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扔到赫曦台
这首诗作者抄录在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致周世钊的信中,随信最早发表在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版《毛泽东信选集》。
七律结构讲究“起、承、转、合”,第一联起,开头要好;笫二联承第一联,或铺开来说,或意思加深。第三联换一个角度或转换话题,但要做到“笔断意连”,不能完全脱节,要使当中两联既平行,又蝉联,或互为照应,或互为因果,以拓展诗的内容空间。尾联则紧承颈联,而总括全诗之意加以引申,含蓄而耐人寻味。此诗构思精到之至,读之可知。
颔联承接上面的意思而来:“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远远看到湘江中绿树笼罩的橘子洲上树木摆动,长江上卷起阵阵银浪;一会儿,飘起云团,漫延山顶,洒下细雨。视野之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句同三年后诗人在《送瘟神》第二首中说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一样,并非纯粹写景,更重要的是象征了当时国内的形势。只是后者已带有浪漫的色彩,有些想象的成分。至1959年写的《登庐山》中“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也同样是表现大好形势,但用云烟之类,意象较虚,给读者的感觉也是空中楼阁似有似无。可见,诗是思想与情绪的反映,信非虚言,当时所流露的情感、心境以至潜意识中的东西,有时连作者自己也感觉不到。总而言之,《和周世钊同志》这首诗中的景色描写真正是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繁荣气象,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颈联是由景而及人。旧地重游,必然会想到一些人事。诗人同家乡的耆旧及老同学、老朋友相聚,觉得声音、举止、性情如旧,而想到一些为争夺个人名利用尽心机、流落海外的人,觉得可悲。这里的“可哀”,是说他们在域外混得并不满意,然而这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从“鸡虫”二字中可以感到诗人对这些人的鄙视。解说此诗者或以为这句诗指“国际间的某些事件像鸡虫得失一样渺小,人们为这些小事而钩心斗角是可悲的”。但此句的上下文俱未涉及国际间的事情,此句承“尊前谈笑”而来,而且“域外”是相对于“国内而言”,同“国际”的意思并不一致。所以,这一句应是指早年相识后来成为革命对立面而跑到海外的人,未必皆历史上有名的人,然大体应属于张国焘、王明、萧瑜一类。上句之“人依旧”指当时在一起的故旧,“域外鸡虫”则指某些流落海外的人。这两句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事实,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包含中国革命中阵营对立和路线分歧方面复杂斗争的种种回忆。但诗人这里表现出的是轻松、愉快,是胜利者的豪情。
尾联紧承上联两句之意,即所谓“弹指一挥间”。回忆三十年前事,不要感叹人生易老,今日不是又登上岳麓山的赫曦台了吗?然而,今日已“换了人间”。回想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情景,能不豪情满怀吗?
据杨树达日记,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登岳麓,约程潜、杨树达等在山上白鹤泉相会,程潜告诉杨“毛主席渡湘是游水而来”。上山时为程、杨皆备乘舆,“仍别有一乘舆似预备主席乘者,主席健步不乘也”。并言叙谈中说到一些以前的熟人。看来,那次毛泽东回湘,渡湘江,与故人叙旧,兴致甚高。周世钊是陪同登至山上的。事后周世钊给毛泽东的信中附诗若干首,其中一首为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毛泽东于10月4日复信,附此诗。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书于1955年10月4日的信中,但所描写景致和表现的感情是6月间登岳麓山所见所感。
起联第一句是说到湘江边旧地重游,正当水涨之时,不免流连忘返。诗人登山在6月20日,当农历五月初一。诗人这里说“春江”完全写感觉,是抒情而非纪事,也可以说是一种感觉记忆。当时全国各条战线蓬勃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好的阶段之一,政通人和,人们的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诗人作为全国人民的领袖,豪情满怀。“又踏层峰”的“又”字,无形中包含了很多的往事。“层峰”即一重重的山峰,言外之意到了山顶。因到山顶,所以“望眼开”,从意境上说就如杜甫《望岳》所写:“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诗人这里所表现的与杜甫不同,不是因自己所处高而有“众山小”的感觉,而是深感眼前风光之美,正如诗人在《泌园春·雪》中所叹:“江山如此多娇!”
七律
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