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1905年执导的电影第一部分:险象环生的“广州第一大案”建国十周年庆典的18部国产献礼片

第一部分:险象环生的“广州第一大案”建国十周年庆典的18部国产献礼片

        1958年11月1日至7日,国家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各电影制片厂厂长会议,贯彻落实中央下达的专项任务,安排、制定了拍摄十周年大庆献礼片的具体计划。文化部部长周扬在会上对献礼片提出了“三好”(即“内容好、风格好、声光好”)的严格要求。

        1959年1月,文化部电影局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指出“大跃进”中存在着缺乏科学精神、发展比例失调、影片粗制滥造、管理制度混乱等问题。周恩来总理也在会上指出:“我们要的是‘纪录性艺术片’,而不是‘艺术性纪录片’”。

        同年2月,中宣部召开宣传工作会议,批评“大跃进”中文艺工作存在的过热、浮夸和偏向等问题。文化部党组的检查指出,电影方面存在影片宣传“浮夸风”、电影事业发展中头脑发热等缺点。3月27日,文化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各地电影制片厂的建设方针的请示报告》,建议采取坚决措施,制止各地新建故事片厂。4月2日至5日,根据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精神纠正“高指标”、“共产风”等错误。4月23日,周总理在医院接见陈荒煤、张瑞芳、郑君里等电影界人士,在谈话中指出:“国庆献礼片不要贪多,要注意在人力、物力上留有余地,注意劳逸结合。”同时,他还提醒创作人员要“加强业余学习,提高艺术素质。”此外,周总理还特别强调:“只要年底以前生产的好片子,都应该算是献礼片。”5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部分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表了《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的讲话。7月11日至28日,文化部召开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重点讨论献礼片生产以及如何提高影片质量和加强艺术领导等问题。夏衍在讲话中提出要突破老一套“革命经”、“战争道”,思想要解放,题材要宽广,有意识地增加新品种。陈荒煤批判了“强调政治忽视艺术”等“左”的错误,呼吁要“出大师”、“出流派”。7月19日,文化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提高艺术质量的报告》,指出1958年的艺术生产中,违反艺术创作规律,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等现象十分严重,并提出了将艺术片年产量降到70部左右,鼓励题材、风格、样式多样化等多项改进措施。面对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拍摄的“艺术性纪录片”的“冒进”和“过多”、“过剩”,周恩来总理和党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早就公开指出:“我们至少要拍出7部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彩色故事影片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大庆隆重献礼。”

        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不负众望,以自己的出众才华和对党和人民的无限深情,通过深入生活的扎实底蕴,在建国十周年来临之际,相继拍摄出来许多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好影片。1959年,共生产故事影片(含戏曲片)82部,虽然产量比上一年有较大下降,但整体艺术质量却明显上升。通过政审,电影局领导和权威人士普遍认为,达到一定艺术创作水准的大约有30余部,占全年总产量的1/3以上,其中彩色片的生产占45%,无论是数量,还是在总产量中的比重,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经过文化部精挑细选,首次大规模推出了18部优秀国产佳作。同时,当年的9月25日至10月24日,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影片展览活动,共展出影片35部,其中故事影片17部,有《风从东方来》、《钢铁世家》、《换了人间》、《绿洲凯歌》、《战火中的青春》、《沙漠追匪记》、《今天我休息》、《金玉姬》、《飞越天险》、《江山多娇》、《烈火真金》、《试航》、、《矿灯》、《黄浦江的故事》、《地下航线》、《前哨》等优秀作品担纲“挂帅”,另外尚有新闻纪录片7部,科教片6部,美术片4部。

        另外确定18部的献礼片,从当年的金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其显著而突出的特点:一是影片均为进口“伊斯曼”彩色胶片拍摄完成;二是各厂指标分配比例恰当,题材多样化,形式艺术化;三是在摄影、录音和洗印等高难度的技术方面均有重大攻关和突破;四是这些影片均由当红影星和新中国重点培养的青年新秀领衔主演,阵容强大。

        这18部归类到“献礼片”行列的故事片是:上影厂(6部)《林则徐》、《聂耳》、《春满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老兵新传》(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影片)、《宝莲灯》(舞台艺术片);北影厂(4部)《青春之歌》、《风暴》、、《水上春秋》;长影厂(4部)《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笑逐颜开》;八一厂(4部)《海鹰》、《万水千山》、《回民支队》、《战上海》。

