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谋说天下·谋宋3、顺势而上:抓住机遇成就霸业

3、顺势而上:抓住机遇成就霸业

        唐末的宦官专权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因统治者对于宦官等身边近臣的过分倚重,致使他们的权力过度膨胀,与朝臣对抗,成为一股把持朝政的强大势力。在唐昭宗时期,甚至出现了宦官废立皇帝的事件。宦官刘季述勾结右中尉王仲先将昭宗幽禁,又擅立太子李裕做了新帝。而宰相崔胤对于这一变故极度反对,又与护驾都头孙德昭杀死刘季述,迎接唐昭宗复位。原本万人之上的皇帝,变成了朝臣与宦官之间争斗的工具,已经丧失了所有的尊严。当时的混乱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在层出不穷的宦官专权和朋党斗争之中,国力逐渐衰微,百姓民不聊生,这种态势为那些有野心的割据势力提供了机会。在黄河流域迅速发展的朱温正是发现了这一可乘之机,利用这一矛盾迅速掌握了朝政,为自己铺平了登上帝位的道路。

        在唐昭宗复位之后,虽然大宦官刘季述被崔胤杀了,但宦官势力却依旧盘踞在朝堂之上。回宫不久的唐昭宗很快便被另一个大宦官韩全诲控制,成为其手中的棋子。韩全诲与凤翔守将李茂贞、王行瑜相勾结,将昭宗挟持到了凤翔,远离了宰相崔胤的势力范围。崔胤见状,便假借昭宗的名义,对朱温发出了诏书,要求其到凤翔救驾。

        接到这一诏书的朱温当时正盘踞在黄河沿岸,势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唯一可与其相对抗的便只有李克用了。作为全国核心的长安一直都是朱温所向往的地方,他长期积累的目的便是冲击长安的皇位,但是作为地方守臣的他没有诏令是不能直接挥师京城的,所以在崔胤矫诏命他进京之后,朱温大喜过望。

        朱温手持诏书,笑着对谢瞳、葛从周等人说:“我正在发愁不能找到一个去京师的借口,可巧崔胤便发来了诏书,真乃天助我也!”

        众人道喜之余,葛从周说:“皇帝现在落在了大宦官韩全诲手中,如今忽然传来诏书,这其中真假还需要商榷一番。”

        谢瞳说:“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崔胤是否矫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可以入京的借口。只要有了这封诏书,我们便可以名正言顺进军长安,至于诏书是否出自皇帝之手,又有什么关系呢?”

        朱温点了点头,说:“真假就留给别人去辨别吧。现在就立即调遣军队,挥师长安!”

        在崔胤矫诏的促使之下,朱温率领七万军队从河中地区朝长安进发,浩浩荡荡的队伍举着勤王的旗号,但却一路不急不慌。朱温乘这次出兵的机会,从河中往长安途中又将同州、华州等地纳入了自己囊中,这段路足足走了有三个月,才来到了凤翔。

        在凤翔城中,被宦官韩全诲把持的唐昭宗内心的凄凉无人能懂。韩全诲权倾朝野,加上李茂贞和王行瑜手中握有重兵,他们本打算也能过一回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瘾,但朱温的到来打乱了这个如意算盘。朱温手下不乏勇将,因此李茂贞出兵数次都败阵而回。韩全诲见状,不由得气急败坏地对王行瑜说:“我本来是寄希望于李茂贞,希望他可以保我大唐江山永固,谁知道这个人却这么没有用,看来只能靠我自己了。”他一边部署抵抗,一边想办法让昭宗书写了诏书,敕令朱温退兵。

        朱温接到唐昭宗诏书的时候,军师敬翔对他说:“这一次的诏书看来是真的。”而朱温却笑着说:“诏书真假于我无益,我只需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足够了。我之所以进京是因为我本来就想,而不是诏书的缘故;现在,这一纸命令对我也是无用的。”他对韩全诲的使者说:“我既然已经到了凤翔,不将皇帝抢回来,是不会回去的。”

        虽然有退兵诏令在手,但朱温依旧不为所动,攻城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廊坊节度使李周彝接到了李茂贞的求救之后,前来围攻朱温,也被他击溃。

