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四 涪陵之祸

四 涪陵之祸

        按照原来杜太后遗言的顺序,由宋太祖传宋太宗,宋太宗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赵德昭既死,那么就由赵廷美传赵德芳。只有这样,皇位才能重新归入宋太祖子孙一脉,才能不负杜太后遗命,才能对得起宋太祖将天下传弟不传子的盛德。赵德昭和赵德芳先后死后,金匮誓书上的皇位继承人只剩下赵廷美,宋太宗的亲弟弟。倘若宋太宗将皇位传给赵廷美,赵廷美势必要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显然是宋太宗不愿意看到的。可以说,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死,使赵廷美一下子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此时,倘若“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还在赵廷美手下当差,说不定就会劝说赵廷美赶紧辞去开封尹的职位,由此做出退出储君人选的表示;或者干脆上书皇帝,请求宋太宗立皇子为太子。如此,赵廷美必然能保住荣华富贵。然而,十分可惜的是,吕端已经调离开封府,而赵廷美手下幕僚多是平庸无能之辈,竟无一人能够深谋远虑,劝赵廷美退保其身。

        而赵廷美本人,虽然也感觉到了危机,但他没有采取措施来避免宋太宗的猜忌。相反,他开始暗中拉拢一些亲近的大臣,比如给当朝宰相卢多逊送财物。如此幼稚的作为,显然只能授人以把柄。进一步分析,赵廷美不肯辞去开封尹职位的根本原因,估计还是贪图那张皇帝的宝座。在不自安的情况下,赵廷美难免有怨言,竟然说:“太宗有负兄意。”这些言语传到宋太宗耳中,只能加深他对赵廷美的忌恨。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赵德芳死后半年,针对赵廷美的轩然大波终于开始了。宋太宗为晋王时的幕僚柴禹锡、赵镕和杨守一三人揣摩出宋太宗的心意,突然发难,向宋太宗揭发赵廷美骄恣放纵,图谋作乱。这是明显的捕风捉影,没有任何真凭实据,但却正中宋太宗的下怀。

        尽管是诬告,无法追究,宋太宗还是借机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职务,出为西京留守。而告密的三人都有升赏,柴禹锡升为枢密副使,杨守一升为枢密都承旨,赵熔升为东上阖门使。这是个非常不好的开端,伺机钻营者见只要揭发赵廷美便可以升官发财,自然不惜代价来构陷赵廷美。于是,前面已经被罢免的赵普也终于有机会东山再起了。

        赵普是开国重臣,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宋太祖时代更是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十年之久,名望甚崇。前面已经提过,赵普之前与还是晋王的赵光义有过一段明争暗斗,尤其是他反对宋太祖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即位后,自然不会轻易忘记前仇,为了防范赵普,将其调入京师便于控制。赵普宦海沉浮,婉转圆滑,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尽管与宋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但还是不甘心就此沉沦。只不过,当时在朝的宰相是卢多逊,是赵普的死敌,一心防范赵普东山再起,以致赵普一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宋太祖喜欢读书,经常到史馆来取书,就让小吏每次都查看宋太祖所取何书,于是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对时,宋太祖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宋太祖赏识,拜为宰相。他跟赵普一直不和,好几次在宋太祖面前说赵普专权、贪财。赵普被罢相后,卢多逊独掌大权,直至宋太宗即位后。

        赵普的儿子赵承宪娶燕国长公主(宋太祖亲妹,先嫁米福德,后嫁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之女。当时赵承宪任泽州知州,回到京师成婚。按照惯例,只要与皇亲结亲,便可以留京任职。然而,宰相卢多逊竟然等不到赵承宪度过蜜月,就勒令他回任泽州。这自然是针对赵普。赵普愤怒得无以复加,刚好在这个时候,宋太宗召见了他。

        宋太宗之所以召见赵普,想对付弟弟赵廷美是主要的原因。宰相卢多逊与赵廷美关系一向友善,宋太宗必须找到一个能与卢多逊匹敌的人来策划废除赵廷美的大事,赵普与卢多逊是夙敌,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就是这次召见中,赵普说出了那句著名的阴险之语:“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宋太宗很是满意,赵普也因此很受鼓舞,又向宋太宗表示忠心说:“我有一部,用半部帮助太祖打天下,用半部帮助陛下治理国家,使之太平。”

