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临终前他对杨仪等人说,我死后这个仗不能打了,咱们撤回去。七年北伐的辛酸绝望尽在不言中,除了魏延不愿撤退,与杨仪闹翻,被杨仪杀死外,其他人听从诸葛亮的遗言,悉数回到汉中。
回汉中后,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三国志》说,诸葛亮死后,众臣莫不惊惶失措,唯有蒋琬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色举动和平时一样,众人这才把提着的心放下来,信蒋琬。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不断出兵伐魏,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中,前十二年主事的是蒋琬,中间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蒋琬和费祎都没有出兵伐魏,姜维屡屡主张大举伐魏,都被费祎节制,顶多有时候拨给他一万多人马,费祎说:“我们都远远不如诸葛丞相,他都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呢!不如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公元253年,费祎去世,姜维接手,这才放开手脚北上伐魏。
公元253年三月,吴国兴师伐魏。姜维也趁机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包围南安,后因久攻不克,军粮已尽,才撤围退走。
公元254年,魏国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密谋以太常夏侯玄取代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情泄露,反被司马师所杀,魏国陷于混乱。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攻占狄道。十月,攻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公元255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姜维又率数万人攻魏,先在故关大败魏将王经,后被魏将邓艾、陈泰合力击退。
公元256年,姜维又出兵祁山,渡过渭水,在段谷与魏将邓艾遭遇。蜀军交战不利,死伤甚多,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叛乱。姜维失败而归,上表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公元257年5月,魏国讨伐吴国。姜维又趁机进攻秦川,在芒水与魏守将司马望、邓艾筑营对峙。直到第二年三、四月,姜维听说吴国兵败,也引军撤退。
公元262年10月,姜维再度起兵攻魏,攻入洮阳。魏将邓艾抢占有利地形,在洮阳以东的侯和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好退往沓中。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的态势。
姜维原是魏国官员,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投降蜀国。诸葛亮见他“心存汉室”,且胆识智谋过人,对他很是欣赏,多次给费祎写信赞他“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好学不倦,清素节约”。不久,就提升他为征西大将军。姜维也继承了诸葛亮的路线,终其一生将讨伐魏国视为自己的使命。
姜维在掌管蜀国军权的十年中,共八次出兵伐魏,再加上费祎时代姜维平定汶山平康叛乱和安抚凉州胡王的军事行动,姜维共出兵十次之多,足见其“心存汉室”的执著赤诚。
十次出兵中,不克而还的有五次,虽然没有取得卓越的建树,这种一比一的得分对于地盘相当于魏国七分之一的蜀国来说,已是骄人的成绩了,何况姜维还有无法超越的制约。当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恃宠而骄,专权恣肆。丞相董允在世的时候,黄皓还忌惮于他,董允过世后,再没有人能够节制黄皓。右大将军阎宇巴结黄皓,黄皓就打算废姜维立阎宇。姜维知道后,曾上书刘禅,请求诛杀黄皓,刘禅不允。姜维见黄皓势大,担心遭到报复,不敢回成都,就对刘禅说自己到沓中种麦,补充军需,以此躲避黄皓。姜维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障,又能建多大的功、立多大的业呢?
几乎每年都有战事发生,这对于地狭人稀的蜀国来说,自然是难以承受的负担,《三国志》中写到,“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些费用都得由老百姓承担。蜀国被灭的时候,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十万零两千军队。这就意味着,蜀国包括小孩在内,九个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士兵,人民负担非常沉重。
蜀国内部的厌战情绪达到了顶峰,一个名叫谯周的人就特地写了一篇《仇国论》来反对连年用兵。他说,我们朝廷一定要审时度势,掂量掂量我们能不能一统天下。现在天下不是秦末的那个情况,而是六国的情况,所以我们做不了汉高祖,倒可以学着做做周文王。也就是说,蜀国想要凭借自己的武力,发动战争一统天下,是一件行不通的事,如果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其结果必定是土崩瓦解,陷入绝境。谯周的这篇文章无异于向诸葛亮留下的由姜维执行的路线叫板,他却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后来反而升官了。这说明,他的观点在当时的蜀国颇有市场。
