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末代名门

末代名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军前锋部队大举渡河,围攻黄河南岸的渡口白马。决定袁、曹双方命运,打破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三国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就此揭开了序幕。

        笔者声明:本章节以及未来几个章节将由曹操和袁绍这对欢喜冤家唱对手戏,而本书主人公刘备则暂时退居男二号。

        鉴于曹操的履历列位读者已相当了解,之前也介绍得很详细,而另一位主角袁绍则只停留在“慢半拍”上,所以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下面,有请袁绍先生隆重登场,掌声欢迎!

        袁绍,字本初,豫州汝南人,东汉末年最耀眼的一颗政治明星。他的父亲袁逢官至司空,叔父袁隗官至太傅,祖父袁汤官至太尉,曾伯祖父袁敞官至司空,高祖父袁安官至司徒,也就是说,从东汉章帝到献帝之间约一百二十年间,帝国最高的三个职位——太尉、司徒、司空,外加一个地位更加尊崇的上公太傅之位,都有着袁家人忙碌的身影。就当时而言,袁家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士族,不必打引号。

        有着“四世三公”这样的极品背景,袁绍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成为聚光灯的焦点,再加上他人长得既帅且酷、威严体面,态度谦和好客,又喜欢仗义执言,他很快就成为洛阳城中士大夫的领袖,年纪轻轻便担任首都安全局局长兼监察部部长(司隶校尉),纠察百官、统镇司州。其年少得志,用“高富帅”三字来形容,简直是在侮辱他,现如今所谓“京城四大公子”、“八大帅哥”之流,给人家提鞋也还嫌不够格。

        也正因为有如此显赫的家世背景,即便当年董卓专权跋扈,想要废立皇帝,也还得找袁绍商量,而满朝文武当中,也只有袁绍敢当面不给董卓好脸儿,扭头就走,甩都不甩他。而董卓虽然窝了一肚子的火,但仍是不敢责怪袁绍,反倒给他安了一个渤海太守的头衔,好声好气地安抚,就是盼着能争取到士族集团的支持。

        公元189年的反董联盟中,袁绍自任盟主,随后接掌冀州牧,袁氏家族的光环越发耀眼。当时许多小军阀起事都打着袁氏的招牌,使袁绍的势力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他北讨公孙瓒,东伐田楷,西征张燕,南方则尽力培植曹操,企图重建关东的政治秩序。

        然而待到幽、青、并三州情势大致稳定后,南方那个原本乖巧温顺的曹操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仗着自己有皇帝在手,腰杆子硬得像枪杆子,摆出一副帝国忠臣的架势,对袁绍指手画脚。

        袁绍这下可气得不轻,愤然道:“要不是老子挺你,你曹阿瞒的坟头都已经长草了!不知恩图报也就算了,现在居然拿天子来吓唬我,对我唧唧歪歪,看我不扁死你!”

        对曹操的轻蔑和愤怒,是袁绍大举南征的主因,然而这样不理性的决策,也注定了袁绍失败的命运。

        后世许多人一提起袁绍,无外乎两个字:无能。

        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不是,至少在我看来,袁绍是一个有谋略的人,政治手腕也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高明,比如何进。

        下面不妨让时光倒流,回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让我们看看袁绍都干了哪些事。

        那一年,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经过几番较量,外戚集团渐渐处于下风,集团首脑大将军何进险些遭宦官集团暗杀。何进见事态严重,便与袁绍、曹操等朝廷官员商议对策。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

        第一阵营是宦官集团,以张让、赵忠、蹇硕为代表,目标是杀掉何进,进而掌握帝国的主控权。

        第二阵营是外戚集团,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目标是消灭宦官集团,进而掌握帝国的主控权。

        以上两大阵营可以统称为“内朝势力”。

        第三阵营是朝廷官员,也可称为“外朝势力”,以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为代表,目的是自保,并在第一和第二阵营进行火拼时实现利益最大化。

        问题来了:

        第一阵营能否干掉第二阵营?

        答案是:很困难。因为何进手握重兵,要干掉他,就只能耍些暗杀之类的阴谋诡计,而何进比较警觉,杀了几次都未成功。

        那么第二阵营能否扫灭第一阵营?

        答案是:同样很困难。一是宦官势力庞大,眼线遍布朝野;二是何太后反对何进这么做;三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何进与何太后同父异母)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收受宦官贿赂,因此他们从中作梗,多方阻挠;四是何进本身优柔寡断,不是块干大事的料。

        那么第三阵营是否有可能干掉第一或第二阵营,甚至将“内朝势力”一网打尽呢?

        答案是:困难相当大,但并非全无机会,只要第一和第二阵营火拼,两败俱伤,第三阵营的机会就来了。

        好了,现在我们基本清楚了当时的形势,那么我们就看看接下来事情是如何发展的。

        袁绍提出:将宦官斩尽杀绝、一个不留。

        何进大喜,便将这一计划报告给何太后,但太后执意不从,何进只好作罢。事后他又琢磨:要不然,只杀掉那些领头的,协从一律不问?

        袁绍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提出:不如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何太后进行兵谏,迫使她交出宦官集团。

        何进一看这主意不错,就下令召并州牧董卓领军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一时间四方兵起,京师震动。

        这下子宦官们害怕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跑去跟何进求情,何进恻隐之心大发,把他们放走了。

        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可以说大获全胜,但这显然不是袁绍等人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乱世生存法则:一是自保,二是利益最大化。袁绍等人深谙此点。

        于是袁绍冒何进之名,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宦官们走投无路,铤而走险,进宫将何进斩杀。

        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张让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仓皇外逃。

        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尽宦官亲党,后列兵于朱雀阙下,捕杀还没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命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两千余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

        袁绍杀光宦官之后(注意,重点就在这里),又对大将军何进的党羽及家人大开杀戒。其中,何进的弟弟何苗是以勾结宦官谋害兄长的罪名被处决的。

        至此,这场血腥的政治屠杀以“内朝势力”的完败、“外朝势力”的完胜而宣告落幕。

        请大家记住这个人——袁绍。至于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如董卓专权、祸乱朝政、皇帝被废、汉帝国名存实亡等等,则属于另外一个故事。

        当然,由此就说袁绍深谙谋略、政治之道,也是不现实的,这要看跟谁比。跟何进这样缺心眼儿的人比,当然很厉害,但跟曹操这样的政治精算师比起来,袁绍显然不够格。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