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上,万里云看得亦有点喘不过气来。
冲锋弓队的三个百夫长,本领之高,一至于此。就算最先落马的米德志,也已非寻常人可比,王离和陆明夷两人更是让他大吃一惊。现在王离和陆明夷实际上都在以一对四,陆明夷还可以说是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但王离一枪一马,被四个侍卫围在当中不住打转,虽然有点岌岌可危,却仍然未露败象,看样子还能支撑一阵,而陆明夷更是突如其来,冲到了靶杆边上。
真要被击响铜锣不成?他想着。就在这一瞬间,陆明夷却已陷入了绝望。
他面前,步行的对手只剩下了个,但就在他要刺中此人时,边上一杆长枪忽地伸了过来,正击在他的枪杆上,将他的枪击得撞向一边。
那正是小庄。小庄本来立马在靶杆下,此时终于也冲了上来。他紧盯着陆明夷,喝道:“快上马!”
让那三个侍卫步行上前抵御,为的正是这一刻延缓。现在自己抢到了这一时机,有自己在前,后面还有与陆明夷先前相抗的一个侍卫正冲过来,马上又要成为两人联手对付陆明夷之势,到时这个步行的侍卫再翻身上马,三个人共同相抗,陆明夷再无胜机。虽然陆明夷方才疾如闪电的进攻使得自己的防御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缺口,但现在这缺口已被弥补,那边王离落败也已在片刻之间了。
胜机已定!
这四个字不仅闪过小庄心头,陆明夷心头也同样闪过这四个字。只不过,他也知道,将要定下的胜机,是对手的。
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吗?他手握长枪,脑海中又闪过了一个念头。
不,还有最后一个机会!
小庄正挡在他的身边,陆明夷亦知道小庄身为侍卫首领,本领定然也是这些侍卫中最高的,自己纵有双枪,能不能击败他仍是未得而知。他心思之快,实还比手中长枪更甚,左手枪忽地向小庄一点,小庄见他左手单手出枪也不逊于旁人双手出枪,赞了一声“好”,持枪将陆明夷的枪挡开,心想:你左手枪先攻,右手枪肯定马上就攻过来了。挡他左手枪还只用了五分力,余力尽在防着陆明夷右手枪刺来,谁知陆明夷厉喝一声,左手枪一收一放,重又刺来,同时,右手却是一掷,右手枪破空而出。
投枪!
军中一般没有专用投枪的,专用投枪比较难,因为必须有个跟班随时为他补充,不然手中枪一投出便成了赤手空拳,对于士兵而言,当然不可能专配跟班。不过,虽然一般不用,但几乎人人都练过投枪,将此作为最后一招。小庄见他双枪齐出,这才明白陆明夷打的是这主意。他若去挡投枪,陆明夷的左手枪便可将他击落马下,若挡陆明夷的左手枪,这投枪又将击响铜锣,当真不能两全。但他仍是面色如常,厉声喝道:“大宽!”
这大宽,便是正要去上马的第三个步行侍卫。现在大宽在他身后,虽然看不到,但小庄相信这个同伴定能挡住投枪。果然,大宽听得小庄的一喝,头一仰,已见一支白垩枪正飞过来,直取靶杆上的铜锣。他将手中白垩枪往地上一撑,人已一跃而起。他枪马功夫很好,步下功夫却也不逊于马上,这一跃竟比陆明夷的投枪还高,伸手一把抓住了陆明夷的投枪。
投枪不能见功,其实却已在陆明夷意料之中。投枪的准头不够,虽然自己离靶杆不远,但能不能击中铜锣,他心中也是没底,他真正的打算也并不是投枪。一投出右手枪,右手手腕一翻,已伸到左肋之下。此时左手正将白垩枪刺出,他的右手一把抓住枪杆,向前掷出,左手却放开了枪杆,伸向背后。只是刹那间,左手枪也已掷了出去。小庄虽然全神贯注地防备,却也没想到陆明夷连左手枪都能投出来,他大吃一惊,但手上仍是不乱,将白垩枪一竖,已将陆明夷的左手投枪格开。
这仅仅是极短的一瞬间发生的事,就算与陆明夷正面相抗的小庄,靠的也仅仅是本能,周围的观众没有一个说得上来陆明夷在这一刻做了些什么,只知他手中接连投出长枪,简真生了七八条手臂,全都惊得呆了。本来都在看着王离,此时所有人目光都到了他身上,却见陆明夷双枪都已掷出,左手伸到背后,也已摘下了冲锋弓。
连珠箭。
这才是陆明夷真正的最后一手。
陆明夷知道,自己已全然落在了下风,根本不可能再取胜了。但先前抢到的这一点先手仍然可以利用,也唯有利用这一点先手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他摘下了背后冲锋弓,心道:面前两人对付投枪,肯定及不上我出手快,要担心的只是身后那人……三清庇护,但愿他慢一点!
