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这才是岳飞岳家有男初长成

岳家有男初长成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人。

        祖上世代务农。父亲岳和,是个宽厚老实的农民,为人善良、热忱,为时人所称道。天生一副侠义情怀,史称其“能节食以济饥者”。自己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可是每看到贫困饥馑的逃荒者他都尽自己所能地周济这些人。遇到别人侵占自家的耕地,也不过多计较,甚至干脆把地正式分给他们耕种。乡邻有向他借贷的,他也从来不主动催债。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十五日,岳飞降生在这个和乐的家庭。

        那天,屋外枝头上有“大禽若鹄”,翻飞鸣叫不已,“岳飞”的名字便由此而得。岳和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将来会让入侵者闻之丧胆。

        岳飞尚未满月,他的家乡汤阴县永和乡闹了一次水灾:内黄以西一带的黄河堤坝出现一小段缺口,河水气势汹汹地涌入了村子里。

        其时岳和外出,听说家里被水淹了,心里一咯噔,心想,完了,老婆孩子肯定没有了。等他慌里慌张地跑回来,却在村外的高地上意外地见到了岳飞娘儿俩,惊喜之余,热泪盈眶。

        岳飞母子是怎么逃过这一劫的呢?

        原来正在坐月子的岳夫人姚氏突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从床上惊起,看到门外“水暴至”,情急之下,抱着岳飞坐入了床边一只用来装米的大瓮,此时瓮中米已将尽,母子得以容身,随后大水轰然入屋,大瓮浮起,漂流出屋,“冲涛及岸得免”。

        岳飞母子这一奇遇,让村里人惊异不已。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随着岳飞慢慢长大,大家惊奇地发现小家伙的确异于常人,年纪虽小,却天赋异禀,神力盖世,史载其“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在宋朝,男子一般在十五六岁举行冠礼,举行过冠礼,就意味着该男子成年了,可以婚娶,可以成家立业。岳飞“未冠”,也就是十五岁还不到,竟已能挽弓三百斤,开弩八石,的确惊人!

        到底“挽弓三百斤,开弩八石”是个什么概念呢?

        在冷兵器时代,矛、刀、弓弩是最主要的兵器,所谓“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宋时,和北方游牧民族相比,中原马匹稀缺,故宋以步兵为主,要以步兵抗衡骑兵,弓弩就成为制敌的首选兵器。

        因此,宋朝的统治者比以往各朝代更重视步兵的建设,而弓和弩都得到很大地发展。

        尤其是弩,在借鉴了秦朝的大风弩、三国时期的诸葛弩以及南北朝床弩的基础上研发了踏张弩和腰弩,分别借助双足或腰部提供的张力,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弩箭的势能。因而,在宋朝时中国弓弩技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宋朝的神臂弓,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弩具,有效射程可达三百七十米,南宋之初的克敌弓更是神臂弓的加强升级版,有效射程可达四五百米,即使盔甲也很难抵挡。要知道,现代的军用战斗手枪,有效射程也不过才五十米,而防身用的小手枪有效射程不会超过三十米,由此可知,宋朝弓弩的杀伤力相当惊人。

        考究一个人的武艺高低,要先看这个人能开多大强度的硬弓,这是一个基本标准。

        按宋朝军制,“弓射一石五斗”,就属于一流武士,有资格入选御前“班直”,做皇帝的贴身侍卫。宋史大家王曾瑜指出,宋朝的一石为现在的一百一十斤。那么,“一石五斗”则是现在的一百六十五斤。按照这个的标准,岳飞小小年纪,挽弓三百斤,开弩八石,他的双臂开弓之力已经相当于一个一流武士的两倍了,而他的腰部发力也已经接近现在的一千斤左右了,这是个何其惊人的数据!同时这也是史书记载的最高纪录。(虽然《金史》上记载,金将韩常也有开弓三百斤的记录,但考虑到他当时已是而立之年的成年人,与岳飞不可同日而语)岳飞的神力惊动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周同。

