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斌小传:山东齐河人。1979年4月出生,1997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学员、区队长、参谋等职。200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为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中尉军衔。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因奋不顾身抢救一名跳江女青年壮烈牺牲,年仅28岁。第二炮兵某部追授孟祥斌为“革命烈士”,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新闻人物”、浙江省“见义勇为勇士”、“浙江最具影响力人物”。2008年初,孟祥斌被评为“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2009年5月,获“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是什么让亿万民众永生铭记你的事迹和精神;是什么使神州大地处处传颂你的名字?
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的第二炮兵某旅原机要参谋孟祥斌用生命作答,十米高桥惊人一跳的壮举诠释了人性之美,让人们感受到道德风尚的无穷力量,正如斯言:“是你们,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难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是你们,不畏流血牺牲、义无反顾,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高尚情怀。”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首《武陵春》,传唱数百年。如今,在“双溪”交汇的婺城,也在传颂着一位英雄的名字。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从浙江金华城南桥上纵身一跳,28的年轻生命化作一道绚烂的彩虹。那一刻起,从金华到山东齐河再到北京,从耄耋老者到学步孩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洒泪祭英雄、爱心慰英雄、虔诚学英雄,人间真爱似春风吹暖大街小巷,像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他用生命燃烧的感动,驱走了这个冬季的寒冷。
2009年9月,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揭晓,孟祥斌高票当选,他英俊肖像和英雄壮举,再次通过荧屏传遍神州,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刻骨铭心的冬季,带回金华城南桥……
一道弧线,化作一道绚烂彩虹
2007年11月30日,南国古城,宁静的婺江流淌着千年的眷念。绵绵的细雨终于走出人们的视野,冬日张开笑脸挂在婺城晴朗的天空,轻轻地抚摸着这座古城。穿城而过的婺江和往常一样平静,像一道哈达环绕着这座城市,呵护着善良的婺城儿女。寒风拂过,江面上吹起道道涟漪,横跨婺江南北的城南桥上,流动着匆匆穿行的车辆和人群。
城南桥头的樱花公园,是金华市民休闲游玩的常去之处。那天虽然是星期五,可攒动不停的人流给公园增加了几分生机,老人在下棋聊天,情人在窃窃私语,小孩在奔跑玩耍。公园一角,孟祥斌的三口之家也在融融暖意中享受着甜美,徜徉在茵茵绿草之中,听着婺江潺潺流淌的声音,女儿诗妍拽着爸爸的手不停地奔跑,一会抓虫子,一会闻花香,不断传来的欢笑驱赶着冬日的寒冷。小诗妍只有3岁,她已经知道有很长时间没有拉爸爸的手了,妈妈总告诉她“爸爸太忙了”,今天总算有了机会,她的小手一刻也不肯松开那双长满厚茧的大手。爸爸的那双手,总是不时摸摸女儿冻得发红的小脸,微微发暖的体温如同丝丝慈爱,传递到小诗妍的身上。
团聚的幸福,对孟祥斌一家来说,已经等待太久了。孟祥斌所在部队执行历时两个多月的发射演练后,又接受总部作战能力评估考核,妻子叶庆华不仅不能到部队探亲,就连电话都很少有时间打通。她只好带着女儿待在江西弋阳老家,掰着手指算日子,每过去一天就在日历上画上一个红圈,盼着见面时刻的早日到来。
结婚几年,总是分多聚少,孟祥斌永远都像一名冲锋的战士,马不停蹄地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有过不满,有过牢骚,可更多的还是理解,叶庆华清楚作为一名军嫂肩负的责任,更清楚家国天下的道理,她总是把相思之痛化作一脸笑容,千方百计地哄小诗妍开心:“就快见到爸爸了,爸爸给你买了好多好吃的。”
部队任务结束后,部队调整时间休息,已经有几个月没有见到妻女的孟祥斌,来不及洗去一身的硝烟,便向远方的妻子叶庆华许下诺言:部队放假休息时,带她们到金华市里游公园、逛超市、吃肯德基,还要给女儿买双过冬的红靴子。
11月29日晚,叶庆华带着女儿赶到部队,三口之家聚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乐趣。第二天上午,早早起床的孟祥斌和妻子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家人牵着手走出坐落在城郊的军营,去市中心购物游玩。逛完商场上超市,走出大街窜小巷,孟祥斌最着急的事就是先给女儿买双红靴子,他比了又比,看了又看,总想找到最价廉物美的那一双。孟祥斌出生在山东齐河的一个小山村,拮据的家境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节俭习惯,一直到现在也没变,每月工资除留下200元的日常生活开支,其余都寄给妻子贴补家用。
逛了几个小时,孟祥斌也没有挑到中意的红靴子,便带着妻女来到婺江之畔的樱花公园游玩。信步婺江之畔,瑟瑟江风卷来初冬的寒意,却吹不散孟祥斌一家人脸上的欢笑,久别重逢的他们享受着无尽的甜蜜。
“快救人啊!有人跳江了!”11时20分左右,一声呼喊瞬间绷紧了孟祥斌的神经,他本能地松开了女儿的手,快步跑出公园循声望去,身后传来妻女焦急的呼喊,“祥斌,干什么去?”“爸爸,等等我!”