他心里这样想着,但身后已然感到了一股凉气。不用回头,陆明夷也知道,先前与自己对抗,后来被自己闪过的那个侍卫,终于赶到了。
抢在自己摘下冲锋弓之前。
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瞬,陆明夷心境反倒一片空明。“为者未必成,不为无成者。”他想到了小时母亲跟自己说过的这话。母亲说,这是父亲离开家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做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就肯定不能成功。
就算有再微弱的希望,也一定要坚持下去。这就是自己那个从未见过面的曾经名满天下又默默无闻的父亲留下的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吧。陆明夷想着,抿着嘴,仍然摘着背后的冲锋弓。
也许,在自己摘下冲锋弓之前,背后那人的一枪便已击中自己。那样的话,一切便已结束。只是,这样的结果,和敲响铜锣一样,仅仅还是未来的一种可能,即使那是迫在眉睫的可能。
就算是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
向陆明夷背后发出一枪的侍卫,此时终于舒了一口气。
他和同伴一起向陆明夷攻击,结果同伴被击落马下,自己又被他闪过。这种一败涂地的屈辱,让他实在难以忍受。现在陆明夷终于也逃不过自己一枪,定然要被自己击于马下了。
他正在高兴,背心突然一疼。虽然这疼痛算不得什么,但他的心刹那间却凉了。
那是被白垩箭击中了!
如果他装作不知,手中白垩枪仍是刺出,依然可以刺中陆明夷背心,只是他还是停住了手。
规则上说,比试中只消被击中要害,就必须立刻退出,不再纠缠。此刻,这侍卫心中既是懊悔,又是痛楚,但也有几分佩服。
击中自己的,无疑是王离。王离现在被四个人围攻,本来就在苦苦支撑,随时都会落马,但他在这等情形之下竟然还能发出一箭来。这些对手的坚忍,实在比他们这支侍卫队更强。
正如他所想,放出这一箭的正是王离。王离被四个侍卫围攻,眼角却一直在盯着陆明夷。陆明夷能冲到靶杆前,实是自己替他将对手接下的缘故,虽然他平时对陆明夷很是不睦,但现在却只盼着陆明夷能够成功。见陆明夷背后有个侍卫冲过来,眼看就要刺中,王离心中比陆明夷更为焦急。
自己已不可能取胜了,陆明夷再一落马,冲锋弓队就将彻底消失。王离对冲锋弓队这名号极为自豪,几乎看成了自己的性命,此时他心目中已全然没有了对陆明夷的妒忌,想的只是要让陆明夷一箭成功。只是他射出一箭,哪里还闪得过边上四人的齐攻,四支白垩枪齐齐刺来,全都刺中了他。几乎是啪的一声,四支白垩枪齐着。因为是从四方齐中,王离反倒没有摔下马来,仍是直直坐在马上,只是上半身尽在白垩粉尘中。
也就在王离被击中的同时,陆明夷手中的弓已拉开了。
他搭上了三支白垩箭。
陆明夷一直在苦练连珠箭,但现在要连射两箭还有自信,要连射三箭却有点勉为其难。他虽然不知王离助了他一箭,只道身后那侍卫随时都会一枪将自己捅下马来,因此将白垩箭搭上弓时,手指都不禁有些颤抖。
这是最后一搏了。他想着。成败就在此一举。
一时间,陆明夷的脑海中空明一片,什么都没有,唯有手中弓、掌中箭。冲锋弓队向来就对弓术极为看重,陆明夷最近更是一直在苦练弓术,出手更是纯熟无比。当他将弓弦拉开时,已什么都不想,眼中唯有面前不远处挂在靶杆上的铜锣。
小庄也已看到了陆明夷拉开了弓。在这个时候,他刚格开陆明夷掷来的白垩枪,见对手如此之快就拉开了弓,他的心不由一沉。他们这侍卫队虽然同样对弓术相当看重,却也没有像冲锋弓队一般将骑射与枪马并列,因此他根本想不到有人竟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弯弓搭箭。只是他身为侍卫队首领,确非易与之辈,手中枪刚磕开了陆明夷掷来的白垩枪,毫无滞涩,已一带马,长枪趁势横扫过去。而这时,陆明夷的手指一松,箭已射出。
“啪”。
小庄的枪仿佛长了眼睛一般,将一支白垩箭击飞。但小庄的心却更沉,因为他看到,陆明夷放出一箭后,长弓动也不动,从弦上却又射出一箭。
连珠箭!
小庄几乎要叫出来。眼前这对手,年纪还不大,居然已练成了连珠箭!如果有时间,小庄一定会绝望地大叫出声,但现在他什么都没有想,腰一用力,人已在马鞍上站了起来,再一用力,人便从马上跃了起来。
他是要以身挡箭!
