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谋说天下·谋三国2、大气鲁肃

2、大气鲁肃

        受影响,人们多以为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接近迂腐的人。事实上并非如此,鲁肃是一个很狭义、豪爽的人,而且他目光长远,具有远见卓识,在三国诸雄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就是今天安徽定远的人。其幼年失父,在祖母和母亲的抚养下成人。史书说他“家富于财”,家里可能是大地主,非常有钱。青年时候的鲁肃体格魁伟,气度恢弘,喜欢击剑骑射,也爱好诗词歌赋。

        当时正逢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江淮地区未能免难,土地荒芜,饿殍遍野。鲁肃见此状况,就卖掉自己的田产,用来赈济穷人。公元198年,周瑜当县长的时候,路过临淮,听说鲁肃仁厚豪爽、乐善好施,就到他家里来借粮。按说鲁肃与周瑜从不相识,周瑜也不是本地高官,鲁肃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但鲁肃凭借对周瑜的第一印象,就指着家里仅有的两囷粮(囷是圆形的谷仓,一囷里可以放三千石谷子)说,拿一囷好了,这就是“指囷相赠”。鲁肃出人意料的豪爽让周瑜大为叹服,从此将鲁肃视为至交。

        当时的江淮是袁术的势力范围,袁术对鲁肃早有耳闻,就派人请鲁肃出任东城长官。鲁肃见袁术部下纪律松散,不成法度,知道他难成大事,就断然拒绝了。得罪了袁术,江淮也待不下去了,鲁肃就带着自己的族人和朋友一百多人投奔了周瑜。

        当时的江东,孙策刚死,形势尚不明朗,鲁肃的好友刘子扬就劝说他一起去投奔郑宝,鲁肃答应了,准备离开。周瑜知道后,就来找鲁肃,劝他留下,说当今之世不仅君择臣,臣也择君,孙权素有英才,而且能够亲贤用能,将来一定能成大气候,还是留下来辅佐孙权吧。鲁肃一听觉得有理,就没有离开。

        不久,周瑜就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马上亲自接见鲁肃,两人“合榻而饮”,把两个饭桌拼在一起,面对面地边喝酒边谈话。喝着喝着,孙权就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当今天下大乱,我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也想做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人物,维护天子,称霸一方,足下既然来帮助我,请问你可有什么办法?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一瓢凉水,他说以我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想想秦末大乱,我们高皇帝也想当齐桓公、晋文公,就没当成,因为有个项羽为害天下。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您是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了。

        但是,鲁肃语气一转,说,现在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您也就别扶了,别想着当什么齐桓公、晋文公吧。曹操的势力很大,一时半会儿也除不掉,那么您现在应该怎么办呢?“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您现在应该牢牢守住江东的地盘,等待天下发生变化,一旦北方有事,将军您就西进灭掉黄祖,进攻益州,和曹操隔江相峙。那时候,你就可以建号称帝,寻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这番谋划,俨然是江东版的《隆中对》,而且提出得比诸葛亮还早几年。可见历史上的鲁肃不但不像中所刻画的那样窝囊迂腐,还是一位善于深谋远虑、审时度势的政治家。

        《三国志》记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鲁肃这番话正好说到孙权的心坎上了。就像诸葛亮之于刘备一样,鲁肃的一番见解也让孙权拨云见日,看清了方向。后来,孙权正是按照这个路线,先灭黄祖,得了江夏,随后一步步图谋荆、益两州。

        荆州牧刘表去世的消息传到江东,政治上非常敏感的鲁肃就意识到这对于江东是一个机会。鲁肃起初设计的是,孙权、刘表、曹操三分天下,如今刘表去世,局势大变,自己这边正可趁机对荆州下手。他便跑去跟孙权说,将军,此事可不能小看,荆州这个地方实在是一个称王称帝的根据地。现在刘表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继承人的位子早已不和,中间又夹了一个素有枭雄之名的刘备,荆州地区未来的局势极不明朗,希望将军派我借吊唁之名,去探一探实情。如果刘琦、刘琮、刘备团结起来了,我们就联合他们去对抗曹操;如果他们三人斗起来了,那么也许我们就能从中做一点儿事情了。孙权当即说,好,你快去快去。

        张昭那一帮主张固守的人,一心想守着江东一亩三分地,哪里知道孙权有称霸天下之心,所以他们提出的少管闲事、关门度日的意见自然不合孙权之意,唯有鲁肃的话才能切中孙权的心思。