城南桥上,一名为情所困的年轻女子在电话中与男友激烈争吵后,愤然摔掉手机,纵身跳江轻生。
此时,大桥上人与车川流不息,不一会儿,桥上便聚集了很多市民。大家盯着江面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人呼救,有人拨打110报警,也有人试图从轻生女子扔掉的手机上找到她的亲人朋友求助。
虽然身着便装,孟祥斌却像一名勇敢的战士听到冲锋的号角,边脱上衣外套边向人群聚集的桥中央冲去。知夫莫如妻,叶庆华清楚孟祥斌的品性,知道他要做什么,因为从相识到结婚几年来,孟祥斌当街擒贼、扶贫济困的事儿干得太多了。叶庆华没有阻拦,赶紧抱起女儿,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大声劝说:“这桥太高,太危险了,你还是从岸边下去吧!”
“来不及了,救人要紧!”孟祥斌边说边把上衣外套、鞋子扔给妻子,连毛衣和牛仔裤都来不及脱掉,拨开人群冲到桥边。
“小伙子,这么高多危险,你行吗?”市民徐惠华女士见状一把拽住孟祥斌的毛衣,关切地问道。身边的市民,都十分佩服这位年轻人的勇气,但更为他担心。初冬季节,正是婺江的枯水季节,水面距离桥面有10米高,而且水位很低,如此高处跳江救人,危险显而易见。
“我行,我行!”孟祥斌坚定地说着,他来不及作更多的解释,纵身跃上桥栏,像燕子一样飞身而下。一道弧线,像流星一样划过人们的视线,转瞬间刺入冰冷的婺江,水面溅起几米高的浪花。
场面惊心动魄,观望的人群惊呆了,空气似乎在瞬间凝固,突然的安静让这个城市感到窒息。车水马龙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他们的眼睛里,他们的心中,只有这位跳江救人的壮士。
从冰窟窿中救人的罗圣教,从粪坑中救起老大爷的张华,这些让人们所熟悉的英雄人物,在大家的心中只是一种符号,一种“人为而己不为”的壮举。只在电影里见到过或者书本上描写的情景竟然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人们第一次零距离见证了如此舍己救人英雄的壮举。很快,回过神儿来的人们呼喊着、惊叫着、奔跑着,感动与震撼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一阵高过一阵的嘈杂霎时驱走婺江的宁静,人们焦急地望着江面。人群中,有人焦急地拨打电话报警,有的联系了急救中心,还有的用手机拍摄记录下这个惊天壮举的瞬间……
风,轻轻拂过江面,水中泛起的波浪,画着一个又一个同心圆,为人们指示着凝视的焦点。一秒、两秒、三秒……人们屏住呼吸等待着,有的人眼中已经泛起泪光,这是一种久违的感动催人泪下,这是一种人性的美丽散发出的无限光芒。
少不经事的小诗妍还不清楚怎么回事,眼睛直愣愣地盯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叶庆华趴在桥栏上大声呼喊:“孟祥斌,孟祥斌……”每一声呼喊,都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大约过了十多秒钟,孟祥斌从3米多深的江底浮上水面。人们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十米高处的冲击、冰冷江水的刺激,岸上的人们没人能够真正了解孟祥斌当时的感受,但孟祥斌每一个艰难的动作都揪住大家的心。他迅速找到正在下沉的女青年,一把抓住她的衣服艰难地向岸边游去。他和女青年都穿着厚重的毛衣和长裤,可以想象,吸饱了水的衣服会多么沉重,孟祥斌每挥动一下手臂都要付出极大的体力。他使尽全身力气艰难地托住女青年向岸边游去……
宽阔的江面、刺骨的江水,对人的身体和毅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虽然出生齐鲁的孟祥斌身体素质一向不错,可接近冰点的江水迅速吸收他身上的热量,急剧消耗着他的体能,每前进一米对孟祥斌来说都显得异常艰难。向前游动了大约10米,孟祥斌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身体在江水中忽上忽下、时隐时现,他一次又一次将女青年托出水面,又一次次沉入水中。当他又一次奋力浮出水面后,大声向桥上和岸边的人呼喊:“我不行了,谁来帮帮我……”说着,他和女青年又沉入
.99lib?
