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第三十六章 孔明死后

第三十六章 孔明死后

        被死人吓走——这样的事情传扬出去,颜面上非常不好看。就算真有过这样的事情,当事人也一定会设法掩饰才对,而司马仲达偏偏刻意使这句话流传出去。结果,“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句幽默的话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由骠骑将军晋升为大将军已四年的司马仲达,现在已是魏王朝坐第一把交椅的人。由于多年征战,他对军队影响力之大,已到无人能望其项背的程度。

        这样的人物对朝廷而言,是必须警戒提防的。篡夺前汉的王莽曾是大将军,取代后汉的曹氏一族也是以武力背景起家的。

        两年前去世的曹植(曹操三子),之所以在成年后仍处不遇的状态,便是由于他除了是一流诗人之外,在各方面的才华也都非常卓越的缘故。

        廷臣绝不可受到警戒。引起朝廷疑心的人,迟早会被铲除——这是明摆的历史教训。和《汉书》是当时士大夫必读之书,而这两本书中详细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如何逐步肃清建国功臣的经过。

        因此,成为“被死诸葛吓走”的揶揄对象,就明哲保身而言,是很好的。仲达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设法使这句话广为流传。

        汉功臣被杀是建国大业完成后的事情。这时天下已经统一,再也不需要有才能的将军。

        ——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谚语在中也有记载。

        狡兔——即强敌——全被清除时,将军本身会变得岌岌可危。留着强敌,朝廷就不敢不尊重对军队有极大影响力的将军。

        孔明殁后,要大破正在南归途中的蜀军,并不是至难之事。但就大将军司马仲达的立场而言,与吴一样,蜀这个敌对势力,有必要在不甚虚弱的情形之下使其残存。

        使敌人存在的同时,必须也使自己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地位快要升到极点的仲达,内心苦笑道:越来越难做人了……

        踮脚使自己显得更高,是容易的事情,但要使自己显得比实际情形更小,就很难了。仲达为使自己显得矮小,真想把身子缩成一团。

        “你不认为仲达未免过于谨慎吗?”

        听到司马仲达未对蜀军追击之报告时,明帝多少露出怀疑神色。

        “那是因为不知道孔明会使什么奇策的缘故吧?”贴身重臣回答。

        “是吗?”

        明帝似乎有些怀疑。在魏王朝所有人才中,司马仲达的才华最为光芒四射。纵使诸葛孔明为自己死后拟妥的计策再奸,仲达亦应有能力将之攻克才对。魏国顶尖的智将不如蜀国孔明——明帝绝不相信这一点。

        “他好像害怕遭朝廷猜疑……”

        明帝多少猜出了个中原委。

        失去丞相诸葛孔明的蜀,在人事上开始出现危机。朝中要人们个个为了争取丞相之位,暗中互相较劲起来。

        孔明指名蒋琬继任丞相,杨仪却对此大表不满。他于五丈原撤退时,曾经杀了不同意撤退的猛将魏延。

        魏延原本也在觊觎丞相之位。

        ——丞相死了也不一定要全员撤退。军队可以由我指挥呀!

        魏延意图借此实质爬上丞相之位。杨仪当然不可能让魏延如愿以偿,于是以“魏延造反,不服军令”为由,将之攻杀。

        这已是一种内乱。由于魏延人望欠佳,跟随他的人为数不多,因而得以避免扩大事端。蒋琬被任命为丞相,杨仪负气之下,宣布隐退。实际上他并非真正隐退,而是成为一个不满分子。

        蜀汉朝廷一度把这个危险的不满分子移到汉嘉郡。而杨仪却依旧未改不逊态度。

        “丞相去世时,要是我率领全军投归魏国,天下形势就完全改观了呀!”

        他甚至如此放言。

        此外,杨仪屡次上书,诽谤蒋琬及其余重臣,言词颇多过分激越之处。朝廷遂命汉嘉郡守将杨仪软禁。

        杨仪最后自杀。

        蜀国内部不和的消息,当然传到了魏国洛阳。明帝歪着头,独语道:“以孔明的睿智,也无法想出自己死后如何使蜀国的人和问题圆满解决?从五丈原撤退时,倘若仲达追击到底,结果将如何呢?难道……”

        “吴国目前的情形如何?”

        魏明帝对南方吴的动向表示关心。

        诸葛孔明死后,蜀已不足为惧,等他们因内讧而国力衰弱时,再来动脑筋也不迟。何况就地形而言,蜀是难攻之地,以明帝祖父曹操这等英杰,都因攻打汉中而尝受败绩。

        ——蜀,可以等他们自行毁灭。

        如此一来,问题只在吴了。

        “吴依然在为兵力不足而大伤脑筋。”

        近臣就吴之情形,向明帝做了报告。

        五丈原之役的四年前,即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将一万武装士兵授予两名将军,命令他们向东方航行,目的在于“拉丁”。这是因为孙权听到如下传闻而起的意念。

        ——会稽之东,海的彼方有夷州及亶州,住民多且皆勇敢。该地之人多以鹿角为武器,甚为善战。

        孙权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吴国缺少兵力。

        长江沿岸由于中原动乱,难民一时多如过江之鲫。但于曹操平定中原后,这批人全都退潮似的回到自己的故乡。结果,造成吴因当地住民及兵力不足,而大大伤着脑筋。

        听到东海有居住好战人民的岛屿,孙权立刻拟定了“拉丁”的作战计划。

        但两名将军——卫温和诸葛直——却失败而归。由于亶州太远,以致无法继续航行前往。好不容易抵达的夷州,其住民数目并不多。结果,只勉强抓了三千住民。但夷州乃瘴疠之地,由吴带去的一万士兵中,八千以上因疫病而死。

        损失八千正规武装兵,而带回三千未经训练且言语不通的人,这当然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孙权因情绪激动而把两名领兵的将军杀了。

        五丈原之役的一年前,辽东公孙渊曾经派遣校尉宿舒和郎中令孙综至吴,表示臣服之意。

        辽东在当时诚可谓另一个世界。中原每次发生动乱时,大量难民拥到辽东,乃至朝鲜一带。过去的辽东长官公孙度在此自立为王,并征服了高句丽和乌丸族,曹操也给了他武威将军的称号,封他为永宁侯。

        ——我是辽东之王,才不稀罕侯位!

