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资本家都想参与进来。
社会化网络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早期facebook的很多组成部分都是其他网站首先进行尝试的,扎克伯格曾因为facebook剽窃他人的创意而被指控多次。不过实际上他的网站只是对40年前那些创意的继承。
在互联网建立之初,那些进行互联网基础设计的工程师就设想了一种类似于facebook这样的网站。
j·里克雷德(j.c.r.licklider)和罗伯特·泰勒(robert aylor)在1968年的一篇题为《将电脑当作通信设备》(ter as unication)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线互动社区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多数情况下社区的成员们在地理位置上是分开的,有时聚合成一群,有时又各自分开。这样的社区不是聚合了同一地区的人,而是将相同爱好的人聚合在一起。”这篇文章同时还涉及了社交网络的概念,“那时大家将无需寄信或发电报,只需要很简单地识别需要与你的文件进行联网的人就可以了。”作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 researc agenent of defense)的关键成员,里克雷德参与设计和建立了后来被称为阿帕网(arpa)的互联网雏形。
大约十年后,有些人开始着手创立这样的在线社区。在万维网创立很久以前,互联网的第一项服务——当时被称为use的网站就吸引了大量的非技术类用户。该网站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正常运营,人们在里面可以向不同主题的群组张贴消息。1985年,斯图尔特·布兰德(stebrand)、拉里·布瑞里恩特(larrybrilliant)以及其他几个人在旧金山建立了被称为全球电子链接(wronik)或简写为well的电子公告板。在1987年,well的一个超级用户霍华德·莱茵果尔德(howardrheingold)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中他创造了“虚拟社区”的说法用以描述这样的新体验。莱茵果尔德是这样描述的:“虚拟社区的成员也许不能面对面交流,但是他们通过电脑公告板和网络来交流言论和想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悉电子通信,最早是从在线上群组和聊天室发帖评论开始的。在1982年,法国邮电业创建了一种被称为小型电传(minitel)的在线服务,最早开始将这样的概念变成一种面对大量用户的服务。aol于1985年开始运营。在1988年,ibm和希尔斯公司(sears)面向普通美国大众创立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在线服务,称为prodigy。但是很快aol就成为美国最大的服务商,在aol中人们可以建立自定义的用户名来和别人互动。我在aol的用户名是david4068。在20世纪90年代初,普通大众开始用和他们姓名不同的自定义用户名来发送电子邮件。尽管他们可以使用网络提供的地址簿,但是用户们并不用其他方式来寻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与他们进行联络。后来的即时信息服务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人们使用用户名而不是真名进行交流。
在万维网初期,在线社区的概念又得到了加强。诸如全球网(ties)和铁三角(tripod)开始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页面,同时也可以链接到他人的页面上去。马克·扎克伯格的第一个网站是他初中时在虚拟城市中建立的。1994年成立的付费交友网站mat网站于1995年成立,人们可以通过真名来寻找并和以前的校友进行交流。
社交网络时代于1997年最终拉开大幕,一个纽约的网站六度空间(sixdegrees.)取得了真名网络交友服务的重大突破。两位互联网社会学家达纳·博伊德(danaboyd)和妮科尔·埃利森(nicoleellison)在2007年的一篇论文中这样描述了社会化网络的特点:“建立一种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档案,”“和别的一些用户通过同一个关联进行通信,”“浏览所有关联并加入系统内其他用户所建立的关联。”你在这样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建立自己的个人定位,你的个人档案能把你置于相关的关系连接中,这样就能找到隐藏的兴趣爱好或关联。这种直指facebook的趋势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基于用户真实身份的在线信息。
