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2024年中国房地产公司排名第二章 许家印:争霸江湖的后起之秀

第二章 许家印:争霸江湖的后起之秀

        2010年5月5日,“国十条”出台后约半个月,广州恒大地产举起了地产江湖上第一面降价大旗,统一以85折让利销售全国项目。而在上一轮宏观调控中,扮演这一角色的是王石的万科。多年来,王石和万科一直稳坐地产江湖的头一把交椅,是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而现在,王石与万科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风头正劲的江湖黑马——许家印及其掌舵的恒大地产。在《20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半年销售排行榜》上,恒大地产以销售面积332万平方米居榜首,万科居次;万科以销售金额355亿元位居第一,恒大以211亿元紧随其后,形成了恒大、万科两大地产巨头分庭抗礼的局面。

        自2008年以来,度过了一场生死劫的恒大地产凤凰涅槃、一飞冲天,成为地产江湖上一道波澜壮阔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在群雄逐鹿的地产江湖上,恒大与万科已经初步形成了并驾齐驱、平分秋色的格局。对于这轮降价促销,恒大的说法是“表达对中央政策的支持和自己作为龙头企业稳定房地产业发展的决心”,在抢占市场的同时,快速回笼资金,为行业洗牌和并购做好准备。话里话外显示出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霸气和问鼎地产江湖的雄心。后来,任志强苦口婆心地劝房地产企业降价,以免政府出台更加严厉的政策。两相对照,让人不得不佩服许家印的高瞻远瞩、先知先觉。

        

1、地产江湖,异军突起



        比较许家印与其他地产大佬的人生经历,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点,也有不同之处。相似的是,虽然他们如今身价百亿、风光无限,早年却都曾一贫如洗,甚至连基本的衣食饱暖都得不到保障,他们以过人的智慧和卓绝的努力,把人生做成了一道从零到百亿的加法题;不同的是,在风云变幻的地产江湖上,许家印是个后来者,直到1994年,他才踏入江湖,1997年才自立门户,创办恒大地产。

        1978年,许家印啃着发了霉的窝窝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河南舞阳钢铁公司,一干就是10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发表后,在原单位看不到更大发展空间的许家印毅然辞职,直奔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他当时的职务是车间主任,正处级,作出这样的选择,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时代潮流的敏感,还需要胆识和魄力。

        初到深圳,许家印的处境非常窘迫——暂时栖身在朋友家的走廊里面,四处找工作。这中间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小插曲。急于找到工作的许家印为了加重自己的分量,多一些把握,把劲儿全用在了简历上——一份简历多达30多页。分量有了,结果却并不理想,超重的简历投出去之后都石沉大海。朋友建议他给简历减减肥,变成只有两页的单薄型,命中率果然提高,很快就有好几家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这是深圳给许家印上的第一课。“老总们怎么可能看你30余页的简历呢!”多年之后,许家印还如此感慨。

        后来,许家印与一家名叫中达的贸易公司签了约,原因是他从第一眼“就觉得遇上了好老板”。深谙人情世故的许家印明白,不管自己过去做过什么,刚到一个新公司,必须放低身段。作为一名普通业务员,连面对公司里的小女孩,许家印都张口闭口地喊“师傅”,给同事们的印象是“嘴巴甜,人谦虚”。不久,在朋友的帮助下,许家印做成了第一笔业务,给公司带来10万元的利润。这让老板和同事对他刮目相看,从而得以在中达公司站稳了脚跟。

        没过多久,许家印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这次提升给他带来的一个收获就是从朋友家的走廊里搬了出来,住进了公司的一间小厨房。由于空间太小,只能摆下一张单人床,而且门再也关不上了,春夏秋冬都只能开着。

        1993年,许家印担任了中达旗下的“全达”公司老总。老板不忍看他继续两地分居,就由公司出钱,让许家印去租套房子。他和别人合租了一套两居室。除了合租人住的一间卧室之外,其他的厅室由许家印、妻子、两个儿子和他的父亲、岳母以及一位朋友,总共7口人居住。由于只有合租人的卧室有空调,到了夏天,孩子就躺在合租人房间门口,嘴里叫着“这儿凉快!”

