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之后,后周朝堂之上顿时出现一阵迷雾,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为后周恭帝,由符太后辅政,而托孤四臣范质、王溥、韩通、赵匡胤掌握着军政大权。按照世宗遗训,凡有大事,必须要四大臣一起讨论,呈交太后,才能做出决议。但是这样的构想只能是美好的幻想,大权在握的四臣之见,势必会产生一些倾斜,让最有势力的一方掌握主动。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在郭威、柴荣在世之时,所获得的荣宠是其他臣子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他掌握着全国大部分的军队,并且是禁军最高统帅。善于笼络人心的他不仅有弟弟赵匡义辅佐,还在军中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嫡系,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赟等将领所组成的“义社十兄弟”便是他最得力的部属。
在柴荣逝世之初,符太后遇事必然与四个托孤大臣商议,但是久而久之。她发现虽然四大臣对自己毕恭毕敬,可是周围的人不安分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了,其中尤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为首。
符太后对范质、王溥说:“先帝将我们孤儿寡母托付给你们,是希望你们可以辅佐我儿子将国家治理好,实现他的遗愿,让大周可以平平稳稳地过渡到宗训的手中。现在虽然南北都算平安,可是朝中却一直都有一些人不太安分。”
王溥忙问:“老臣身受先帝托付,理应为太后和皇上尽忠分忧。太后所指是什么呢?”
符皇后说:“这几天以来,每次上朝的时候有人总是在朝堂上议论纷纷,大肆说出不敬的话来。虽然皇帝年幼无知,现在并不懂得这是对他的不敬,可是我这个太后却是懂得的!”
范质说:“太后所指的是赵匡义吗?这几天在朝堂上议事,他是喜欢说一些自己的意见,但我相信这不是对皇帝的不敬。只是年少气盛,不懂得收敛自己而已。”
符太后一看范质居然还为赵匡义辩白,心里便升起了怒火,气呼呼地说:“宰相所说如果是真的,那么在朝觐皇帝的时候不下跪也是因为他年少气盛吗?”
范质大吃一惊:“有这种事?”
符太后说:“今早赵匡义来宫里问讯,见到我和皇帝居然不下跪,只是站在那里汇报了军情,便擅自退回去了。他担任殿前都虞侯的职务不是一天两天了,向皇上汇报最近的军情也是做得非常熟练的事,难道他就不知道见到皇帝应该下跪吗?”
范质、王溥想不到赵匡义已经大胆到这个地步,又见符太后怒气冲冲的样子,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现在赵匡胤手握重兵,是朝中最有势力的一支,他的弟弟之所以这么跋扈,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可是谁又敢和赵匡胤叫板呢?
符太后见两人都不回话,便哀叹一声道:“先帝英年早逝,将国家交给了一个七岁的孩子。主少国疑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对于这种状况的出现,我也早就有所预料,但是我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原本指望您二位本朝元老重臣可以辅佐我儿,现在看来,我们孤儿寡母命运堪忧啊!先帝若是在天有灵,不知道会不会觉得难过!”说着还掉下泪来。
王溥听符太后说出这样的话来,想起柴荣跃马杀敌的英姿以及对自己的恩宠,不由得也非常伤感,便对符太后说:“太后心,老臣一定会让赵匡义收敛,誓保大周河山安稳。”
符太后见王溥出言相劝,也及时收住了眼泪,对两位老臣一番语重心长的托付之后便遣退了二人。
在第二天的朝堂之上,王溥果然站出来朗声说:“现在皇帝年幼,有些人便开始放肆起来,如果这样下去便要没有了王法。不仅辜负了先帝的期许,也将会被众人唾弃。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收敛自己的行为。”说着,还意味深长地看了赵匡义一眼。
年少气盛的赵匡义一看王溥看自己的眼色,便知道这话是冲着他来的,也不顾忌什么便大声说:“宰相这话有些过分了,大家都是一样尽忠,又何必对同侪如此冷嘲热讽!”
王溥本来脾性暴躁耿直,闻言大怒,对赵匡义说:“敢问阁下在朝中建立过几许军功?又对朝纲有过什么贡献?如果你位列朝班凭的又是什么?如果不是你父亲赵弘殷和你的兄长赵匡胤,你有什么资格站在这里,让你敢对陛下大不敬?”