        召见结束后,赵普回家连夜写了一封奏表,抛出了所谓的“金匮之盟”,说当初杜太后有金匮誓书,除了当事人杜太后和宋太祖外,还有见证人,就是他赵普本人。这是金匮誓书第一次公然显山露水,之前从来没有人听说过(史书为后来所修,一切记载都向有利于宋太宗的方向发展),甚至包括宋太宗本人都是闻所未闻。

        关于金匮之盟,前面已经分析论证过,根本不可能存在,否则赵光义不必迫不及待地杀死兄长夺取皇位。而宋太宗登位五年后,此时才由赵普提出有金匮誓书,更见其中的可疑之处。如果真有金匮之盟,为何赵普不在宋太宗即位就指出来?这难道不是他借机在新皇帝面前邀宠、东山再起的最好时机么?

        种种可疑之处,不必再一一指出。赵普此时抛出金匮誓书,无非是要取悦于宋太宗,以固恩宠。但无论如何,金匮誓书一出,确实有力地证实了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宋太宗大为心悦,心中自然将赵普当作可以信赖之人,因而询问赵普关于传位赵廷美一事。赵普深知宋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其实有更深的潜台词:当时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已经是错误,宋太宗怎么能再犯同样的错误。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当年赵普确实是极力反对宋太祖传位于弟的。不过,赵普的话却坚定了宋太宗传子的信心。之后,赵普重新任宰相,在宋太宗传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赵普得势后,最着急对付的不是宋太宗的心头之患赵廷美,而是夙敌卢多逊,而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卢多逊牵扯进赵廷美的罪案。卢多逊自己也知道赵普势必要找自己报仇,倘若能辞去相位,自行引退,或许还可以避免这场斗争。但卢多逊贪恋权势,不甘心就此放手。一场大风波就不可避免了。

        赵廷美被赶出京师任西京留守后不到半个月,赵普便上告说赵廷美与卢多逊暗中交往。即使是交往,又有什么不正常?赵廷美当时是开封尹,卢多逊是宰相,之间互有来往根本不足为奇。但赵普却借题发挥,说卢多逊盼宋太宗早日晏驾,就好尽力侍奉赵廷美,赵廷美表示满意,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这种明眼人一看就不可信的话,宋太宗却如获至宝,立即将卢多逊逮捕下狱,严加审讯。狱中黑暗,卢多逊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便全部招认。之后,卢多逊被削夺官爵,连同家属流配崖州,其同党不少被处死。赵廷美则被软禁在私邸,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赵普在卢多逊与秦王赵廷美交结一案中一箭双雕,既打击了夙敌卢多逊,又因拉赵廷美下马讨好了宋太宗。尽管赵廷美已经如此下场,但他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认为处分赵廷美太轻,担心他死灰复燃,于是唆使开封知府李符上书,说赵廷美不思改过,反而心怀不满,要求将其迁徙到边远郡县。于是,赵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宋太宗还不放心,命阎彦进为房州知州,严密监视赵廷美的一举一动。之后,赵普害怕开封知府李符泄密,以李符用刑不当为名,将其流放春州。一年后,李符便不明不白地死去。

        赵廷美被迁到房州,地处偏僻,连行动都失去了自由。他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年仅三十八岁。史称宋太宗贬黜赵廷美之事为“涪陵之祸”。

        注:根据野史记载,宋太宗下令赐死南唐后主李煜时,便是派赵廷美前去赐给李煜“牵机药”。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等,世称南唐李后主。李煜被俘虏后,宋太祖封他做违命侯,挂名担任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宋太宗即位后,除去李煜违命侯的封号,改封为陇西郡公。据《宋史》记载:“太宗尝幸崇文院观书,召煜及刘提令纵观。谓煜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册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煜顿首谢。”强行夺走了李煜的藏书,竟然还问他读书与否,这显然是宋太宗志得意满下的故意侮辱。不仅如此,宋太宗还打李煜妻子小周后的主意,不断宣小周后进宫。宋人王铚《默记》引龙衮《江南录》:“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明人沈德符《野获编》又谓:“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曰: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显然,这不是空穴来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初七,李煜因为心情郁闷,填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悲哀无奈的心境,以及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宋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李煜是有意发泄心中的不满,当晚就派弟弟赵廷美给李煜送去了牵机药,命他当着赵廷美的面服下。牵机药是一种剧毒药,吃下去后,人的头部向前抽搐,最后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状似牵机。李煜在极度的痛苦中悲惨地死去。至于宋太宗为什么偏偏要派赵廷美去给李煜送药,已不可考。

