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1997香港回归纪录片第十四章 女人总归是女人

第十四章 女人总归是女人

        撒切尔夫人吃过饭后刚刚找身边的美发师做过头发,满头的卷发器尚未取下来,就急不可待地来听大家的意见。这是她一贯的作风,她尽量把自己往生活化、平民化、民主化方面拉,让自己更像一个女人。因为曾有一个政治学家说撒切尔夫人是英国政坛上最不女人的人。她对这句话耿耿于怀。尽管她说:在政治方面,如果你想夸夸其谈,请教男人去;如果你想有所作为,请教女人去。但她仍不得稍微把不像女人的地方修饰得更像女人。

        她边往下取卷发器边说:我们应该把谈判的注意力吸引到香港的未来繁荣问题和香港的民意问题这两个方面,在这两点上做足文章……

        这是两发份量很重的炮弹。

        会客厅里,大家为首相发现的这两发重磅炸弹而亢奋和激动。人们纷纷表示赞同。准备会议直到深夜才宣告结束。

        通过准备,撒切尔夫人心里有了底气。直到躺在龙床上时她还在认真地思考着,思考着……

        清晨,撒切尔夫人是在钓鱼台国宾馆前的花圃丛中度过的。这里颇像她的伦敦西区弗勒德大街自己的私人花园。在她的房子后面,有一处空地,撒切尔夫人就将原来旧宅园里的花木移植到新居,她和丹尼斯、儿子马克、女儿卡罗尔一起动手,利用自己的休息日,用了多半年的时间才把私人花园建成。

        她喜欢花草,喜欢树木。在沾着露水的清晨,在枝影扶疏的林木中徜徉,在鸟语花香中呼吸,要比室内枯坐强一万倍。撒切尔夫人深知大自然的妙处,因此,哪怕清晨起来仅有一刻钟的闲暇,她也要走出户外。

        她今天起得绝早。

        因为今天要和大名鼎鼎的邓小平会谈。

        撒切尔夫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即使每天只能睡眠四个小时,她仍能腰杆直直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

        当她从起居室出来时,丹尼斯虽然也起了床,但他为了表示自己的独立精神,并不和她并肩走出楼房。他要在晚些时候才召见那些中国花卉。通常这个时候他要打开电视,主要是寻找体育新闻,如果没有他喜欢的球类项目,他就看经济动态和股市行情。然后他才神态安详地步入他的丹尼斯丛林。

        他常说,他和玛格丽特是生活在一条河流里的两条鱼,两条迥然不同的鱼,就像一条红鲣鱼和一条青鱼那样,它们的兴奋点和理想点并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互相爱慕。他丹尼斯是个成功的商人。就像玛格丽特是个成功的政治家那样。所以,他是独立的。他的独立精神至少笼罩了玛格丽特,他丹尼斯不愿干的事,玛格丽特从不勉强。

        这个时候撒切尔夫人已经梳洗完毕,她身穿宝石蓝的连衣裙,上面还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猩红,脖上戴着白色的珍珠项链,领口缀有一颗圆形宝石饰物,脚穿名贵的法国黑色皮鞋,显得仪态万方,雍容华贵。

        女人总归是女人。

        但英国的女人似乎比别的国家的女人更扬眉吐气。在英国,当下的国君和首相都是女的。虽然英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立宪君主制国家,女王统而不治,但她毕竟是一国之君,对于那些同样不问政事的芸芸众生来说,君主制的印痕深刻在他们的内心里,他们更在乎国王而不在乎首相,就像人们更喜欢一把年代久远的老式椅子,而不喜欢式样新颖但不结实耐用的沙发那样。由于执政党政府是管理国家的,它的政策和法令有时会失误失策或不得当,就会引起人们的不满,而国君则如梦那样温柔而遥远,相反会引起人们的顾怜和同情。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得罪人的是首相,落好的是女王。

        撒切尔夫人现在所统领的英国已今非昔比。英国正在下落。现在的女王是伊丽莎白二世而不是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全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有准确的数据证明,英国已无可挽回地沦为二流国家。从19世纪末,英国便遂步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187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25,美国为23,德国13。而到1900年,美国所占比例已上升到31,德国也增加到,而英国则下降到185。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已让位于美国。

        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尽管它在两次战争中都是战胜国之一,但仍遭受到相当严重的损失。仅在两次战争中死于战场的本国官兵就达100万人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巨大的军费开支,英国的国债从1939年的72亿多英镑,增加到1945年的237亿多英镑。

        这是命定的劫数。

        但这还没算完。

        更使英国元气大伤的是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国家和附属国的觉醒,这些国家纷纷宣布独立并接二连三取得了成功。过去有这些殖民国家和附属国喂养着大不列颠,现在一旦脱离,英国就更显得弱不禁风。

        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的经济地位更加下降。现在,它的国民总产值已落后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从而下降到西方世界的第六位。这个曾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无论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已不可挽救地沦落为二流强国。

        西方学者对英国这种衰落趋势喻之为英国病。它表现在英国经济上一直徘徊不前,停停走走。失去了殖民动力之后,它已经一筹莫展。比如1980年,如按当年价格计算,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251.9亿英镑,为1950年129.7亿英镑的17.4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0.0。倘若按1975年的固定价格计算,1980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132.5亿英镑,为1950年2.1倍,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5。战后英国经济增长率不仅低,还呈下降趋势。国内生产总值每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0年代约2.8,60年代2.8,70年代初下降到1.8义,而70年代后期仅为0.9。