        当然,孙权能同意鲁肃也不容易。孙权的父亲孙坚是被刘表的大将黄祖所杀,孙权后来又杀了黄祖,江东集团和荆州集团原是世仇。然而,这正体现了孙权的襟怀。一位胸怀天下的政治家,自然不会意气行事,因私仇影响大事。

        鲁肃得到孙权的同意后,没有耽搁,马上就出发了,然而他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他赶到夏口,曹操已对荆州进军;他赶到南郡,刘琮已经不战而降,刘备匆匆逃出荆州,正带着十几万百姓向南撤退呢。

        鲁肃没有回转江东,他继续追赶刘备,终于在当阳长坂坡赶上刘备。前一章我们已经介绍过,鲁肃表达了结盟的意思,正中刘备、诸葛亮的下怀,刘备又命诸葛亮回访江东。鲁肃回来后,正碰上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邀他“会猎于吴”的恐吓信。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一帮人纷纷建议投降曹操,连孙权都难以控制局面。唯有鲁肃私下对孙权说,主降的论调只会误了您的大事,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我投降后,曹操说不定会派我回家乡做个小官,时间久了,我还可以慢慢担任州郡长官什么的,可是您万万不能投降,您投降不可能有好下场,不要犹豫不决,还是早定大计。孙权听后深受感动,说,朝廷上大多数人都主张投降,让我很是失望,只有您的想法正合我意。

        鲁肃又建议孙权召回周瑜共商大计。周瑜回来后,从军事方面陈说战胜曹操的把握,孙权终于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后来赤壁大战取得胜利,鲁肃先行回来见孙权,孙权竟然率领文武群臣前往迎接,礼遇之隆重,还没有过先例。孙权笑着对鲁肃说,子敬,我持鞍下马相迎,给足你面子了吧?鲁肃说,没有。众人都觉愕然。鲁肃停了停,这才说,将军您有朝一日统一四海,总揽九州,成就了帝王之业,然后公车征我上朝,那才是给足了我面子。孙权一听,当即抚掌大笑,原来如此!

        赤壁大战后,曹操北归,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就面临着分割胜利果实的问题。荆州是两股力量联手抢下来的,理应同分。但孙权的军队是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所以他们得到了荆州的绝大部分地盘。刘备就亲自跑到江东来见孙权,要求分得部分荆州,有个落脚的地方。

        包括周瑜在内,江东将士都不愿意将荆州拱手送人,唯有鲁肃建议借荆州给刘备。鲁肃认识到,曹操这次虽然回去了,但他收拾南方是迟早的事。孙刘双方如果不联合,不独刘备无法抵挡曹操,即便孙权也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应该从大局考虑,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将荆州借给刘备,让他有一个可以生存发展的根据地,既可以强化联盟力量,又可以让他在南方充当抵挡曹操的一道屏障。孙权也意识其中的利害,就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将荆州的一部分借给了刘备。

        周瑜病逝,鲁肃接了他的班,在西线担任统帅,对关羽奉行友好同盟政策,双方发生冲突的时候,鲁肃也“欢好抚之”。后来刘备得益州后,仍然拒绝归还荆州,孙权怒而起兵伐刘。双方开战前夕,鲁肃还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他诚邀关羽和诸将各带单刀,在两阵之间相见。鲁肃的部下担心有什么闪失,就劝鲁肃不要轻蹈险地,鲁肃大义凛然地说,事到如今,应该把话说清楚,于是慨然赴会。会上,鲁肃据理力争,却没有打动关羽,单刀会没有结果。双方正要开战的时候,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担心益州失守,便派人和孙权讲和,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孙刘联盟这才勉强维持了下来。鲁肃在世期间,孙刘之间虽然时有摩擦,但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斡旋下,双方联盟总算没有破裂。

        在曹、刘、孙三家鼎立的局势中,唯有鲁肃和诸葛亮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他们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孙刘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二人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全破裂,而吴、蜀也最终被各个击破,随之灭亡。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鲁肃才配称得上战略家。

        鲁肃病逝于公元217年,时年46岁,孙权亲自为他举办丧事,诸葛亮也为他举哀三日。孙权称帝登坛祭天时,尚不忘鲁肃,对众人感叹道:“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评价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张昭曾批评鲁肃,年少粗疏,不够谦虚。然而正是他的“粗疏”,成就了他的博大气度和长远眼光。他能够将仅有的两囷粮食分一囷给初次谋面的周瑜,也能够看到孙刘联盟关系到江东的生死存亡。人身上的性格特质,从一个角度来看是缺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优点,与其斤斤计较于特质中的阴影部分,不如正视阴影,并将其光明的部分发扬光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