水中。渐渐地,人们看见孟祥斌的几率越来越少,最后几次都只看到女青年飘散的头发,却始终没有看到孟祥斌的头探出水面。
“快救人啊,快救人啊!”桥上和岸边的呐喊声传到不远处的江丰水上游览公司码头,一艘摩托快艇劈浪驶来。就在快艇驶近时,又一次从水中挺起的孟祥斌竭尽最后一丝力气将轻生女顶出水面,并把她用力向快艇推去,而他自己却再一次沉入江中。快艇上的人将轻生女救起,驶向江岸。桥上焦急的人们大声呼喊着:“快救,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救人英雄。”纵是声嘶力竭,依然被机器轰鸣声所湮没了。
救护车到了,轻生女青年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闻讯赶来的警务人员迅速组织摩托艇和三艘渔船驶往事发江域搜救,援救行动立即展开。
城南桥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孟祥斌能浮出水面,一种不祥的预感游动在人们的心头,大家感到一种针扎般的心痛。此时此刻,最揪心的便是叶庆华,她眼睁睁地看着丈夫从如此高的桥上纵身跃下,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的身影在水中时隐时现,眼睁睁地看着丈夫最终消失在湍急的水中。她焦急,她心碎,她感到孤独无助,叶庆华两腿发软瘫坐在地上,使劲地抖动着孟祥斌脱下来的衣服。掏出孟祥斌的军官证,声嘶力竭地向人们哭喊着:“快救救我丈夫,他是军人,快救救他吧!”
叶庆华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刚才还在一起说笑的丈夫,竟然沉入江中没了踪影。当一个妻子,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在自己面前慢慢地下沉,直到离去,那是怎样的一种裂痛。叶庆华抱着女儿失声痛哭:“爸爸没有了,爸爸没有了……”3岁的小诗妍虽然还不清楚死亡的含义,但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她哇哇大哭,提着爸爸的鞋子大声哭喊:“爸爸呢?爸爸呢?”
三艘渔船一字排开,撒下搜救网进行地毯式搜寻,一遍又一遍,来来回回在江上搜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江面上仍未见到孟祥斌的踪影,孟祥斌生前所在部队官兵来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了,市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大家死死地盯着水面连眼都不肯眨一下,他们在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时间每过去一秒,人们的心就刀割般地疼痛一下;搜救人员每一个来回无功而返,大家就多一分失落。13时40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搜救,孟祥斌终于被打捞上岸。
还是那件衣服,还是那条裤子,可刚才还健步如飞的孟祥斌,此时已经不省人事,脸色苍白,浑身冰冷。悲恸欲绝的战友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他湿漉漉的身体,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老孟,老孟,你醒醒,你醒醒呀!”战友们希望用体温能够温暖孟祥斌僵硬的身体,希望用熟悉的呼喊唤回亲爱的战友。
几名战士抬着孟祥斌,大声呼喊着:“散开、散开!”人群迅速闪开一条道来,救护车呼啸着驰往附近的中医院。
忙碌的婺江渐渐恢复了平静,它似乎并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感天动地的一幕。城南桥上的市民和官兵顾不上吃饭,急急忙忙赶往中医院,他们要近距离守望着英雄,他们想在第一时间听到英雄平安的消息。有的默默地闭上眼睛为孟祥斌祈祷,有的着急地搓着双手,有的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着闷烟。
红灯闪烁的急救室里,医院最优秀的医生和护士全部汇集在此,最先进的抢救设备也全部搬运到位,大家竭尽全力抢救英雄。战友们猛劲地搓着孟祥斌冰冷的四肢,医护人员眼睛盯着监视器,双手不停地在孟祥斌胸口进行电击、挤压,好几个市民一次又一次背过脸去偷偷抹眼泪。用上了所有可用的药物和手段之后,15时03分,医生无奈地摇摇头,宣布了那个让人无法接受的消息:孟祥斌永远离开了!
