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是:用四度电换三度电,值不值?
心急的人听了,连连摆手摇头;谨慎的人听了,一脸狐疑,不置可否;只有深谙辩证法的聪明人,才能洞察此题中暗藏的玄机——
电力作为一种在常规环境下无法储存的能源,其生产、输送和使用是同步进行的;与之相矛盾的是,社会对电力负荷的需要又瞬息万变:一天之中,白天和前半夜的电力需求较高,下半夜的用电量却骤减,其需求量为前者的一半甚至更少。这稍具常识的人就能明白,零点之后生活照明用电少了许多,夜间开工的企业也没有白天多,生产用电也大为下降。因而为满足高峰期的使用以及避免低谷期的浪费,供电部门势必按照电力需求的变化来协调发电设备,做到高峰期满发,低谷期蓄能,于是技术人员试图寻找能够将电力间接储备的办法,于是一种解决上述供需矛盾的发电方式——抽水蓄能发电,应运而生。
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是:用低谷期的四度电换高峰期的三度电,值不值?
二十年过去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下称“广蓄”】用良好的效益、优质的管理和强劲的协调能力向世人力证:值!
1993年,在广蓄工程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之后,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不惜溢美之词:“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创立了两个模式一个是三茂铁路模式,还有一个就是‘广蓄模式’!”
从此,“广蓄模式”名扬天下。
1994年4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袁国林同志带领一行八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从化,在实地考察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
之后,对“广蓄”工程建设之快、效率之高的困惑得以释疑。考察团发出由衷感叹:“广蓄模式”行走在一条成功的科学管理道路之上!
如今假如你莅临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游目骋怀眼前的绿水青山天高云阔,行走在巍峨雄伟的水库坝堤上,你会感到不可思议,似乎这儿是一个度假胜地,并不像一个水电站——有群山环抱、有溪水流碧,两个水库仿佛蓝宝石般晶莹透剔,厂房和管道则悉数藏在了绿树里。
更让人感叹的是,在中国工程管理模式的发展史上,“广蓄模式”是继“鲁布革经验”之后另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工程!
“一个仅有20多人的业主单位,如何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建成了我国最大、当时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且提前一年并网发电?”
当年考察团的困惑又被提起。
让我们来再次解密。
1988年。广东。
要说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就不得不提大亚湾核电站。
1980年代初,正值香港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其电力供应却捉襟见肘。为抓住此商机,既一举解决制约香港的能源瓶颈,又为国内的改革发展筹措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和广东省政府计划在靠近香港、广州、深圳等电力需求量大的城市周边建设一座核电站。核电站选址大亚湾畔的岭澳村。不想好事多磨,就在核电站的筹建期间,先后发生了港民因为安全顾虑集会反对核电站的建设、中英政府商讨香港最终归属等事件,核电站的建设一再拖延,历尽坎坷。在一个个障碍相继解决后,大亚湾核电站终于在1987年破土动工,一座安全、高效的电力供给源即将在祖国南陲拔地而起。
随着核电站的上马开动,在周边兴建一座现代化的抽水蓄能电站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核电站和水电站有什么必然联系?有了人类在能源使用领域最尖端的核动力发电,为何还需要相对低效的前工业革命时代的水电站?另外,抽水蓄能电站和常规的水电站又有何迥异?要理清上述疑惑,势必要回到最初的“四度换三度电”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虽以煤炭为主,但水能、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也极为丰富。一贯以来,我国主要用煤炭、水能等能源发电。到2000年12月为止,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为31932万千瓦,其中火电占74.39%,水电占24.85%,核电占0.66%,风电和其他能源发电占0.1%。由此可见,用水能这种可再生资源作为发电的原动力是国家电力产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具备循环利用且干净环保的优点,其战略地位日渐凸显。
然而我国当前电力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由缺电转为了高峰时段部分地区缺电。这个论断传递了两个含义:第一,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已经得到了根本性扭转,电力供需紧张的矛盾早在“九五”期间就得到了解决,在低用电水平下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得以实现;第二,这种低用电水平下的平衡是极为脆弱的,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峰时段地区性缺电日益严重,拉闸限电成为无奈之举。因此,协调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的矛盾,针对电网峰谷差加大的趋势配置电网的调峰能力成为电业部门的当务之急。