        一个叫尼古拉斯韩德逊的英国人这样哀叹自己的国家:时至今日,我国不但再也算不上是个世界强,甚至连个欧洲强国也算不上。英国的人均收入已低于法国,这在三百多年来还是头一次。在经济上,我国现在已很难与德国或法国并驾齐驱了。我们还亳不脸红地自称是欧洲一个不太兴旺的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前景是令人悲观的。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不了本世纪末,我们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就会被意大利和西班牙超过……1954年时,法国的国民总产值比我们低22,德国比我们低9%,到1977年,法国的国民生产值已比我们高34,德国比我们高而撒切尔夫人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出任英国首相的。三年前,当撒切尔夫人战胜竞选对手,在唐宁街宣誓就职时,她就表示要挽大厦于将倾,她将努力改变英国的颓势。而香港则是她手中使英国起死回生的一张王牌,因此,她决不能白白将它放弃。

        香港是不能放弃的,决不能放弃!就在去人民大会堂的路上,撒切尔夫人还在为自己鼓劲。车上,新闻秘书英厄姆打开收音机收听英国广播。一阵哧哧啦啦的电波声响过之后,里边飘出熟悉的英国国歌:

        上帝超度我们仁慈的女王,上帝赐福和保佑我们的女王,女王万岁!捍卫我们的自由,把统一垂惠给我们,使我们免受暴虐苛政。上帝保佑我们的女王……

        撒切尔夫人听着听着,眼睛湿润了。然而中国却没有女王。

        但撒切尔夫人却见到了中国最老的女政治家邓颖超。邓颖超在服务员的搀扶下。见了撒切尔夫人,算是拉开了今天谈判的序幕。作为周恩来的夫人和老资格的革命家,邓颖超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邓大姐。邓小平也称邓颖超邓大姐,但这内中的含意却更加深郁。谁都知道,当年周恩来、邓小平旅居法国时就已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比邓小平年长又比他更有经验的周恩来一直庇护着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和枇林批孔运动时,周恩来都保护过邓小平。这既是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立场去考虑,也不否认有患难之交的情谊。邓小平很早时候就称周为大哥。所以,他叫邓颖超大姐时,更充满感情。

        邓颖超几年前曾在北京会见过撒切尔夫人。当时撒切尔夫人还不是首相。她是作为保守党领袖的身份来中国访问的。

        保守党在英国是个大党。它是国会平民院中的托利派发展而来的。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议会制度的国家,早在13世纪就开始出现了国会的雏形。不过直到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国家政权才从封建王朝手中逐渐过渡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平民院。平民院的议员们由于阶级利益不同,在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辩论中,逐渐形成了观点不同的派别。所谓托利派,就是指代表土地和宗教贵族利益的一些议员。而辉格派,就是指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批议员。托利和辉格两个词,本是英格兰人骂人的话,托利的意思是爱尔兰歹徒,辉格意即苏格兰强盗,原来两派在议会争吵时,经常用这两句话对骂,时间长了,竟成为自己派别的代名词。后来,具有幽默诙谐风格的两派议员都很乐意接受这两句粗话命名的名称,托利派和辉格派就这样延续下来。

        英国现代政党组织,是随着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实施而逐步建立的。之前,英国的议会民主范围非常狭窄,比如1830年,全国成年人大约为1000万,由于种种限制,有选举权的公民只有50万人。下院议员有656名。这就是说,平均每762名有选举权的公民就能选出一名议员,那些富有的绅士无需费力,仅凭个人影响和贿赂就会轻易当上议员。但是,1832年之后,随着议会改革,有选举权的公民数量陡增,加之贿赂选票的行径也遭到取,局面就不那么容易控制,于是议会两派便开始在各选区内建立党组织,为大选服务。托利派率先成立了保守党,不久,辉格派也成立了自由党。19世纪60年代,这两大政党都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央机构。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政府实际就是由这两个党轮流坐庄。

        保守党意即保守势力的党。二战后,保守党除了继续代表庄园主和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外,在中产阶级、高级职员和技术工人中也颇有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部分时间由自由党执政,保守党执政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但是自从工党成立后,保守党反而脱颖而出,在大选中屡屡获胜。工党于1900年2月建立,初时叫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叫工党。与保党和自由党不同的是,它是在议会之外由工会、合作社组织以及几个社会主义团体联合组成的。工党的党员成份显然主要是工人,它们原来支持自由党,工党一成立,自由党的力量得到严重削弱,二战之后,它就沦落为第三大党的地位,以后就是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了。工党于1924年首次执政。工党现有党员700多万人。据说它的纲领也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但它所搞的主义,不过是对某些国营企业实行国有化、增加社会福利、对高收入者多收税等社会改良主义。最近十多年来,英国遭受两次经济危机的严重袭击,长期的经济衰退,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工党内部分歧加深,严重的派系斗争,使它们在与保守党的竞选中遭到惨败。