就在这种情况下,公元263年,魏国决定进兵灭蜀。姜维发现了曹魏的动向,立即上表刘禅,要求增兵防守。刘禅看到表章,先问黄皓,黄皓迷信兔神,就跑到巫师那里,问魏国会不会打过来,巫师就说放心吧,不会打来的。黄皓就跟刘禅这么说了,刘禅便把这事压下来,整个朝廷都蒙在鼓里,不知大祸即将临头。
公元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发动了对蜀国的大规模进攻。邓艾率三万人进攻西路沓中,缠住蜀汉大将姜维;诸葛绪率三万人进攻中路阴平桥头,封住姜维增援汉中的道路;钟会率领十二万人直取汉中。魏军共有十八万人,而蜀军兵力大约九万。
姜维在连年征战无果的情况下,曾研究蜀中形势,制订了一个“敛兵聚谷”的策略,就是在敌人来袭的时候,集中兵力退守汉、乐两城和阳平关,只要将这些关隘守住,整个蜀国就安全了。九月初,面对魏国三路大军,蜀军就按这个策略放弃汉中各个险要,退守二城一关。魏军也采取了相当高明的对策,东路统帅钟会各派一万人马围住汉、乐两城,两城各有五千蜀兵,魏军依仗两倍的兵力将两城团团围住,却不攻击,仅仅限制住不让他们出来捣乱。然后,钟会又派其余的十万大军越过两城直扑汉中咽喉阳平关,阳平关下魏军十倍于蜀军。姜维精心部署的策略,就此被人海战术轻松化解。
阳平关的蜀军由傅佥和蒋舒统领。蒋舒原是别处守将,由于不称职,被撤换到阳平关给傅佥当副手,他本就心怀不满,这时就假称出城迎战,投降了魏军。魏军在这个向导的带领下突袭阳平关,傅佥战死,阳平关失陷。
阳平关的陷落标志着汉中的失守。姜维听说后,急忙从沓中撤兵救援汉中,负责缠住姜维的邓艾如影随形尾随而来。到汉中要经过阴平,阴平已被魏军中路诸葛绪控制,姜维无法通过,他便向北佯动,作势攻击魏军后方。诸葛绪上当,连忙回师防备,姜维趁机突击,进入阴平。等诸葛绪明白真相回到阴平桥头,姜维已经离开一整天了。
姜维本拟增援阳平关,但路上得知阳平关已经失守,不得已,他便转向了白水关,遇到张翼率领的成都部队。两下一商量,决定合兵一处,退守剑阁。
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称,虽然汉、乐和阳平关失守,蜀军仍有抗拒魏军的最后机会。蜀军兵力接近五万,魏军西、中、东三路合于一处,除汉、乐留守的数万部队外,还有十五万大军,蜀魏双方以一比三的兵力比例对峙于剑阁。
钟会虽然人多势众,却也拿天险剑阁无可奈何,倒是十五万张嘴巴吃起饭来,消耗的粮食煞是惊人。眼看粮草不够了,钟会有了退兵的打算。近70岁的老将邓艾却建议不要退兵,由他率领一部分兵力偷越阴平小道,奇袭涪城。这样一来,如果剑阁蜀军回师攻打,钟会便可趁机强攻剑阁;如果剑阁蜀军不回师,则涪城方面兵力不足,邓艾便可直入成都。
邓艾出身贫寒,既务实又有方略,以一个屯田小官受到司马懿的赏识,步步升迁。眼下又以古稀之年自告奋勇勇闯绝地,确实是一名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的骁将。
公元263年十月中旬,邓艾带着一万精兵,自阴平沿景谷道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又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部队走到马阁山,遇到悬崖峭壁,能否成功在此一举,前路却隔绝阻断,士兵们都大哭起来。邓艾用毛毡裹着自己,率先滚下了山坡。士兵见状,受到激励,或裹着毯子,或攀缘藤条,下到山底。
十月底,邓艾率军出其不意突降江油,守将马邈大吃一惊,惊慌失措,不战而降。江油失守的消息传到成都,蜀汉震动。刘禅派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和黄崇率领成都全部兵力五千人抵挡邓艾,也被邓艾击败。此时邓艾离成都只有150里的路程了,剑阁守兵消息封锁,不知道后方已经被连锅端了。
蜀汉朝野惊恐万状,老百姓都抛弃家园逃到深山老林里去了。朝中,有人提议逃到东吴组织流亡政府,有人提议投靠南中少数民族,那位写《仇国论》的光禄大夫谯周却力主投降。谯周说:“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自古以来,一个皇帝跑到了别人的国家只有称臣的份儿,既然称臣,与其向孙吴称臣,不如向曹魏称臣,因为吴国早晚要被魏国吞并,何必到时候再跟着吴国去投降第二回?至于为何不能去南中,谯周说,南中是丞相发兵压下来的,他们本来就不服我们,跑到那里去又要增加他们的负担,他们愿意吗?不愿意。
谯周一说完,大家都连连称是,刘禅虽然不愿意投降,但看到大家都泄了气,也只好少数服从多数,让侍中张绍拿着玉玺去见邓艾,并下命令让姜维停止抵抗。姜维正在撤回的路上,得到刘禅的命令,也被迫举起了白旗。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十一月,魏国全面征服蜀汉,立国四十二年的蜀国宣告灭亡。
后人常将蜀国的灭亡归咎于姜维的穷兵黩武,其实亦不尽然。当时蜀魏二国,国力相差悬殊,灭蜀的时候,蜀兵总数只有九万,而魏军却有十八万,实力相差一倍;就形势而言,蜀国无论如何都难以支持。既无退守的余地,那么就只好进攻,至少要以攻为守。
蜀汉名臣郤正曾评价姜维,为官清廉,身居高位却生活简朴,远离声色诱惑,好学不倦,堪称一时楷模。他多次出兵伐魏,虽然招致“玩众黩旅”的贬讥,却也是效法诸葛六出祁山的忠贞。国家沦陷后,姜维仍不甘心,他使用了一生中最后的一个计谋,假降钟会,鼓动钟会反魏,后来却因事败身死。和诸葛亮一样,姜维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履行理想,奈何无法抗拒冥冥中的天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