更重要的是,全国一盘棋,统筹调度需掌控有序。可以想见,在威力巨大的核电站投入使用之后,其在用电低谷期的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浪费,于是为了保障核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需要建造一个主要承担调峰任务的电站。在常规水电调峰、燃煤火电机组调峰、燃气轮机调峰和抽水蓄能电站调峰四种电力系统调峰手段中,国家决定为大亚湾核电站配备一个抽水蓄能电站。
抽水蓄能电站很好地解决了电网高峰、低谷之间的供需矛盾。在用电低谷的下半夜,它利用过剩的电力驱动水泵,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到了用电高峰的白天和上半夜,再拉闸放水发电,流出的水存于下水库。在整个能源转换的过程中,虽然流失了部分能量,但精打细算后发现,使用抽水蓄能电站造成的浪费会比扩建核电站规模来满足高峰用电以及在低谷时期压荷、停机这种情况损失更小,效益更好。除此之外,抽水蓄能电站还肩负了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动态功能,是一举数得之举。
在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回过头去看,这种反复使用水源的发电方式,也是一项节约水能的环保措施。
这就是“四度电换三度电”的秘密,其价值在于将无用时本来白白浪费掉的电力,换来了亟需时的大部分有效能量。
广州。从化。
事不宜迟,在大亚湾核电站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也悄然上马。
电站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授权企业为广东省电力工业总公司】、国家能源投资公司、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授权企业为广东核电投资公司】合资兴建,并组建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负责电站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承担了电站设计任务,中南勘测设计院与葛洲坝工程局联合组成的中南水电公司负责电站的建设监理,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承担电站主体工程土建施工及设备安装。时隔二十年后,倍感这些参建单位值得不厌其烦的记录下来。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创造了日后在中国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史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管理体制——“广蓄模式”。
诸事敲定,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的工作先期展开。一番动作之后,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定址从化。
为什么是从化?
世人多晓从化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广州的“后花园”之谓,其风景以山、水、林、果、泉、湖为特色,资源丰富,古今闻名。早在明代就有不少文人骚客被从化的山水文化吸引而来,往返于湖光山色之间,留下许多诗词书画传世。至少有两样东西让从化闻名于世,一是温泉,一是荔枝。
从化拥有热泉眼13个,温泉地下热水日自涌量达10000立方米,这为她赢得了“温泉之乡”的美誉。从化的“岭南第一泉”是世界名泉之一,因其含有氟离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钠、钙、钾、镁、二氧化硅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而与瑞士温泉比肩。至于从化的另一个美誉“荔枝王国”,不仅苏东坡的传世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其当之无愧的佐证,建国后的著名散文家杨朔的代表作就写于斯:“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从化的山,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一座奇峰,而是树木参差的大片森林。在工厂淹没了农田的珠三角,其森林覆盖率至今仍不可思议地高达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这似乎与周边几个城市的基调不合拍,顽强地保存着旧时南岭的丰沛与葱郁。正因其间溪水纵流,凹盆陷地,倒是个兴建抽水蓄能电站的得天独厚之地。
位于流溪河上游召大水的上库决定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最终地址。一旦上库定下,从围绕上库的周边四个库盆中择优取一顺理成章,最后选定同样位于流溪河上游的九曲水作为下库。
最终,广蓄电站落址于广州市东北方向90公里的从化境内流溪河上游二级支流牛栏河上,地处105国道旁侧南昆山原始森林区。上库海拔高程750米,集雨面积5000平方公里,下库海拔高程260米,集雨面积13000平方公里。两库天然落差500米以上,均为天然库盆,站址处构造环境为花岗岩地质,是一处罕见的仿佛浑然天成的抽水蓄能站址。
事实上,下库的选择也是颇费思量的。最终方案虽然导致水道相对最长,但避开了其他三个方案下库可能存在的石灰岩岩溶发育的不利条件,使得整个电站枢纽皆位处花岗岩地质条件上。从长远来看,综合投资最省,且有充分的发展扩建余地,为二期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1988年9月26日。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破土动工。
