支撑他的存在,正如他无论如何修炼,都还有生存的本能一样。

        这才是“无我”的正确描述!

        

12、当我们和世界不变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在心理上,就不是世界的一个匆匆过客



        这是宗教隐修者在头脑和心理上与世界的关系,古典哲学家呢?

        他们就很好理解了,而且从来不玩什么神秘。

        古典哲学家的理性非常发达,在头脑上,他能够穿过重重迷雾和假象,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说,他头脑中赖以思维的那种逻辑结构,和支配这个世界存在、运转的那种客观的逻辑结构是同构的;同时,这一切传导到了他的心理结构,在心理上,他的整个存在,和这个世界不变的那些法则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不再是世界上的一粒渺小的尘埃,一个匆匆过客。

        所以,他们和宗教隐修者一样,能够看穿生死!

        

13、人是什么?



        下面,我们准备揭开“正常人”在头脑、心理上和世界的关系。

        先看一个微博上的笑话。

        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版本:在北大门口,保安问一个教授:你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笑话说,这位保安问了三个终极哲学问题,比教授更像是哲学家。我想补充一下:如果他学康德把这三个问题“三江并流”为“人是什么”那就更牛了,虽然很可能会被教授视为神经病。

        这当然只是笑话,是利用了这三个问题和哲学问题在语言上的相同来玩的,目的显然不是嘲笑保安同志,而是嘲笑现在的一些大学“叫兽”(从“教授”进化到“较瘦”再进化到“叫兽”,这是另一个大话题),水平比保安都不如。

        在这里我用语言分析澄清一下,保安的“你是谁”,问的是一个人的具体身份(你是本校的老师吗),而哲学问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他的独特的存在(你和别人不一样的、最能代表你是你的地方是什么)。

        保安的“你从哪儿来”问的是一个人来的地理位置,哪个城市、哪个区域之类,而哲学问的是一个人开始的存在,他在精神上的出发地。

        保安的“你要到哪儿去”问的是具体的地理位置或建筑场所,而哲学问的是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在精神上得到什么。

        是的,相形之下,哲学太抽象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好玩。

        但如果你以为这三个哲学问题与你无关,离你太遥远了,那你就错了。

        

14、哲学问题往往是看准了人生的要害所在,所以才提出来的



        正如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心理学家一样,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哲学家。心理问题就发生在你身上,而哲学也是你的生活。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这三个问题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我们一生想干或不想干的事情,恰恰就是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哲学家们绝对不像俗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无聊,他们是看准了人生的要害所在,才费脑筋去想这些问题的。

        其实,说“你是谁”之类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只是哲学家们把人生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以便看得更清楚些,就像占据了一个智慧上的制高点,从天空往下看一样,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

        比如,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什么会入错、嫁错?这是不能用一句“我眼睛瞎了”就可以交代过去的,如果一个人犯了那么愚蠢的错误还不知道反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干什么,我只能表示无语。

        我想说得狠一点:如果我们自以为不存在“你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问题,那就不好意思,在我们和这个世界、和别人打交道时,在头脑和心理上就没有多少洞察力,就只能放任一些本来可以避免或控制的严重后果发生!

        

15、当我们有一个“我”的时候,人生开始了,痛苦也开始了



        我们“正常人”的头脑、心理与世界的关系,就隐藏在“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终极追问中。

        我来抄录一下《圣经》关于人类起源——在哲学上就是“你从哪儿来”——的经典描述。这件事,很多人也干过。

        《圣经》这样说:从前,在上帝的伊甸园里,人类的祖先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后来,蛇引诱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夏娃又拿给她丈夫亚当吃。于是,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看到了自己赤身裸体,感到了羞耻。

        上帝知道他们干了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上帝一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他们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上帝还惩罚他们,男人要终生劳苦地从地里刨食,女人要承受生育的痛苦。

        故事抄录完毕,到我们分析里面玄机的时候了。

        弗洛姆告诉我们:在心理上,人被赶出伊甸园之后,最想去哪里?最想回到伊甸园!