其实,在孟祥斌被抬进抢救室的那一刻,大家都清楚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十几名医生护士和部队官兵仍奋力抢救了80多分钟,他们看到了孟祥斌从十米高处跳江救人的壮举,也憧憬能看到他起死回生的奇迹,哪怕仅有亿分之一的希望。
战友们哭了,医生护士哭了,在场的市民也哭了,这座城市也哭了……心碎,无法接受的心碎,一位年轻的护士掩面跑到花坛中,摘下一朵鲜花,放在孟祥斌的胸口。不管医生护士,还是军人市民,大家都自发地摘下帽子、手套、口罩,流着泪默默地为英雄祈福。
英雄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大街小巷,城市的上空弥漫着悲伤。
孟祥斌在被送往医院急救的同时,伤心过度几次昏厥的叶庆华也被送到部队招待所休养,她几乎每隔两分钟就会焦急地打电话询问:“祥斌怎么样了?”等待,度秒如年的等待,当官兵接上她前往医院的时候,叶庆华从大家严肃的表情中察觉到不祥的征兆,她不敢去问,也不敢去想,只是不停地催促驾驶员开得再快些。
相聚不到20个小时,转眼就阴阳两隔。望着丈夫冰冷的身体,叶庆华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她突然挣开搀扶的人,扑向孟祥斌的遗体,她不停地抚摸着那张熟悉却已冰冷的脸,不停地呼唤:“孟祥斌,你醒一醒啊,你不要丢下我们,我和诗妍怎么办呀,孟祥斌,你醒一醒啊……”
凄惨的哭喊,回荡在空荡荡的太平间里,揪着大家的心仿佛要拧出滴滴鲜血。这个往常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此刻却令人如此眷念,因为这里躺着他们的亲人,躺着他们的兄弟,躺着人民的好儿子。沙哑的哭声渐渐低沉,泪眼淹没了悲伤,大家扶起几度昏厥的叶庆华,想带她离开这里,叶庆华强忍悲痛地说:“让我多陪他一会儿,我还有好多话没跟他讲,他三年前就患上了严重的脉管炎,几年都不敢沾凉水了,没想到最后还是在冰冷的江水中走了,他的病又该犯了……”
十米高桥,孟祥斌用生命丈量出道德的高度,在市民婆娑的泪眼中,惊人一跳的那道弧线,已化作心灵中的一道灿烂的彩虹。
肩负责任,让生命充满力量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孟祥斌的惊人一跳,像一道绚烂的彩虹,划出他从军十载无私奉献的轨迹,也划出了一名英雄的人生轨迹。这座古老却生机勃发的城市、在匆匆奔忙的人流中,流传着同一个名字,传颂着他短暂人生中一个个传奇般的故事。
孟祥斌牺牲后,从千里之外的山东齐河老家到第二故乡婺江古城,从同窗几载的同学到朝夕相伴的战友,思绪像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那些平凡普通却又闪亮的瞬间成为这个冬天不朽的传说。
孟祥斌相貌英俊,浓眉、大眼、高鼻、阔嘴镶嵌在方型的脸盘上,近乎完美。在熟悉的人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的心灵和相貌一样美。
“祥斌从小就特别懂事,学习成绩特别好,爸妈最疼他了。”孟祥斌的姐姐孟霞看到遗物中大捆大捆的书籍,忍不住泪如雨下,睹物思人,孟祥斌为学习可以三餐不食、五更不眠的倔样在她脑海里翻腾。
孟祥斌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识字不多的父亲和文盲母亲尝尽了缺少文化的苦头,经常用最朴实的话语激励孟祥斌刻苦学习:“肚子里没点墨水呀,活在世上就好比走在没有灯光的黑夜里。”虽然农村很苦,农活很多,可全家人却很少让孟祥斌沾手,尽量腾出时间让他学习。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孟祥斌除了吃饭睡觉,手里总是捧着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以也一直担任班长。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壮志何慷慨,志欲威八荒”,这些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诗词,孟祥斌上高中时就能倒背如流。他在日记中写到:“梦想穿上绿色的军装,我绝对不是追赶潮流,只是心中有一种激情在冲击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需要实现。”
1997年高考过后,从“独木桥”上举步维艰一路走来的孟祥斌,以优秀成绩被德州双语技校录取。通知书寄到这个偏僻的小乡村,乡里邻居都纷纷上门道喜,就在大伙儿庆祝他跳出“农门”的时候,孟祥斌却作出一个让大家意外的决定:去当兵,到了部队考大学。
有了目标,人生就有了力量。孟祥斌入伍第二年就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兰州分院。这是实现人生跨越的关键一步,孟祥斌吃的苦受的累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这一点与他一起当兵入伍、一同考上军校的战友王昌瑞印象最为深刻。为了备战军校考试,孟祥斌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抄在小纸条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哪怕就是一两分钟也不放过。一次,部队组织野营拉练,经过几十公里的徒步行军,大家挨着床边就呼呼大睡,可孟祥斌却一个人躲在洗漱间里看书,连长半夜上厕所发现后,硬把他撵回宿舍,而此时已是凌晨三点多了。
孟祥斌所学的专业,课程理论性强,要求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这对于来自部队、基础相对薄弱的孟祥斌,无疑是一座高山。但这座高山,最终却被永不放弃的孟祥斌踩在了脚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字电路》等课程总评成绩均达到良好。对于孟祥斌“拼命三郎”的精神,二炮工程学院的副教授李敏对此印象最为深刻。
做毕业设计时,孟祥斌选择的是一道难关——“军事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研究与设计”。李敏劝他换一个研究方向,以确保顺利毕业。可孟祥斌却说,毕业设计是对自己两年来学习的最后总结和提炼;如果不认真对待,既对不起自己两年的时光、对不起自己的家人,更对不起把自己送到学院来的部队!就这样,经过半年的奋斗,孟祥斌终于顺利通过了毕业设计答辩。
老师最喜欢的,永远是好学上进的学生。副教授李敏与专升本学员孟祥斌,就是这样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李副教授说:“我带过的学员里,孟祥斌并不属于很聪明、底子好的一类,但他却是最勤奋、最刻苦的一个!听课最认真的是他,提问最多的是他,作业完成最好的也是他!可是现在……我一定要到他生前的部队去,亲手为他献上一束最美的花……”
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有胆识,有智慧的人并非都会成为勇者,而孟祥斌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个勇者。在他的人生词典里,没有懦弱与畏惧。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见义勇为已经在无数次实践中升华为一种责任。
2002年10月的一天,孟祥斌和战一起上街购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孟祥斌突然看见一个小偷正在偷窃一名中年妇女的手机,他飞快地冲上前去,一把抓住小偷的手:“把手机交出来,不然立即送你去派出所!”身边的群众见当时的情形都惊呆了,战友事后问他:“这个地方时有小偷结伙砍人的事情,你就不害怕吗?”孟祥斌脱口而答:“当时谁想那么多,再说邪不压正嘛!”