所有人都惊呆了,连惊呼都来不及发出,陆明夷的第二箭已然射出。这一箭射来,正被小庄的肩头挡住,而此时,周围的人都张开了嘴,正待发出他们的惊呼。只是小庄的心却彻底沉了下去。
陆明夷手上,放出了第三箭。
挡下两箭,是小庄超越了自己的极限才能达成,对这第三箭他却已无能为力了。他有点茫然地看着这支箭从自己还在半空中的身边掠过,甚至还能看箭头包着的白垩包里漏下的粉尘,打着转,直取靶杆。而此时,已再没有人能够防守了。
“当”一声。此时,周围人的为小庄舍身挡箭之举的惊呼才刚发出,随即却是欢呼。这一场比试当真看得人目不睱接,魂不守舍,攻守双方都几非凡人,虽然陆明夷最终射响了铜锣,但欢呼的人中也无一不想:若是我,只怕根本挡不到现在。
铜锣一响,万里云一下站起。边上的军官见主将突然站起来,都吓了一跳,心道:万将军会不会恼羞成怒啊?万里云的侍卫队好大名头,这一次以十对三,最终还是让那三个人击响铜锣。他们只怕万里云怒火上来,会让冲锋弓队三百户吃不了兜着走。有几个厚道点的便想是不是该上前趁机缓颊,让万里云有个台阶好下,毕竟冲锋弓队之强,确属难能。谁知这时边上有个传令兵已先行过来,禀道:“万将军,冲锋弓队全队前来请愿。”
万里云皱了皱眉,喝道:“他们请什么愿?”
冲锋弓队现在才两百来人,但两百多人整齐划一地上了校场,声势还是不小。那传令兵道:“他们递上来一份请愿书,说冲锋弓队上下一体,三百户对将军不恭,将军若有责罚,他们愿一体担之。”
万里云怔了怔,突然露出了点笑意:“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一支人马。”他看了看边上的徐鸿渐,微笑道:“徐兄,看来我还看走了眼。”
徐鸿渐也微微一笑,轻声道:“一切听从大哥安排。”
万里云笑了笑,高声道:“好吧,请三百户和小庄过来缴令。”
此时王离、陆明夷、米德志和小庄都走了过来。王离和米德志身上尽是斑斑的白点,王离身上更甚,陆明夷虽然身上没有中枪,但也累得筋疲力尽。相形之下,小庄只是肩头有一个白点,他跃下马来是有意为之,并不狼狈,但现在的神情却极是沮丧。一到近前,小庄便恭身一礼道:“禀万将军,末将无能,有负将军厚望。”
万里云倒是温言道:“小庄,你也尽力,去歇息吧。”说完,扫了王离、陆明夷和米德志三人一眼,高声道:“三位将军,辛苦了。”
冲锋弓队意想不到的战斗力,让万里云也有点吃惊。陆明夷听万里云的口气,心中终于一宽,忖道:这一番真个赌中了。
他不像王离那样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万里云初来此地,他就很注意打听万里云的为人。“颇为爱才,性情也相当宽厚。”他能够挺身支持王离,正是出于听到的这个风评。看起来万里云真个和传说中的那样爱才,自己三人的表现一定让他刮目相看。
万里云扫了他们一眼,又道:“徐鸿渐将军。”
徐鸿渐从他身边闪出,躬身一礼道:“徐鸿渐在。”
“即日起,冲锋弓队恢复番号,隶尔麾下,由徐将军你一手重建。”
“遵命。”
徐鸿渐是万里云的换帖兄弟,也是他的副手,万里云让徐鸿渐重建冲锋弓队,可见他是准备和毕炜一样,把冲锋弓队当成自己的亲兵了。王离眼里登时有点湿润,深深一礼道:“多谢万将军。”他这般一谢,陆明夷与米德志也只好跟着行礼,只是陆明夷心中却反而有点不安。
万里云让徐鸿渐来重建冲锋弓队,这一点倒让他有些意外了。固然冲锋弓队的地位能够提高,只是,若从此冲锋弓队成了万里云的御林军,上阵的机会岂不是少了?只是他虽这么想,脸上仍是什么声色都不露,只是躬身行礼。
这一次冲锋弓队绝处逢生,非但不撤销番号,还成了主将亲信,冲锋弓队上下全都大感振奋。王离本来对陆明夷和米德志都有些看不起,但经此也对他们大为改观了,平时亦有说有笑。更让他兴奋的是,徐鸿渐进驻冲锋弓队,将冲锋弓队扩编到六百人,但百户却没有增加,仍是他们三人。这样他们三人每人麾下便有两百兵员,军衔虽然未升,实质上却都已升到了骁骑。看来,只消一有战功,他们都将晋升一级了。
陆明夷本来还担心成为万里云的亲信后,上阵的机会不多,但这个担心很快就证明是多虑。到了十月初,徐鸿渐将冲锋弓队组建全备后,万里云便下达了一条命令,从军中抽调三千人,由徐鸿渐率领前往东平城,作为援军前往南安城。