        今天,“蜗居”、“蚁族”被炒得火热,然而,反观许家印的这段蜗居经历,艰辛程度并不逊于今日,而且要比身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更加让人难以承受。因为,作为毕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真正的天之骄子,他走出校门已经10多年,还放弃了国有企业风光、体面的职位和舒适的生活,中间的落差实在太大了。所以,“蜗居”也好,“蚁族”也罢,都不需要特别的同情和怜悯,这不过是在外打拼的人必须经历的一个正常阶段而已,区别是时间的长短和最后的结果。不论你想得到的是什么,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1994年,公司本打算派许家印北上长春,但他敏锐地意识到,远在塞外的长春不如领风气之先的广东机遇多,于是主动提出去广州开疆拓土。就这样,日后的一代地产枭雄带着1部标致车、1名司机、1名出纳、1名业务员和1个搞卫生的,转战广州,一脚踏入了地产江湖,开始书写他人生中最精彩、最传奇的那个部分。

        新公司的名字叫“鹏达”。一行人就在城中村里租了一套3居室,既住人又办公。为了应付场面上的事儿,在酒店里开了个房间,方便会见客人。凭借惊人的运作能力,许家印拿下了一个叫“珠岛花园”的项目,而许家印的办事效率之高令人惊叹——1年之内盖完了108枚公章,办齐了所有的报建手续。在此之前,许家印还是个房地产的门外汉,连“容积率”是什么都不知道,一路边学边干。这和当年潘石屹被任志强批“不懂七通一平”有一拼。

        当时广州楼市盛行大户型,只有拐角的地方才不得已做个小户型。许家印眼光独到,反其道而行之,第一期推出的几百套房子全是小户型,很快就被抢购一空。珠岛花园“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销完”,轰动一时,成了许家印踏入地产江湖后的成名作。

        

2、蛟龙不是池中物,且看风兴云属时



        1997年5月1日,许家印选择了这个特殊的日子,与自己的老板进行了一次长谈。“人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样的贡献,就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待遇。不然,从管理上来说,是留不住人的。”珠岛花园项目价值2个多亿,也就是说许家印花了3年的时间,从零开始,为公司创造了2个多亿的现金流。

        而在当时,他的工资是每月3000多元。“假如一年给我10万或20万,我可能就不会去想创业了。因为创业有风险,也很艰辛。但3000多元的工资,养活家庭都困难,怎么继续干下去?”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

        用许家印老同事的话说,“他到哪儿,都是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人”。许家印这种体现自身价值、得到充分认可与肯定的强烈欲望,早在他离开舞钢到深圳打工的时候,就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我这个人要强,该我做的事我会做好,没做好是一回事,但做好了就要有体现。舞钢十年当了七年车间主任,总是不提拔,我肯定要走。”

        1997年年初,许家印注册了恒大地产,开始走上创业之路。当时,恒大地产只有一台车、捉襟见肘的资金和七八个人,就像贸贸然驶入地产江湖的一艘小舢板——一个舵手加上七八个水手,让人担心它能否经得起江湖的风吹雨打。

        为了找到合适的项目,许家印几乎踏遍了广州的每一寸土地。经过反复考察、调研和论证,恒大地产决定买下原广州农药厂的土地使用权,也就是后来的“金碧花园”。

        为了加快开发速度和资金周转,许家印和手下人都成了工作狂——早上6点下班,9点又接着上班,几乎是家常便饭。许家印带领大家一道挖地三尺,把旧土运走,重新买来肥沃的新土填上,不仅彻底解决了先前的土壤污染问题,而且培植了绿树鲜花,小区内建起了36处绿化景观和当时广州最大的音乐喷泉。

        万事俱备,许家印立即着手开发,并复制珠岛花园的模式——小户型,薄利多销,快速回笼资金。“工地一天一个样,三天不见刮目相看”,“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受益”。在营销上,“低开高走、赢得人心”——金碧花园在销售上低价入市,然后随着销售火爆情况适时调高价位,很快销售一空,回款近亿元。许家印淘得了“第一桶金”。

        1999年,恒大集团位居广州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30强第7名。许家印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在强手如林的广州房地产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经过十年的稳扎稳打、厚积薄发,自2006年开始,恒大地产在全国范围内大手笔扩张,跑马圈地,土地储备激增数倍,成为中国最大的地主。

        

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许家印说过:“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如同在恶劣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而他自己就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领袖。从南下深圳打拼到转战广州、切入地产江湖,从择机创业到“十年磨一剑”、审时度势、果断“亮剑”、全国扩张,从在国内跑马圈地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大笔圈钱,许家印都表现出过人的决断力、开阔的视野和统揽全局的能力。

