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从历史看组织第五章 分裂与扩张·三国

第五章 分裂与扩张·三国

        崩溃的后果是分裂,重整崩溃是三国时候的事情。讲到三国,就不能不提诸葛亮。诸葛亮与他的家人朋友们,在东汉已有乱象时,迁移到离首都洛阳有点距离的南阳居住。南阳离洛阳远到不必沾惹现实政治,近到消息相当灵通。此地人才多,学术风气活泼。在这一片肥沃的学术土壤,诸葛亮与友人们规划了汉亡以后怎样重整中国的方略。三国时诸葛亮三兄弟分别在魏蜀吴三处工作,都担任相当重要的职务,在魏吴的名士谋臣中,也不乏他们的故交。可是他们这批人,大约只有诸葛亮自己能发挥才能,至少做到了安定四川的工作。自从流行,诸葛亮的形象是有智计通权术的军师。实际上,他是卓越的行政人才。他对于军事,也未必以智计见长,而是十分注意管理。所以,诸葛亮的敌人司马懿,对他最佩服的是行军安营有规矩——这是管理有方的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重的军事人才向宠,从来就不见赫赫战功,却是军事管理的好手。

        

强势CEO



        诸葛亮只是整合了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在他的愿望中,蜀汉整合成功的话,将来全中国的整合就可以按照蜀汉的模式。诸葛亮是一个强势的CEO,刘备相信他,后主阿斗当然更听他的话。在诸葛亮的经营结构中,内廷完全被删除,但是诸葛亮死后,内廷又死灰复燃。太监黄皓在后主的时代干政,但后主其实并没有内廷组织,只是黄皓等人在后主身边作祟。诸葛亮在世时,已有些问题。《出师表》中所说,宫中府中均为一体,赏罚不应当有差别,这一段话反映当已有了宫中不公的现象。诸葛亮死后,蒋琬等人撑不住黄皓干预朝政,逼得姜维不得不躲开。

        诸葛亮的CEO权力与他的继承者蒋琬、费袆是有很大差别的。CEO的制度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相当密切的关联,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CEO,是因为他的诚信为大家所相信,大家相信他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而滥用职权,也知道他定了一个法律,连他的儿子、侄子、最亲近的朋友犯了法也一样惩罚。严而明,是他让大家信服的原因。严而明之后是诚与信,他时人有一定的信任,但是,如果出了问题也一定严加惩罚,决不宽贷。有人认为他是法家作风,不是儒家,在重整的时候,这是难以避免的事。他想将蜀汉的结构带回到西汉武帝后的结构,但是太困难,他做不到,因为蜀汉地方太小,犹如企业的市场太小,没有办法以这样少的客户维持那样的结构,更不用想与强大的竞争者争天下了。

        

开拓疆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筹划的大战略,原是以荆州与益州两支力量,钳形攻势,分兵合击,应能与曹操争衡。在关羽失了荆州,刘备负气东征失败之后,蜀汉实力削弱不止一半,《隆中对》的大战略,已不易实现。正如企业界的竞争一样,两个对抗的政治力量,彼此之间实力差距太大时,即使有可以借力的形势,弱者也未必能讨得多少便宜。诸葛亮在四川的局面,实力太小,资源太薄,若不开拓新疆域,遑论北伐中原,连拖延生存,也不容易。因此,诸葛亮非得向南进展不可,这是避开硬市场,先取软市场的策略。商战中的弱者,若能从软市场先赚足容易钱,再以此本钱,向强者挑战,争夺硬市场。诸葛亮在刚够喘气的时间,翻山越龄,五月渡泸,深入今天的滇缅地区,也只是为了取得南中资源:马匹、铜铁……以及南方的兵源。他也开发凉州,取得羌人支持,也搜罗像姜维这样的人才。

        诸葛亮自己的本钱太少,必须与当地豪杰结合,因此并不铲除他们的势力。为了开发新市场,诸葛亮找了许多合伙人,合伙人和股东不同,要求合伙人和要求股东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他在开发四川初期就带去许多干部与当地势力结合,他自己兼任丞相与益州牧两项职务,作为沟通的桥梁,以个人的诚信、威望和亲和力使这两股力量结合。当时四川的地方力量非常强大,刘备带进四川的荆襄人士又少,如要重建汉时的政府结构,在缺乏本钱又要应付巨大开销的情况下,非将就当地的势力不可。他就以合伙的方式与地方合作。诸葛亮给予当地人士管理益州的权力,其情形很像包办特权自负盈亏,如同公司有许多承包的分销站,承包政府的法令,也为政府收税,也为政府维持地方的繁荣。但承包的地方势力一定也可以得到相当大的获益,其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即是要保证他们在整个政府结构中,拥有一定的力量与位置。