南安城是闽榕省首府。今年七月中旬,东平水军在五羊城外经历了一场大败,当时东平陆战队刚出发,准备进驻南安城,对五羊城发动水陆合围之势。但随着东平水军意外的大败,闽榕太守高世乾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因此当八月初,东平陆战队依造计划抵达南安城下,本来要进驻南安城,随时准备南下攻击,不料面对的却是紧闭的南安城门。
“共和者,以人为尚,以民为本。是故共和之刀枪,不向民众。”
以此为由,高世乾坚壁清野,打出了“再造共和”的旗帜,终于公然反对大统制了。其实人人都知道,这是因为号称不败的邓沧澜元帅的水军也败了,连“水战第一”这名号都被五羊城里后起的少年将领郑司楚夺了,本来就与五羊城走得近、又对大统制不满的高世乾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就公然与五羊城走到了一起。
八月三日,本来准备进南安城休整的东平陆战队发动了对南安城的围城战。南安城虽是天下名城,但闽榕省不是军区在地,高世乾手下也不过几千防卫军而已,本来两万余东平陆战队觉得定然一举拿下,谁知南安城的守御竟是出乎意料地强。后来他们才知道,主持南安城防卫的是从五羊城而来的一个少年军官,名叫高鹤翎。
高鹤翎和高世乾是同族,还有点亲戚关系,因此申士图将他派到南安城当客将。高鹤翎年纪甚轻,却是五羊城后起将领中的佼佼者,第三代七天将中名列第四。五羊城第三代七天将,三个在水军中,号称“水天三杰”,四个在陆军,高鹤翎则是号称其中防御第一,有“铜墙”之称。同时,高世乾暗中已将防卫军扩编到了万人以上,高鹤翎将这一万多兵力用得灵活多变,城外两万多东平陆战队围城一个多月,竟然毫无寸进。就在徐鸿渐他们这支部队出发之际,邓沧澜再次向大统制上书,说明利害,将南安城下的东平陆战队全军撤回。这样,高世乾的高安防御战历时一个多月,获得了胜利,徐鸿渐这支增援军也就相应改变行军路线,转向东平城。
集中优势兵力,发动决定性的一击。这是邓沧澜的策划。他从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只是五羊城出乎意料的顽强使得他最初的计划破灭了。好在东平陆战队围困南安之战只在开始进行过强攻,因此损失并不大。只是水陆双方皆铩羽而归,虽然东平水军败在本来就声名赫赫的五羊水军手下,算是情有可原,但东平陆战队居然在本以为没什么实力的南安城下吃了个亏,却让士气大受影响。
十一月初,进入东平城的陆明夷本来以为会看到一派萧条的景象,但眼前所见却让他大吃一惊。
现在的东平城,已经集中了六万大军。除了水军北战队,从另几大军区调来的援军也大多已经抵达。只是在东平城里,却根本看不到接连失败后的沮丧之情,到处都是昂扬的斗志。
“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这句话本来也是解嘲的话,但从东平驻军嘴里说出来,却带着一种倔强和不服。上一次出击,终究过于急躁了,像水陆两军不能同时出发,就是一次败笔。不过,这一次邓元帅已得大统制全权委任,并且上一次被革职的上将军胡继棠也官复原职,将来统率陆军。此番二次水陆并济南下,必将作雷霆一击,一举消灭五羊城。
听得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陆明夷表面上也表示了一番欣喜,但心底却有种无法对人明言的沮丧。
看来战争就快要结束了。自己想要在这一番风浪里崭露头角的梦想,看来还要推迟。也许,希望仍要寄托在西原的薛庭轩身上吧。
陆明夷这样想着。现在他作为重编冲锋弓队三百户之一,驻扎在东平城,天天训练磨合,随时听命,准备随着大军南下。只是好几次在梦里,他都对郑司楚这个夺走了邓沧澜“水战第一”称号的五羊城少年将领当面说道:“不要就这么失败了,再翻起些大浪来吧。”
薛庭轩,郑司楚。这两个年轻的敌方将领,现在都已经崭露出自己的天份来了。在他们眼里,“陆明夷”这三个字根本还排不上号,也完全不会有印象。但有朝一日,这两个人必将对自己闻风丧胆!