        1978年10月13日,这一天正好是撒切尔夫人的53岁生日,她在保守党的年会上发表了抨击工党的著名演说——

        我们许多人对工党以前的情况记忆犹新。过去,工党至少还是一个有理想的党。你无需同意工党的主张而理解其吸引力,并尊重其对弱者的关切。领导工党运动的人中有人误入了歧途。社会主义已不再受人欢迎了。反对才智和差别,就是反对人才,反对自立,反对创造性,反对天才,就是反对一切丰富多彩的东西。遏制成功的,就是惩罚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自这次演说不久,撒切尔夫人就入主了唐宁街10号,当上了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首相。

        现在,这位女首相为比老她许多的周恩来夫人献上了一束鲜花。撒切尔夫人出生于1925年10月13日。那时,邓颖超已经参加了革命。从年龄上计算,邓颖超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她的长辈。而撒切尔夫人是很讲究礼仪的。她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那是完全按照维多利亚时代规范的童年教育,尊重长辈,恪守传统。她这样做既是习惯使然,也是发自内心。

        她们母女般交谈了一些生活琐私之后,又像母女般告别。撒切尔夫人从新疆大走出,向邓小平所在的福建大厅走去。人民大会堂静悄悄。虽然有迎宾的红地毯,虽然有人导引,撒切尔夫人仍然疑惑地停住了脚步。福建大厅就在前方,然而那里却大门紧闭,门外也无人相迎。

        撒切尔夫人纳闷地颦起了眉头。

        然而,就在这时,福建大厅的大门訇然洞开,只见一簇人拥着神采奕奕的邓小平从里边走出来,满面笑容地鼓掌表示欢迎。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此时,大厅里人头攒动,闪光灯闪个不停。记者们都争先恐后地抢占有利位置,将这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画面摄入镜头。

        撒切尔夫人从记者的热烈神情中感受到了邓小平的权威。她握着邓小平的手说道: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笑着回道:我也很高兴。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都下台了,欢迎您,撒切尔夫人。

        翻译把意思说给撒切尔夫人听,撒切尔夫人一愣。邓小平这种简洁和一点也没有装饰的语言让人不太适应。在英国内阁中,唯有撒切尔夫人的语言才具有一矢中的效果,她的犀利和刻薄常常使人如芒在背。但是,她今天却在万里之外的异国遇到了比她更直接了当的语言大师。一个让她剌耳的人。邓小平的话什么含意?

        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都下台了,这话什么意思?是说他的从政生涯很长?那当然。当年他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她还没出世,当年他在苏联留学时她才刚出生,而那时他已是职业革命家了。是说在她之前的几位首相是他的朋友?哪几位首相?是工党政府首相卡拉汉?还是保守党首相希思?他们有的是她的朋友,有的是她的敌人。但他们都下台了,这是不是说我也可能下台,因为英国首相的命运都不在自己手里,而在民众手里……撒切尔夫人的脑筋风车一样转动着,仍然没有想出所以然。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双双落坐,把那些动感很强的记者屏绝在门外。

        邓小平半靠在沙发上,面向撒切尔夫人,说话时身体稍向前倾。

        撒切尔夫人将黑色手袋放在沙发里,两手自然交叉在一起。她的神情有些拘谨和严肃。不过这是她的一贯神情。她从小就是这样。每每遇到大事情的时候,比如小时候进入家乡林肯郡的圣伍尔弗兰斯大教堂时,第一次走进牛津大学,第一次当选女议员时,她就会在脸上呈现出这样严肃的表情。但是,这样的表情很快就释然了。话题是先从饮食习惯谈起的。

        邓小平询问撒切尔夫人的衣食住行,问她习惯不习惯中国饭菜。撒切尔夫人也很关切地询问邓小平的身体情况。邓小平当年已经78岁,几天前还在外地陪同外宾参观,现在又风尘仆仆赶回来参加会谈。

        撒切尔夫人精力充沛是出了名的。她可以每天工作18个小时,可以每天仅仅睡四个小时的觉就又精力充沛地出现在办公室里。《泰晤士报》的记者布赖恩康内尔就她是如何胜任紧张的首相工作的为题采访过她。她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感到工作得心应手,在体力方面一点也不感到紧张,虽然我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但我喜欢这种生活。我精力非常充沛,有生以来我的精力第一次得到了充分利用……她的女儿卡罗尔也这样说她:令人惊叹的是,母亲在担任了12年的保守党领袖和8年的政府首脑之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随着岁月的流逝她越发显得青春焕发,而其他众多的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却因肩负国家重任,承受各种压力,神经高度紧张而每时每刻都在走向衰老。

        但撒切尔此时才56岁。她看到的邓小平脸色红润,头发仍很黑密,动作一点也不迟缓,根本看不出他已是快八十岁的老人。她很吃惊。

        听说您刚从外地回来?撒切尔夫人关切地问道。是呀,我刚陪同金日成主席去了四川。邓小平笑着回答。他的手下意识地弹了一下放在茶杯后的烟缸,身子回缩着,想从口袋里掏出香烟,但他突然意识到这是在会见外国客人,而且是一位女士,便打住。他问撒切尔夫人:您吃过川菜吗?撒切尔夫人摇摇头表示没吃过。