        而凤翔城中,韩全诲对李茂贞的不满言论通过王行瑜传了出去,李茂贞闻言大怒道:“我在前线奋勇杀敌,这些宦官却在身后议论纷纷,他劫持皇帝来到凤翔已经陷我于不义,现在还诬蔑我的战功,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严重的内讧与朱温的围困之下,李茂贞终于下决心将韩全诲等二十余人杀死,提着他们的人头和朱温议和。

        被幽禁的唐昭宗推开宫门,看到朱温整齐划一的军队和迎风猎猎的旗帜时,忍不住泪如雨下。他深知自己的处境不堪,虽然朱温、崔胤以及刘季述、韩全诲都觊觎着自己的皇权,但是被朝臣挟持总胜过被宦官幽禁。他拉着朱温的手,激动地说:“朕能有今天,全是你给予的。大唐的宗庙社稷,都是卿所再造;朕和皇亲国戚,都是卿所再生!”

        朱温忙跪拜在地上,说:“为皇上效忠是臣子的责任,臣不敢承受如此的功劳。”

        虽然嘴上客气,但朱温丝毫没有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被昭宗授予“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无上荣誉之后,朱温将军队驻扎在长安,有效地控制了京城以及权力机构,他开始一步步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

        朱温首先建议唐昭宗:“这些年来,朝政不稳全都是因为内侍乱政,宦官掌握大权是历朝的大忌。刘季述、韩全诲虽然死了,可是他们的余党都还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再次跳出来,成为第二个刘季述、韩全诲。为了大唐的社稷和皇上的安危,我请求肃清这些逆党。”

        已然成为傀儡的昭宗对朱温言听计从,不久之后,朱温大刀阔斧地裁减内侍,对韩全诲余党进行了致命的打击,杀了七百余人,终于将自唐中期以来长期专权的宦官势力彻底铲除。在全面接管朝政之后,为了便于控制,朱温又建议昭宗迁都,将皇帝从长安带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的洛阳。

        虽说此时的朱温已经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距离皇帝宝座也不足一步,但这一步也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因为昭宗虽然失势,但李克用等人却还在拥戴他,保不齐哪一天会利用李克用的兵力东山再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朱温密授敬翔说:“我现在虽然大权在握,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当今的皇帝还是不可留。皇帝把大权都交给了我,若我再动手杀他,就不能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了,所以一定要借人之手,将他杀掉才行。”

        适逢杨崇本在河中地区起兵,朱温便以平定杨崇本为理由,率兵离开洛阳。而在朱温点头之后,敬翔便找到朱温义子朱友恭,婉转地对他说:“皇上已经成了傀儡,天下必然要归于你的义父,可是现在苦于没有人将这件事向前推动。如果你能带兵入宫杀了皇帝,必然会成为大功臣。”

        朱友恭听了敬翔的建议,起初还有一些犹豫,毕竟是弑君之罪。但是通过敬翔的进一步暗示,让他明白这正是朱温所希望的。朱友恭闻此热血沸腾,联合部将蒋玄晖等,乘朱温不在洛阳,将昭宗杀死。等朱温回京之后,一切已然成为定局,他哭倒在昭宗的灵前,一番情真意切的忏悔之后,将朱友恭、蒋玄晖以谋逆弑君的罪名处死。虽然众臣都推举他继任皇位,但朱温依然“耿直”地拒绝了这一要求,而是让昭宗皇后将十三岁的李柷立为新帝。

        朱温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越是想得到的东西,越要放慢脚步,不能过于着急。在李柷继位之后,朱温先是杀死昭宗其他九个儿子,后又将裴枢、独孤损等朝臣三十余人投江。这些计划的一步步实施,朝中再也没有人敢于和他作对。与此同时,他和宰相柳璨合谋,先被任命为相国,后又加封魏王,为正式称帝铺平了道路。

        公元907年四月,朱温终于在百官的“劝进”之下,正式称帝,以大梁为国号。朱温的称帝,昭示着大唐统治的真正结束,以一个新的朝代取代了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

        唐末的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局面,导致皇权旁落,朱温顺势而为,迅速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控制了大片领土的同时,也掌握了国家机器。用朱温来平内乱,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此,朱温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入京勤王的是别人,也会是同样的结果。唐的灭亡是必然的,只是历史因偶然的因素将继任者的角色分配给了朱温。而为了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朱温付出了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在历史的巨浪将他推向这个位置时,他才能抓住机会,顺势而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