六度空间首先采用真实身份来确认和映射人们在现实中的真实关系,这在当时看来是极富远见的。这个网站的名字来源于六度空间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通过各自的关系网相互串联起来,从自己的朋友开始,下一“维度”是朋友的朋友,一直到第六维度。
六度空间的创始人安德鲁·韦瑞契(andrewweinreich)曾是一名律师,很擅长建立关系网。万维网当时才刚刚起步,对于普通大众的吸引力初现端倪。在1997年上半年,六度空间开始运营,韦瑞契邀请了几百人来到纽约的帕克大厦,并通过那里的20台电脑加入到六度空间中去。他宣布:“仅仅在自己的电脑上使用名片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将会把你的名片簿放在中央,如果每个人都上传了自己的名片簿,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整个世界。”
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已有用户的邀请邮件加入到六度空间中来,这一邀请方式被后来的很多社交网络沿用。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也许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意义的。这项服务使我们能够使用真名建立自己的档案,记录自己的信息和爱好,然后通过这些档案来和朋友进行在线联络。你也可以浏览别人的档案,然后让自己的朋友来介绍你和你找到的那些有趣的人认识。六度空间在建立之初有两个关键功能:第一个是“与我连通”(ect me),如果你输入某人的名字,系统会通过已有的用户来建立你和他的联系;另外一个是“将我加入”(work me),通过这一功能你可以寻找特定性格的那一类人,系统会通过你的要求来识别那一类人。也许你要找的是斯卡思达尔(scarsdale),一位喜欢下象棋的医生呢。
但是韦瑞契现在则不无遗憾地承认“我们那时候比较早,时机比什么都重要”,六度空间的开发和运营成本实在是太高,拥有90名雇员,购买了大量昂贵的服务器和来自甲骨文的数据库软件许可,并且向网络开发公司sapient支付了大笔费用来开发功能。如此巨大的付出最后是什么样的成果呢?用户们使用慢得令人发指的拨号网络来登录网站,而且还有很多其他严重的局限。用户档案里有姓名、工作信息、喜爱的电影,但是不能上传照片,毕竟当时很少有人有数码相机。没有照片对于当时的韦瑞契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他当时考虑让成员们用影印的方式来发送照片,最后由他的雇员们统一上传。
人们还不清楚——会员和非会员抱有同样的疑问,到底六度空间是想做成约会服务、商业网络服务,还是两者兼有。很多会员加入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做。虽然如此,到1999年六度空间还是拥有了100万名注册用户,并被——家更大的公司以1.25亿美元收购。在那以后,六度空间就再也没有创造什么收益,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它的新东家选择了关闭这家亏损公司。不过这仅仅是社交网络的起步而不是终点,韦瑞契律师和其合伙人的先见之明创造了六度空间的想法,也在facebook史上占据了关键地位。
尽管六度空间打开了坚冰,不过到其他人开始建立起被认为是真正的社交网络时还是花费了很长时间。在1999年,专注于文化的站点黑色星球(blackpla)和亚洲大道(asianavenue)成立了,两个网站拥有有限的社交功能。瑞典的青少年社交网站月风暴(lunarstorm)于2000年1月1日成立。2001年成立的韩国高人气网站赛我网(cyworld)也让人们看到了社交网络的无限可能。
直到2001年和2002年社会化网络触动了硅谷和旧金山前,大多数企业家和风投仍然处于2000年初开始的互联网公司的估价和收入大跌的震惊之中。很多公司倒闭,气氛很糟糕,对于网络公司尤其如此。在2001年和2002年新成立的公司根本得不到投资。只有少数坚挺的公司能意识到,六度空间之所以那样仅仅是因为它起步太快了。
肖恩·帕克和他的朋友在2001年成立了plaxo,它不是社交网站,但是和社交网站有很多类似之处。plaxo提供联系人管理的服务,当有新用户上传了他们的信息后,它将会一直提醒用户更新个人信息,并且不停地要求他们加入。这样的骚扰是非常令人厌烦的,但是用起来也很方便。帕克和韦瑞契的六度空间想法差不多——将你的名片簿放在中央,然后让我们去管理。帕克喜欢plaxo的概念,因为它具有传染性,一个用户能够带出一群用户。plaxo也预示着facebook的一个决定性元素——根据联系人网络来管理每个人的用户以别信息。