        邓小平说:我喜欢川菜。在我们中国,川菜和粤菜最有名。邓小平兴致勃勃地说着。真是人人都说家乡好,提起家乡格外亲,何况川菜确实名不传。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是对的,他问一侧陪坐的港督尤德是否喜欢川菜和粤菜。

        尤德忙说:都喜欢。但我对川菜更熟悉一些,因为我的外交生活正是从四川开始的。

        邓小平遇到了知音,他风趣地说:那么说,您也是四川人罗!中外客人们一起笑起来。

        撒切尔夫人虽然是职业政治家,但也是职业主妇。她身为人妻,身为人母,家务私同样做得很好。她尤其善长烹调,一有空闲,她就会做一些传统的英国名菜贡献给家庭。但她对中国菜并没有什么研究,因此,她几乎插不进话来。但撒切尔夫人还是找到了该说的话题,几年前,她访问过中国的苏州,她吃过苏州菜,她认为苏州菜很好吃。

        邓小平笑笑说:当然,以游客的身份来说,总是到哪里说哪里的菜好吃。

        撒切尔夫人说:这不是恭维话,我真的认为苏州菜很好吃。

        邓小平说:好,告诉钓鱼台国宾馆的同志,多给您做几顿真正的川菜和粤菜,您就会知道川菜和粤菜真的好吃罗……

        没等英国首相再谈品菜心得,邓小平就把话题引到了正题上。参加会谈的双方人员立时正襟危坐,摆出两军对垒的样子。撒切尔夫人一开始就抢占制高点,先把自己的三个条约有效论抛了出来。她的表情冷峻,口气强硬,一付不容商量的样子。会场上空气顿时紧张起来。

        撒切尔夫人说完之后是一小段暂时的狰场,双方都沉默着,会议室内静得很,只有速记本上笔尖滑过纸张的刷刷声迅即飘来又迅即飞去。

        邓小平说话了,他的语调沉稳有力: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第二个是1997年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后对香港采取的政策,也就是怎样管理香港;三是从现在起到1997年这15年中的安排,也就是双方如何合作为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创造条件。这三荞成了香港主权回归的完整意义。

        撒切尔夫人说:我知道香港对中国的作用。最近,我看了一个美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书,他说,对中国来说,香港是它经济发动机上的火花塞,是北京和平统一台湾战略的支点。中国政府当前急切地提出香港问题有很深远的意义……

        撒切尔夫人是在卖关子。她知道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这就是邓小平曾经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主张,而这现代化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重中之重。现在,中国的经济正在爬高,每走一步都会带来一步一层天的奇观。特别是中国的南方和沿海地区,它们以每年10的增长率登攀着经济高峰,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倘若在这个时候收回香港,香港就会给中国的经济以很大的推动。这是毫无疑问的,毋容置疑的。但撒切尔夫人的用意不在于此,她有别的用心。

        撒切尔夫人接着侃侃而谈:我认为,香港主权问题固然重要,我们表示理解,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加以解决。

        香港总督尤德也在敲着边鼓,但他说得委婉一些:首相的意思是,英中两国都需要一个繁荣的香港,它的繁荣与否至关重要。因为香港的繁荣,最受惠及的当然是我们两国。所以,我们说,香港的未来管理和它的持续繁荣才是主要的,而贵国所提出的香港主权问题……这个好说,我们可以讨论嘛。

        邓小平目光变得严峻起来,他随即接上话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说到这里,他巡视了一下众人,用左手微微敲击着桌子,强硬地说: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中国1997年将收回香港。这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要包括香港岛、九龙。

        撒切尔夫人两手一摊:如果中国单方面决定收回香港,干吗还要谈判呢?

        她的潜台词就是:你们中国说收回就收回了吗?香港现在仍在英国人手里,难道你们还能从我们手里夺走它不成?如果那样,英国将拭目以待……

        谁都知道撒切尔夫人暴怒起来犹如一头母狮子。在对阿根廷作战中,她不止一次在电视里显示她的好战性格。当英军第一次和岛上阿根廷守军遭遇并占领南乔治亚岛时,她竟在电视上挥舞双手鼓动全国人民说:欢呼吧!欢呼吧!她在苏格兰保守党年会发表演说时谈到马岛之战说:你遇上一场真正的危机,那真是太过瘾了。战争中,英军潜艇搜索住阿根廷的万吨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请示对它发动不发动进攻,撒切尔夫人毫不犹豫地亲自下令说:击沉它!结果,它被英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368名阿根廷官兵葬身海底。英军的一名高级将领这痒评价她:

        她意志坚强,善于审时度势,作出判断,一旦决定,就坚决执行。她是一位果断的领导人,军队就需要她这样的领导人……

        但对她的歇斯底里式战争狂热,一个叫乔治杨吉的苏格兰菸务部大臣说,看了她的演讲,他感到撒切尔夫人和英国民众的表现就像当年的希特勒的纽伦堡大集会。

        撒切尔夫人的好战性格可以说师承丘吉尔,虽然丘吉尔在二战是反法西斯英雄,虽然那时撒切尔夫人才是个小姑娘。她13岁那年,姐姐穆里尔有一个犹太朋友伊迪斯来到她们家,给她全家讲述了奥地利发生的纳粹故事,给玛格丽特以深深的震撼。她因此成了年纪最小的保守党人的支持者。她说:我还记得保守党和工党在重新武装英国这一问题上的区别。温斯顿丘吉尔警告我们战争正在迫近,英国必须重新武装自己。工党都投反对票,甚至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还反对征兵。不论30年代保守党政策有多少错误,在采取行动反对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保卫民主这一问题上,保守党走在了工党前面。