只是这仅是陆明夷心底的一个秘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一场翻天覆地的变故已经迫在眉睫。
十一月三日。
雾云城。
雾云城的城制,是以当初的皇城为中心,环绕着皇城建起三个外环区。一环区居住的,基本上是各部官员。
甚至在前帝国之前,雾云城就是天下第一名城。到了共和国时期,雾云城的规模已越发庞大。在旧有的三个大城区以外,又增加了两个新的大城区。距离内城最远的乌桓区,有人戏称是“云里雾里进城,云里雾里出城”。因为从乌桓到内城,若是步行的话,足足要花一天时间。
这一天的黄昏,一辆马车进入了杉垣区的一家名为“听月居”的酒肆之中。
杉垣区是雾云城最大的一个区,聚居着工匠、商人,以及共和国各级部门的下层属吏。在这儿,歌楼酒肆也是最多。这家“听月居”名字很别致,门面也不算大,基本上是一些低级官员和各部属吏每天回家后来喝上一两杯的所在。
十一月三日的黄昏,斜阳淡淡地映在墙角。共和二十二年的尾声,似乎也带上了一点淡淡的忧伤。这辆马车在院子里停下,一个跑堂的马上过来招呼。
从车子里走下来一个穿风衣的人。这人的风衣有个大风帽,将一张脸都遮得严严实实。虽然雾云城的十一月已经相当寒冷了,不过这样穿法还是稍嫌夸张了。只是做生意的和气生财,客人别说穿件带风帽的风衣,就是把棉被裹在身上,跑堂的也不能说个“不”字,因此根本没有在意,仍是满面堆笑地将这人迎了进去。
那是个雅座,有个人在里面等着了。这雅座特别僻静,虽然现在天还未黑下来,但那人坐在里面却已是连面目都看不清了。那人端坐在案前纹丝不动,案头只点了一盏油灯,穿风衣的那人让随从侍立在门口,自己走了进去,与等在里面的那人相对而坐。一坐下,本已坐着的人便拿出一个扁扁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块打磨得极其光滑的涂了一层白漆的木板,边上则是一支笔。那人拿起笔来,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顾公意下如何”。
穿风衣之人抬起头,看了看这人。如果有个职位较高的官吏在此,见到此人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这穿风衣的人分明便是代理国务卿、吏部司司长顾清随。
郑昭昏迷后,顾清随成为代理国务卿。数月前,他曾集结一批议府成员,上了一条对大统制的不信任案。因为大统制执意要进行西征,第一次还只是昌都省一省开支,耗费的是毕炜在西靖省的积蓄,规模也不是很大,但第二次却出动了三个军区的兵力,几乎将一年的国库收入全部耗尽了。这一次西征假如胜利了还好,结果却是劳而无功,军事上毫无成果,反倒使得毕炜这个昌都军区的军事长官也战死在西原。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大统制又责令顾清随想办法增加国库收入。
顾清随跟随大统制已久,向来对大统制服膺无比,从不敢有违。当郑昭身为国务卿时,顾清随心中对郑昭很有点不满,觉得他竟然有时敢违背大统制的意愿,真个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是接替郑昭成为国务卿后,终于明白了郑昭的心思。
大统制刚愎自用。
这种念头,顾清随从来不曾、也不敢有过。但他一做上代理国务卿还不到十天,就不由自主地这么想了。特别是第二次西征失败,顾清随并非知兵之人,但也不是完全不知兵,在他看来,胡继棠和方若水趁着粮草尚未完全耗尽,及时班师是完全正确的,这使得五万远征军有七成多都安全返回了,保证了共和国的军事实力不受大的损害,大统制却认为胡方二人延误战机,罪大恶极。因为此事,顾清随第一次向大统制的决策提出了异议,说胡上将军和方上将军虽然战术上有误,但他们保全远征军大部的安全返回,功不可没,何况现在也是宿将渐渐凋零、后起战将尚未成长起来的非常时期,对胡继棠和方若水责罚太过,有可能会打击军心。但大统制却大发雷霆,指责顾清随想卖好给胡继棠和方若水,有结党营私之弊。结果,顾清随第一次被大统制骂得汗出如浆,胡继棠和方若水两人仍然被革职。
经过此事,顾清随有点心灰意冷。他本来就自觉能力不及郑昭,做这代理国务卿已觉勉为其难,如果大统制还要这样一意孤行,到时有什么不是全是自己担着,换句话说,自己是个随时都可能被舍弃的工具罢了。他越想越觉得前途渺茫,好在共和国的律法中有议府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弹劾这一条,他就以此为武器,向大统制发动了第一次攻击。
本来,在顾清随心目中,共和国的律法至高无上,包括大统制在内都必须受其制约。但大统制强行解散了议府,终于让顾清随彻底丧失了信心。
大统制已经变了。大统制完全成为了当初的帝君,而且是最暴戾的帝君。为了共和国,要消灭的不是五羊城的再造共和势力,而是大统制!
当顾清随发现自己有这么一个心思时,他一时都吓呆了。现在大统制一定对自己加倍注意,虽然顾清随不相信连自己在想什么大统制都能知道,但他还是感到害怕。要消灭神一般的大统制,顾清随几乎要认为自己已经发疯了。可是这个念头越来越坚定,那就是大统制不死,共和国必将陷入翻天覆地的内乱中去——尤其是传来郑昭抵达五羊城,五羊城揭起“再造共和”的旗帜这消息的时候。
曾经与大统制一同创立起这个共和国的,文为郑昭,武为丁亨利。只是连这两个人都一叛一死,到了这时候,顾清随怎么都觉得共和国已经出现问题了,何况,他自己就是五羊城人,在五羊城度过了数十年,就算从这方面想,他也无法认同与五羊城为敌这个事实。
一定要杀了大统制!
如果说这本来只是一个念头,现在却已经成了顾清随的信念。他看着木板上这几个字,拿过边上一块抹布来擦去了,又拿起笔写道:“其人深居浅出,如之何?”