在2001年末,企业家和开创者阿德里安·斯科待(adrianscott)建立了一个名为ryze的社交网站。斯科特对于ryze的用途非常明确,这个网站不是约会网站,它是专为商务人士打造的。将网站称为ryze就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通过改善自己的个人商业网络质量会让自己得以提升。用户的档案大部分与:仁作业绩有关,用户网络里都是同事或者商业联系人。网站计划通过对于用人单位在检索数据库中的员工,顾问等信息时进行收费来营利。尽管只有在旧金山的那些非常了解技术趋势的人才能够发现这个网站的价值所在,似是它开创的方式使很多后来者有了明确的方向。
乔纳森·阿伯拉姆斯(jonater。尽管这个网站算不上一个约会网站,但它却提供了很多工具来帮助用户寻找约会对象。阿伯拉姆斯打赌说他的网站能从matcer还使用一种新颖的工具来和别人保持联系——和六度空间的韦瑞契如出一辙。他们的照片显示在名字的边上,这实际上是一项很大的突破。你可以通过这个功能搜索到住在附近的某个人,也许他已经是你某个朋友的朋友了。如果你喜欢他们的照片,你可能会尝试去与他们联系。
2003年2月friendster成立后,立刻引起了轰动,在几个月内聚集了几百万用户。要想加入的话需要已有用户的邀请,而这些邀请总是供不应求。很快人们谈到friendster时会说它是下一个google,甚至后来还有报道说它拒绝了google出价3000万美元的收购。与此同时,在波士顿,马克·扎克伯格接受邀请加入该网站。和他一起加入的还有其他很多哈佛的毕业生,其中包括文克莱沃斯兄弟。
friendster似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阿伯拉姆斯上了杂志封面。但是在当年年中时,用户体验开始慢慢下滑了。成百万的用户加入了网站,而其原有的服务器则越来越慢。网页需要20秒才能载入。网站没法保持自己的成功了。另外,在公关方面也遇到了问题——它陷入了与假用户的口水仗中,这一类用户使用假姓名和假身份进行注册,有人甚至注册成卡通人物或者一条狗。阿伯拉姆斯坚称那些用户需要使用真名来注册,而且他还封禁了很多的假用户。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些昂贵的技术问题,公司在2003年秋接受了来自美国万宝环球基金(bencal)和凯鹏华盈基金(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的一笔1300万美元投资。
最近我去friendster旧金山的办公室拜访其创始人阿伯拉姆斯,他现在忙于开发一个名为socializr的在线邀请网站。他胡子邋遢,一脸懊丧,却依然一副想要参加派对的样子。我进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我倒了一杯龙舌兰酒。在交谈过程中,他不停地给我添酒。“网站确实有两年在运营上出了问题。”他承认道。最终他回到话题上,并解释说由于一系列工程上的判断失误,他直到失去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很久以后才有机会去修复网站问题。
阿伯拉姆斯是社交网络的一位伟大的开创者,他也乐于承认他的成功来自前人的想法。“这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他说道,“唯一的新东西是网站的体验、设计和功能。”但是实际上,正如肖恩·帕克所言:“乔纳森用代码实现了这个想法,他用最简单的架构来给社交网络下定义。”经过friendster的辉煌,社会化网络在旧金山开始遍地开花,每个网站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将人们联系起来。其中linkedln和tribe.是由阿伯拉姆斯的朋友建立的。
雷德·霍夫曼(reider融资的一把手,公司总共融资10万美元,其中霍夫曼自己投资了2万美元。作为硅谷最有想法的执行官之一,他为friendster建立了坚实的架构。早在1997年8月,他就建立了一个名为soet的约会服务网站。有人说这是第一个社会化网络,但是霍夫曼不这么认为。无论如何,这个网站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但是在2003年5月,friendster成立3个月后,霍夫曼建立了linkedln,这是专为商务人士打造的社会化网络。霍夫曼相信社会化网络应该分成两个方向——个人应用和商务应用,所以这和他对于friendster的支持并不冲突。linkedln一直到现在都在繁荣发展,它和ryze有很多类似之处。你的用户档案基本上和创建时差不多。用户们在其中可以寻找工作,还可以向他人进行商业咨询或提出建议。不过为了契合其商务定位,linkedln在开始时是不需要提供照片的(后来霍夫曼才加入了这个功能)。