王溥的一番质问吓得赵匡义节节后退,赵匡胤忙上前劝慰:“宰相息怒,是我管教无方。退朝之后一定好好责罚他!”
王溥气愤地看了他一眼,说:“赵将军辅国尽忠,大家有目共睹。老臣只是不想看到你纵容幼弟,将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赵匡胤闻言,不敢与他争辩,忙唯唯诺诺地退朝而去。
经此一事之后,符太后大喜。而赵匡胤却将赵匡义唤进书房,一顿训斥。
赵匡义不服气地说:“王溥这个老东西,我只不过是因为他年纪大了让着他而已,没想到他却得寸进尺,居然在朝堂之上与我为难。兄长你也不帮着我,让他占了上风!难道你也怕他不成?”
赵匡胤摇摇头说:“你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现在朝中众人本来就对我有所忌惮,你还要处处招摇,这样只会惹来别人更多的猜忌。”
赵匡义不以为然地说:“现在大周的河山有一半是握在你的手中,就算是符太后和皇帝也要求着你才行,他们谁敢对你不服?”
赵匡胤无奈地看看赵普,赵普笑着说:“将军你说得对,大周河山确实靠赵将军保护,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小心谨慎,才不会招来飞语。要知道现在主少国疑,大家都在盘算着谁会执掌大权,如果在这个时候太过招摇,那就是祸非福了。”
赵普的一席话让赵匡义开始沉思,他知道赵匡胤一向重视赵普的话,而且因为自己的跋扈给大哥惹来了麻烦也非常不安,细想赵普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
赵匡胤点点头,说:“对,越是得势的时候,越会有人盯着你,所以我们只能越小心。”
赵普又说:“不过,现在赵将军大权在握,我们也是时候制造一些机遇了。”
赵匡胤问:“你有什么计策?”
赵普说:“当前大家虽然都故作平静,其实心里都在盘算着大周的江山将要飘摇到何方去。一切正在朝将军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虽然您掌握着军权,可是一旦有所行动,难免会有人非议。像范质、王溥等人便会首当其冲。”
禁军统领慕容延钊说:“现在将军执掌大权,范质、王溥对将军不满是肯定的,难道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顺应将军吗?”
赵普说:“范质、王溥身为托孤重臣,要想他们顺应很不容易。不过我们现在首要争取的是让民心顺应,让大家都觉得将军是众望所归,天命所托!”
赵匡胤说:“当年世宗所看到的那块‘点检做天子’的铜牌,很多人并不知晓。现在要让民心向我,也是一件难事。”
赵普说:“我有一位朋友,是位高僧,住在京郊一所寺庙中,深受大家的爱戴,我想他应该能够帮助我们。”
赵匡胤忙牵着赵普的袖子感激地说:“一切就靠先生设计安排了!”
不久之后,在大梁城中忽然开始流传一个两日相争的故事。说的是城郊高僧看到有两个太阳,一黑一白,在天空中搏斗,起初是白日金光万丈将黑日压制住,但黑日又反扑白日将其金光压灭,翻腾跳跃,久久不能息。最后黑光摩荡之间,白日坠入山谷,而黑日在天空之中悬挂了许久,直到天色变暗。白日便是印证在周世宗柴荣身上,黑日势必要印证在朝中一位重臣身上。
谣传被说得越来越离谱,人人都在猜测这黑日要印证在谁的身上,枢密使魏仁浦对范质说:“现在朝中人心动荡,民间更是谣言四起,人人都在说赵匡胤便是黑日,即将得天下。宰相应该早作打算啊!”
范质无奈地说:“如果这是天命所归,怎么是你我之辈可以阻拦的呢?”
随着舆论愈传愈玄,赵匡胤成为谣言的主角,对于这个结果,赵匡胤、赵普只是微微一笑。只有深受教诲的赵匡义忍不住对二人竖起大拇指,钦佩之意溢于言表。
两日之争的谣传是赵匡胤有所谋划之前的舆论铺垫,经过这一舆论宣传之后,原本拥有重兵被大家猜忌不断的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为天命所归,朝臣和民间舆论都开始朝他倾斜。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如此众多的支持,这一策略的成功之处可见一斑。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