        综观以上18部国产献礼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影片无论是题材筛选,还是演职员阵容,无论是创作方向,还是艺术价值,均代表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成就,其中大多数影片已经成为不朽的中国经典名片。但由于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出来的艺术品,一些影片的选材尽管在突出和强调多样化方面精挑细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这些银幕胶片渐渐失去了原来应有的光泽。比如《万紫千红总是春》一片,因为把其政治背景尽可能地推到后台,而着重描写几个家庭和妇女生活的关联,而在众多泛滥成灾的“大跃进”片中脱颖而出,把本来定下的同样是彩色片的《钢铁世家》给替换下来,当时围绕着究竟是上《万紫千红总是春》还是轻喜剧风格的《今天我休息》而在上影厂领导班子中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因为同样是以“大跃进”为背景但在全片几乎是看不到这种浓烈的政治运动的氛围,而且是以喜剧色彩的笑料和爱情的主线来贯穿全片,来热情赞扬好人好事的社会新风尚,雅俗共赏的通俗化套路,更能贴近普通老百姓对传统电影形式和情节发展的欣赏习惯,而由于后来明文指出要求上报的“献礼片”必须是彩色片,这样,《万紫千红总是春》就占了一个大便宜,这样的例子同样也发生在长影厂拍摄颇受圈内人器重和一致看好的《战火中的青春》的身上,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题材故事都比之逊色的《笑逐颜开》鉴于抢选一步的彩色胶片,意外入选献礼片的行列。

        至于被称为中国电影农村题材的扛鼎之作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献礼片中的独占鳌头,也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当时在1958年“大跃进”风头正猛的时候,苏里导演看中了山西著名作家马烽写的这个本子,几番游说推荐厂里能够开拍,但考虑到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农村题材,厂领导并不看好,只是被苏里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再加上他执导的《平原游击队》名声在外,确实给厂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同年他已经完成的在审看后也反响不俗,于是便勉强同意,但当时彩色胶片的指标已经用完,苏里自从执导影片以来,还从来没有导演一部彩色片,所以,他想方设法又一心想拍摄个带“色”的来,最后只好用已经完成的其他彩色片的剩余胶片来完成,但全部样片洗印出来送审后,得到电影局领导的一致叫好,但由于“伊斯曼”和“阿克法”两种不同的彩色胶片,完成后的样片偏色厉害,色差严重,直接影响质量,电影局明确指示,此片可做国庆十周年献礼片的备选节目,为了保质保量,影片有过半镜头需要进行重新补拍,厂里破例申请购买进口胶片,以影片完成中的两种胶片镜头为多者为主,又重新赶回山西汾阳外景地,进行了二度拍摄。

        另一部闻名遐迩的中国经典名片《五朵金花》之所以能够顺利问世,则是夏衍的一大功劳,当时在几经反复确定18部献礼片时,夏公就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总是一种题材,要合理搭配,要‘百花齐放’嘛,我看可以搞一个轻松活泼的喜剧片,来反映新中国建设的新成就,这样不是很好吗?”云南颇有才华的赵季康、王公浦夫妇的“神来之作”就在很短的时间里脱颖而出,起先这个文学剧本的原名叫做《13朵金花》,因要表现的人物太多,不可能每一朵“金花”都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感觉,所以,夏公又为此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好建议,重新集中人物,调整情节,更名为好记且更为精彩的《五朵金花》,由于这部影片为最后确定,故此在当年底才拍摄完成,并于次年的春节过后才公开放映。此外,八一厂的《海鹰》由于是善于用情的严寄洲执导,他拍摄出来剧中俊男靓女的王心刚与王晓棠吉普车飞驰、海边拥抱抒情等一些场景的恋爱戏,都被认为有损我军指战员的正面形象而遭遇剪刀,而《战上海》中的许多战斗场面,也被荒唐地认为是宣传了“战争残酷论”被迫删减。

        总之,这样一大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及“明星效应”于一体的新片集中展映,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主题、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多彩的各类题材,真正以电影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普及艺术形式,达到了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些主流影片在全国广大观众当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并引发出强烈的共鸣。短暂的24天里,观众高达1.2亿人次,随之,这些影片拆散分开,陆续到各中小城镇和工矿、农村、部队等广大区域中放映,观众量更是猛增,综观1959年全年,全国观众人次突破40亿,比狂热“大跃进”运动的头一年所“浮夸”的30亿人次,还要“货真价实”地增长了1/3。

        1959年11月2日,文化部、中国影联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庆贺“新片展览月”的成功。周恩来总理激动地在会上发表讲话,称赞说:“在文艺方面,戏剧、电影可以说是开得最茂盛的两朵花,这是两朵兄妹之花”,“十年来,电影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电影的风格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电影已经开始创造了一种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风格”。建国十周年大庆,特别是中国影坛上真正的“百花齐放”,被史学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而被载入史册。

        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献礼片”,还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堂而皇之地阔步走进了国际电影市场,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和各国观众的喜爱。《五朵金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18部献礼片的最后压轴之作,于1960年的春天,在全国隆重放映,并于同年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担任主演的杨丽坤荣获了“最佳女演员”的“银鹰奖”,王家乙同获“最佳导演”的“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此大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石联星主演《赵一曼》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为自由而斗争奖”的“最佳女演员奖”、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青年演员王晓棠和达奇主演的《边寨烽火》荣获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之后,杨丽坤在世界影坛上获得的第三个“国际影后”级的殊荣。同时,《五朵金花》自1959年起,先后输往4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隆重公映,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记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