马克·平卡斯(markpincus)和霍夫曼是老搭档了。他身体瘦弱、中等身高、充满活力,是friendster的投资人之一。2003年5月,在霍夫曼建立linkedln的同时,平卡斯也开办了tribe.,该网站用户可以根据某种特定爱好来建立一个部落。tribe.最早希望建成一个类似于craiglist的分类信息,这样用户就可以和认识的人进行交易。网站的部落特点很快成了它的商标。网站的参与者既有了内华达火人节(buming maival)的参与者,也有非传统性取向的支持者,而不仅仅是想和认识的人进行交易的人。
肖恩·帕克偶然碰到了旧金山的社交网络团队。当时帕克和一些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合住在帕洛阿尔托的一栋屋子里,friendster已经上线,其他人也拥有了自己的网站,阿德里安·斯科特(adrianscott)成为napster的早期投资人,平卡斯也建立了freeloader。早在1994年帕克就认识了平卡斯,并通过平卡斯又认识了霍夫曼,当时帕克还只有15岁,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实习。很快帕克就和他们以及阿伯拉姆斯混熟了。
帕克和阿伯拉姆斯很快就戍了好朋友。他们都喜欢派对、编程,也都有远大的理想。他和阿伯拉姆斯交往得越深,就对friendster越着迷。后来帕克泡在friendster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多。他帮助阿伯拉姆斯寻找更多的投资人,并且自己也持有friendster的一小部分股份。当时正好是用户数量激增导致friendster服务质量下降的时候。“我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他们渐渐打输了这场战争,”帕克说道,“他们不停地在说,‘还有一个月,再等一个月,我们就能恢复了。’”friendster后来尝试补救,但是对于美国市场来说还是太迟了。现在其60%的用户来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在2003年夏天,tribe.和linkedin开始聚集人气之时,突然有一件事让平卡斯和霍夫曼忧心忡忡,他们了解到已经倒闭的六度空间所拥有的专利正在被它的新东家拍卖。这项专利的范围比较广,它可以实现:社会化网络服务通过使用一个数据库让用户建立帐号,然后鼓励他们使用电子邮件邀请其他人加入这个网络,如果别人接受邀请就会在两者之间建立关联。这些是大多数社会化网络的核心。
平卡斯和霍夫曼手下的律师警告他们说,如果这项专利不在他们手中的话就可能让他们的公司倒闭,任何进行社会化网络的公司都不能幸免,于是他们决定去购买这个专利。他们同时也知道friendster从风投那里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他们担心friendster会侵入他们的领域。如果拥有了这项专利就有了一项防御措施。然而两个网站的董事会都没有同意购买专利,所以他们决定用自己的钱来买。
但是他们并不仅有的看到这项专利潜能的人。雅虎开始意识到自己也许失去丁社会化网络的第一桶金,于是加入拍卖并准备以最高价进行收购。不过具有喜剧意味的是平卡斯和霍夫曼领先一步以70万美元买下了这项专利。两人表示只是想让这项专利不受雅虎或friendster这样的巨鳄控制。“我们当时是担心有人买下这项专利然后去起诉所有的早期社交网络,”霍夫曼如是说,“我们以防守的姿态进行收购,这样保证没人会将这一产业扼杀在萌芽之中。”
但当企业家们开始在旧金山建立新企业时,另一个未必能成为竞争者的企业在400英里以南的洛杉矶也发展起来了。myspace刚起步时简直就是friendster的翻版——myspace的联合创始人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on)曾经也是friendster的忠实用户。安德森选择在friendster遇到技术问题,体验开始变差时将myspace上线。不过根据朱丽亚·安格文(julia angwin)所写的《偷取myspace》一书中的描述,安德森认为他会同意那些假用户的存在,从而“建立一个用户可以创建任何身份的网站”。他和联合创始人克里斯·迪沃尔夫(chrisdewolfe)对于myspace的使用几乎没有限制。
这两个人都是庞大无序的网络集团euniverse的雇员,这家公司通过在用户电脑上秘密安装流氓软件和出售标价过高的广告欺诈产品来盈利。迪沃尔夫在给同事的邮件中表示,他对于friendster能够“不花一分钱广告费”却能获得数百万用户很感兴趣。于是安德森和迪沃尔夫打算破釜沉舟。在2003年8月15日网站启动的短短6个月之后,也就是tribe.成立3个月后,myspace在与friendster类似的原有个人页面中加入了游戏、星座和博客功能。
当阿伯拉姆斯正为了捍卫他的实名网站的事务而手忙脚乱时,myspace横插一脚并轻易占有了friendster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正是用户们所需要的。比如说,如果用户想加入其他社交网络,在这一点上就比较灵活。想要加入并不需要已有用户的邀请,而且使用真名和假名皆可。另外最受用户欢迎的功能是,用户可以自己加载页面代码从而自定义页面,这是在网站早期由于初始程序错误所致。后来myspace的创始人们发现了用户的热情,于是正式开放了这个功能。