用三十年后的眼光来打量,当初广蓄工程的施工地点是一个何等充满诗意之地山中有林,林中有水。有参天古树,有涧涧溪流,当下从广蓄旅游度假区游历归来的游客,总是喜欢用欢愉的声音描述穿过蜿蜒的盘山道爬上海拔800多米的上水库后,所欣赏到的澄清的湖水,蓝色的天空,还有迤逦的群山,远处的飞鸟……如今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已被开发成为广东省唯一的高科技旅游景区,是旅游度假的胜地。
作为花园式的现代化企业,广蓄电站自身拥有优越的环境,其绿化面积2400万平方米,区内植被85万平方米,新植树木100万棵,原始森林保护相当完好,前广州市长黎子流先生曾由衷誉其为“小庐山”。除此之外,广蓄电站又开辟了以科普型和知识型为特点的科技旅游项目,来此的游客不仅能一饱大自然的流光溢彩,同时也领略到了前沿科技的博大精深。自1996年度假区对外开放以后,每年数万旅客前来观光,现已接待了30多万人次。2002年,国家旅游局将其核评为AAA旅游景区。
当然这是后话,对当时承担电站主体工程土建施工及设备安装的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来说,诗情画意离他们略显遥远,他们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按照抽水蓄能电站的组成结构,第十四工程局的干部工人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庞然大物”——
抽水蓄能电站通常由上水库、输水系统、装配有机组的厂房和下水库等建筑物组成:
上水库主要负责蓄存发电用水,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将抽上来的水储存在库内,等待负荷高峰时段放水发电。所谓“四度电换三度电”中间那一度落差,就损耗在这一上一下的过程中。
输水系统是输送水量的工程设施。与常规的水电站不同,常规水电站输送水的渠道多为自然河道或人工开挖的渠道,但抽水蓄能电站要“逆流而上”,只能依赖人工管道。
厂房作为电厂生产的中心,是放置蓄能机组和电力设备之处,起“大脑”作用。多年以后人们提起广蓄总会提到其大脑“空空如也”,这是何缘故?谜底将在后文揭晓。
下水库。负荷低谷供水抽送,负荷高峰存蓄发电用水,是上库的最佳拍档。
前文提到广蓄之所以会最终定址南昆山,两个可作为上下库的天然盆地起了很大作用。但即便如此,工程量仍十分巨大。万千军民在山林里挥汗如雨,机器声轰鸣作响。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国内工程的建设条件已不再像60、70年代的工程那般寒碜,然而不变的是,面对着这篇书写在深山里的鸿章巨制,第十四工程局的将士们仍旧需要人定胜天的战斗精神。
除了工程浩大之外,广蓄工程的另一个难度在于不能对南昆山的环境造破坏。在日渐污染的广东,从化的青山绿水是那么的格外引人注目,那么的金贵,因此杜绝污染和守护环境成了广蓄工程的原则。事实上,即便不存在这样的硬性规定,负责施工的军民们也不会破坏此地的美景——谁愿意唐突此地的诗情画意?二十年后一座美轮美奂的高科技旅游景区证明,大型工程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并非绝无可能。
工程在一天天的继续,快马加鞭。因为远处的大亚湾核电站也在一日千里的推进……
电站的雏形开始显现。青山不改,绿水照流,只是树林中矗起了房屋,草丛里轻埋了管道……
林中的日子匆匆又悠悠,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渐渐出落成她后来的样子……
1993年6月。
广蓄电站的第一台机组投入使用。这距离1988年9月开工的日子,仅仅过去了57个月的时间。
在国外,同样规模的工程需要工期为72个月。广蓄工程与之相比工期足足缩短了一年又五个月,“广蓄速度”名声渐响。
但只有在了解广蓄工程的具体工程量之后,才能深刻体会“广蓄速度”这四个字里蕴含的艰辛与荣光:
为建上下库,地面开挖土石方540万立方米,地下开挖土石方90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石土堆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坝堤,前者可以从广州到北京一个来回,后者远赴上海也绰绰有余。
下库位于吕田镇海拔290米的小杉村,上库位于海拔820米的陈乐洞,连接两库的是一条长达15公里的盘山公路,两泓容量2400万立方米的碧水在公路的两头缀接,宛如一条蜿蜒的藤条上吊着两个沉甸甸的果实。
至于那些枝枝蔓蔓般的引水系统、抽水系统以及发电系统则在山腹深处的岗岩体中开枝散叶。直径9米、总长3.8公里的引水涵洞打通上下水库,再通过1.6公里的交通洞连入一幢现代化的厂房。房高44.5米、宽22米、长146米,按照时任电厂副厂长祁达长的表述:整个厂房可容纳一幢广州爱群大厦!其自豪感溢于言表。
厂房中安置着电厂的核心部件——四台十几米高的两用水轮发电机组:正转发电,反转抽水。至于电站的心脏中央控制室,均按无人值班的要求设计,由当时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系统指挥全电站运行,广州、香港两地皆可遥控。引排水系统的水位、水压,各机组、变压器设备的即时运行状况和方式都在模拟盘中显示出来,全程计算机操作和监控。上世纪90年代初即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水电站中实现电脑化运作,现在看来殊为不易。
广蓄电站一期工程于1994年竣工,1996年10月全面通过国家验收。工程装机容量4×300兆瓦,单位千瓦投资额为2550元,除机电设备从国外引进之外,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取得了工期短、投资省、质量好、效益高的优异成果。其多项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包括:1.选用四台单机容量为30万千瓦的单级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2.抽水蓄能机组转速达到500r/min;3.水头高达530米的高压岔管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4.深埋地下的145米×21米×45.6米地下厂房全部采用喷锚支护设计。