        因为人在世上有着看似永无尽头的痛苦,而伊甸园里太幸福了。我们小时候曾经都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畅想过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

        但是,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理论上——一切都只是理论上——和伊甸园还是不能比的,毕竟它只是地上的人间乐园。人还是人,还是有自我意识、有欲望,而且欲壑难填,所以始终有痛苦,而且能够让人意识到;再说了,人始终也是要死的,不像神仙那样可以不死,这是最大的痛苦。

        所以,其实在解除痛苦的吸引力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和宗教所说的那个天堂相比。人想重返伊甸园的渴望是永恒的。

        当然,《圣经》的这个说法,只是一个宗教隐喻,是文学的修辞。真实的情况是: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刚刚发育,还没有一个“自我”,因此也就没有“自我意识”。而母亲,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因此,我们也就像亚当夏娃一样,没有什么善恶、羞辱之类的观念,也不会感受到什么痛苦。

        而在我们有“自我意识”后,母亲就不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那种安全感就再也找不到了,就像亚当夏娃吃了那个果子,“明亮”了眼睛一样。

        于是,人生开始了,痛苦也开始了。

        

16、你从什么地方出来,就绝不可能回到什么地方了



        从伊甸园出来后,受不了痛苦想回去?上帝对此表示遗憾:不能。《圣经》说,回不去了,有两个手持发出火焰的剑的神挡住了人类的“回家之路”。

        确实是回不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条铁的心理法则:你从什么地方出来,就绝不可能回到什么地方了。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从某一个地方出发后,是某种心理状态,而你在经历过很多事情后,心理结构已经改变了,体验到的,就不可能是原来的东西,所以你永远回不到原来的心境。

        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从原来的地方出发后,已经有了一个“向前”的方向,你要叫他回去,他实际上是不甘心的,因为“前方”“未来”一直在向他招手。想回去的,都是在现实中受挫、受伤的人,“回去”的本质,不是他真想回去,只是没有了信心,或想疗伤而已!

        这个铁的心理法则,适用于爱情婚姻和朋友关系上的“重归于好”。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当然是非常赞成两个人之间“重归于好”的,但是,我想提醒:当你要吃回头草时,请想清楚,这是你义无反顾的事情还是没有办法?你对未来碰到一个好的下家,是并不抱期待还是不敢抱有期待?你是留有遗憾还是对回去表现出泪奔?

        

17、扛着一个“自我”,我们不停地对世界喊话



        注意,我要讲到很有实质性的东西了,请给自己一点耐心。

        中国古人曾讲过“混沌未开”。在一个人的意识一片混沌的时候,大概相当于处于动物状态。用哲学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在精神上,还没有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他还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人可是从猴子变来的——就生物学而言,他是从动物那儿出发的。

        但在哲学、心理上的意义呢?其实也就相当于,人从动物状态走来。

        当人有“自我意识”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他那一坨肉虽然还是自然的一部分,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支配,但在精神上已经凌驾于自然之上了。他存在了,相当于激动地对世界说:“我带着一个智力结构、一个心理结构,要来和你玩了!”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渴望长大,深层的心理动机,其实就是要和世界玩。

        这种样子,和猪之类的动物太不一样了,猪还在自然里沉睡。只有你杀它,它才有生理上的痛苦。它可不像用“自我”对世界说话的人那样,有一大堆心理上的痛苦。

        既然人在哲学、心理的意义上是从动物那儿走来的,那么,他想走到哪儿去?

        走向神!

        

18、不能实现的春秋大梦,一直在内心深处向我们招手



        为什么是走向神?

        因为人从动物那儿出发后,精神上不断地成长。他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知道自己要死。

        这简直就是一种缺憾!太悲剧了。所以,他有一股强大的动力,想要超越这个有限,自由自在,长生不老,永远不会死。

        神就代表这种终极境界。

        想变成神仙,于是使劲去修道,是中华民族的恶劣传统。周树人先生就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还是鲁迅老前辈目光如炬啊。

        然而,人想变成神,这是妄想,一场注定要破灭的春秋大梦而已。

        

19、当我们用化妆品和高档衣服武装自己的时候,那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投射



        答案很残酷,因为人无论在精神上如何发达,他永远是一坨肉,要受自然规律支配。

        就是说,尽管他从动物那儿出发,向神走去,但永远走不到神那儿。

        所以,神其实只是一种心理的虚构,如有,那纯粹是艺术!