义举源于自觉,勇气源于正气。面对不平,孟祥斌总是本能地冲上前去,面对弱者,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二炮工程学院学员队长闫公军得知孟祥斌牺牲的消息后,专门打来长途电话,流着泪讲起孟祥斌的那次“义举”。2006年4月21日晚,闫公军接到女学员李蕾的求救电话:她和隋媛媛乘坐出租车归队时,司机见是两个女青年,便漫天抬高车价,不从就不放人。得知情况后,闫队长准备带人前往“营救”,孟祥斌立即自告奋勇:“我去!”两人乘坐军车赶到事发地点,车还没有停稳,孟祥斌就从车上跳下来,冲向出租车,司机见状,将两人推出车门加大油门逃走了。
勇者无畏,若能有爱相伴,便会熔炼出一副侠骨柔肠。叶庆华看着孟祥斌的遗像,抚摸着女儿诗妍的头发说:“长大了你要向爸爸学习,学会帮助别人。”虽然孟祥斌很少给她提起自己做的好事,但有几件事情在叶庆华的记忆里永远也难以磨灭。
孟祥斌多次参加无偿献血,仅献血证就有3本,他经常动员家人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他经常和妻子开玩笑说:“你的血,我的血,在大家急需的时候相互融合,慢慢地就变成一家人了,亲人越来越多难道不是件好事吗?”2004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孟祥斌和几个战友一道上街购物。当孟祥斌看到街头停着一辆采血车时,就拉着战友一道上车,每人献血200毫升。孟祥斌走下采血车感觉尚好,又出人意料地返回采血车,强烈要求再无偿献血200毫升。献过血的人都能体味鲜血从体内抽出时的惶恐,也能感受到献完血之后的疲乏与困倦,但孟祥斌却始终乐此不疲。
2006年10月,孟祥斌回家探亲,女儿因患秋季流行病急送省城儿童医院就诊。当时病床非常紧张,叶庆华多方找人托关系说情才办到了一个床位。就在他们办好手续准备入住时,孟祥斌看见一对年轻的乡下夫妇抱着一个病情异常严重的小孩,着急地走来走去,一旁的医护人员正准备在楼道里支一张临时小床让小孩住院。看到这里,孟祥斌什么也没说,将那个农村小孩抱到小诗妍的病床上,而自己却带着诗妍住到了楼道的小床上。办完入院手续的叶庆华,看到孟祥斌的自作主张有些不高兴,孟祥斌却说:“他们的情况比咱危急,多不容易呀!”
无独有偶。2007年的春节,火车票异常紧张,为让孟祥斌按时返校,叶庆华找朋友把他带上了火车。火车开动后,朋友把自己休息的铺位让给他,过了不久,孟祥斌却让给了一位素不相识、年老体弱的老大爷,自己在餐车坐了20多个小时。
这些点点滴滴的义举,让我们为他10米高处惊人一跳找到了注解。孟祥斌已经把见义勇为、服务人民当做一种责任。这种责任融入到了他的血脉,化作一种高度的自觉。
孟祥斌牺牲后,家乡山东齐河电视台记者张勇受命前来采访。一路上,张勇就在琢磨着这个熟悉的名字不知是否就是高中的同窗,当他见到孟祥斌遗像的时候,不由失声喊道:“老班长!”虽然多年不见,但高中生活的动人点滴仍在张勇脑海里萦绕,宛如昨日。高中入学不久,一名同学的父亲不幸因病逝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这名同学生活面临断顿。作为班长,孟祥斌立即发动全班为这名同学献爱心。当时,大家都不富裕,也没有什么零用钱,仅有从家里带粮食换得的饭票,孟祥斌就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饭票,帮助同学渡过难关。
家里经济虽不富裕,可每年年底部队组织申报家庭困难补助时,他都把名额让给别人。2006年5月,孟祥斌得知一名同学家境困难,父母病重,就带头发动全班同学为其捐款。其实,孟祥斌家庭也非常困难,他父亲心脏不好需要开刀,但巨额的手术费却没有着落;母亲、岳母都有病,经常住院;孩子年幼,妻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他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一般只留200元用于日常开支,其余均寄回家。可他却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当同学们商量着要为他组织捐款时,他爽朗地笑了:“我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呢!真到那时候,大家别跟我争啊!”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孟祥斌身上太多太多。其实,孟祥斌自幼家境清贫,父亲心血管硬化急需手术,母亲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长年需要打针吃药。结婚后小家庭困难接踵而至,女儿疑似患有先天性胆总管阻塞,先后5次被紧急送往江西省儿童医院救治;妻子叶庆华从县印刷厂下岗待业,经济捉襟见肘。但孟祥斌却揣着一颗热情而善良的心,自己处处省吃省用,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是遇见举步维艰的残疾人,还是流浪街头的孤寡老人,他都会慷慨解囊,多则三五十元,少则一两元。
在孟祥斌的身上,大家看到的不仅是侠义风范,更是一种军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责任,让他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责任,让他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慷慨解囊;责任,让他血脉喷张,使命在肩,点燃尚武的激情枕戈砺剑;责任,让他年仅28岁的生命如此多彩!