看到顾清随写的这几个字,坐在对面的那人微微一笑,但这回他并没有在木板上写字,而是从怀里拿出了一张纸递了过去。纸上写得密密麻麻,字也很小,顾清随接过来对着灯光细细看了一遍,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
纸上写的,是刺杀大统制的计划。这个计划相当严密,假如行事之人有足够高强的本领,说不定还真能成功。顾清随有过目不忘之能,看一遍便都忆记得了,但他看一遍又一遍,似乎想把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左手则拿着抹布将木板擦了又擦,可右手仍然捏着纸不放。坐在他对面那人耐性倒是极好,不焦不躁,一般木然坐着。两人坐了许久,顾清随这才将纸还给对面那人,那人却一下凑到油灯上烧了,看着顾清随。顾清随拿起木板上,却迟迟不在木板上写字。
又过了良久,对面那人终于有点焦躁了,拿过木板来写了两个字:“如何?”
顾清随虽然面无表情,其实心头却似有滔天巨浪。他为了这个计划已策谋许久,但真个要实现的时候却又感到事先考虑的还是太少了。不是计划本身,而是对这计划实行后的情形,估计得还很是不足。
直到现在,大统制虽然解散了议府,将自己也软禁起来,但毕竟并没有撕破面子,自己还能够自由自在地来到这听月居便是最好的证明。只是,一旦真个执行了这个计划,那就和大统制成为势不两立了。计划一旦失败,自己当然万劫不复,顾清随也早有准备。只是他现在犹豫的,倒是这计划成功之后,事态真个能和自己预料的一样吗?大统制固然刚愎自用,可是有大统制的世界和没有大统制的世界,完全是两个天地。失去了大统制,也许会变得比现在的情形更糟……
想到这里,顾清随心里又是一震。这一点他一直没有想过。一开始见到大统制时,他对这个年轻人颇存轻视,随后却渐渐生了崇敬之心,直到敬若天人。当共和国真的成立了,自己也成为共和国有数的高官时,却觉得这共和国实在并不见得比帝国好多少,特别是当大统制的权威比过去的帝君有过之而无不及时,顾清随终于也开始怀疑,推翻帝国,建立共和国,究竟有什么意义。牺牲了那么多性命,换来了这个新生的国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比过去更好。可是,顾清随却甚至觉得,现在有些地方还不如过去。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就在于两次失败的远征吧。不论哪个时代,穷兵黩武都是一个贬义词。共和国本来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国力正在不断恢复,但毕竟还只是恢复时期,那场几乎毁天灭地的大灾难过去了也没多少年,大统制却在这个时候一意孤行,发重兵远征西原,这已不能用“不智”一词来形容了。当初郑昭公然反对向西原用兵,顾清随虽然不敢附和,心中却极为赞同,盼着大统制能从善若流,不要做出这最错误的决断。
只是,大统制仍然走出了最错的一步。
现在郑昭已经到了五羊城,而且五羊城已经取得了第一个胜利,毫无疑问,共和国内战已经无法避免了。但是,假如大统制死了,内战真的能够消弭于无形吗?本来顾清随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但现在突然想到,似乎自己的估计太过乐观了。至少,坐在对面的这个人所代表的势力,就更希望战争会延续下去,虽然他们嘴上说的是“咸与共和”。
他看了看对面的这个人。虽然明知对方是狄人,但看起来却完全没有异样。一般人总觉得狄人样貌和中原人大大不同,其实也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狄人中有一些相貌与中原人有异,有一些却完全就是中原人的样子,眼前这个人,就根本和雾云城的普通市民没什么不同。他想了想,在木板上写道:“大事若成,狄复组当如何?”
这个问题,其实顾清随在与他们这批人接上头时,就已问过了。果然,这人想都不想,就抹去了木板上的字,写上了“咸与共和”四字。这个答案冠冕堂皇,可顾清随实在无法相信。因为大统制虽然一意孤行,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却当真已经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帝国时期,狄人进入中原,中原人都视其为蛮夷,所以他们也经常前来边境抢掠。可是进入共和国后,狄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中原人一般待遇,很多狄人开荒种地,转为农耕,生活安定,更是和中原农人一般无二了。对这些人来说,要他们再自成一国,上马抢掠为生,他们自己首先不愿意。这从方面来看,顾清随都不相信这狄复组还能再掀起什么浪来。
狄复组就算不死心,终究大势已去。所以就算他们想利用自己,但自己何尝不可以利用他们?想到此处,顾清随终于拿过木板,抹去了那人写的字,写上了:“二月三日。”
这四个字一写下,那人一言不发,收起了木板,向顾清随行了一礼,起身走了出去。他们两人在屋内至始至终都不发一言,此时仍是一言不发。待此人一走出去,顾清随长舒了一口气,也站了起来,仿佛身上卸下了千钧重担。
三个月后的今日,就是大统制的死期了。此后,事态将会如何变化,现在谁也不知道,自己也只能希望会转向好的一面。
也许,我才是再造共和的第一功臣。顾清随想着,但心里却仍然无可奈何地想到,也有可能,不论事成事败,自己都将骂名千载,遗臭万年。只是自己已经踏上了这条路,那就没有回头的可能了,只能一步步向前走去。
与顾清随密谈的那人出了听月居,跳上一辆马车。这马车里已经坐了一个人,见他进来,这人向边上让了让。等车驶出一段,才低声道:“谈成了?”