用户的自主设计使myspace变得如同时代广场——充满闪动的图案和粗俗的影像。不过这个造型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这符合myspace的特质。如果你可以假扮成任何人的话,你也有将自己的个人页面变成任何东西的权利,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个myspace用户是谁。当然,这样会很难和真实的朋友进行联系。人们开始在上面随便加好友,越多越好。这变成了一种竞赛——你能有多少好友?而对于在网站上的表现则不那么重视,大量的聊天内容显示网站的政策倾向于性。在friendster上用户的页面被修正得颇为一致,而且阿伯拉姆斯也希望用户使用真名和真实的朋友联络,不过安德森和克里斯。迪沃尔夫(chris dewolfe)则对这样的细微调整嗤之以鼻。
正如安格文在《偷取myspace》中详细记述的那样,这两位精明的创建者对于时机掌控有着超凡的能力。当时的世界已经为社交网络准备好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安格文在书中的记述,早在2003年,全美的宽带接入率就达到了15%-25%。宽带不仅仅意味着更快的浏览速度,而且上传照片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数码相机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高速网络,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尤其是那些有年轻女孩的家庭。假如friendster在一连串胜利之后没有失手,那么它依然会拥有极高的人气,但恰恰就在这关键时刻,myspace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起先myspace是安德森和迪沃尔夫在他们洛杉矶的朋友圈子中推广开来的。他们在那里的俱乐部里向乐队和听众们推广网站,后来myspace逐渐成为洛杉矶乐队推广自己的必要途径。不久以后,全美国的音乐人都开始使用myspace。myspace的用户不仅仅是乐队,还有年轻的听众们。
对于年轻人来说,myspace非常时髦,也是寻找乐队的第一大站点,同时它也成了约会发源地。全国范围内的通过myspace发起夜店聚会热潮也成了网站的推广途径之一。毫无疑问的是——myspace是一个能够包容任何狂野行为的电子俱乐部。有一位给自己起名为tilatequila的丰满越南女孩从friendster转战myspace,她的粉丝团也跟了过来。在她的个人页面里充斥着她性感暴露的照片。
尽管myspace将用户的最小年龄限制为16岁,但是很多年龄未满16岁的孩子会使用虚假年龄进行注册。在myspace上,13岁的8年级女孩上传的仅穿胸罩的照片比比皆是。全国的初高中家长团体都召开过会议,不停警告着社交网络的危险性。
当thefacebook为用户提供有限的功能,呆板的用户个人页面,并且仅对精英大学的学生开放注册,和myspace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针对大学生的社交网络最早于2001年发源于斯坦福大学,这项小众的服务名为club nexus,是由来自土耳其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奥库特·布琉克登(orkut buyukkokten)建立的,旨在帮助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改进自己的社交生活。另外有一位名叫泰勒·奇曼(tyler ziemann)的政治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负责网站非技术环节的管理。
club nexus的产生是革命性的,它提供了很多功能——也许是太多了。会员可以使用真名建立个人帐户,添加自己的校内好友——按照clube nexus的说法叫做“伙伴”。会员添加的伙伴如果还不是网站的会员就会收到邀请加入的邮件。只有拥有斯坦福大学邮箱的学生才能够加入网站,通过邮箱验证可以确保所有用户网络身份的真实性。会员可以在网站上聊天、发起活动邀请、在个人空间里发布内容,甚至是个人广告,可以写一些类似于专栏的博客,还可以通过精密的搜索引擎功能来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学生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寻找一起学习、运动的同伴,甚至找到约会对象。布琉克登自己曾吹嘘说这个网站和其他网站不同,是因为“你可以建立非常大的团体”。
