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文学形势。我知道,我国文学正到了一个花样翻新的高潮时刻。其变化之日新月异前所未有。文学理论仍然“大于”文学创作。许多评论文章不断重复谈论某一个短篇或中篇,观点大同小异。
很多人在愤愤不平地抨击瑞典皇家科学院那几位年迈的老人,为什么不理会中国当代文学这些成?
于是,找来这些作品中的一些代表作,抽空翻了翻。的确有些很不—般的表现。但无疑和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西蒙、塞拉、伯尔、伦茨、辛格、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等西方和拉美现代派大师比较,还有相当大距离,更谈不到超越。
可是,必须正视我国文学发展的这个现实。作为作家,绝不能狭隘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文学观点和创作,而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只有看清你所处的环境,才有可能看清你自己。别人不是唯一的,你也不是唯一的。
问题又回到了写作前的那个老地方——只能按自己的方式从事自己的工作。
当然,这种巨大的压力是相当严酷的。你感到你完全被拋在了一个无人知晓的黑暗的角落里,似乎不仅仅是用古典式的方法工作,而自己也已经变成了一件入土的文物。这间黑暗的作坊就是象征。只差几张蜘蛛网了。
好在第一部全部完稿了。
暂时把桌面完全清扫干净,只留下二十本稿纸放在那里。
静静地抽了一个下午纸烟,不停地喝了许多杯咖啡,然后一个人在苍茫的暮色中来到古城墙下的环城公园。望着满城灯火,想了许多事。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别人的、家庭的、个人的;社会的、同家的、世界的。只有这个时候,才完全离开作品,可以想想别的事了。同时想到应该用一整天时间去买几身衣服,买一点像样的生活用品,把自己打扮一下。一年多来,一切生活都是凑合着过,连件换洗的衬衣都没时间去买。
并不是完全轻松了下来。
没有。远远没有。
更严峻的问题就横在面前。
按当时的文学形势,这部书的发表和出版是很成问题的。首先当然是因为这部书基本用所谓“传统”的手法表现,和当时大的文学潮流悖逆;一般的刊物和出版社都对新潮作品趋之若鹜,不会对这类作品感兴趣。另外,全书共三部,这才是第一部,谁知后面两部会是什么样子——关于这一点,说实话,连我自己也不踏实,怎么能让人家信任呢?更重要的是,全书将有一百万字,这么庞大的数字对任何一家出版单位(尤其是杂志)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有些杂志和出版社已表现出回避的态度,我完全能理解。
大概由于我曾是的作者,还有一定程度的可信任性,因此问题还算顺利地解决了。我至今仍然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当时《花城》杂志的副主编谢望新先生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女士,他们用热情而慷慨的手接过了这本书稿,使它能及时和读者见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