至于荣誉,更是纷至沓来:工程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项目金质奖,工程勘测获国家优秀勘测项目银质奖,工程施工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电站管理获国家电力部授予“一流水力发电厂”的称号,是全国水电厂获此荣誉的第一家,并获国际认证的安全管理“三星级”挂牌。1995年电力部组织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电站选址正确、地质勘查充分、分布合理、结构先进。总体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压长斜井和高压岔管勘测、设计与施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百里之外的大亚湾核电站也于1994年始全部并网发电。大亚湾核电站的强劲动力,配备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协调功能,两相合力,珠联璧合,犹如给中国电网的发电能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1994年始,中国电力事业发生质变。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一经投入使用,立马产生了效益。
抽水蓄能电站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分为静态效益和动态效益两种。所谓静态效益,指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中由调峰填谷作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所谓动态效益,是指发电设备在运行期间,根据电力系统需要承担不同任务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抽水蓄能电站的静态效益多指容量效益,一语蔽之,就是“四度电换三度电”带来的好处。负荷高峰时段,它可以发电分担电网尖峰容量,用电低谷时,可以抽水蓄能,减少负荷峰谷差。因此抽水蓄能电站可减少核电机组的日出力变幅,使其多在高效区运行,保持核电的稳定运行。
抽水蓄能电站产生的动态效应也尤为重要,调峰、调频、调相、负荷跟随、事故备用,每一个功能都能够产生巨大效益。其中,最能体现动态效应的是抽水蓄能电站的事故备用功能。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在1993年到1997年的五年时间内,美国电力系统发生重大事故137起,其中由电厂方面引发的事故仅占9起,高达93.4%的事故原因在于输配电设施出现故障。而拥有强大协调功能的抽水蓄能电站在输配电系统中扮演减温器的角色,为电网提供电压支持,避免了系统出现电压崩溃或热过载。除此之外,抽水蓄能电站还是一个信得过的“消防队员”,一旦出现意外事故或系统瓦解,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任何工作模式转为满负荷发电,这种迅捷的切换能力杜绝了事故损失的扩大化。
1995年5月至1996年年底间,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共经历了66次电力事故的考验。其中,尤以大亚湾核电机组跳机、火电机组甩负荷和西电解列等三次最为危急,但值得庆幸的是,每一次广蓄电站都能迅速救急遏制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帮助电网尽快恢复供电,其自身的事故备用效益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广蓄电站功勋卓著,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快速——作为水利机组,抽水蓄能电站能够长时间处于旋转备用状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救急模式:在发电工况下,可以利用运行中的空闲容量短时间内加大出力;在停机状态下,亦可紧急启动;即便在水泵工况下,从停止抽水换至发电工况也耗时极少。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用它的实力和表现赢得了满堂喝彩。而在这之前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我国许多地方长期缺电,电网调峰填谷的重要性一直没被重视,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早在1968年于华北地区建成岗南小型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和在1973年建成密云抽水蓄能电站的我国,将这二十年的光阴白白荒废。还好,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及时地将薪火重燃,重新让国人意识到了全国电力调峰填谷的紧迫性。从此,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迅速发展,到2005年底,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6122兆瓦,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抽水蓄能电站的年均增长率,装机容量跃进到世界第5位,遍布全国14个省市。此外,在建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约11400兆瓦,到2010年这些电站建成之时,抽水蓄能电站的总装机可到17500兆瓦左右,跃居世界三甲!