自古军人生为战。清理孟祥斌的遗物时,一本笔记本上抄写着里的一句话,被他用红色圈画了好几遍:“故受命而出,忘其国;即戎,忘其家;枹鼓之声,唯恐不胜,忘其身。”在场的战友都说,孟祥斌如果没有成为舍己救人的英雄,他一定会成为未来战场上的一名勇士。
2004年7月,妻子叶庆华临产,身体有些不适。她多么渴望这段特殊时期里丈夫能守候在身旁。而此时,孟祥斌所在部队即将赴高原进行成建制演习,他正在为这次近似实战的综合演练做准备。为抓住这次难得的摔打磨炼机会,孟祥斌在电话里对妻子说:“我也想守在你的身边,亲眼看到孩子降生尽享天伦之乐,但军人有自己的职责……”最后,孟祥斌没有写请假报告,而是乘车远赴西北高原。当他从高原演习凯旋赶到家时,女儿已经出生半个多月了。
2004年5月,孟祥斌83岁高龄的奶奶突然病逝。孟祥斌是家中最小的孙子,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奶奶从小就特别疼爱他,他也对奶奶特别依恋,奶奶临终前还一个劲念叨着他的名字。论情论理,孟祥斌都想回去为奶奶送终。可当时部队正在执行一项重大而特殊的战备演习任务,所有岗位时刻处于临战状态。作为机要干部,他深知责任重大,委婉地打电话告诉家人安顿好奶奶后事,替他为奶奶烧串纸燃炷香。打完电话后,孟祥斌围着部队训练场跑了10圈,宣泄内心的悲痛,然后朝着家乡的方向磕了几个响头。
就在孟祥斌牺牲的前几个月,他专升本从二炮工程学院毕业时,部队正在进行综合演练。按常理,孟祥斌完全可以绕道回家看望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分别已久的妻女,也可以回到部队留守。可孟祥斌从战友那里得知,这次演练不仅动用一批新装备,还要摸索未来作战的一些新训法战法。他毫不犹豫带着行李直接到演练场报到,投入到紧张的综合演练中。
这就是孟祥斌,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永远清楚地排列着大爱与小爱、国家与小家、他人与个人的序列,十米高桥上奋不顾身的惊人一跳,看似偶然,却是他肩负责任的必然选择。滔滔婺江,日夜不息地向前奔流,它流传着孟祥斌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流进大海,流进汪洋,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谈及英雄的生前岁月,追溯英雄深厚的道德积淀。当目光转向婺江城南桥时,又会感受到因英雄壮举而演绎的更多的故事。
城南桥上,英雄并不孤单
风萧萧兮,婺水寒;英雄一跳兮,不复返!