        丘吉尔是玛格丽特心目中的大英雄。她佩服他的临危不惊和大无畏的气概。他的战斗性格深深影响了小小的玛格丽特。更重要的是,丘吉尔还是个胜利者,他号召大家战斗,并旦取得了胜利。玛格丽特认为丘吉尔是个完美的赢家。撒切尔夫人熟悉丘吉尔的一切,包括他的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主义态度,而在这一点上,丘吉尔也是强硬和不容商量的,就像一头欧洲雄狮。

        所以,撒切尔夫人觉得应该采取强硬态度对待香港问题。再者,只有固守大英帝国的殖民原则,才能赢得内阁政府的信任和人们的普遍尊敬。当阿根廷的加尔铁里派出4000人的军队攻占了只有82名英军守卫的马岛后,撒切尔夫人临时动议,召开内阁会议。她在会上宣布:为了大英帝的利益,我代表执政党向议会提出:对阿根廷宣战!这时,一个奇迹发生了,全体议员,包括反对党和执政党全都站了起来,首相的提议竟然全票赞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没有过的事情。就是对法西斯德国宣战也没有这样全票通过过。撒切尔夫人由此看到了她想要的东西。因此,要坚守殖民立场,坚守,坚守,再坚守。邓小平针锋相对地回答撒切尔夫人的反问:我想撒切尔夫人更能知道谈判的必要性,所以你们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邓小平一针见血地说出了英国的尴尬。从1840年起,英国何时谋求过不诉诸武力的谈判?从两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都是倚仗着坚船利炮、逼迫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因为那时他们知道能打得赢中国。现在,英国衰落了。英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国力,它不可能重现昔日的辉煌。所以撒切尔夫人才想在谈判桌上取得它们想要的东西。

        邓小平继续提高声音说道:谈判是可以的。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承认中国的主权。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邓小平激动起来。中人民压抑太久的愤怒,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现在,终于由他作代表一吐为快。会议厅内的中国代表听了邓小平的讲话个个扬眉吐气。而撒切尔夫人一行则沉默不语。

        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连忙把话引过来,以免两国关系因会议失败而紧张。他说:英国来中国是期待寻找一个妥善解决香港问题的办法。我们相信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是最好的办法。

        邓小平冷冷地说:因此,中国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从大的方面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这意味着英国将彻底结束殖民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得到好评。

        撒切尔夫人说:倘若香港问题只注意主权问题,而不注意它的未来繁荣问题,就好比最近一些西方观察家所说的那样,倘若它脱离英国政府的管理,就会濒临毁灭。请问阁下不关心它的前途和命运吗?不关心它的繁荣与否吗?难道贵国政府仅仅需要它的空壳和主权的外表,而不注意它的内在品格吗?

        撒切尔夫人一口气问了许多,她的伶牙利齿起了作用。她觉得仍然应该把注意力吸引到香港的未来繁荣上,并由此大作文章。从表面看,香港的未来是个无法确定的东西,但实际上它是有所指向和有所循依的。众所周知,香港的繁荣是举世公认的。但它是怎样繁荣的呢?想必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知道它是因为有英国人管理的缘故。而中国政府却没有管理过香港。这样,既然中英双方都想让香港继续繁荣,那就必然保持现状,让英国人一如既往地继续管理香港。倘若主权问题无法绕过,英国人可以先避开不谈,只谈让英国人继续管理香港。

        果然,撒切尔夫人抛出了她早就想说的话。她说:如何保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一直是我们英国政府认真考虑的。从它的历史和未来考虑,香港脱离英国政府的管辖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邓小平回击道: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能否实行适合香港的政策。我可以这样给诸位说,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东西都要保持下去。这个思路我们已经考虑得相对成熟了,届时我们将向全世界公布。

        说到这里,邓小平的口气缓和了下来,他呼了一口水,继续说道:至于首相阁下所说英国政府继续管理香港问题,随着主权的回归,我可以明确说是不可能的。香港的繁荣和成功固然有英国人管理的功劳,但更主要的是香港的中国人的百年辛劳和奋斗,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香港。不信请问阁下,在你们英国本土的一些城市,有哪个城市比得过香港的经济发展速度?它们不也是英国人管理的吗?所以我说香港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仅仅是英国人管理的结果。

        撒切尔夫人说:不管怎么说,香港的繁荣是举世瞩目的,它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保持香港现有的政治地位和繁荣,是中国四化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倘若由没有成功经验的中国取代英国的管治,香港就会崩溃,就会危及中国的四化建设。

        邓小说问:您所说的没有成功经验的中国是什么意思?撒切尔夫人马上纠正:我是说中国没有管理过香港,你们没有管理资本主义城市的经验。

        她的潜台词是:你们说我们管理香港的成功是因为华人,可是你们自己呢?你们管理过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城市吗?