说历史的巨轮也好,说时代的命数也罢,事实就是,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也打开了一个新时代。
不过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然作为风景旅游度假区也要接待游人传教科普,与民同乐,但广蓄的使命从破土之日起就无比明确——辅助大亚湾核电站的运行。
要知道,两大工程差不多是同期开工、同期建设,投入使用的时间也是大致相当。由此可见,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对大亚湾核电站是何等重要。
事实也证明,两者的同步建设是个明智的决定。一个相关的注脚是,1996年国家电力规划部门对华东地区的核电站进行规划研究,结论是:在秦山核电站二、三期建成后会使电网调峰容量缺口增加1200兆瓦,因此建造一座拥有1000兆瓦调峰能力的抽水蓄能电站势在必行。核电站配备抽水蓄能电站,恰似如虎添翼,是优化资源的不二法门。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是该类型水电站发挥效益的一个完美典型,对优化大亚湾核电站的功能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保证核电站按基荷方式运行。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实现满载基荷运行已成事实,这其中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功不可没。核电机组要想实现带基荷运行必须解决调峰问题,在广蓄电站建成以前,广东电网各电站的老、小机组不少,但调峰能力仅为20%到30%之间,可调峰的水电机组容量比例也不大。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强有力的调峰功能为大亚湾核电站满载基荷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前者是后者的催化剂。
保障了核电站的安全性。核电设备安全性的一个指标叫安全裕度,这个概念是指在设计设备零件过程中,针对一个系统的相位裕量,设计出一个离系统稳定临界点有一定距离的相位值,使得系统在很大一个工作范围内都能保持稳定状态。核电机组投资巨大,运行后的回路设备都带放射性,这意味着电机组维修和处理失效设备的费用很高。在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调峰配合下,大亚湾核电机组无需频繁升降负荷,瞬间消耗大大减少,设备的安全裕度同时上升。此外,核电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使得燃料组件包壳能够保持完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
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系数。在1995年的机组调试阶段,大亚湾核电机组1、2号机经过了上千次具有高跳机风险的试验,之所以能进行这样的试验,全靠广蓄电站具备随时弥补跳机空缺负荷的能力。大亚湾核电机组容量大,一旦甩负荷将给电网带来难以承受的冲击。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存在,电网的安全性能大大提升。
大亚湾核电站和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两强联手,双剑合璧,谱写了一曲琴瑟和谐的欢歌。广蓄电站除了在运营初期出现短暂亏损外,1995年下半年后和广东电网达成协议,电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调动广蓄的机组。自主权扩大后,核电站和水电站的配合日臻完善,一个双赢的局面形成:既实现了核电的满发,又实现了广蓄联营公司的盈利。对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来说,盈利意味着相对宽松的资金投入,如此一来,已经动工了的广蓄二期工程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验收合格仅七个月后,1994年9月,广蓄二期工程马不停蹄地破土动工。
扩建的步伐如此急切,主要是因为时不我待。1992年邓公南巡之后,广东经济发展如猛虎下山,用电的胃口的也越来越大。然而广东省一直面临可开发的大中型水电资源短缺的问题,电能供应越来越捉襟见肘,在这样的局面下,电力系统负荷率低、峰谷差大的矛盾相继暴露,广蓄二期势必上马!