英雄长眠婺江,奔流不息的江面很快恢复了平静。古老的婺江呀,你可知道,你带走了一个英雄年轻的生命,留给婺城人民的却是流淌不尽的眷念与哀思,你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当今的繁荣,也见证了英雄舍己救人的悲壮。
孟祥斌的牺牲,感动了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感动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古桥为之垂泪,婺江为之呜咽,就连晴朗数日的天空也变得阴沉,整座婺城沉浸在悲痛之中。
心灵一旦受到震撼,灵魂一旦得到净化,就会迸发出无限激情和感动。孟祥斌纵身一跳的瞬间定格于目击者的泪眸,英雄朴实的话语烙在市民的心中,感动化作波澜,理性催生行动。在孟祥斌牺牲的城南桥上,涌动着有史以来最为拥挤的人流,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自发用各种方式哀悼、追忆英雄。古老的城南桥,变成了一个祭拜英雄的露天灵堂。
孟祥斌牺牲几小时之后,有人在城南桥上拉起“沉痛悼念英雄孟祥斌”的横幅,有人送来了花圈,挽联上写着“送给舍己救人的解放军英雄”,落款是五个蚊蝇小字:金华一市民。数百只花圈绵延数里,数千朵菊花绽放婺江两岸,让这个不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却绽放着满眼的金黄。
经过的人停住了脚步,来往的车辆放慢了速度,还有许多人专程赶到城南桥上祭拜英雄。他们向着婺江深情张望,向着英雄纵身一跳的地方鞠躬……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市民闻讯赶来,越来越多的花圈,摆满了桥两侧人行道,一直延伸到了江边。
12月1日,仍是孟祥斌所在部队轮休的日子,数百名官兵一大早就抬着英雄穿着新军装的遗像来到城南桥,把遗像固定在他纵身跃江的桥栏上。照片上的孟祥斌身着新式军装、佩戴着中尉军衔,精神的板寸短发,目光炯炯,英气逼人、帅气夺目。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妈凑上前去,抚摸着孟祥斌的遗像,眼泪吧嗒吧嗒地流个不停:“斌斌,多好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太可惜了!”
官兵戴着黑纱,他们一个一个把手中的菊花摆放到孟祥斌的遗像面前,然后排成整齐的队伍,用尽全身力气齐声高喊:“孟祥斌,我们看你来了!”势如雷霆,气吞山河。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钢铁般的革命军人,他们伤心至极,眼中却没有眼泪,他们刚毅的眼神向着孟祥斌牺牲的婺江眺望,他们用军人独特的方式祭拜英雄,送别战友,婺城上空回荡着壮烈和豪迈。
城南桥,因为英雄孟祥斌而成为这座城市的焦点,感动在这里像电波一样迅速扩散,冲破城市的边缘,弥漫在城市的上空。成百上千的市民在城南桥上排起了长龙,他们手捧黄菊花,逐一走到孟祥斌的遗像前,敬上菊花,鞠躬致哀。人潮中,有古稀之年的老者,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有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也有衣着朴素的打工者,有英雄的山东老乡,有结伴而来的年轻情侣,也有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
英雄,让这个城市彻夜不眠;壮举,拨动着这个寒冬温暖的琴弦。古老的婺城不再平静,每个角落都传颂着英雄的壮举,每个人都在念叨着一个令人垂泪的名字——孟祥斌!
一夜间,金华移动公司投资一笔不小的经费将城南桥上22个灯箱广告牌全部换上了孟祥斌的照片,上面写着:“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向英雄孟祥斌致敬。”城南桥头,那块全市最大的电子广告屏,伴着哀婉的音乐,日夜不断闪现着“沉痛哀悼英雄孟祥斌”、“向英雄孟祥斌致敬”等标语。知情人介绍,这个电子广告屏一天的广告费好几万元,这些天来,这位从未谋面的老板损失了好几十万。孟祥斌,已成为这座城市冬日里最深刻的记忆。
英雄舍己救人的壮举在互联网上公布后,在广大网民中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孟祥斌”成为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短短几日,在百度搜索引擎粗略统计,已有19900余个网页热议孟祥斌事迹,2160多个网上论坛发帖51300余条,网络点击浏览超过240万次。
“我们应该为英雄烛光守灵!”此帖一出,立即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从孟祥斌牺牲的第二天夜晚开始,城南桥上,数百名网友和市民默默为英雄守灵,他们长久陪伴在英雄的遗像前,让英雄夜晚不再孤单。有的在孟祥斌跳江救人的地方点上蜡烛,跪地祭拜;有的来到江堤上,点燃蜡烛,捧在手心,对着江面为英雄祈祷;也有的将蜡烛放在特制的纸船上放入婺江,点点烛光映照水面,就像滔滔婺江哭红的眼睛,寄托着婺城人民对英雄的无尽哀悼和缅怀,仿佛在向人们轻声地诉说:有一位英雄,他曾经来过……
来祭拜的人中,有很多人的名字,我们无法忘记——