        周同,一个善射的老者。

        按照上所写,周同是一个世外高人,甚至梁山好汉林冲、卢俊义都是他的弟子。而大家都知道,林冲和卢俊义都是虚构出来的文学人物,所以,罩在周同头上的这道光环就可以摘下来了。

        现实版的周同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辛辛苦苦地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之所以和其他农民不同,是因为他善射。

        听说了岳飞的神奇事迹,他亲自找上门来,表达了要将自己射箭技艺倾囊相授的意愿。

        岳飞“学射于周同”。有一次,周同连发三箭,箭箭皆中靶心。岳飞随后弯弓引箭,弦动箭飞,竟然射中了周同最正中的一支箭杆,“破其筈”,从箭尾一直破到箭头,非但如此,随后“再发皆中”。

        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周同惊喜万分,大为感叹。而岳飞也不负所望,日夜苦练,“尽其术,能左右射”,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尽得周同真传。周同恐怕怎样也未料到这会被岳飞运用在杀敌的战场上,威吓悍敌,如果他泉下有知,想必会含笑九泉。有徒如此,夫复何求?

        周同病死,岳飞感念师恩,悲伤不已。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到周同坟前祭奠。话说岳飞当时也只有十几岁,家里条件一般,应该不会有多少“零用钱”。要去祭拜的话,总得带点儿香烛吧。没钱买怎么办?

        岳飞没开口问家里要,而是偷偷将自己的衣服典卖,置办了祭奠用品,一个人悄悄上山了。

        他的祭奠方式很特别:先奉上酒肉伏在坟前痛哭,痛哭过后,用周同留下的大弓望天射出三箭,然后又伏地痛泣。

        钱钟书曾戏言,很多人名义上是在祭奠死人,可是祭奠用的酒肉最后却都进了自己的肚子。岳飞却不,悲伤过后,擦干眼泪,把酒细细沥在坟头上,将肉全部埋在坟墓的旁边,徘徊凄怆,良久才回。

        时间一长,岳飞的母亲发现岳飞的衣服少了很多。糟了,被发现了。

        岳和问他:“衣服是怎么回事?哪里去了?”岳飞低头不作声。

        岳和抄鞭子抽他,他默然受之,毫无怨愤之色。岳和无奈,只好放弃了。

        “这就奇了怪了。”岳和开始暗中跟踪。

        一来二去,终于发现了岳飞的秘密,岳和很吃惊岳飞会这样做:“教你学射习武的老师很多,为什么独独祭奠周同?”(“尔所从射者多矣,独奠泣于周同墓,何也?”)

        岳飞如实回答道:“周同厚爱于我,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孩儿感念他的恩德,无以为报,只能初一、十五到坟前一拜。”(“飞向者学射于周君,而特与飞厚,不数日,尽其道以归。念其死,无以报,聊于朔望致礼耳。”)

        “可是,为什么要向天空射三箭呢?又将酒肉全留在坟上呢?”

        岳飞解释说:“射三箭,是让他在九泉之下知我射箭的技艺又大有长进;将酒肉全留在坟上,是因为我想孝敬他老人家,故忍吃啊。”(“射三矢者,识是艺之所由精也。酹酒瘗肉者,周君所享,飞不忍食也。”)

        岳和听了,拍着他的肩膀感慨地说:“你若能为时所用,必能殉国死大义!”(“使汝异日得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之臣乎?”)

        岳飞当即应声答道:“若父亲大人准许孩儿以身报国,何事不可为!”(“惟大人许飞以遗体报国家,何事不敢为!”)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岳和和妻子姚氏的年龄相加,已经超过了百岁,他们老来得子,虽然备感珍贵,却不因此溺爱和放纵孩子,而是“鞠育训导”,严格教养岳飞。岳和夫妇也许没有多少文化,不识几个字,但他们正直善良、热忱慷慨、悲天悯人的侠义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岳飞的成长。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信念也慢慢渗透到了幼年岳飞的观念中,并成为岳飞奉行一生的座右铭,这也是成年后岳飞性格刚烈、质朴刚直,“意所欲言,不避祸福”,不妥协、不屈服的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是我们心中那个顶天立地、敢做敢当的男子汉——岳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