        邓小平说:那就由懂得管理资本主义体制的中国香港人管理好啦!

        一句话让撒切尔夫人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邓小平说:你们说香港如果不能保持继续繁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四化建设,这种估计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的根基在大陆。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么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撒切尔夫人摇头表示疑义。她说:如果中国政府宣布收回香港,香港就会发生波动和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这是我们英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邓小平说:至于说中国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认为这很正常。如果中英两国抱着相互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但是,如果贵国不合作,如果香港真会有灾难性的结果,那我们也不怕。我们会勇敢地面对这个灾又佳。

        撒切尔夫人看到了邓小平的强硬神情。这是她难以企及的。香港不是马岛,邓小平也不是加尔铁里。他是一个老政治家和老军事家。他当年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就是在75岁高龄时仍指挥过比马岛大许多倍的自卫反击战。她觉得无法和这样一个铁腕人物交手。但她仍不认输,她仍表示要坚持要求对香港的管辖。

        邓小平见会谈时间已超过半个多小时,便恢复了笑容。他笑着对英客人们说:我提个建议好吧,我想中英两国应该达成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祥过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撒切尔夫人默然走出人民大会堂。她今天遇到了狙击。而且也想不出怎样主动。一直到会谈结束,她也没缓过劲来。

        她沉思着走出大会堂北门,一抬头,看见石阶右下方集聚着一些记者正用长长的变焦镜头跟踪着她。她立时意识到自己阴沉着脸是不对的,完全有可能被世界各大报纸放在醒目的位置发出,这会影响铁娘子的形象。于是她突然就变得一睑灿烂,笑着向石阶下的记者们点头致意。记者们摆开了拍照的架式,撒切尔夫人就在一片劈啪作响的快门声中向下走去,一步,两步,她摆着首相的姿势,感觉很好地走着。谁知走到倒数第二级石阶,再有一小步就到平地时,她的黑色高跟鞋后跟踩空,身体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向下一栽,倒在石阶下,把一只鞋和手袋摔在了几米开外。幸亏她已接近平地,幸亏她两只手按住了地,摔得并不重,幸亏一名中国军人和一名穿灰色中山装的保卫人员快步冲过去将她扶起,她才有惊无险。柯利达大使和随行人员为她拣起了手袋和鞋。撒切尔夫人顾不得疼痛,极快地穿上了鞋,急忙钻进停在石阶下的红旗牌轿车里,坐好后还没忘记在车窗后向记者们挥手致意,表明一切安然无恙。

        红旗轿车向西驶去,撒切尔夫人等人摇上车窗,才赶快揉一下摔疼的膝盖,检查她的宝石蓝连衣裙是否摔坏。

        她的大腿刚作了切除静脉曲张血管手术,是8月23日做的。当天晚上撒切尔夫人就从医院搬回到了唐宁街10号。仅仅二十多天,她就踏上了远东之旅。这一跤是恢复不好,身体不适造成的还是别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但记者们却认为这是她心情沮丧,神情恍惚造成的。有人说她受到邓小平的狙击,为英国悲伤而摔倒。总之,撒切尔夫人双膝着地,跌落尘埃的事件确实是发生了。中国人更愿意把这件事去当作象征,是英国衰落的象征。这个小小的插曲被人们久久传扬着,几乎家喻户晓。

        下午,撒切尔夫人一行游览颐和园。

        实际上,秋天里更应该游览圆明园。特别是在中英两国为香港问题谈判的今天,更应该让英国人追忆一下当年它们给中国留下了什么,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什么。

