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这三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作者原注
曾自称要做“山大王”的毛泽东,在其创作的许多诗词中都有着山的意象,一生与山结有深厚的情缘。这组专门写山的小令,是1934年末到1935年长征之间写的,诗人以雄豪夸张的笔势,描写了长征途中所看见、所征服过的崇山峻岭。
第一首写山的高峻。首句便是一个“山”字,让人感觉仿佛有一座高山突兀地矗立在面前,有种拔地而起的气概。湖南民谣称:“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要翻越如此阻挡行人的高山,正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般人来了都要下马而行,但英勇无比的红军战士依然快马加鞭,飞驰过山。等到越过高山再回头去看时,才发觉山原来是如此之高耸入云,仿佛离天空只有短短的三尺三寸。这种惊讶之中带有喜悦之情,这是战士们征服自然的喜悦,显示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整首词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写的是山的高峻,但是让人感受到的却是红军战士在崇山峻岭之中飞快行进的豪情,用山的高峻反衬出红军的势不可挡。
第二首则写山的壮阔。山本是静态的,但在作者的眼中,云贵高原上的层峦叠嶂就像翻江倒海的巨浪汹涌澎湃。诗人以动喻静,化静为动,紧接着又以“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形容群山的气势犹如奔腾于疆场上的千万战马,激战正酣。诗人用巨浪、战马比喻群山,而山之气势又像转战于云贵高原中的万千红军,冲破层层艰险,有压倒一切的气概。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峻峭。作者用夸张与想象写出奇峰凸起的壮观景象。他用“刺破青天”的宝剑形容山的峭拔陡直,这把锋利的“宝剑”把天都刺破了,可是锋刃一点也没有残破。山的峭立与峭锐被诗人刻画得力透纸背,在古往今来写山的诗句中,可谓无与伦比,石破天惊。而最后一句的想象更是神奇,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共工氏与颛顼氏争为帝,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四极。”神话中的天柱支撑起天空,诗人引用其意,说被刺破的青天仿佛要掉下来,幸亏这些山像坚挺的柱子支撑起天空,使之不致坠落,从而表现出山的雄伟、坚实。与上两首词相同,对山的描写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与山一样顶天立地、坚强挺拔的红军战士。英勇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就像这直插云霄的利剑,又像这擎天的石柱,坚不可摧,给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
1934年10月,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下,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攻克黎平县后,中央政治局于12月18日在这里召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的计划,进军贵州,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在云贵川山区纵横驰骋。而这三首小令便是这个时期所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红军所越过的各种山的神态个性与壮观景象,在山之静止中又时时感觉到红军之动,可谓写山为表,而写红军的长征则为词之里、词之心。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