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2024年股市大跌原因中等收入阶层崛起,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中等收入阶层崛起,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2011年的春节是在全球经济形势仍然不明朗的背景下到来的,但中国经济却继续逆风飞扬。

        据全国假日办统计,以休闲旅游方式度过春节的人,2011年已突破1.3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额1200亿元,同比增长22.4%。

        一些宏观经济学家断言,旅游、居住、交通等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意味着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开始进入“剧变期”,消费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上升。

        知名投资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表示,从2010年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望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无独有偶,德意志银行亦表达了类似观点,称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行业将成为未来5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两家投资银行均对中国的消费市场表示了极为乐观的预期。法国巴黎百富勤中国证券研究部主管欧文预测,中国正步入第三个消费高峰,将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欧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出现消费需求的爆炸性增长。

        从消费品行业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市场份额都由该行业的前三大品牌分享,而新兴的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关注度更甚,这将使那些具备优势的品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发展。我预测,高端消费品行业在今后5~10年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电信、银行、保险、医疗、旅游、网上娱乐等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行业的股票将会有突出的表现。

        看好未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阶层队伍,另一个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主力军。这些独生子女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不同于其父辈,他们追求消费而非积蓄。我预判,长期以来在中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将会逐渐降低。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人均年收入2.5万~3万元、家庭年收入7.5万~10万元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2010年,符合上述标准的人数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5%。据此推算,2009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7000万个,家庭年均收入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资产31万元。到2015年,以上数字均将成倍长,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总数为3亿个,家庭平均资产达100万元之多!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将不断上升,从2009年的62%上升到2015年的71%,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20年再上升到78%,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等收入阶层具有怎样的经济特征,从而使得人们另眼相看?进一步分析,至少可以归纳为六方面:教育背景通常较佳;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比较富有,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完全约束的环境下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可产生拉动效应,往往可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有部分固定资产。

        具体来讲,对于未来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构成,一些关注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社会经济学家有过非常明确的表述。他们认为,有5种人将成为中国新兴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代表,包括:科技企业家、金融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人员尤其是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规范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将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主流群体;同时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也将成为整个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对于这样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当然与普通人有所不同。调查表明,买房、购车、自费旅游是当今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三大消费热点。在深圳和上海等地,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都拥有住房,特别是深圳。统计数字显示,已有7成深圳家庭拥有房产。即使在全国房价最高的上海和北京,中等收入阶层购房热依然不减。

        在购房费用方面,有些人选择了一次性付款,更多的人则首选消费贷款。还贷能力和信用等均高于一般水平。目前,已拥有一套房产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希望拥有或已着手购置第二套房产的大有人在,进行购房投资的人也占很大比重。

        除了购房,购车和旅游休闲也是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热点。目前,在衣食方面,中国城市居民已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发达国家,只是在住行和其他方面还比较落后。但在中国,车房俱备已是中等收入家庭的显著标志。与此同时,在休闲消费上,中等收入阶层也正向国际水平看齐。由于工作原因,许多人休闲机会极少,因而对休闲度假反而更为重视,无论国内外的黄金旅游线路上,还是城市中独具情调的餐饮场所中,以及娱乐健身设施集中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总体来讲,中等收入阶层善于构思和接触“高级文化”,喜欢参加各种社会组织,有高度的公德心,喜爱家居布置,衣着引领时尚,消费讲求品位,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消费支柱群体,他们的存在对加强中国消费、拉动内需可谓功不可没。

        但至今,中国中等收入阶层还不是实力群体,这正好说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巨大的消费潜力。国家统计局2009年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最高的是深圳,为20548元,其次是上海,为10932元。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离中等收入水平还差得很远。但不容否认,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比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正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正不断加入这个群体:他们是20~40岁左右的年轻人,着眼未来,创造财富;他们投身贸易、金融、It、传媒和演艺事业;他们中有学者、专家、律师、医生、职业经理人等。

        通过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教育的普及,这个领导中国消费、主导社会文化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形成。

        第二,诚如麦肯锡公司指出的,建议“另类关注”,呼吁外国企业在中国应该放低眼界,否则它们将有可能失掉巨大商机。如今中国的蓝领工人随着收入提高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一股消费力量。这一消费力量却被大多数跨国企业忽视。麦肯锡研究报告的这一论断对外国在华企业的一些基本设想提出了质疑。争夺低收入消费者的外国在华企业相对较少。但也有例外,其中最成功的范例要数宝洁公司,它专门为中国这个市场的蓝领阶层设计和生产产品。不过,许多其他外国企业仍然将焦点集中在大多居住在沿海城市的富裕消费群体上。麦肯锡公司指出,现在到了关注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时候了。

        第三,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正成长为下一波经济景气周期中的准中等收入阶层,这个群体到2011年将增至2.9亿人,大约相当于当今美国的总人口。随着这一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将成长为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其人数到2025年将达到约5.2亿,相当于那时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

        第四,我对未来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也非常看好。按照传统看法,农村人口的收入跟城镇人口有很大差距。这是事实,由于城乡收入存在差距,农村消费只是城市消费的1/3,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差不多落后城市人口10年,现在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相当于城市人口2001年的水平。

        未来农村消费趋势,从过去二三十年城市发展的轨迹中可见一斑:城市人口先是买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接着买手机、电脑,然后买汽车。其实,农村家电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了,我们相信,将来农村发展的速度有可能快于城市。随着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如今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原来认为农民不需要买洗衣机,因为他们连自来水都没有;农民不需要买电冰箱,因为他们连电都没通;农民不用买电脑,因为他们没有通互联网;农民不用买车,因为路没修好。但因为新农村建设掀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所有这一切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都实现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的起飞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

        此外,就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几千年来的农业税免了,农村孩子的学费免了,连书本费、学杂费也免了,有些农民还有了低保和社保,这些都是中国农村的新发展。在农民保障大大增加、农民与城市人口收入差距又快速缩小的情况下,未来农村的消费肯定将大幅增长。

        中国社会还处在急速转型的过程中。行业垄断、部门垄断以及权力市场化等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的“非常”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一下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随着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逐步建立,制度性樊篱将被拆除,社会日益开放。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能力主义原则,有望成为中国主要的社会流动机制。届时,中等收入阶层的队伍将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将使中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最后剩下的也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从而有可能加入中等收入阶层。

        有人说,再过一二十年,在中国大都市,中等收入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不无道理的。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程向纵深推进,人们越来越有理由期望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快速崛起,因为这不仅预示着一个富裕时代的开始,而且将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走向更繁荣理性的阶段。也许到那时,今天我们眼中的中等收入水平已成为平均水平的代名词,如果你再回顾历史,将不难发现,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崛起正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最为壮观的。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预测,再过15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5年前后,中国将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且比较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这将为中国在21世纪30年代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