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2024年即将停牌重组的股票市场的恐慌与价值投资的契机

市场的恐慌与价值投资的契机

        对利好的漠视与对利空的过度反应,似乎成了2009~2010年中国股市的常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上市公司业绩增幅也领先全球,但股市市值却跌落得最惨,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积极表现为何没有体现在股市运行上,市场又在担忧什么?我认为有五点。

        第一,中国股市的下跌,最先源于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出台10条举措,被房地产业内称为措施最严、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新国十条”。4月19日,A股出现了“黑色星期一”,短短一天内,沪指连续跌破3100点、3000点两大关口,下跌150点,跌幅高达4.79%,创下自2009年9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接二连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让地产股成为持续下跌的“重灾区”。有分析认为,这些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是中长期的,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有大区别。更重要的是,现在多数投资者不清楚未来是否会有更严厉的政策出台,使得对地产股的短期恐慌进一步加剧。

        楼市的下跌也影响到银行股的走势,因为银行是地产的主要贷款方。流动性收紧已不再是新闻了,2010年初至2011年2月,收回流动性的预期不断增强。2010年5月2日央行宣布,从5月1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已经不下3次,收紧流动性贷款约3000亿~4000亿元。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使得A股短期难以走出跌势。

        第二,股市下跌是市场投资者对源于2010年宏观经济发展放缓的一种担忧,尤其是对加息的担忧。鉴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通货膨胀率较高,中国推出密集加息政策,甚至货币政策的收紧还很可能贯穿2011年。至此,已经实行了多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位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适度,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适度从紧,这成为众多投资者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正是这些担忧,对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

        第三,中国股市从诞生至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是企业本位,认为股市的主要功能是融资。中国股市过度扩容,使股市资金大量分流,大规模“内出血”、场内资金不足以及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分红的现象,致使中国股市成为经济“反向晴雨表”。

        第四,中国投资者投资心理素质较差。中国投资者投资产品类别较单一,局限于股票、基金、房地产,其他领域也有,但不够发达或成熟,参与者少,期限较短,短线投资较多,投资心态是急功近利的。另外,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除了高储蓄还有高投机,两极分化。从大部分基金的表现来看,基金公司的投机心态非常明显,总希望可以在暴涨暴跌的中国股市里捞一把,追涨杀跌也是中国基金目前的病态,比散户更具投机性。

        而这种现象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很少见,在那里,很少有人直接炒股。国外投资者主要投资于全球基金、共同基金,投资范围广,成熟度高,参与者多,长期投资者居多,看重长期收益,是真正的投资。

        第五,中国股市的问题需要在中国经济上找原因。我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这么快过去,欧洲债务危机也一直处在不断的余震中。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忧虑,一定会反映到中国股市上来。为了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全球各国猛药救市,这些措施导致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加息等调控政策先后出台。

        另外,中国经过连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处在阶段性高峰期,扩张性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如我要在第二章中分析的那样。在审时度势后,中国经济步入了艰难而华丽的结构性转型阶段,而转型是有阵痛的,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最终出现前,反映经济状况的中国股市必然处于不断调整的阶段。

        尽管如此,我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最终必然反映到股市上,换句话说,决定股市走势的最终力量必定是宏观经济走势。

        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这将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市场;如果中国早于欧美等主要市场加息,也会导致国际热钱流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未来推动股指上扬。

        其实,不光中国股市,欧美股市也很难说是经济的晴雨表。很多时候,股市走势都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相背离的。当然,站在5年、10年以上的周期看,股市可以反映经济走势,但反映并不等于股市能预测经济走势。中国的股市由于很多特殊原因,对经济走势的反映程度较差,但从长期来看,终将反映经济走势。比如,2002年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上升期,中国股市在3年时间里却是大熊市,好像并没有反映经济走势。但是,如果把时间延长到2007年,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波大牛市行情。

        2010年年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已达2000多家,和全球主要股市相比不可谓不多。总市值已位居全球前三位,这个规模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一致。由于中国的大部分大型企业已上市,因而上市公司的经营可以逐渐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会逐渐体现。

        就在中国股市因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暴跌时,中国股市的价值回归与国际接轨日渐临近。经过几年的深度调整,沪深股市的估值水平已与成熟市场比较接近。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报体现了这一点,全年实现营业额15.2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5.66%,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37.35%,全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35.25%,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75元。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业绩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从净利润总额来看,历史上业绩最好的一年是2007年,那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不到1万亿元。2009年打破了这个纪录,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085万亿元。2010年,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额再超2009年,创历史新高。