在6周内club nexus的用户数增长到1500人,而在斯坦福大学学生总数是15000人。但是在用户数增加到2500人时,开始趋平。它所提供的服务太复杂了。布琉克登是一位天才程序员,他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有意思的功能都加入了进去,但是这样使网站使用变得没那么容易,并且用户的注意力被过分集中到各种功能上,却没有感觉到有很多人同时和你一起在这个网站上。
到了2002年,网站的两个创始人都获得了学位,他们开始想让网站变得商业化起来。由于意识到学生用户对于网站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衷,他们作出了一个相比于后来facebook的成功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愚蠢的决定——将注意力转向校友。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affinity engines的公司,开始运作另一个版本的club nexus,起名为incircle,为各个学校的校友团体提供服务。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是斯坦福大学校友会。到了2005年,他们为35个学校的校友建立了网络,其中包括密歇根大学这样的大客户。但是在affinityengines成立后不久,奥库特·布琉克登就离开公司加入了google。
在他加入google一年后,这位程序员企业家和google的高级产品主管玛丽莎·梅尔(marissa mayer)有了一次接触,他告诉她那个周末他在构建一个新式社交网络的原型。梅尔和google其他的高管一样,因为公司有鼓励员工积极创业的政策,对他的项目大为赞赏。google曾打算称这个项目为“伊甸”或“天堂”。后来有一天,布琉克登的同事产品经理亚当·史密斯(adam smit.的域名,他们觉得布琉克登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于是决定用他的名字来为这个网站命名。
这样经过多次设想而诞生的orkut,作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社交网络,在2004年1月上线,正好是在t起初在美国受到热烈追捧,并且顶住了来自myspace的冲击。但是在2004年年底,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orkut获得了巴西人的青睐。那里的群众对于orkut的热爱程度超过了美国本土,年轻的巴西人都加入了进去。在巴西大获成功后,orkut确立了在巴西和葡萄牙语国家的地位,于是美国人都开始渐渐冷落了它。而现在orkut依然是google旗下的网站,有超过半数的成员来自巴西,另外20%来自印度,剩下的大部分来自美国。google对它的支持越来越少,最后到了2008年,google公司把整个orkut业务搬到了巴西的总部。
club nexus是第一个为学校定制的社交网络,但到了2003-2004学年,与之相类似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很多学校建立起来。daily jolt就是其中之一,它自1999年起就以校园公告版的形式在12个学校流行起来。而加州大学艾尔文分校的两位校友在2003年建立的collegester.则是一个“‘由学生主导,为学生服务’的免费的、有用又有趣的”网站。一个名为cation的交友网站上线了,到了当月月底有三分之二的在校生注册加入。还有1月份在哥伦比亚大学上线的unity。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交友网站在thefacebook进入他们学校之前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到2003年下半年,常春藤联合会一致认定学校的学生名册应该放到网络上。当时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生组织都在向学校管理层抱怨说学校的学生名册没有电子版的,这个想法已经不是秘密了。也就是当时的这样一个想法让扎克伯格有了建立ter的影响,也有些人由于它的服务器不稳定而感到失望。到了秋天,myspace已经在洛杉矶和音乐界掀起了波澜。
在2003年9月,哈佛的高年级学生亚伦·格林斯潘(aaron greenspan)建立了一个名为em的网站,在这个网站里哈佛校区住宅里的成员们可以买卖书籍,查看课程,还能实现别的功能。同时,它还邀请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到tem由于学生密码处理的问题引起了争议,尽管有几百个学生注册使用,但是也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