        人实际上只能夹在动物和神之间!

        尼采就看到了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一座桥梁”——一座架在野兽和神之间的桥梁。

        说到这儿,我想请问一下,为什么女人特别喜欢用化妆品、高档的衣服来装扮自己?

        我想告诉大家,“美”“男人喜欢”只是浅薄的解释。真相是:我们竭力想掩盖自己是一个肉体凡胎,因为肉体凡胎意味着卑微、有限、渺小。

        而化妆品、高档衣服这些东西,虽然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对于美化人而言,却像是神的创造,那么具有魅力,那么不可思议——这是我们渴望摆脱人的有限状态的一种心理投射!

        

20、心理的秘密,就在人的存在中



        被夹在动物和神之间,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人的心理结构经常遭受打击。这是一个大问题。

        于是,在这个大问题下,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产生了。心理的秘密,就在人的存在中。

        很多人采用的第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退回去”,在心理上退回到儿童时代。一个字——撤。当然,没有人能够真正退得回去。在这里发生的,只是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而我们正可以破译它。

        

21、我们最深的失落,就是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自己的失落



        比如,为什么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漂在外面,非常想念故乡啊?为什么说自己热爱故乡的人,居然都不是一直在故乡生活的人?为什么当一个在外多年的人,回到故乡看到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会有严重失落感呢?

        是他们虚伪吗?是他们喜欢伤春悲秋吗?不。

        情况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哪个村子或小城镇这样的熟人社会出生长大,他就相当于从哪个地方出发。他的童年无论有没有家庭方面的不幸,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人际交往,都能给他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就是说,在他的童年,他的自我发育时,故乡的一切,带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一起嵌进了他的心理结构深处,构成了他本真的自我,而这是在此后他从未能得到的。

        因此,在他的一生中,只要他在外面,故乡就像上帝的伊甸园一样召唤他。他热爱故乡,其实就是在焦虑之中,对于那个本真的自我的无限眷恋。

        而当他在多年后回到故乡,看到一切都改变时,之所以会有严重的失落感,是因为当初那个进入到了他的真自我的情境,已经不在了,因为他在心理上已经回不到童年,所以只要童年的那个情境不在,他当初的自己,就彻底地消失了。他的失落,其实就是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自己的失落!

        这是多么让人忧伤的事情。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忧伤的歌谣。

        而我们之所以埋怨故乡改变得面目全非,其实是因为我们已经改变得面目全非!

        

22、一个拥有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的成长环境是多么重要



        我想说,一个拥有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的成长环境是多么的重要。我始终认为,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小孩,已经割断了与自然的联系,很难得到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了。在心理上,这相当于没有了“根”,他从出生开始,就完全是一个“社会”中的人,就被现代“文明”的装的训练所熏陶,在心理抗压上是不强的。

        所以,我想建议,如果你有条件,让小孩在3岁到7岁这样一个年龄段里,到农村去住一段时间,或是定期带小孩去郊外玩,让他感受到自然的一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他在7岁以后,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在心理结构上,他已经装入了太多城市“文明”的内容。

        说到这儿,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人无论多么位高权重,无论显得多么威严或装,只要他是在农村或小城镇这样的熟人社会长大的,他小时候从故乡习得的语言、习惯,比如说两句脏话、露出某种姿态,只要稍微不保持装,或有某种可以让他放松的情境,说不定就会表现出来。他几十年在官场、商场,以及大城市“文明社会”的装的训练,在这些语言、习惯面前都不堪一击!

        

23、装嫩,很可能就是对开始变老的焦虑



        一个人“退回去”可以采用的方式太多了。像想念故乡,只是轻微的企图在心理上退回去,寻找一种安慰而已。

        在这背后,是无奈,是苦涩。

        有的人退回去,采用的是在心理上拒绝长大、独立自主地应对成人世界的策略。“啃老”其实不仅仅是在金钱上啃,在心理上也啃。一个习惯于“啃老”的人,内心里总有退回到“一切都由父母搞定”的童年时代的冲动。