        由于上市公司业绩创新高,使得沪深股市目前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预计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全年净利润总额达1.6万亿元,12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33万亿元,以此推算沪深股市整体市盈率仅16.87倍,处于历史低位,与全球成熟市场基本一致,甚至还要低。市场人士统计得出的一组数据显示,1999~2008年这一为期10年的经济景气周期,A股市净率27倍,而截止2010年底的市净率17倍不到,相比历史估值,其偏离度为17%,存在明显超跌现象。

        中国股市正倚在小周期的熊牛转折的分界线上。大凡类似的过程,常会被市场人士逐渐认同,而不是一下就认同。随着对下一波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预期,资本市场上总有那么一批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和个人率先入市,他们的投资行为又逐渐为大众投资者后知后觉,形成社会共识,从而影响股市。

        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在2010年股市的漫漫调整期想了些什么?显然,他们的视野已越过当下,他们想得更远。由于全球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一致行动,这一始自2008年年底的刺激经济的巨大努力,终将在今后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产生助推效应,使世界经济从大萧条的黑暗中慢慢爬升出来,最终在不断的量变中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其深远且巨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走势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乃至全球逐渐明朗乐观起来,我们可以发现,从2010年股市低迷期开始,股市已暗流涌动,出现了一些微妙且积极的变化:在大盘指数不断下跌的熊市格局中,却不断有一些类股(医药、信息、科技、消费等)持续走红,它们走红的背后是各类投资主题从复苏到振兴再到景气,各路资金也从试探性入场到躁动,最后跑步进场的变化过程。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也出现了变化:两市新开账户不断增加,每周动辄有上十亿元资金流入股市,其中还不包括市场上可能正在被大盘的“牛市期待”重新启动的“睡眠账户”。在经历了长期熊市后,越来越多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在内的主流机构以及大部分散户,都开始对长线看好。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已不再像股市最坏时期那样大规模减仓,而是在不露声色地建仓、增仓或调仓。此外,包括保险资金、新发基金的增量资金也正在进入暗流涌动的股市。

        在对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走势普遍看好的预期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美元贬值的预期也形成广泛共识。于是,人民币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包括那些熊市时大规模撤退的国际游资又开始大规模集结,悄无声息地返回中国资本市场。纯粹从货币供应的角度看,最佳情况是人民币实际升值的幅度总是小于预期的幅度,而且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越长,因升值预期无法满足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越多,对于国内股价的上涨就越有利。

        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汇金三大主力的进场成为市场可能反弹的风向标。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超级主力之一,一贯以其先见之明为业内津津乐道。2010年5月,中国人寿开始申购基金和买入股票,而且疯狂地买入银行股,投入资金大约有200亿元。虽然,200亿元的规模与中国人寿上万亿元的资产总规模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当前沪市每日800亿元左右的成交额来说,它的进场规模确实不容小觑。同时,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等保险公司也都有试探性买入。

        与此同时,监管层面也传递出一些信息,给保险公司带来了一些鼓励,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上调保险资金时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的限制。按照保监会此前的规定,对股票和基金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公司总资产的20%,现拟上调到25%;对股票与股票型基金投资余额调整为20%,合计考虑,不再单独针对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设限;单一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不超过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10%和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1%的,需另外报批;投资锁定期超过3个月的余额,不超过可投资股票资产的30%。对此,有分析人士预计,理论上至少将有4000亿元的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到股市。

        的确,随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激增,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指出,目前“预计有超过1.5万亿元保险资金需重新配置”。那么,监管部门在如今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放松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闸门,不仅有利于减缓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也为有些“疲软”的股市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金融资本进行趋势投资相比,产业资本一直被外界看做价值投资的典范。回看2004年和2008年资本市场低迷之际,正是产业资本大举入市“抄底”,二级市场进入波澜壮阔的上涨期之时。而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增持热潮”,尽管这种增持还是试探性的。

        2010年岁末至2011年初,大股东增持公告频频被披露。2011年1月26日,又有3家公司发布控股股东增持公告,包括时代出版、友阿股份及迪马股份。对于不断波动的市场而言,大股东的增持行为虽然不能改变股价指数的走向,但至少是对价值被低估的一种认可。

        据统计,2011年1月1~26日,两市共计有15家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发生增持行为25次,其中,健康元、御银股份、津劝业等多位控股股东都先后不同程度地增持或回购公司股票。津劝业两家股东买入2951.28万股,增持市值超过2亿元,居于两市增持之首。

        一边是大股东的频频增持,一边是市场的久久淡定。大股东增持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趋势,现在似乎还很难讲,股价指数的稳定与推动力似乎就更难评估。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目前的增持现象虽然尚未成为一种趋势,但可以看到,公布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股价已触底,而大股东的增持更能说明价值被低估的事实。

        我认为,在股价触底、价值被低估的中国股市,一场“碎步走向超级牛市”的大变局终将形成。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