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谋说天下·谋秦4、计杀李牧,王翦灭赵

4、计杀李牧,王翦灭赵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很难再停下来。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对赵国的第三次战争。分别由王翦和杨端和率领。王翦率上党秦军由西向东,抵达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再由北向南,对邯郸构成威胁;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秦军由南向北,直扑赵国都城,把邯郸团团围住。

        这个时候的赵国,天灾人祸纷至沓来,连年用兵,加上地震、饥荒,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军队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在王族内部,各种矛盾也凸现出来,并且不断激化,整个国家摇摇欲坠。赵王迁唯一可以依托的,只有大将军李牧。赵王派李牧和将军司马尚领兵在邯郸城外抵抗秦军。在李牧的紧密部署下,赵军分兵两路,由李牧率领主力对抗王翦,将军司马尚对付杨端和,并且再次击败了秦军。

        消息传来,秦王嬴政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赵军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指挥才能。为了扭转败局,秦王嬴政召来文武近臣聚集咸阳宫,商议对策。

        此时,大将王翦已应召回咸阳,所率秦军也已退回秦国境内,陈兵以待。王翦并不把此次失败看得过于严重,对最终战胜赵军仍充满信心。

        他向秦王嬴政禀报,秦军退回秦国境内皆因赵军来势凶猛,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才停止进攻,并不能看作是一次失败,而是一次战略上暂时退却。因双方尚未进行大规模交战,秦军损失很小。

        王翦不赞同有的大臣的悲观论调,认为一战定胜负。李牧确非寻常之将,但其部卒却远非个个骁勇。特别是,赵国全国大饥,国力不强,民心不稳,赵军缺乏充足的粮草储备,损失的兵力也难以得到补充。赵军久置于外,必定将乏兵疲,难以持久。而秦军则后备充实,补给及时,完全可以通过战略相持拖垮赵军,待赵军疲惫,即可一举而战胜之。

        听罢王翦这一番分析,秦王嬴政的沮丧情绪一扫而空。他觉得王翦的话很有道理:此战未毕,何以言败?

        接着,秦王嬴政又征询如何破赵。尉缭道:“大凡取胜策略,不外乎道胜、威胜、力胜三种。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为道胜;审法制,明赏罚,使民有必战之心为威胜;破军杀将,溃众夺地,成功而返为力胜。如今赵军正当锐势,又有良将统帅,不可力胜,道胜可也。”

        秦王嬴政问:“何以道胜?”

        尉缭道:“赵军暴师日久,难以支持,极易人心涣散,必将寻求外援,我们派人阻止其与他国联盟形成合力,同时再从赵军内部瓦解它,使其士气丧失,即可战而胜之。”

        李斯接着尉缭的话在后面说道:“方才尉缭所言极是。臣以为,赵国寻求外援之国,定是齐国。”

        秦王嬴政道:“何以言之?”

        李斯道:“当今天下,魏、楚已被削弱,燕、赵又结怨,韩国自身难保,赵舍齐无以为援。齐王建继位三十多年来,我与三晋、楚、燕交战连绵,齐因远在东方,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故独能保全实力,由是观之,赵欲联齐,势在必然。”

        秦王嬴政道:“当年长平之战,齐之谋臣周子曾向齐王进谏说,赵与齐、楚,唇齿相依,力主积极援赵。齐王未能应允。此后诸侯多次合纵抗秦,齐国均未参与其中。如此看来赵国岂会再度联齐?”

        李斯道:“当年齐国不肯与赵联合,是为了讨好秦国,保存自己。而今,我并吞六国之志昭然于世,齐国自知难以幸免,必急于寻求盟友,以求苟延残喘,这样,赵欲联齐,齐必应允。”

        秦王嬴政以为然。又问:“以你的意思?……”

        李斯道:“仍可采取我既定策略,重金贿赂权臣,离间赵、齐关系!”

        秦王嬴政赞同道:“好!就这么办。寡人倒要看看他赵国究竟有多强。”

        王翦因深感军事打击一时难以取胜,对此计策也大为赞同。他又提出,李牧乃赵军统帅,李牧不除,赵军仍难战胜,可使用离间计,借赵王之手除掉李牧。这样,赵军将不战自溃。

        秦王嬴政认为此计甚好,便与群臣商定,派使臣携重金同时前往赵、齐二国,进行游说和间谍活动。这样,与军事进攻相伴,在一条听不见刀枪之声、看不到血肉厮杀的无形战线上,秦国又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按照秦王嬴政的部署,姚贾奉命出使齐国,游说齐国拒绝与赵联合;李斯和淳于越前往赵国,瓦解和削弱赵国的军事力量。

        鉴于郭开与秦国的“老关系”,李斯和淳于越到达赵国后自然找到了这个“内线”。二人先将黄金千斤秘赠郭开,然后说:“我奉命至邯郸,听有童谣云:‘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稼禾枯槁。’如今赵国大旱,看来童谣确有征兆。丞相身处危地,难道不以赵亡为忧吗?”

        郭开不以为然地说:“万一赵亡,我将在齐、楚间选一国托身,断无后顾之忧。”

        李斯道:“丞相以为齐、楚可以自保么?”