        有一种退回去的心理策略挺有意思,就是无论男人女人都卖萌装嫩扮可爱。

        男人这样玩有什么奇怪之处呢?我想告诉“很傻、很天真”的少女,如果你看到有男人这样玩,千万要注意了。

        这类男人,或者对现实缺乏把握和控制感,无法搞定用来吸引女人、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排序的车子、房子等东西。那怎么办?办法是通过卖萌装嫩,用这些Pose暗示自己,在心理上体验自己是一个无须考虑这些问题的小屁孩。

        或者,他们是捕获猎物前的伪装,背后有卑鄙的图谋。因为这样一玩,在心理上你就被暗示去体验他是一个没有复杂社会经验的男人,或激起了你的母性。你在心理上,也就被解除了武装。

        女人卖萌装嫩扮可爱呢?

        一种可能性,就是对开始老的焦虑。在语言、动作、姿态上表现得像一个天真少女,就是在心理上告诉自己还年轻。

        另一种可能性,则是一种博弈的策略。在公司里如果这样玩,就是利用一种道德压力防止别人伤害自己:你忍心欺负一个小姑娘吗?在男人面前这样玩,是在暗示自己的纯洁。

        只不过非常不幸,在公司里这样玩,对自己的杀伤力太大了,因为这等于告诉大家你没有能力,而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在伤害别人时并不是下不了手。而在男人面前这样玩,成功的前提是:或者这个男人是个傻瓜,或者,你的确没有复杂的故事。

        

24、告密者是领导需要的人



        前面这些“退回去”的方式具有个体特征,但有些退回去的方式,就需要一帮人来干。

        就“退回去”的原理,我想来看一下,一些公司的管理,聪明和愚蠢在哪儿。

        当年,我发现所在的单位经常有人喜欢在领导面前说同事的坏话,搞告密的革命工作。我本人也不幸中枪——事实上,我这类特立独行的人不中枪,谁来中枪?

        有一次,我愤怒了,遂找到领导,痛斥这类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们,说他们这样干纯粹是污蔑,破坏同事间的团结友爱。

        但领导微微一笑,对我的控诉不屑一顾:“人家只是反映情况嘛。”

        我再白痴,也被这句话击醒了。

        我懂了,领导其实很喜欢搞告密工作的同志们。这不只是他们想享受有人拍马的快感,人都好这一口,而那些告密的地下工作者在这方面特别擅长。不,他们喜欢这些同志,更重要的是出于革命工作的考虑,是一种管理的需要,一种对员工的控制。

        想一想,如果下面一大帮人,他们做什么领导都不知道,即领导和员工的信息并不对称,他如何能够在心理上感觉到可以控制下面的人?有信息封锁,权力就有瘫痪的危险。所以他需要“耳目”,来让他知道下面的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告密者之所以有市场,钻的正是“管理的需要”这个漏洞。不是他们真有什么本事,是领导需要他们,他们才玩得转。

        

25、当有人在领导面前说你坏话时,请注意,你是否在领导面前信息不透明



        如何对付一个告密者呢?我原来跑到领导那儿去控诉的做法是最愚蠢的,因为对于领导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谁被说了坏话,以及说的是不是真的,而是这一点:下面这帮人,是分裂的、各怀鬼胎的,还是结成同盟?

        专制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民众铁板一块,而且做什么他们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让民众之间处于分裂和狗咬狗的状态。其实任何一个庞大的机构,比如公司,都是如此,底下的员工斗来斗去,是经理老板们最希望看到的。

        要对付告密者,我们得知道他们的软肋在哪儿。他们只敢玩阴的对不对?很好,那说明他们有恐惧,说明他们混得如何,主要就是看领导对于告密的奖赏,而他们的告密之所以得到奖赏,恰恰就是你和其他中枪的人在领导面前信息不透明!