另外,迪夫亚·纳伦德拉声称他在2002年12月就有为哈佛大学建立社交网络的想法。根据当时与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官司中那些冗长的法律文件记载,后来他和文克莱沃斯兄弟一起建立了ion。文克莱沃斯兄弟是双胞胎,同学们称他们为“闪亮的大高个儿”——这两个高大的金发帅哥是双人划艇运动员。他们经过了多年的训练,并且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进入了决赛。虽然他们只取得了6组决赛运动员中的第六名,但是这依然是很大的成就。上一whefacebook的两个瘦弱的书呆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后来的一年中,他们三人断断续续地在为实现ion而努力。由于他们都不是程序员,所以雇了两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创始人看来,他们没能实现这一点。
到了200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扎克伯格开始通过一些特别的社交应用程序来造势。首先是course match,然后是facemash。纳伦德拉和文克莱沃斯兄弟知道了facemash,他们与扎克伯格取得联系并进行了会谈。扎克伯格答应帮忙,但是现在的说法却是把这个当作是自己很多社交软件“项目”之一。
扎克伯格为ion编写代码的工作时断时续。几周后,他就对此失去了兴趣,可又没有向文克莱沃斯兄弟和纳伦德拉挑明,对方开始抱怨他拖了太长时间。扎克伯格一度为工作进度拖延而道歉,他解释说是因为感恩节假期里忘记把手提电脑的充电器带回家。后来,ion的三位创始人向联邦法院提出起诉,指控扎克伯格窃取了他们的知识产权。这件官司于2008年年中了结,按要求当事人均不得向外界透露案件的具体细节。但是现在已经有部分审理文件公开了,其中包括控方和扎克伯格之间的电子邮件记录,从中可以勾勒出哈佛联谊会当初的蓝图。在一封邮件中,卡梅伦·文克莱沃斯花了一页篇幅提到了以下相关内容:“ion编制了一份清单,上面可以看到波士顿地区最火爆的俱乐部和酒吧哪天晚上有表演。我们已经与筹办方协商,在有那些表演的夜晚,让这些俱乐部为我们所有的注册用户降低入场收费。”这种参加派对打折的方式似乎就是ion这个网站计划的主攻方向。
12月6日,卡梅伦·文克莱沃斯又一次给扎克伯格发了邮件:“我想到个点子:‘近亲交往等级’……实际上,这种方式是用来衡量你的兴趣和你关注对象的兴趣有多接近……看到相关的联系有多密切,而且假如向这个人提出约会邀请将很像‘近亲间的交往’,这会很有趣。”他还建议网站向用户推荐谁是适合去约会的对象,并且开玩笑说ion如果扮作用软件测算姻缘的红娘绝对可以蒙骗用户:“也许网站里可以结合些随意性元素(浏览网站的人显然不知道道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精心计算出的推荐结果)。”文克莱沃斯认为自己的想法很有创意,正如他在邮件中提到的,是一个“约会网站”。
这些披露的邮件显示,扎克伯格逐步开始躲避三位网站创始人。2004年1月8日,他发邮件给卡梅伦说:“我还有点怀疑,这个网站是否有足够的功能确实吸引用户注意,赢得网站运营必须拥有的挑剔大众。”而在11月末,他又在邮件中写道:“我一拿到那些图表,我们就能正式启动了……看起来一切都在正常进行。”ion的三位发起人一再要求召开会议。12月14日,四个人终于坐在一起开会,扎克伯格却在会上表示,他再也没有时间为这个项目工作了。
扎克伯格和em的创始人格林斯潘也有过接触。1月初,两个人在柯克兰宿舍的饭厅吃晚餐时碰到。碰面后,扎克伯格邀请格林斯潘加入自己创建的新项目,不过没有描述项目的详细内容。格林斯潘当时没有同意。他后来自己出版了一部333页的自传,借此表明心志。其中提到那时的想法:“我不喜欢为一个因为无视大众隐私权而刚刚受到处分的人工作。”(他指的是facemash事件。)格林斯潘比扎克伯格高两级,15岁时起他就开设了自己的小型软件公司,那时在二年级的学弟面前显然很有优越感。
同样在那次见面时,格林斯潘也邀请扎克伯格与自己的项目合作,不论是什么新项目,都可以加入到em中来。在他的自传中提到,扎克伯格回答说不想那样做,因为em“用处太多”了。格林斯潘在书中说,这番话让自己很费解。“只是因为它有太多东西了,”书里扎克伯格这样说,“有这么多的用途,感觉不知要怎么办才好。”如今,扎克伯格没有再对em发表太多评价,只是说“这种把戏不是在添加东西,是在去掉东西”。em最终销声匿迹。扎克伯格的同班同学山姆·莱辛自己也是个编程员,如今开了一家网络公司。回忆起em网站时,莱辛说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各种用途”。相比之下,他说thefacebook的功能极其精简,“用户马上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邀请更多的朋友。这个网站发展的推动力就来自这种专一性。”
2月4日,tion的创意成果,给自己的团队带来了伤害,信中要求扎克伯格停止运行thefacebook。他和同伴向校管理委员会投诉,正是这一机构在facemash事件中宣布了对扎克伯格实行惩罚。哈佛的一位系主任也介入了此事,他让扎克伯格说明事情原委。