黄丽坤,浙江温州人,卖报为生。当他从报上得知孟祥斌纵身一跳化作永恒的事迹后,他的心灵震颤了,花了半个多月挣到的1000元钱,打车专程从温州赶来,凌晨2时许赶到了城南桥,在英雄的遗像前献上菊花,含泪一拜再拜,然后又匆匆乘车返回,要赶在天亮之前回到温州。因为他得知,当天的报纸上刊载了英雄舍身救人的事迹,他要在第一时间把报纸送到人们手中,让人们第一时间得知英雄的壮举。
金华市民范广昆,出差归来准备打车回家,从交通广播电台得知孟祥斌救人的消息后,立即让司机调转车头,买了一个大花圈放到城南桥上,默默地祭拜英雄。此后几天,每天下班后,他都会专程绕道20多公里过来祭拜英雄,寄托哀思。站在城南桥上,范广昆经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他在思考人之本性,在思考道德的力量,在思考英雄带给这个社会深刻的启示。
哽咽无声,泪流无声,刻骨伤痛怎能用语言表达,又怎能用语言描述。
城南桥上,婺江两岸,800多个花圈延绵数里,上万朵黄菊竞相绽放,3万多名民众自发前往吊唁祭奠,千余军民手捧蜡烛为烈士守灵……
保安陈斌,在孟祥斌牺牲当天就一直在城南桥上维持秩序,为英雄募捐,当天他向领导请假时,得到的答复是:“英雄牺牲的地方,就是你们工作的岗位。”
熙熙攘攘的人流,有抱着婴儿的母亲,有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路过的三轮车夫,人们争先恐后地把钱塞进捐款箱却无人留名,多则数千,少则几元,挤不进人群的群众干脆把捐款直接塞进军人的口袋……
有一对年轻情侣,把百元钞票折成纸鹤捐出;一名小学生,砸开储钱罐,把几十个一元硬币送到了桥上;一名靠蹬三轮车谋生的中年男子来到现场,他摸遍全身没有找到钱,最后从三轮车座位下藏着的钱袋里找出10元钱,投进募捐箱。
还有一名年轻的三轮车夫,一连几天都到城南桥上参加纪念活动,他对自己曾经收下的5元车费一直愧疚不已。就在孟祥斌牺牲后几个小时,他在市区被一名老伯拦下,递给他5元钱,托他帮忙送一个花圈到城南桥上。这位车夫看到花圈上写着“解放军烈士永垂不朽”,落款是“金华一市民”,当时很是奇怪,这位老伯却说:“人家连性命都不要了,咱还留什么名。”这位还不知道孟祥斌壮举的三轮车夫一路纳闷的蹬到城南桥时,被眼前的情形感动得直落泪,他后悔自己收下了那5元钱。而此后几天,只要听人说到城南桥去纪念孟祥斌,他一律免费接送,也给自己创造更多祭拜英雄的机会。
来自江西的残疾青年程瑞祥,摇着轮椅来到城南桥头,送上一束百合,捐了300元钱,这位在街头靠给人擦皮鞋谋生的年轻人,他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他说:“我一直认为多数在城市生活的人都很漠然,来去匆匆,各顾各家,平凡人的突然离去就会像死了一只蚂蚁一样微不足道。孟祥斌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军人,却正是这样一个军人,给了这座城市最温暖感人的力量。”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坐着轮椅来到英雄牺牲的地方敬献花圈,还非得捐出300元钱。从他朴素的衣着和破旧不堪的轮椅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并不殷实,可他仍坚持要为英雄亲属作点贡献,见有人不解其意,老人吐露了心声:“我们老百姓的富裕军人功不可没,他们不仅练兵打仗保卫国家,还得支援地方经济建设,遇到天灾人祸,总是冲在最前面。没有军人的牺牲奉献,老百姓的安稳日子都不会有,还谈什么富裕生活。要是赶在以前,我连自己都吃不饱,就是想拥军也没啥可捐呀!”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老百姓的心声,这也许就是和平年代对军人最高的奖赏。对于一个人来说,优秀的精神就是他的灵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千万人优秀的精神就是民族的灵魂。孟祥斌所带给今天的,将超越时间和空间,在历史上留下记忆的绝非一座城市,每一个被英雄感动的国人都是幸运的参与者。
帮女儿买一双漂亮的红皮鞋,这是孟祥斌当初给女儿的承诺,也是他短暂人生未了的夙愿。孟祥斌走了,人们却记住了他的这个承诺,不少市民买来了各式各样漂亮的红靴子送给小诗妍,他们告诉诗妍:“爸爸睡着了,这是爸爸专门给你买的。”因为不知道诗妍的脚有多大,各种尺码的鞋子都有。几十双红靴子,摆满了半个房间,就像一团团熊熊烈火,燃烧着爱的激情。
英雄远去,浩气长存。当青春的哀歌随风飘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沉思。婺城兴起的感动,在城南桥化作一股暖流,让英雄在寒冬里感受春暖。在孟祥斌跳水救人的当天,在市电台工作的音乐人方向难以控制自己,半夜两点跑到桥头,桥上感天动地的一幕幕打开了他的感情闸门,一首感人的歌曲《这一次》倾泻而出。这首歌很快就成为响遍婺城的流行元素——
“这一次你纵身一跃,滔滔婺江见证壮烈。这一次你奋力地托举,托起生的希望震撼人间。这一次你永远离去,崇仰正气如唱大风歌。这一次虽不再醒来,却用生命的光芒照亮人间。把生给了别人,用死铸就军魂,古老的城南桥为你呜咽,金华山水把你铭记。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并不遥远,你用军人的脊梁,擎起一座丰碑、一座永恒的丰碑!”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