        

结合地方豪杰



        这种做法,相当容易沦为东汉末年的情形,地方势力把持州郡,中央架空了。诸葛亮的做法是用严刑峻法,你要当我的承销商就要守我的法,否则我宁可废掉这个承销商,这是他坚守的原则。所以诸葛亮无法把荆襄入川的精锐融入四川的地方势力,但是他可以让四川的豪杰接受他的委任,执行交代的任务,甚至提供足够的兵力,支持他作征伐中原的本钱。蜀汉由荆襄带来的老本虽然未在四川消耗,但人民会累,年岁会增,所以在诸葛亮《后出师表》中,就道出老人损折死亡殆尽,时不我予,非借重当地的新生力量不可。这个局面跟当年台湾地区蒋经国时代很像,老本亏损光了,大陆带来的军队与精英老去了,如果不与地方势力结合,就没有办法维持。现在的情况也与诸葛亮时代一样,新生势力是垄断性的,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地方豪强垄断了当地政府。

        诸葛亮重整汉朝结构的工作,只有部分成功,他只能用南中自己本身的势力开拓南中,与当初开发四川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手段开拓南中,使南中人宁可接受他,而不接受别人。他的信誉靠得住,他讲的话算数,南中的开拓使得蜀汉增加了人口、土地,也取得了南中的资源,使蜀汉增加不少力量。如果在开发硬的市场有困难时,可以利用新的资源开拓新的市场,终究还是可以维持公司。但是这种软市场的维持是有限度的。在南中,诸葛亮永远无法重建汉朝的结构。南中地方豪杰的独立性比四川还强,他的“公司结构”是非常松弛的,即使诸葛亮多活几年,他也未必能有进一步的整合。

        

诸葛亮的困难



        诸葛亮的例子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本钱不够时很难勉强做大生意。诸葛亮是受了时代的压迫,一定要以小本钱做大生意,他只好向市场屈服、向资金来源屈服。换句话说,本钱不够,借钱做生意,则债主卡死我。我的开拓是假的开拓,不是真实的开拓。诸葛亮靠他个人的信用去贷款,靠他个人的信用硬把产品押出去,仍是无法长久维持的。诸葛亮可佩,是因为他的使命感。使他明知不可为却仍然去做。在商业场合上,却是不能靠使命感办事,不能做形势不容许的买卖、形势不容许的扩张。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料天下的局面仍大有可为,他没有想到原本可用的本钱少了一大半,没有想到要开拓软市场,也没有想要借贷。但是因为董事长做错事,刘备把荆州的这笔本钱压在赌桌上,一把输光了。关公麦城败亡,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集合全国的力量,连营七百里伐东吴,这个意气用事的豪赌,把本钱折掉了一半。换句话说,诸葛亮收拾了残局,不得不以一半的本钱,做一倍半的买卖——当然办不到。刘备董事长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却要由诸葛亮来收拾残局,诸葛亮送掉了一条命,却依然收拾不了。所以蜀汉之所以败,并不是败在阿斗手上,是败在刘备的一场豪赌,使得诸葛亮总经理无法挽回。诸葛亮也晓得难以成事,他之所以仍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是为了在情感上报答刘备,能多做一分是一分。诸葛亮明知后果,所以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十四岁就死了。其实即使他多活二十年,结果也未必改变。

        由这个失败的例子对照汉朝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为了达到短期的目的而做的妥协,最后只会变成自己的负担。还是应该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未来的展望,看看所投注的本钱,是否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如果不能达到的话,只靠一次又一次短利的累积做本钱,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基本的结构既不稳定、实力又很单薄。机会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机会都是稍纵即逝。

        

透视情况,判断形势



        诸葛亮看准了有可以借力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被毁掉了以后,他要重新找回机会,机会却一去不复返了。CEO不只是要管理,董事长不只是要决策,两个人都要具备广阔的视野——能够透视情况、判断形势,不能意气用事。刘备的意气用事,是为了感情,为了他的义弟关张的冤死。诸葛亮不计成败,鞠躬尽瘁也是为了感情,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以诸葛亮的才能,若能一心一意顾全已有的局面,放弃争中原的大买卖,只做重整四川的小买卖,统一做不到,四川的安定繁荣还是可以做到的。从重整四川做起,吸纳当地的贤才管理四川的事,也使得四川的地方豪杰接纳外来的贤才,诸葛亮未尝不能重建政府。以四川偏安之局,还是可以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如果苦撑到晋朝初期出现大混乱的时候,蜀汉未尝不可以卷土重来。这是在一千多年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情势。可见巩固自己的基础,接受自己的实力,野心不要太太,真正高明的赌徒是累积小胜成大胜,而不是孤注一掷——这个是稳扎稳打的办法。