        而不透明,就难以被信任。

        所以就两招:一招,用另外的游戏规则玩他,比如表现出你是一个狠角色;另一招,用他的游戏规则陪他玩,而且比他更狠,主动在领导面前信息透明。如何操作是你的事了,我只是从心理分析上为你揭示秘密,不是厚黑大师。

        

26、给出一个其乐融融的群体,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招魂机制



        无论是专制统治者,还是一家公司,乐见民众、员工斗来斗去,自然从权力控制上看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和管理,但我想说,这其实也是自杀。

        当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工作时,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友好的群体,随时要防御别人对自己的暗算,这家公司就别指望员工能有多大的忠诚度,别指望除了钱之外还有谁帮你卖命或渡过眼下难关,因为一切无非就是出卖劳动力拿钱而已,他只是暂时忍受。

        但如果老板看起来很有人情味,员工们是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呢?那吸引力真的太大了,因为这满足了一个人“退回”到没有和他面前的世界分裂的那种状态,他在心理上真正成了群体的一部分,恍如“回家”。

        换言之,给出一个其乐融融的群体,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招魂机制。

        

27、同性恋的本质仅仅是,因为无法从异性那儿得到安全感,所以无法唤起对异性的爱



        如果我说,一个人玩同性恋是在心理上“退回去”,你一定会觉得奇怪。

        但真的不奇怪。

        我们先来看弗洛伊德老师是怎么说的。

        他说,男同性恋其实是这样产生的:一个男人在“恋母情结”的作用下对母亲的固恋时间很长,也过分强烈,摆脱不了。问题是他已经长大了,在心理上还让自己意识到固恋母亲,是有罪恶感的。

        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寻找一个替身。

        “代替性满足”“补偿性满足”是人类最喜欢干的事情。于是,他在青春期结束后,玩了这样一招,把自己看成是母亲,即在心理上相当于自己是母亲,然后呢,寻找一个对象,来取代他的自我,并把原来从母亲那儿所体验到的爱和关怀,给予了这个取代自己的自我的男人。于是,就有同性恋了。

        同性恋,本质其实还是异性恋,是一个男人对自己母亲的爱恋。正是这样,同性恋克服了同性之间本能的恶心。

        这样的解释,真是惊世骇俗,而且实在很难理解、很难想象。在刚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一直搞不懂,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质疑。

        但后来我明白了,这样讲还是有点道理的。

        对于自己的理论,弗老师没有解释,下面我就帮他解释一下。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世界对于他是陌生和危险的,他骨子里在别的女人面前没有安全感,而他需要的,是安全感,不是爱。

        所以,他无法唤起对异性的爱,异性之间的爱恋只能让他感到恐惧。

        那么对同性的爱就有安全感吗?也不。

        我不知道你从我前面所说的是否看到了这一点:有些人缺乏爱的能力?

        他习惯了享受被爱。他不想走出从对母亲的固恋里得到的一切。也就是说,他一定要保持“母亲-我”这样固恋的关系不变。

        这在心理上并不困难,把“我”体验为“母亲”,把另一个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我”的男人(恰巧也是一个对母亲固恋的人)用来取代“我”即可,一样可以获得安全感。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不可以是把另一个男人体验为“母亲”,而自己不变呢?回答是:他可以从另一个男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却无法看到“母亲”的影子。

        根据这样的解释,这一点就不奇怪了:同性恋者对对方都很关心,而且大多都有控制欲,这正是要表现出自己的“母性”。

        如果同性恋者是女人,也适用于这样的理论和解释。

        但是,我想提醒,关于同性恋理论的合理性,可能到此为止了。我们不能赞同弗洛伊德把对母亲的固恋,解释为是“性”,没人这么变态的。而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也是另一回事。当然,我们绝不能把同性恋称为“有病”,这只是一种和异性恋不同的爱恋方式而已。

        

28、在困难和痛苦面前,我们该说的是:来吧,我不怕



        前面说到了,当我们处于动物和神之间,作为一个“人”而承受痛苦的时候,第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退回去。

        它在心理上的意思是:“现在我感觉很难受,前面的路也充满了风险,我还是撤吧,毕竟,原来走过的路是安全的。”

        而第二种解决办法,就是决不撤退,而是坚持往前走。只要我们不做那种变成一个神一样的人的春秋大梦(那只会让人变成一个疯子),这条路就成功了。因为我们的心理一直需要得到成长,我们的存在,恰恰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它在心理上的意思是:“来吧!我不怕。我可以强大我的头脑,强大我的内心,用我的力量来战胜一切,超越自我,确证我的存在价值——人生下来,本来就应该这样!”

