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谋说天下·谋明4、悲喜交集,滁州亲收三义子

4、悲喜交集,滁州亲收三义子

        朱元璋刚攻下滁州不久,正忙于整理军纪和各方事务,忙得不可开交。这一日,朱元璋稍稍有了空闲,突然想起自己的家人,想到如果父母和兄弟姐妹们能活到今日该多好,一时思绪万千,心情悲伤。

        突然听到有士兵来报,说是城门口有一个汉子,说他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贞。朱元璋还以为是自己刚才念及家人,尚在梦中,定睛一看,果然门口立着一位兵士,让他再报一遍,果然是有个叫李贞的盱眙人,要见自己。

        朱元璋也顾不得那人是真是假,策马即奔向城门。

        到了城门口,见官兵围着两个人,一大一小。朱元璋走进一看,那人果然是姐夫,只是几年不见,他显得非常疲惫,苍老不少,身旁的孩子衣衫褴褛,瘦骨伶仃。朱元璋失声道:“姐夫,姐夫,真的是你吗?姐姐她怎样?……”

        李贞和孩子眼中溢满泪水,不待大人回应,那孩子说道:“我母亲她,她活活饿死了。”朱元璋心中更为悲痛,同时注意到李贞身边这个叫保儿的孩子。他悲伤的眼神中不是少年应有的无虑,而是充满了镇定和痛苦,虽然才十几岁,却是少年老成,身材瘦弱,骨骼却发育得很好,愈加显得浑身都是骨头。注视他的眼神,朱元璋倍觉亲切,那是一种亲情的融合。他想起自己的姐姐,想起这个孩子正和当年失去双亲的自己同龄,而那孩子镇定的眼神分明有自己的影子。

        安顿好姐夫和外甥保儿,往事如潮水般涌进朱元璋的脑海,无法平息。

        过了几日,又有人来投奔,说是朱元璋的侄子。守城的官兵半信半疑,不敢耽误,即刻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也还真有些疑虑,怕有人听说自己收留了姐夫外甥,冒名前来,但他又心存侥幸,期待真的是自己的亲侄子。当年朱元璋出家时,只和二哥道别,大哥已死,大嫂带着侄子离开朱家另嫁他人。此时,朱元璋心中正激动地猜测此番是二哥娶妻生子了,还是大哥的孩子来了。

        朱元璋怀着复杂而激动的心情再次来到城门口,满怀期待。

        他看到一个妇人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那妇人低垂着头,孩子倒无惊惧恐慌。朱元璋正思量着如何判断,那妇人开口说话,一听口音原来是离家多年的大嫂,朱元璋心中又是一阵酸楚。他知道大嫂当时那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否则只能连侄子也饿死。

        大嫂说,听人说重八今日在滁州做了大将军,威风得很,乡下都传得神乎其神。她虽另嫁但从未忘记在朱家的时光,这个孩子跟着她不会有什么前程,请叔叔收留他,栽培他。

        朱元璋也没什么好说的,自己的亲侄子岂有不收之理,再说大哥早逝,抚养侄子也是应该的。他当即应允下来,朱元璋的侄子狗儿就留了下来,而朱元璋的嫂嫂执意离开,再三拜托朱元璋照顾狗儿后就离开了,也不愿留下地址。

        狗儿到来的第二天,朱元璋喊来保儿,还有他在定远收留的一个孤儿沐英。那沐英孤苦可怜,但聪明伶俐,朱元璋就带在了身边。

        朱元璋先对狗儿说:“按理你是保儿的哥哥,今后你们在一起要像亲兄弟一样,还有沐英,你们两人不可欺负他。”朱元璋拉起狗儿和保儿的手,以父亲的口吻说道:“你们是我的至亲,如今到了我跟前,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然后拉着那两个孩子走到沐英跟前,说:“沐英,我在定远遇到你,就决定把你抚养成人。今后,你们三个都是我的孩子,做我的义子,好不好?”

        三个十几岁的少年都经历了苦难和失亲之痛,如今有朱元璋做义父,都很欣喜。朱元璋为保儿取名李文忠,为狗儿取名朱文正,沐英就做周舍,也称为沐舍。

        自此,朱元璋对这三个孩子严格要求,并为他们请了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做人的道理,平时也让三个孩子读些兵书,练习武功,准备把他们培养成文武双全的有用之才。经过朱元璋的悉心培育,用心教导,这三个义子茁壮成长。