        更令人寒心的是,赵廷美死后,宋太宗公开宣称赵廷美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亲生,如此,赵廷美及其后代就被彻底地排除在皇位继承系统之外。当时,很少有人相信这种说法,只是杜太后早已去世,宋太宗是兄弟中仅存的一人,又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的话无人能够反驳。

        至此,所有挡在宋太宗传子的绊脚石都已经被搬掉。再来回顾一下,自从赵光义继帝位后,先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被迫自杀;次子德芳又无故而死;而宋太祖皇后宋氏死后,宋太宗坚持不肯按皇后礼仪下葬;之后便是赵廷美被迫害致死。如此种种,反倒加深了宋太宗于烛光斧影中戕兄夺位的嫌疑。就连最正统的《太宗本纪》也不得不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赵廷美)之贬死,武功王(赵德昭)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太宗本纪》中提到的四点,再加上德芳年纪轻轻莫名而死,这五点始终是宋太宗得位不正的有力佐证。

        再继续谈赵普的话题。赵普被重新起用,不过是宋太宗为了对付赵廷美的需要,这项任务一旦完成,宋太宗立即重新恢复了对赵普的猜忌。君臣二人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高墙。

        终于有一天,宋太宗对群臣说:“赵普是开国元勋,而且是我的布衣之交。现在他精力衰迈,不宜再烦劳公务。我打算挑个好地方,让他安度晚年。”赵普知道后,不禁十分伤感地说:“我这番作为,竟是为他人忙活了。”于是主动上书请求辞职。宋太宗顺水推舟,罢其宰相之位,出任为武胜军节度使。赵普离开京师前,宋太宗亲自为赵普饯行,以此来感激赵普一手操持的金匮之盟和针对赵廷美而策划出的涪陵之祸。

        之后,赵普在外过了几年,一心想回到京师,他通过走宋太宗次子赵元僖(原名赵元佑)的门路,终于如愿以偿。刚好此时宋太宗要任命吕蒙正为相,因吕蒙正资历尚浅,便重新起用名望更大的老臣赵普为相,虚领首相。这是赵普第三次为相,此时的赵普,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依旧热爱权力,积极帮助宋太宗次子赵元僖打击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势力。然而不久后,当宋太宗认为已经不再需要赵普时,赵普又再次被罢相。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他所向往的权力中枢。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死,时年七十一岁。

        注:北宋时期,有两人三次入相,一是赵普,另一个便是身历两朝的吕蒙正。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吕蒙正少时家道败落,父母双亡,贫寒交加,求助亲朋旧故无门。尽管贫穷,吕蒙正还是少立大志,奋发苦读,终于中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状元。之后,皇帝赐予状元府。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拜吕蒙正为宰相。吕蒙正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关系极为融洽。淳化二年(991年),谏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吕蒙正受牵连,被罢贬为吏部尚书。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复以本官入相。吕蒙正为官清廉,曾有人献古镜,言能照二百里,吕蒙正笑而却之道:“我脸不过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闻者叹服。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再度罢贬吕蒙正,吕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间,政尚宽静,事多委任属僚,其总裁定夺而已。宋真宗即位(998年),吕蒙正被任命为左仆射,为感先帝之恩,吕蒙正献家财三百万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年),吕蒙正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之后初衷不改,公而忘私,清廉自守。有一次宋真宗赵恒来看望他,问道:“卿有数子,你认为他们当中谁能到朝廷挑重担?”吕蒙正不假思索地答道:“臣虽有犬子多人,但在我看来,都不足用。”他沉思片刻后,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吕夷简。宋仁宗赵祯即位后,重用吕夷简。吕夷简后来也成为一代名相。

        宋太宗得知赵普病逝后,“凄怆之怀,不能自已”。这并非做作,而是皇帝真实的感情流露,不过并非完全是为了赵普,更多的应该是旧识皆逝的伤感,身为皇帝,也一样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终有一天,他还会与赵普在黄泉相会。为此,宋太宗停止上朝五天,追封赵普为真定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