        一个心理强大的人就是这样,一切有所成就的人就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我在这里不再多谈,因为这样干,正是和本书的内容。

        我只想说,“往前走”的大致是这样三种人:能人、好人、智者。

        

29、一个人憎恨那些没有得罪过他的人,那是因为他已经不敢听到对自己的恨



        能人是就社会的意义而言能做事而且做成功的人,但好人和智者已超越了社会的范畴,而是一种“存在”的范畴了。

        说好人、智者已是一种“存在”的范畴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随机扔一块石头一样扔下来,偶然地被“抛入”,没那么伟大。所以你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本来就是伪问题、傻问题。并没有一堆意义摆在那儿等着你,人生的意义是你要去寻找的。

        但人是一种“存在”,一种相对于万物来说比较高档的“存在”。所以,当他从动物向神走去时,冥冥之中就得到了一个道德命令:做一个好人!不要出卖你自己!充分发挥你的生命潜能!

        这个道德命令,用哲学的话讲,就是“存在的规定性”,规定你应该这样做,同时规定你不应该那样做。一个人生下来,不是为了去做一个人渣,去做一个既可以把自己卖了也可以卖别人的人的——正如父母把一个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让他去做别人的“脑残粉”!

        好人和智者正是符合“存在的规定性”的人。他们或者听到了内心的声音,按照这个声音来生活;或者,听到了这个世界的神秘声音,并用它来照亮自己和他人。

        这两种人无论如何向前走,当然都永远成不了神,但是,他们的存在,却是一种“类神”的存在。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在他们面前,会觉得内心受到震撼,或感觉到他们具有一种超出常人魅力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不符合“存在的规定性”,不听“存在”发出的那个“道德命令”呢,又会如何?

        答案只有一个:他会憎恨自己,并且为了掩饰这一点,就憎恨其他人。

        

30、一个人如果不敢面对自我,独处的时候,他往往会恐慌



        继续我们的话题。在解决从动物走向神所产生的存在问题、心理问题时,还有第三种办法,就是一个人既不后退,也不向前走了,就在他觉得安全的地方待下去。

        这些都是什么人呢?

        他们可能是麻木不仁的人,可能是一些在这个社会上永远只是当一个观众在看戏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成就,也不敢有什么成就。

        也可能是这类人,他们拼命地忘记内心,忘记世界的秘密,一头扎进“社会”,扎进人际关系里。但在独处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恐慌。

        当然,还有这类人,他们不敢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欲望,谨小慎微,按照熟悉的生活,日复一日地过下去,直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天,一切OVER(结束)。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头脑上,他们无法或不愿用理性和这个世界的秘密建立什么联系,世界的秘密在他们的关注,甚至意识之外;他们不想听到,或很少愿意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心理上,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少热情。他们或者通过封闭自己的心理结构,减少自己的欲求,或者通过忘记自己,来得到心理保护。

        弗洛姆曾经说,“如果能对人用精神的X光透视,我们会发现有如此众多的吞噬同类者,有如此众多的图腾崇拜者,有如此众多形形色色的偶像崇拜者”。

        这指的是“退回去”的那帮人。

        我愿意对他的话进行补充:“如果能对人用精神的X光透视,我们会发现有如此众多的人在害怕生活,有如此众多的人丧失了体验自己和他人痛苦的能力,有如此众多的人躲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中得到安全感。”

        我指的是所有“退回去”和待着不动的人。

        

31、改变我们自己,其实就是改变我们在头脑上和心理上与世界的关系



        到了总结一下“正常人”在头脑上和心理上,和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的时候了。有以下几种情况。

        头脑和世界的联系;心理和世界的联系;他是什么样的人;肤浅;用心理背景去和世界联系;这类人就是刻意保持对世界的麻木、冷漠,或成功地逃回了他的心理结构的人;深刻;微弱;那些“冷血”的科学家、医生、精通某一技艺的杀手,往往就是这类人;肤浅和深刻之间,常常受到心理的影响,把心理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世界;微弱和深刻之间,常常受到头脑的影响,把头脑认为的世界,当成真实的世界。特点是心理结构和现实同构;我们大多数人。

        于是,改变我们自己,其实就是改变我们在头脑上和心理上与世界的关系,改变我们的处境和命运。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