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1427——1464),宣宗长子。九岁即位,海内尚称富庶,朝野清晏,纲纪未驰。后因宠信宦官王振,政治日趋腐败。1449年,瓦刺南侵,王振挟持朱祁镇亲征,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之役,被俘。返回京都后,被尊太上皇。依靠宦官势力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朝政更趋腐败。卒,葬裕陵(今北京昌平县)。庙号英宗。
汉江歌赐襄王①
汉江滔滔出嶓冢兮②,兹巨浸壮南邦兮。
万有千里流无穷兮,逶逶迤迤志必东兮。
于戏!汉水殆与天地同始终兮。
①汉江:即汉水,长江最长的支流,源出陕西省西南部的宁强县,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入长江。襄王:宪王瞻墡,仁宗第五子。宣宗宣德四年(1429)受封,国在长沙。英宗正统元年(1436)迁襄阳府(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
②嶓(bō)冢:山名,在今甘肃省天水与礼县之间,古人误以为是汉水上源。
诗开篇以“汉江滔滔出冢兮”起,起得突兀,大有李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滔滔的汉江水从西方奔腾而来。“伟兹巨漫”,形成不可遏止的力量以“壮南邦”。南邦是襄王所守之邦,作者以极简洁的诗句,由汉江的雄伟壮阔,间接地赞美了拥有这条大江之邦的可贵可爱。汉江的可贵可爱,不仅在于它的浩大水势,更由于它“万有千里流无穷兮,逶逶迤迤志必东兮”的精神。“滔滔”“逶逶迤迤”的精炼描绘,让人仿佛站在高山之颠,目送从西而来的滔滔汉水滚滚东去,绕高山,穿峡谷,曲曲折折,不舍昼夜。终于汇入长江,东注于大海。一“志”字,一“必”字,有力地赞美了汉江那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和毅力。末句正面赞叹,认为汉江永不停歇,永不干涸,大概是与天地同始终。这里赞美的是江,是江的精神,但人又何尝不该如此呢?大到一个王朝,小到一个王国,要想国运绵长久远,就要有始终专一的方向,不可半途而废。劝勉之意深蕴其中,应该是这首赐诗托物言志的积极意义及其主旨所在。
全诗只五句,用了古歌诗体,风格高古,语言质朴雄健,声调高昂,韵律明快,真正做到了“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元杨载《诗法家数》语)的完美境地。其一泄千里的气概,不仅与滔滔汉江的气势相符,也体现出这个以冲龄继宝命的天子的豪放气质。此诗曾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正德间的廖道南说:“英庙载制《岘山之赋》及《汉水》诸咏,直可追轶虞休,上媲姬美,岂汉、唐诸君所可企及哉。”(《明诗综》卷一《汉江歌赐襄王》诗后引)认为英宗此诗简直可与虞舜的《卿云歌》、周文王的《风鸟之诗》相媲美,哪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唐太宗的《兴庆之咏》(即《幸武功庆善宫》等)所能企及的呢!作为明臣,扬此抑彼,不过是为了抬高本朝的君主,便不惜用了这样的口气。与震铄古今的汉高祖的《大风歌》相比,怕是要小巫见大巫。尽管如此,《汉江歌赐襄王》一诗,在明代诗歌史上,仍应有它的席位。
英宗这个崇尚文治的君主,曾有御制诗文一册,后人曾称其“昭同云汉,灿若星辰”,惜已亡佚,只有此《汉江歌赐襄王》还在闪烁着它的光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