        南中的发展也值得注意。南中高度地方化,中央根本管不着,也收不了税。基本上南中为蜀汉所用的时期相当短暂。蜀汉以后一直到南朝,南中都维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并没有完全整合。南中未能完全整合于中国本部,地方势力只好自己维持生计,就像一个公司分裂成许多小店,小店也只能供给小市场。这是南中的局面,也是四川的局面,因为四川最后也没有办法真正整合入中央的体系。事实上在南方崩溃以后,长江以南一直没有办法整合,南朝一直没有建立一个中央政府的体系,正如一家没有产品的公司,只是一个假公司;没有整合的王朝,这个王朝也是假的。

        

南朝的整合



        南朝的整合工作,只在王导手上,有一些成就。王导是山东琅琊王氏的领袖,东晋建国以前,晋朝分封的亲王互相厮杀,弄垮了西晋,王导与他的兄弟们拥护当时分封在山东的亲王司马睿,帮助他在江东建立偏安的小朝廷。王氏一族是东晋王朝的主要支持力量,所以当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的歌瑶。王导的哥哥王敦,依仗兵力,对江东原有的地方豪强大族,颇不买账,而且还几乎要夺司马家的帝位。王导却是采取另一做法:对于江东地方势力,他尽力寻求合作,也许可为那些地方大族保持特权。在王导“镇之以静”的政策下,东晋的外来大族与当地大族,才逐渐主客相安,和平共存。东晋时,当地大族已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占尽了土地,渡江东来的大族只能在今天浙江一带发展,开拓了许多土地。此外在今天江西、湖南一带,亦颇多土著民族,渡江的汉人流民,组织武装集团开拓,他们的领袖,号为流民帅,都不是原来有名的大族。这些在内陆的新建势力,也逐渐发展为地方势力。整个南朝,这些地方势力都相当独立,不是南朝中央可以有效指挥的。王导以他个人的威望,将中原南渡的士大夫和江南本身的士大夫结合在一起,每个地方势力自行以地方豪强的身份,搜罗地方资源,自己维持自己的局面,中央政府只是一个空的架子。所以整个南朝的历史是既无治安也无繁荣,始终在将要崩溃的边缘,没法完成像汉朝那样整合的结构。汉朝建立的结构,到南朝只剩下外壳,地方分裂,各自为政,更别提光复中原了,否则以南方的资源物力,应该是可以统一北方的。

        

只求一线产品



        但是为何南朝维持的时间比蜀汉要长久很多呢?因为南朝比蜀汉终究大一点,本钱多一点,而且南朝没有把很多的本钱放在争中原。从东晋到宋、齐、梁、陈,南朝在戍守前线上花了许多力气,更不用说主动出击了。南朝只以刚刚足够的兵力,防守长江以北;他们用的是和晁错一样的方法,驻屯在江北的北府兵是专业的兵,以就地生产、保卫家乡的方式,造了一道屏障。这种相当于屯田的养兵方法,费用不大。就因为本钱很省,所以南朝可以勉强维持存在。换句话说,不求好品质的产品,只要有一条线的产品够维持就算了。南朝只求防止北方胡人的侵犯,只管“安全”,至于繁荣、扩张就顾不全了。用企业作譬喻,如果公司有七八条线的产品,目前只能保住其中之一,让公司不垮,却不求改进,这是苟延残喘的办法。而南朝就是苟延残喘的局面。

        从诸葛亮到王导,从蜀汉到南朝,犹如一个公司崩溃后,要重组是如何的困难。因为这个结构崩溃得如此彻底,散户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愿意让出任何资源,更不愿意接受整合,于是所有整合的努力都落空。物极必反,有一个长治久安的汉朝,就有一个分崩离析的三国及南朝。地方势力太大了,犹如大公司瓦解,留下来的代理商只有做自己的生意,用小本钱经营当地的一些小买卖,不想再为公司分销货品了,当分销的利润比不上独立小户的利润时,他宁可公司只空有一个招牌,而可以借招牌做自己的生意。我想许多连锁店都有这样的问题:当连锁店做得不好的时候,除了个招牌,什么都没有。所以连锁店的总公司也只能收一点权利金,永远无法扩张,永远不能改造商品、开拓新市场,董事长或总经理都是空的名义而已。到了这个地步,任何一度风光的企业也无能力力了。必须等到另一种崭新的产品,以一个低廉的价格打入新市场,把连锁店通通打跨,这个新产品才能够重建新秩序。这个新公司什么时候出现呢?在隋唐,而隋唐的基础在北朝,不在南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