        最能表现他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就是在许家印领导下恒大地产制定的5个“三年计划”。1997年,恒大地产创业伊始,许家印就主持制定了第1个“三年计划”,时间跨度为1997年到1999年,指导思想是“艰苦创业、高速增长”。 企业采取“短、平、快”的发展策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广州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30强前10,顺利实现了第一个“三年计划”确立的发展目标。

        第2个“三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0年到2002年。经过第一个“三年计划”期间的高速增长,考虑到企业快速发展往往容易带来管理滞后,许家印提出“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各项工作进入盘整总结期。通过整合资源、规范流程、提升管理,企业品牌和实力突飞猛进,2003年,恒大地产位居广州房地产最具竞争力10强企业第1名。

        第3个“三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3年到2005年。许家印提出“二次创业、拓展全国”的目标,立足广州、辐射珠三角、进军全国。在2004年,恒大地产向全国二线城市派出首批58位员工,寻找土地项目,迈出向全国进军的第一步。

        第4个“三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到2008年。在这一阶段,许家印提出了两大战略:一是正式向全国扩张,恒大地产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土地储备、在建工程面积和拓展城市数量都呈10倍以上的爆炸式增长;二是在集团系统范围内全面实施人才、管理、品牌、文化、资本“五大战略”,开创了“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

        第5个“三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9年到2011年,主题是“稳健经营、再攀高峰”。经过了前一阶段的迅猛扩张和2008年的上市风波,许家印把“稳健”摆在了第一位,在公司内部提出了两个硬性要求:一是保证公司的现金余额不低于100亿;二是力争每年的上半年完成当年任务的60%以上。

        有人评价说:恒大是“一家‘狼性’十足的公司”,也有人这样评价许家印,他“身上有河南人的那股狠劲。你看看邓亚萍打乒乓球的表情,就能了解许家印的精神状态”。这种企业文化和人格特质反映在恒大的发展战略上,就是“红海战略”——许家印把它定义为企业在需求增长缓慢甚至萎缩的市场空间中,紧盯竞争对手,迎难而上,勇敢面对现实,参与竞争的战略。

        “‘红海’是竞争极端激烈的市场,是血淋淋的,是非常残酷的。在红海中,恒大人只有挑战,不给借口,不找理由,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商场如战场,恒大就是要在血淋淋的战场上勇于竞争,并在竞争极端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恒大的企业战略深深地打上了许家印的性格烙印,这不仅仅是他的“狼性”和“狠劲”,还包括他的万丈雄心——英雄只此敢争先,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早在2004年,许家印就提出恒大要进军“世界500强”,“提出挺进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是使命感使然。但世界500强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对我们来说,是当前凝聚员工士气,激发创造热情的需要。中国的民营企业最终要站到与世界跨国企业同台竞争的舞台上,这一大趋势将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精于战略谋划的人经常会有一个弱点,就是在细节上不够完美,许家印的过人之处就是把统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把握细节的能力统一了起来。他的大学老师倪国巨对他的评价就是“长于宏观,精于细节”;与许家印合作达3年之久的国际投行美林的代表蓬钢也称赞他:“少有地实现了眼光和细节的结合,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甚至小到门把手的选用。”

        恒大几十个项目中随便拿出一个,花了多少钱,施工怎么样,出了什么问题,造了多少层,许家印都一清二楚。每天晚上,全国所有项目2000元以上的支出,做成很厚的一本清单,许家印都要一一过目。

        正是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于宏观,精于细节”的过硬素质,让许家印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同时,在企业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能把庞大的企业帝国的各个环节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让它的每个零件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避免了快速成长时很容易出现的失控局面。

        

4、铁腕作风,刚柔并济



        在舞钢时,许家印就以作风硬朗、擅长管理著称。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甚至具体到“抢修设施的间隙如果吃盒饭,是在上面吃还是下面吃”这样的细节。他技术上过硬,管理上言出必行,又善于处理跟下属的关系,所以在车间里非常有权威,被人们称为“小皇帝”。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许家印又想方设法地给员工谋些福利,恩威并重。当时,他所在的热处理车间搞了一个“热处理大院”,人们私下里称之为“许家大院”,里面休息室、会议室、洗澡房一应俱全,体现出他关心员工的人性化的一面。这些管理经验延续到了后来的恒大地产。

