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旧山河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晋代学者皇甫谧最主张薄葬。他曾自订葬制,希望自己死后当天就埋掉,选不毛之地,挖一个卧榻大小的坑,不设棺椁,裹以粗席,把土一填了事。至于随葬品,平生之物一概不要,除了一本《孝经》。

        假若天不佑善人佑考古,如此简薄的皇甫谧墓忽然在明年发现了,要不要发掘呢?当然要,有《孝经》呀,正可与现存的西晋写本残卷对照。何况皇甫谧带到墓里去的很可能是《古文孝经》,而《古文孝经》流传中间失踪过一阵子,可疑的身世,几可一掘而定,想一想就令人兴奋,如此好东西,怎么舍得不挖出来?

        皇甫谧主张薄葬,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怕人挖。他吩咐家人把他的墓填土至与地平,再把原先的旧草铺好,除去痕迹,最好连家人下次来也找不到。这样的仔细,已不太像是埋葬死者,而介于军人埋雷与海盗藏宝之间。

        薄葬派的两位祖师,是墨子和庄子。墨子论薄葬,举了五大理由,而没有提及盗墓,庄子就大讲盗墓故事,这让我们猜测,掘墓蔚然成风,大概在战国早期。春秋时也有掘墓的,但都是政治原因,战国时铁器逐渐普及,老百姓不懂政治,只想发财,挖起国君的墓来,兴致盎然,以至《吕氏春秋》里说,“无不亡之国,无不发之墓”。

        帝王的陵墓防护严密,但贼之为贼,在于难防,如汉文、汉武,刚刚埋好,就有人去太岁头上动土。那些大陵,小贼辛苦一夜,只如跳蚤在牛身上叮一下,若说大发掘,还得大将军。在曹操之后,西晋的陵墓毁于刘曜、石虎,东晋的毁于侯景,唐陵有温韬,宋陵有刘豫,明有李自成,清有孙殿英。在曹操之前,东汉的帝陵让董卓、吕布挖了,西汉的让赤眉挖了,秦始皇的陵墓,遇到的则是项羽。

        曹操倡薄葬,也是不得已。从曹操的诗文看,生死之事,始终萦怀,嘴硬时会在白天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心软时难免在晚上想“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边要丧事从简,一边又希望别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他的心事,只有自己知道了。

        这位曹操,挖过别人的墓。陈琳骂他亲临指挥挖梁孝王的墓,又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可能有点夸张,但总是有影的事。汉末黄巾、董卓乱后,诸陵无不发掘,骸骨抛散,有不堪言者。这样的乱世,再起什么高封大殿,无异于发邀请信。

        问题是,曹操的遗愿,他的后人执行得如何?曹操的大儿子曹丕,给自己安排的后事更加从简,而且采取措施,防备后人有所变更。曹丕纵不能完全遵从父亲的遗令,相去也不会远,曹操的薄葬,应当是实现了。

        只是以曹操的身份,总有无法简省处。比如曹操墓按东汉制度,墓上有祭祀用的寝殿,后来曹丕觉得太惹眼,把殿屋拆除了。祭殿没了,基础或当有迹可寻,既曾有殿,墓的规模也可以想见。这么大的一个墓,要从世人眼皮下藏起来,实不容易。一种可能是,曹操墓“因高为基”,也就是曹丕墓的“因山为体”,把墓隐藏在山势中,封土虽厚,也无突凸。时间一长,就找不到了。曹丕墓不是也没找到吗?一种可能是,在乱世被人胡乱挖过了,盗墓贼或不详其主名,或不欲张大其事,证物流散,曹操墓也就消失了。

        实际上,历代屡有盗曹墓的传说。特别是三国评话听多了的,讨厌曹操,恨不得把他挖出来暴尸,所以也有胡乱挖一挖,便宣称掘了曹操的墓,以图快意者。然而可信的却没有。帝王陵墓受人关注者,莫过于曹操,这么多贼惦记着,也没找到,直把反曹派气得骂他“生前欺天,死后欺人”。

        第三种可能,便是今天正在挖的,确是曹操墓。葬者,藏也,古人埋古人,前面说过,有如藏宝的。曹操墓是大宝藏,所以按规矩,先有藏宝图(《鲁潜墓志》)出世,循着图这么一找,再狡猾的曹公,也只好向用经济思想武装起来的当代人服输。

        曹操墓,若按史书的记载,可用于历史解释的资料,几乎没有什么。但此人太机智,未免令人不服气,试想一代代这么多人,若斗不过一个人的心眼,邺下阿瞒,将窃笑于地下。所以,曹操墓是一定要找到的,也迟早会找到的,说不定,能找到好几个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