在2月17日写给系主任的一封长信里,扎克伯格说,从刚为哈佛联谊会的项目工作时起,他就“对起先的编程员的工作质量有些失望”,他称之为“又散乱又臃肿”。他觉得文克莱沃斯兄弟与纳伦德拉的构想不值一提,认为“学校里我那些交际最广的朋友都比他们清楚要怎么去吸引用户”。他还抱怨这三人的计划安排:“我不喜欢他们的做事方式,因为他们原先许诺提供广告宣传、运行网站必需的硬件设备、甚至是网站用的图表,但是都没能顺利进行。我最后一次检查的时候,他们的首页还在用一幅直接从gucci广告上挪过来的图。”
“我实在有些吃惊,”他接着写道,“我已经为这个网站做了工作,他们竟然要挟说不付钱给我……我努力不去想它,不把这样的烦恼当回事,因为只要我做成功了,就没有哪个资本家不想来插一脚。”在信的结尾,他提到“可笑的威胁”时这样说:“我不会仔细观察自己的网站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因为这两者根本是天差地别。”于是,系主任决定不再插手这次争端。
那么这两个网站是不是完全不一样呢?卡梅伦·文克莱沃斯的邮件透露出,ion主要致力于派对指南和约会服务,他们的目的是“与筹办方协商”,希望对方能为参加派对收取的费用提供折扣。thefacebook上的所有内容都是用户自己设置上去的,而哈佛联谊会是主动地把包括“酒吧评论”在内的信息纳入网站中。
ion后来更名为ectu,最终在2004年春天快过去的时候正式推出。那年秋天,ectu的创始人向波士顿联邦法院提出起诉扎克伯格。他们诉称,扎克伯格窃取了己方创意,其中包括“为大专院校的学生建立第一个微型的社交网站”,“成为用户个人信息、兴趣爱好、学历的名录指南、一个表达观点和设想的论坛、一个安全的关系网络”,要求用户以自己的“.edu”结尾邮箱地址注册,先在哈佛推行接着拓展到其他学校,最终计划覆盖“美国和国际上所有公认的学术机构”。
在为ion工作期间,扎克伯格可能渐渐不安起来,因为那时他自己的社交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然,他本应该早些让文克莱沃斯兄弟与纳伦德拉有所警觉,他表现失礼,变得很不合作。但在遇到这三人以前,扎克伯格很早就已经在冥思苦想,设想互联网上可能需要怎样的社交软件服务,这也是哈佛联谊会项目起初会吸引他的原因。代表这三位创始人提出的民事诉讼称,扎克伯格的行为远远比失礼的性质恶劣:“侵害版权、违反实际或暗示合同规定、盗用商业机密、违反信托责任、不公正地改进、不公平的商业行为、故意阻挠预期的商业利益形成、破坏诚信和公平交易、欺骗以及违背信任。”三位原告要求接管整个facebook网站,并且赔偿与网站等值的损失,这样的指控实在有些过重。毕竟哈佛联谊会这个项目的工作预计扎克伯格可能只花十小时就能完成,而这份工作他此前从未签署过任何书面合同,后来也从未得到过任何报酬。
在为ion工作的过程中,扎克伯格很可能完善了自己的构想,可两个网站看上去没有什么共同点,此前也没有其他网络服务启用过它们的思路。在当时,全球所有的社交网站方案都主要还是受着friendster的影响。当然,thefacebook的确在用户注册中要求使用“.edu”的地址,这一点的确是遭到质疑的有力证据,但其他的大学校园网站此前已经开始采用同样的方式。早在2001年秋天,exus就设定了限制,注册时必须用斯坦福的电邮地址。
在巅峰期2004年9月份,ectu拥有50万用户,遍及500所大学。tu提出的诉讼纠纷。后者的三位创始人得到了大笔偿付金——据报道有2000万美元现金和相当于facebook市值至少1000万美元的股票。
亚伦·格林斯潘也控诉扎克伯格盗取自己的想法。在名为《权威之见:进入哈佛的一名学生缔造facebook的时代》(autas:oudent''s o)正式提出申请,请求取消“facebook”这一商标注册。格林斯潘称自己才是facebook的合法所有者,因为em中以facebook命名的功能比扎克伯格提早了几个月上线。在申诉中,格林斯潘充当了自己的律师。商标评审委员会(ttab)裁决他的诉请完全合理,认为应该按申请要求执行。几个月后,facebook网站所在公司以一笔未透露金额的费用与格林斯潘和解。
格林斯潘不只起诉了扎克伯格。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文克莱沃斯兄弟与纳伦德拉也吸收了自己的构想,ion也是在模仿em。
社交网络如今已覆盖全球。facebook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几乎没有哪个高中生和大学生平时不用fayspace的。这些网站在交际中如此普及,因此年轻人已经很少再使用电子邮件了。从六度空间到friendster再到facebook,社交网站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现象,彻底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