        公孙度将送来的印绶抛进仓库,并作此豪语一节,是有名的故事。

        公孙度死后,儿子公孙康继位。曹操于公孙康时代曾讨伐乌丸,结果,袁尚等人逃至辽东。公孙康斩了袁尚,将其首级送至曹操处。公孙康死后,由其弟公孙恭继位,这个人不但平庸,且毫无统治能力。后来,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废了叔叔,自立为辽东之主。

        公孙家以襄平为据地。襄平政权的最重要课题在于如何保持辽东之独立。

        接邻的魏过强时,会有被并吞之虞。襄平政权当然期望魏、蜀、吴三国永远在互斗状态之下。

        事实却是,魏逐渐独占鳌头,比下了蜀吴两国。虽然蜀吴两国同盟,勉强与魏抗衡,但就实力而言,魏远远凌驾于两国同盟之上。

        ——你们加油吧!

        公孙渊之所以派使者至吴,目的在于声援他们。

        到东海日本拉丁任务失败后,吴政权多少有些意气沮丧。如果吴再不振作,魏说不定会以过剩的力量,攻打到东北辽东来。

        吴之孙权果然振作起来。

        ——或许有可能夹击魏……

        抱此希望的孙权,决定派答礼使节至辽东。辽东与吴之间的使者往返,当然经由海路。若走陆路,非经过魏的领域不可,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弥、许晏这两名阁僚级重臣和名叫贺达的将军,率领一万士兵乘船出发,满载金银财宝前往答礼。答礼使张弥且带有“封汝为燕王”之意的吴之国书。

        吴自丞相顾雍以下,包括老臣张昭都极力反对这件事情,而孙权却一意孤行,坚持主张到底。

        “什么?以大船队前来?这简直是胡闹嘛!”

        襄平公孙渊听到吴之答礼使节率兵一万、以大船队前来之消息时,完全愣住了。

        要来就只派两三只船前来,这样才能掩人耳目。以数十艘大船队带着一万士兵,而且经由琅邪海北上,这样一定避不开魏的情报网呀!

        公孙渊本来意图在不被魏得知的情形下,暗中煽动吴。现在吴国如此浩浩荡荡前来,不是揭了他的底吗?

        魏知道辽东和吴有所勾结,一定非常愤怒。而激怒魏,将会使辽东岌岌可危。

        “非想个办法不可……”

        公孙渊环抱双臂沉思。现在必须先想好如何向魏解释。

        ——吴于前年前往倭国寻求兵员,却未成功。失败理由在于未做事前交涉。如贵皇所知,我们经由带方(朝鲜半岛)与倭多少有所来往,吴因而请求我们为之斡旋。但吴若借倭国之兵,势将增加天朝(指魏而言)之敌,故我们拒绝吴之请求,并斩其使节……

        可怜的答礼使张弥和许晏,他们一抵达襄平就被砍头。老远从吴带来的金银财宝,当然被公孙渊没收。

        吴之答礼使的首级,连同解释文书被送到洛阳。魏甚嘉许公孙渊的忠节,给予大司马称号,并且封为乐浪公。

        孙权为此切齿扼腕,怒不可遏。

        “可恶的公孙渊,竟敢欺骗我!此仇不报,誓不甘心!”

        孙权立刻着手研究谋略。谋略是他的拿手好戏,而且,在皇帝之下有一个名为“校事”的直属特务机构。孙权遂驱使校事,展开流言作战。

        ——公孙渊对魏极为不逊,经常议论魏之是非。

        他使这类谣言传布出去,好让魏明帝听到。此外,他更放出“公孙渊暗中与吴勾结,准备夹击魏”这个假情报,并且伪造足以佐证此事的证据,安排让它落到魏的手中。

        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明帝命幽州刺史毋丘俭率领诸军及乌丸、鲜卑族兵,驻扎辽东南界,并以文书命令公孙渊前来接受质询。

        ——汝有颇多越轨之言行,着令克日前来接受质询。

        接到这样的命令,谁会乖乖出面接受质询呢?这样的文书已经等于讨伐宣言。

        公孙渊遂以豁出去的心态,率兵造反。

        当时正逢辽河泛滥,毋丘俭因而率领军队,暂时退回右北平。

        公孙渊自立“燕王”,并将元号订为“绍汉”。

        中国这时已有三个皇帝,准备做第四个皇帝的公孙渊,暂时以王自称。他何不干脆称帝呢?一旦称帝,就不能向人乞求援兵。公孙渊遂又派使者至吴,要请吴攻魏之背后。

        “这个家伙脸皮真厚!”

        吴国重臣不屑地说。以前是吴国答礼使被杀,现在应该轮到吴杀死辽东派来的使者吧?

        “你们不要冲动!”

        孙权制止了激昂不已的家臣。

        实际上,孙权比任何人都恨公孙渊,但这是攻灭夙敌魏的最佳机会!魏在东北忙着讨伐公孙渊,这不正有隙可乘吗!

        “先同意结盟之事吧!如此一来,公孙渊便会精神百倍、拼命与魏交战的。……他想打赢,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孙权说这句话时,奸诡地笑了一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