二期扩建更是着眼未来之举。由于和常规水电站不同,抽水蓄能电站对河道、地形以及流量的要求不高,在广东这样水资源匮乏的省份实行因地制宜,全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才是解决用电的根本之策。广东省的资源状况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电源将是一个以煤电为主,水电、油电、核电、气电、抽水蓄能电站等多种电源形式并存的电源体系。其中,抽水蓄能电站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广东省对抽水蓄能电站的重视是明智之举。2004年,广东全社会用电量为239th,最高用电负荷为39.7G,与199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4.5%和14.2%。2004年广东三次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的比例为1.5:69:17.4:12,与1990年相比,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迅速,第二产业用电量稳步增长并占据主要地位。而从2002年初开始,广东由于电源建设滞后出现了全年、全局范围的电源性缺电,被迫采取错峰轮休用电等强制性措施,民众怨声载道,新一轮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又在提速。
另外,未来广东产业将向重化工方向发展,无疑这将是对广东电力系统更大的挑战。
1994年最炎热的时候,广蓄电站二期工程也干得热火朝天。
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早已完成并获得审查通过,设计方案也已经敲定。包括安装三台40千瓦的工作机组,上库大坝加高6.89米,下库大坝加高4.61米,即可腾出所需的700万立方米蓄能库容。对于二期工程的考虑早在一期建造之时已经作出,一期工程完成时,下库大坝已按一、二期标准施工,二期工程的上下库进、出水口也在一期工程上下库蓄水前建成。此外,二期工程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一期工程的场内外交通及施工设施,可以省下一大笔工程费用,也有利于减少工期。二期工程建成后,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虽然还不能彻底解决电力短缺,但在很大程度上将进一步缓解广东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1998年12月,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2000年3月,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当是时,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此后为将广蓄电站打造成为高科技旅游景区,一些景区的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渐渐形成今日之模样。
2004年,经过南非NOSA安全管理系统的严格考核,广蓄电站被评定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家五星级企业。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是一个中国大型工程的管理史上要被铭记的企业,原因在于其吸收外国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个管理体制分大小两个层面:小的方面,指广蓄工程的日常管理;大的方面,指广蓄工程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制度。
广蓄电站一直为其精简的管理机构深感骄傲。不可否认,广蓄管理体系中的人员多为高素质、精英化、一岗多能的现代化管理人才。整个电厂共有91人【其中中方79人,港方12人】,而国内同等规模常规水电厂标准定员为544人,足足减少453人,已符合每万千瓦装机0.8人的世界先进水平。
不过更让“广蓄人”自豪的还要数其无人值班系统,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广蓄“空空如也”的大脑。一期工程在建时,电站就按无人值班设计。电站落成后,从1995年1月起机组完全由广州、香港两地电网调度中心控制,电厂控制室仅留一人值班,实行五班四倒、一人值班制。不值班的人员则配备移动通讯设备,随时处于待命状态,这就是整套“ON-Call”系统。事实上,这套系统只在投产早期时使用过,随着电站自动语言报警装置完善并投入使用,机组运行稳定,无人值班早已实现。
相对于这些较为微观的日常管理,广蓄工程创新的项目管理制度“广蓄模式”更具历史意义。
首先广蓄模式有一个极为精简的业主机构,但并没有损害工作的效率。广蓄工地的业主管理人员总共只有20多人,而且机构层次简化——机构越精简,生产关系越简单,决策就越快,办事效率就越高。配套简化的机构层次,机构设置也相对简单,各部门负责人统一叫经理,不再设处室。单就这点,在80、90年代的国家大型项目中是难能可贵的。
与此同时,广蓄联营公司积极利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尝试用市场的办法优化资源配置。这主要表现在物资采购方面。物资材料的采购,业主只负责水泥与钢材,其余全部摊给承包商;而水泥与钢材,业主只管负责指定定点厂家和签订采购合同,具体合同的执行全部由承包商负责,业主不再负责运输与仓储管理,至于质量监督,则由监理来负责。即使业主根据工程需要负责采购一批急需的、影响和制约工程施工的设备租赁给承包商使用,其目的也不是盈利,而是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以局部的损失换来了整个工程的速度,从而谋求工程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工程监理的充分利用则是广蓄模式的一大创举。广蓄工程的全部业主单位职员只有20多人,施工现场的人员也只有8人,这么少的人员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工程?奥秘就在于依靠工程监理来开展工作。广蓄业主单位赋予监理充分的职责与权限,通过大胆放权,监理在收获利益和信任的同时帮助业主很好地控制了投资规模,保证了质量和工期。业主轻松实现工程目标,赢得开明美誉。本文之初给许多考察团带来的困惑,答案就在于此。
“广蓄模式”确立之后,业主和监理单位之间这种相对健康的关系对国内工程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1996年,世界著名杂志《IionalaterPoru》特派记者珍尼·丹茜在对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进行专访,在同年第9期撰文报道评价说:“毫无疑问,广蓄电站将成为模范工程,成为许多抽水蓄能电站的样板电站。”这是最朴素最中肯的评价,也是世界对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给的印象。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静卧在广东省从化市吕田镇小杉村南昆山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将继续承担着辅助大亚湾核电站的使命,继续走向未来……
【杨克: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