“成了。”
这人也长长舒了口气,微笑道:“果然如大师公所言。屈木出,你可立下了不世之功。”
这屈木出脸上仍是十分凝重,低低道:“还不见得。任重而道远啊。”
这人叹了口气。他们这狄复组以“狄人复国”为宗旨,但就算他们这些铁杆信徒也知道这口号现在越来越没有号召力。他顿了顿,又低声道:“不要多想了,中原人有句话,叫尽力而为,我们便尽力而为吧。希望,”说到这儿,他脸上又浮起了一丝笑意,“鸣雷已经在南边立下了脚跟,不论哪一边得胜,最终胜利的必将是我们。”
屈木出脸上终于现出了一丝霁色,点点头道:“不错,尽力而为吧。”
屈木出与顾清随会面后一月有余,十二月二十四日,在五羊城里,有人前来请见五羊城水军新晋的校尉宣鸣雷。
宣鸣雷到五羊城后,和郑司楚一样,军衔暂定为骁骑,升为校尉看似连升了三级,其实他在东平水军时就已是翼尉,而此战他立功极大,所以晋升时就按他原有军衔晋级。郑司楚也一样,本来就是校尉,他在此战中功居第一,甚至邓沧澜“水战第一”的称号都让他夺了过来,所以他按原军衔升为都尉。五羊城后起的七天将中,年景顺和谈晚同两人军衔都是校尉,其余几个都是翼尉或辅尉,如此一来,郑司楚和宣鸣雷后来居上,已经超越了七天将中大部分人,但五羊城军中对他二人都已传为神话,谈晚同和崔王祥更是已将宣鸣雷补了战死的纪岑之缺,成为新的水天三杰,因此军中无人对他二人的越级提升感到不满,甚至有人觉得他们升得还太慢。
这一天在民间是祭灶的日子,申芷馨在家和父亲一块儿做祭祠没过来,宣鸣雷便在住处喝了点酒。五羊城的饮食精益求精,只是申芷馨严令他不得酗酒,他这阵子从来没有喝醉过,便是申芷馨不在边上,他也很是自律,没敢和以前那样每喝必醉、每醉必发酒疯。当那人找到他时,宣鸣雷正在自己小屋中一边喝酒,一边烤海贝。听得有人来找自己,他还一愣,只道是郑司楚、谈晚同这些人,待见到一个水军士兵引着的人进来,他便是一惊,叫道:“泰……”
那人不等宣鸣雷说完,已笑道:“鸣雷兄,好久不见了!”
宣鸣雷脸颊抽了下,也笑道:“是啊,好久不见。”
那水兵见宣鸣雷与来人已经认识了,便笑了笑道:“宣将军,你们聊吧,那我先走了。”
宣鸣雷点了点头道:“好。”待这水兵一走,宣鸣雷压低了声音道:“泰不华,你怎么过来了?”
这泰不华拱拱手道:“鸣雷,我是奉令叔之命,前来拜见郑国务卿的。”
宣鸣雷听得他说要见郑昭,更是吃惊,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来,半晌才道:“要见他?我不是告诉叔叔了,郑大人是有异术的,什么事都瞒不过他。”
泰不华微笑道:“所以现在根本不用瞒了。”
宣鸣雷更是吃惊,呆了呆,忽然道:“叔叔决定放弃复国之念了?”
泰不华点了点头。宣鸣雷犹豫了一下,又道:“大师公也同意?”
“正是大师公的意见。”
宣鸣雷沉默不语。
宣鸣雷的叔叔名叫屈木出,是手创狄复组的高层。狄复组共有三组长,而这三组长之上,更有一个从没人见过的谋主大师公。宣鸣雷自然也自幼就是狄复组成员了,由于他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出军事天赋,加上自幼就被当成中原人养大,没人知道他是狄人,所以一直在东平水军做到了翼尉军衔,舟督之职。只是当他得知大统制派下了一个身怀秘术、能够读心的马先生下来时,宣鸣雷便知自己已面临绝境。不论那时他把郑昭一家放走还是交出去,郑昭一旦被抓住,马先生肯定能够知道自己与郑氏一家碰过头,那时自己这个秘密也再不可能继续隐藏下去了,所以只能当机立断,全力协助郑昭一家南逃。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却又因此与马先生狭路相逢,只是马先生为什么竟放了他们一马,宣鸣雷直到今日都没搞懂。可不管怎么说,他这个秘密在郑昭面前也已不成为秘密了。郑昭曾表示过,对狄复组持有限的同情,现在双方既然共同与大统制为敌,可以有一定的合作。只是宣鸣雷明白,只消狄复组坚持狄人复国这个宗旨,大统制被打倒的那一天,狄复组的末日也就到了。让他没想到的是,狄复组居然放弃了狄人复国这个执念,那合作的前景便更加看好。只是他虽生得有点粗豪相,其实精细之极,思虑深远,泰不华的这一席话他听来已打了个七折八扣。虽然泰不华传来的消息如此,但这到底是不是狄复组高层真正的意思?