        郭开反问道:“难道秦国亦欲图齐、楚?”

        李斯笑道:“丞相为一国重臣怎不知天下大势?齐、楚虽远离秦国,但与赵、魏无异,赵、魏既灭,齐、楚定难幸免。为丞相计,莫如托身秦国,长保富贵。”

        郭开摇头道:“秦国虽强,然秦王不能容人,韩非入秦而被杀,足可使人望而却步。”

        李斯听罢,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正欲向郭开进行解释,淳于越抢先道:“我王恢弘大度,屈己下贤,于人无所不容。韩非之死并非我王有意加害,而是因为有人告其为韩国奸细,我王将其暂拘狱中,拟查明真相,然韩非性情狭隘,自杀身死,待我王传令赦免,为时已晚,我王深为惋惜!”

        这时,李斯又在后面接着说道:“丞相大功于秦,我王一直铭记于心。丞相待赵亡来秦,必被授予上卿,赵之美女田宅可任丞相随意挑选,今我王以千金相赠,足见诚意,望丞相勿疑。”

        郭开闻听,满心欢喜,说:“我郭开既受秦王厚赠,安敢不尽心图报?不知秦王要我郭开帮的是什么忙?”

        李斯、淳于越于是对郭开说:“如今秦、赵交兵,秦之所虑者唯有李牧,丞相若能除去李牧,功莫大焉。待赵国灭亡之日,秦王将向丞相封侯赐爵,望丞相鼎力相助!”

        郭开闻听要他除掉李牧,心中不禁一惊。李牧乃当今赵国唯一能够领兵御敌的将领,在朝中威望甚高,赵国之民皆敬之如神,若想除掉李牧,不仅难度甚大,也会遭到万夫所指!可转而一想,秦、赵交兵,秦国势必灭赵,既然如此,自己何必顾及在赵国的名声?只要照着秦王说的去做,秦王日后一定不会亏待我!与其为将亡之国殉难,不如铁心依靠新主,以求再展宏图!

        想到这里,郭开打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李牧,为赵国大厦之倾颓再助一臂之力!

        李斯、淳于越见郭开满口应承,心中暗喜,就回到秦国复命去了。

        郭开既受秦王的厚赠,便绞尽脑汁地进行谋划,设计加害李牧。这天,他诡秘地来到赵王迁的王宫,觐见赵王迁,煞有介事地说:“大王可知李牧欲反吗?”

        赵王迁大惊道:“有这等事?李将军何以至此?”

        郭开道:“大王有所不知,李牧此次与秦军交战,秦军不战而退,均因李牧与秦将王翦有密约,李牧是故意放虎归山。王翦还暗地里派人告知李牧,若李牧弃赵归秦,封邑万户!”

        自打李牧两败秦军后,赵王迁对李牧敬重有加,把赵国的命运寄托在李牧身上,今闻李牧欲叛赵归秦,精神上顿时失去了支撑。他惊恐万状,魂不守舍,连呼:“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郭开凑上前去说:“臣有一计可救危局。”

        “快讲!”赵王迁如遇救星。

        郭开道:“三军之强,莫如一将得力,今李牧暗通秦军,赵军必危。当此之时,莫如及早撤回李牧,另择良将取而代之。”

        赵王迁为难地说:“当今赵国,哪有良将?”

        郭开道:“能臣良将,就在大王周围,只是大王未知也。”接着,他向赵王迁举荐赵葸、颜聚,将二人的才能夸张地吹嘘了一番,赵王迁不知底细,只好赞同。郭开又出主意说,为避免李牧犯疑,可说是将任命李牧为相国,让他把将军印绶交给赵蒽、颜聚,速回京师赴任。赵王迁点头应允,遂下令召还李牧。李牧接到命令,心存疑惑。他的部下司马尚对他说,大王言欲拜相,分明是欺骗将军,将军万勿轻易回京,以免遭到不测。李牧也意识到定有奸人从中陷害,凶多吉少,于是在赵蒽、颜聚二人到来之前便只身逃走;赵蒽、颜聚到前线后,闻李牧已逃,便派骑兵追杀之。

        李牧的被杀是秦国实施反间计的重大胜利。与这一胜利相呼应,姚贾在齐国的游说、离间也获得了成功。他用重金买通了齐国的权臣后胜,使齐王建拒绝与赵国的联合。这样,赵军既失去了得力的主帅,又失去了齐国的外援,而新更换的将领又无领兵之才,一经交战便被王翦率领的秦军击败,赵蒽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保邯郸。赵王迁此时已丧失斗志,郭开力主投降,打开了城门。于是秦军浩浩荡荡地开入城中,赵王迁作为俘虏被安置在房陵(今湖北房陵县)。至此,延续了二百多年的赵国宣告灭亡。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十九年,灭赵的战役刚刚结束,秦王嬴政流放了赵王迁。

        韩国、赵国是中原之地,占领了中原,就等于获得了天下的中心位置,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嬴政先占领这块地方,获得了很大的先机。此时秦国的土地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统一天下已胜券在握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