        颐和园是当年慈禧太后克扣海军军费修造而成的。那时,慈禧也才不过五十多岁,颐和园修了许多年,将清漪园改成了颐和园,慈禧太后在这里举行了她的六十大寿庆典。

        撒切尔夫人游历了这个当年的皇家园林,穿行了世界上最长的长廊,登上了万寿山,并且在石舫前留了影。

        游览中,她不断和丈夫丹尼斯谈论中国封建皇帝的气派和文化。丹尼斯和她有节制地争论着,使游历显得生动活泼而有趣。丹尼斯说慈禧太后应该是有远见的人,她把一部分筹建海军的军费克扣下来修建了这座具有东方美的园林,是不是已经知道清帝国海军未来的命运?事实是北洋舰队全部被日本人击沉了,葬身在万顷波涛下面,而颐和园不是留下来了吗?如今供人们在此游览玩赏,这不是说明慈禧太后有先见之明吗?玛格丽特知道这是先生在故意玩幽默,这是他的一惯作派。自从她24岁那年认识他时他就是这样,幽默、风趣、诙谐。他身材高大,英俊潇洒,很像她的那个在家乡林肯郡的父亲。玛格丽特是在父亲严格管教下成长起来的,父亲的气质深深影响着她。虽然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因为他13岁时就辍学了,但他一生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富有正义感,最终由一个杂货店的经营者而成为高级市政官,虽然那是一个小市。但玛格丽特一直认为父亲是她的榜样,她也不认为家乡的小镇——林肯郡小多少。林肯郡如今名扬天下的事情至少有三件,一是有着全英国最高的圣伍尔弗兰斯大教堂;二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公爵曾在这里上过中学;三是诞生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女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小时候依靠父亲扶持,结婚之后则每每依靠夫婿丹尼斯。丹尼斯是个富商,他不仅有经商天才,却又十分喜欢政治。他和同样钟情政治的父亲十分相像。玛格丽特24岁成为达特福选区有史以来第一位保守党议员候选人后该区举办的第一次招待会上,按照英国传统,应该给未婚的玛格丽特物色一位男陪客,于是人们推举了仪表堂堂的企业家丹尼斯。从他们第一次相见就彼此倾心,如今已三十年过去仍矢志不移。丹尼斯知道他该怎样做。他喜欢政治,但并不迷恋它。他总是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在她的视野里,比如她的律师生涯,她的议鼠竞选,她的入主唐宁街,每走一步,都依靠丹尼斯宽厚的肩膀支持着。倘若没有丹尼斯,撒切尔夫人就会心猿意马,六神无主。比如对阿根廷宣战时,撒切尔夫人在议会大厅首席讲台上宣布这一决定,她习惯性地扫视全场。但她没有见到她的丹尼斯,因为这里是议会,丹尼斯不可能出现在这里,于是一丝遗憾袭上玛格丽特的心头。她说她当时非常非常想立即见到他,她想得到他的支持。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当然也有挫折和失败,但这一切都不要紧,只要躺在丹尼斯的怀抱里嘤嘤哭上一阵,挫折感立时就会烟消云散。撒切尔夫人一点也不打算隐瞒她对丈夫丹尼斯的情感,在各种会议上或者在内阁会议上,她总是以丹尼斯为例,谈论着这个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在一次会议即将结束时,玛格丽特抬起手腕看了一下表,脱口而出道:哎呀,时间不多了,我还得赶快到路口的杂货店给丹尼斯买点薰肉。她手下的秘书说,让我替您代买一下吧。玛格丽特很坚决地说:不,只有我才知道丹尼斯喜欢什么样的熏肉。鉴于撒切尔夫人这样依赖丈夫丹尼斯,所以,撒切尔夫人出国访问时,她的出访名单上总少不了丹尼斯的名字。丹尼斯也乐意跟她出国,一是可以到世界各地走走,观赏那里的美丽风光;二是可以开展自己的商务活动。但丹尼斯总是自己付帐,以他一个男人的自尊和对国家制度的理解,坚持在经济上和撒切尔夫人划清界限,决不沾她的光。因此,撒切尔夫人才会在各种场合强烈反对有些妻子用公费和丈夫一起出差旅行。

        现在,丹尼斯又开始调侃了。他说的是中国本世纪最有权势的皇太后,想借此调剂一下撒切尔夫人高度紧张的神经。慈禧太后建造这座宫苑时,不过五十多岁,和玛格丽特现在的年纪相仿,可是她却只知挥霍中国人民的血汗,而玛格丽特却不。至少他丹尼斯认为是这样。丹尼斯拥护英国的现行制度,拥护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更拥护以玛格丽特为首相的内阁政府。他知道清朝时的中国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打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英国总处上风,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先进的缘故。

        但是,这一次与中国人交手,玛格丽特却遭受了挫折。丹尼斯没有参加会谈。当他的玛格丽特离开国宾馆前去谈判的时候,他照例给她打气,说他在宾馆等着她的好消息。他们匆匆吻别的时候,他看到玛格丽特的神情有些心不在焉,当时他就觉得情不妙。因为玛格丽特很少这样,鸡做书从来就信心十足,不会忧虑重重,只有遇到麻烦,而且难以逾越时她才会这样。果然,玛格丽特神色黯然地回来了。她伏在他的肩上,显得身心交瘁。他亲切地抚着她的背,轻轻拍着她,像哄着一个孩子。丹尼斯比玛格丽特大十岁,他总像一个父亲那样呵护着她。这一次也一样,他为她揉着摔疼的膝部,并帮她换去那身贵重的蓝底红点的连衣裙,小心翼翼地为她摘下那串珍珠项链,一直到玛格丽特神情好转才放下心来。做这些事情时唯有丹尼斯才知道玛格丽特的心思,他知道该如何处理那些看来极细小而实际上关系重大的事情。比如那串白色珍珠项链,这是她最珍爱的,因为这是她父亲送给她的,然而,被她称之为良师益友般的父亲却离她走了,他于1970年病故,离她任内阁大臣仅几个月。现在,这串珍珠项链成了她和父亲保持联系的唯一信物,是她沟通父亲所在世界的秘密通道。还有她最爱的宝石蓝裙子,这是她的好运颜色。结婚前,玛格丽特总是穿暗灰调子的衣服,黑的灰的等等。结婚后,她的第一件鲜艳色彩的裙子就是宝石蓝颜色,从此,她就交了好运。加上她是保守党人,保守党人在参加竞选时胸前都戴象征特定党派色彩的大绢花,比如工党用红花,自由党人用黄花,社会民主党用蓝红两色花,而她的保守党用的正是她喜欢的蓝色花。她的丈夫丹尼斯也喜欢蓝色。基于这一切,她一直把蓝色当做她的幸运颜色,每到出席盛典或国事访问时,她都穿上宝石蓝颜色的衣服,让这美丽的蓝颜色保佑她和她的英国。

        可是,仍然穿一袭蓝裙子的她,怎么失望而归呢?