他想着。他自幼就是跟随中原人长大的,那养父母很是善良,将他视若亲生,也根本不知道他是狄人,和他说起当年狄人杀掠之事,充满了愤恨。但说起那些诚实狄人遭中原人欺凌时,也一般充满了同情。那时宣鸣雷就觉得,也许大统制提出的各族共和,一律平等才是更好的出路。至少,就算将来狄人复国已成,要杀戮无辜中原平民,他也绝对干不出来。这个想法他曾向叔叔提出过,但那时叔叔分明对自己一顿破口大骂,说自己吃多了中原人的饭,已忘了身为狄人的根本。现在叔叔突然改变了观点,宣鸣雷心头的怀疑远比欣慰为多。
更有可能,叔叔只是作一下表面上的退让,为双方的合作扫清障碍。郑昭肯定不会如此轻信,而叔叔也并不需要郑昭真正相信,只是为了在双方心照不宣下达成合作的协议罢了。宣鸣雷突然发现自己的心里竟是如此苦涩。
狄人复国,真个如此重要?
他想着,叹了口气。希望叔叔能够真的放弃狄人复国这个不切实际的宗旨吧。宣鸣雷原本身在共和军中,心底却将共和军当成了敌人,但现在与这些中原军人并肩作战,不仅有好友,甚至,还有申芷馨,慢慢地,他发觉再不能将这些中原人仅仅看成是势不两立的异族,而是一样有血有肉的同胞。
假如芷馨知道了我是狄人,她会怎样?
想到这儿,宣鸣雷不由淡淡一笑。自己已有一半血脉是中原人,如果芷馨嫁给自己,生下的孩子就只有四分之一狄人血脉了。当自己成为狄复组的高层时,就一定是狄复组真正改变的契机。他点了点头道:“好,我马上就去安排。”
泰不华与郑昭的会面十分顺利。当宣鸣雷看到泰不华满面含笑地从郑昭屋中出来,他小声道:“如何?”
“郑大人十分赞同。”
泰不华微笑地说着。虽然也是狄复组的重要成员,但泰不华一直都觉得,狄人复国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了。不仅仅是中原人不会同意,就算狄人中,大部分人也更赞同留在共和国里。风餐露宿地游牧,到底远远比不上农耕安定。所以当他听得屈木出在机密会上提出,大师公建议将狄复组全称改为“狄人复兴组”时,就竭力表示赞同。
泰不华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去的时候,郑昭已在密室与申士图商议这条消息了。
“郑兄,这狄复组真心如此吗?”
郑昭道:“是不是真心如此,其实也不重要。大势所趋,士图兄,你觉得狄人复国现在还真能成功吗?”
申士图闻言想了想,点点头道:“正是。”
狄人复国,仅仅是一些狄人中的死硬派才持的想法,郑昭还在国务卿任上时,曾经关注过这组织,发觉他们就算在狄人中也得不到太多支持,根本不足为虑。狄复组真正的居心,自然不能不防,但顾清随将在二月刺杀大统制,如果真的能够成功,那局面又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申士图听得这消息时,吃惊还甚于欣喜。两人商议了良久,觉得这也是一个机会,只是后势如何,现在却尚不能预料。但有一点他们意见相同,就是一旦没有了大统制,五羊城的处境必将宽松许多。即使北方还会有大统制的继承者,但肯定不会有大统制的能力了。虽然南方接连取得了五羊城水战和南安城防卫战两个胜利,但北方的实力还是远远超过了南方。最好的情况,就是南北双方达成和解,形成真正的共和,最坏的情况,也要比现在这种北方蓄势待发、南方岌岌可危要好。
静观其变。
这是郑昭和申士图最终达成的共识,申士图却叹了口气道:“真没想到,鸣雷竟是狄人!唉……”
郑昭知道申士图定是想到女儿的事了。他们都有意结为亲家,谁知申士馨偏偏爱上了宣鸣雷,明年春来就将订婚。本来申士图觉得宣鸣雷虽然不如郑司楚称心,但退而求其次,这也是个前程远大的青年,女儿终身有托,也是件好事。可现在知道宣鸣雷居然是个狄人,他便又有些犹豫。郑昭道:“士图兄,难道你还有这种偏见吗?宣将军是个很不错的少年将才,不会辱没了令爱的。”
话虽这么说,但申士图还是叹了口气,道:“女大不由爹,也是芷馨她没福。”
郑昭笑了笑道:“这种事,我们为人父母的,也不好多加干涉,只要他们自己乐意就是了。”
他这样去宽解申士图,但心里却也隐隐有点痛楚。虽然郑司楚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但这么多年养育下来,在他心目中,郑司楚已经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郑司楚心里其实也是喜欢申芷馨的,他早就看出来了,但最终申芷馨选择的不是他,让郑昭亦觉遗憾。只是在五羊城,再想找一个郑司楚的良配,他都已不太想得到了。
因缘聚合,总是如此。他想着,不知不觉间,却想到了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恩怨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