        眼看朱文正、李文忠、沐英已经长成十八九岁的青年,饱读兵书,生活在军营中,个个都有着将帅之气,论起带兵打仗来个个生龙活虎,计谋不断,勇猛有加。朱元璋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知道,如果用好这些义子,他的事业则多了三个帮手,但也有相反的可能,他们年轻,未经世事,难免仗势放旷。因此,朱元璋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三个义子要求严格,从不放纵他们,但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情感上约束教育他们。朱元璋最常讲的就是,要铭记失去亲人的痛苦,珍惜今天的机会,把目光放远,不怕吃苦。他常常告诉三个义子,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小成就,靠的是大家的力量,以此讲做人处事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忠义意识。

        这三个义子对朱元璋是既爱又怕,因为义父对他们犯错从不姑息,哪怕是一点小错也严加惩罚,而他们表现好的地方也不多加赞扬。这三个青年在私人情感方面对朱元璋是又爱又怕,而从一个兵士的角度,他们对朱元璋是绝对的敬服,在几年朝夕相处的生活中,他们目睹了义父做人做事的风格,他们心悦诚服。

        在李文忠十九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委他以大任,让他以舍人身份统帅亲军。虽然李文忠知道这是义父在找机会锻炼自己,但心中还是有些担忧,担心自己太年轻,军队中的兵士多比他年长。朱元璋生气地说:“征战无儿戏,你若对自己无信心,别人更不可能信服你。战争就是要冒着必死的决心才可打赢,统帅则要以身作则,事事为先。你是我的义子,就要拿出义子的威严,你不能也不可能靠着义子的名义生活,你得靠自己的本领征服兵士。这一次你只能成功,万不可失败,否则你再也难以做将领!”说完后,朱元璋转身即走。李文忠听此,自觉理亏,调整了心态。李文忠援池州,顺利地破了元军,他的骁勇有为在军队中令人称赞叹服。此后,李文忠带兵打仗,屡立战功,成为东定浙、南入闽、北征大漠的名将。

        和李文忠相比,朱文正不是一个乖孩子,或许仗着自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他平日的行为完全是公子哥的派头,花天酒地。他身边的人,包括李文忠和沐英也不便向朱元璋汇报,再说他除了行为不检点,爱喝酒,也未惹出别的祸端,周围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傻瓜,他凭着敏锐的观察力,觉得朱文正背着他做了些不好的事情,因为每次讲到不要贪图美色、不可贪杯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朱文正神色总有些异常,这一点点异常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他并未明说,也未指责朱文正。

        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他知道这个侄子身上有他的影子,那就是不服输的叛逆精神。对这种叛逆的青年,说服是没有用的,只有委以重任,等真正的问题出现,用事实告诉他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让他认识到做一个将帅不可意气用事,不可放荡自己的行为。

        朱元璋先派朱文正驻守洪都,驻守洪都的朱文正不屑于守卫城池,依然留恋烟花场所,整日饮酒作乐,疏于管理守卫之事。朱元璋并不知道朱文正如此玩忽职守,只是感觉到朱文正并不满意,也不乐意做一个城管。

        时机终于来了,朱元璋左右权衡很久,决定派朱文正率兵对抗陈友谅。朱文正一下子从醉酒的日子中清醒过来,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已临城下,义父派他这样一个毫无征战经验的小将领兵对付,而且他手中不过几万人马,他不得不冷静思考对策。朱元璋已经下令“誓死保卫洪都,全力对付陈友谅”,这一战是你死我活,也是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搏斗。但正是在劣势中,朱文正的斗志才愈加顽强。他用顽强的意志和他的将领气魄调兵遣将,抵抗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战胜了强大的敌人陈友谅。这一战让朱文正一鸣惊人,连许多身经百战的大将都不得不叹服。

        相对于李文忠和朱文正,沐英更懂事些。他和朱元璋非亲非故,却被朱元璋带在身边,收为义子,他倍加珍惜这种机遇。在战乱、兵营、征战中成长的沐英,最敬服朱元璋,也最听话。沐英十八岁的时候,被授为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重任。对这样中规中矩的义子,朱元璋也是按部就班发展他的潜力。沐英早年虽无惊人之举,却在后来进攻云南、守卫云南、发展云南中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朱元璋是忠贞敬仰如一。

        在当时的军队中,收养义子是一种风气。将领们想要培养自己的心腹或者忠心的干将,喜欢收养优秀勇猛的青年,通过一个“义”把关系拉近。顶着“义”字,义子们势必以忠义之心相敬,打仗的时候多舍身拼命,紧要关头充当先锋。而且,可以通过义子体察士兵将士的动态。在此后的岁月中,朱元璋又收了二十多个义子。这最初的三个,有两个是有血缘关系,对这三个义子的任用和培养,朱元璋是因材施用,他们在朱元璋的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立下不朽功劳。但朱元璋也绝不庇护义子,所以后来亲除朱文正。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