        丹尼斯不好打昕会谈的情况。因为这是国事。他们家有不成文的规定:在家不谈国不谈政治。

        但即使玛格丽特不说,丹尼斯也能猜得清楚:一定是会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于是在颐和园游玩的时候,丹尼斯就想方设法取悦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知道丈夫的用心,她不由得很受感动。令人难堪的一页翻过去了,她虽然不悦,但有丹尼斯诙谐的话语和可人的笑容,她觉得释然了。

        她情不自禁地挽起丈夫的胳,就像一对上了年纪的外国游人,游览起美丽的颐和园来。

        9月25日,撒切尔夫人按原计划离开北京前往上海。赵紫阳总理赶到钓鱼台国宾馆为她送行。昨晚夜宴之前,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记者招待会。此时,中英联合声明已经发表。声明中说:今天,两国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双方本着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的共同目的,同意在这次访问后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商谈。联合声明中并没有透露中英两国会谈的实际内容,但中国方面却在声明后面加上了至于中国政府关于收回整个地区主权的立场是明确的,众所周知的这句话,立时引起中外记者的猜测。撒切尔夫人成为记者们围追堵截想一探究真情的对象。出于礼节和多种考虑,撒切尔夫人举行了这个记者招待会。她在会上首先谈到了这次北京之行的目的,谈到了英中两国联合声明的内容,并对中国政府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谁知这时,她却突然失声,嘴巴干张却说不出话来,像蹦上河岸的鱼。后来还是她的新闻秘书赶快递给她一杯矿泉水,她喝了几口,清清嗓子后才又发出声来。一些记者又将这件事联系到她北京之行的不顺上来,并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让她解答,但她一一挡了回去,坚决拒绝了记者们想剌探联合声明以外的会谈内容。

        赵紫阳问起了她的嗓子情况,询问是否因说话太多导致失声,撒切尔夫人感谢他的关心,说大概是不习惯北京的气候的缘故。因为英国伦敦气候湿润,不像北京气候千躁。撒切尔夫人也询问了赵紫阳的身体情况。谈起身体,撒切尔夫人不无羡慕地对赵紫阳说:还是邓小平先生的身体好!他昨天同我谈了两个小时,一点也看不出他累,而且思路敏捷,条理清晰,真是了不起!

        赵紫阳总理和撒切尔夫人一行亲切告别后,由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陪同英国客人乘机离开北京。

        上午十时左右,撒切尔夫人的专机在上海虹口机场徐徐降落。一踏上这块土地,撒切尔夫人心情就好了许多。上海令她轻松。一是这里的气候湿润,和伦敦差不许多,二是建筑风格也偏近欧洲,许多建筑是百年前就建造的,式样典雅古朴,使她不由得想起家乡林肯郡那个尖顶教堂。她认为这是英国文化的一注血脉流淌的结果。她为此而骄傲。

        和别的地方不同,上海几乎是和英国人的侵华史一同长大的。一条以《南京条约》命名的南京路出现在150年前的黄浦滩边,从此它就疯长起来。

        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人会点石成金。她认为这是英国和中国的不解之缘。英国人的殖民地遍布世界,但唯有在中国才桃李皆丰。香港是帝国王冠上的明珠,而上海则是它手中的一颗宝石,它们都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访问的日程安排得极满。中国方面没有人知道撒切尔夫人的腿部手术,没有人知道她这时因劳累过度而脚步蹒跚一不过这样的情形是在她的使团内部。下午是去江南造船厂参观,铁娘子甚至有些倦意了,但一想起英国和上海的非凡关系,想起自己的公众形象,她就强打精神,装着很精抻的样子去了。

        造船厂里,一艘新船就要下水。船主叫包玉刚,香港有名的船王。真是天造地设,正是新船竣工交付时,来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命名庆典就由她来主持了。

        包玉刚是香港的新闻人物,撒切尔夫人早有所闻。香港百年,世诉浮沉,说来令人感慨万端。香港自强划属英以来,过去许多年一直是英商巨贾聚集之地,哪有中国人经商玩票的事?

        香港的巨变是70年初。那些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采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及经营管理方法先后汇聚于此,并迅速作用,使香港旋即膨胀。香港工业率先从低档、劳动密集型向高档、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纺织、制衣业让位于机械、电子、玩具等工业,向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向发展。

        香港自50年代开始由转口港向制造业中心发展。70年代,风向又发生变化,由于香港经济向多元化发展,香港的制造业又开始下降,代之而起的是第三产业、转口贸易和制造业并驾而驱,它既是远东最大的贸易港口,还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它的旅游业和建筑业也相当发达。

        香港更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华资、中资在资本界的崛起。香港历来受英资财团所控制,70年代,英资财团在港投资总额达600亿港元,比美资高出两倍,比日资高出三倍。英资集团雄踞香港经济峰峦之上,真是一览众山小,虎视何雄哉。由于经济称雄,使英资财团跻身于行政、立法两局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港英政策。华资历来在英资之下,对英资望而生畏,不敢与其一争高下。然而,到了70年代后期,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一批有作为的华资集团跃跃欲试,想趁英资注意力分散时向它们占领的阵地发起冲击,取而代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