        恒大施行的是“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垂直化管理,一切权力集中在总部,更准确地说集中在许家印一个人的手里,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家本人具有至高的威信和过硬的手腕,以保证团队的凝聚力和企业的高效运行。而在制度建设上,恒大地产颁布了多达几十万字的各类《手册》,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巨细无遗。

        在恒大,许家印下达的一个指令可以在半小时内传达到最基层的员工,“一声令下,连奔带跑去办”。有关项目、财务、上市融资等重大决策都是许家印一个人说了算。大到拿地,小到设计图纸,他都要亲自过问。

        恒大的高管这样评价许家印的强势作风:“按他的话做,3岁小孩儿;不按他的话做,3岁小孩儿都不如。”他有一种无声的威严,“很多高层看到他的眼神都会自责得不得了,那种对你从失望到轻蔑、瞥着你的眼神,很多人受不了”。

        许家印的强势还体现在他从2009年5月开始发动的“四大运动”上,即“严肃纪律,整治人事管理,强制贯彻实施工程、招投标等专业管理制度,彻底清除三种人”。这三种人指的是:水平能力低下、不求学习上进的人,只讲不干、人浮于事的人,混入恒大的蛀虫、想捞一把的人。

        许家印也承认,“我的特点就是追求完美,所以身边的人有时压力会比较大,甚至有些紧张。但我自己也是坚持每天学习、提高,这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在公司里,与媒体面前面带微笑、侃侃而谈不同,许家印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他严肃和深沉的一面,“他平日话不多,但常常一语中的。如果开会,他能够一气讲上两三个小时,都是数据、观点和指令”。他在舞钢时的老领导陆岳璋的评价是:对内很硬,对外和善,这是一种“内紧外松”。

        同样,恒大员工的压力很大,但待遇也远高于同行,例如其副总裁一级的收入每个月都有16万元,地区总经理一级每个月10万元。许家印常常提醒公司的部门主管,要让下属注意身体,多多休息,“他们是年轻人,晚上要给他们时间玩”。

        

5、处变不惊,当断则断



        许家印曾言:“人与人的差距往往是心态的差距。一个人不如人,往往是心理不如人,信心不如人,目标不如人。”在风高浪急的地产江湖上,企业家稳健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决断力至关重要。

        他在中达的老同事邓凡这样评价许家印:“天塌下来的感觉他不会有,什么事都挺得住,抗压能力很强,而且越压越强。”邓凡把许家印的个性特点总结为:第一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二是“完美主义”;第三是“结果导向”;第四是“决断力”。“我特别佩服他的决断,什么事情,他都能敏感察觉到危险和关键所在。”

        2008年初,恒大地产第一次启动赴港上市,适逢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上市受挫。恒大地产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恰好在这个时候,政府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银根收紧,市场萎缩,销售低迷,让恒大地产的处境雪上加霜。

        舆论对许家印和恒大地产也非常不利。“10个人里面9个都说,恒大要倒下了。”地产名嘴潘石屹借机发表了著名的“百日剧变论”:“3月20日发生的恒大IPO搁置,我认为是2008年中国房地产界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未来100天是很多房地产公司发生剧变的100天”;“过分的扩张、贪婪,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一定会受到惩罚。”

        媒体上也不厌其烦地讲述着“被无限膨胀的野心所驱动,被无所不能的投行所蛊惑,一家中国房地产商如何由云端跌落谷底的故事”。甚至有传言说“恒大完了”、“许家印已经‘走佬’(广东话,逃跑的意思)”等。“我们经过了战斗的洗礼啊”,“2008年,很多人把恒大的老底子都翻了多少遍,包括恒大的每一个项目、每一块土地的取得,有关政府部门和媒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全面审查。”

        在危机面前,许家印表现出一个企业领袖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连夜召开电话会议,调整工程进度,采取“有抢有缓”、“有保有压”、“有先有后”的战略方针,缓解资金链紧张局面。对于外界的非议,他再三叮嘱大家沉住气,“外界怎么说,我们没有必要去解释。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

        当时,有媒体给许家印指明了三条路:1.中间出路:廉价甩卖现有房,积累现金滚动开发;2.最理想的出路:获得新的追加投资,但许家印的钱饼必然进一步被摊薄;3.最差的结局:恒大地产被同业或者基金收购,而且是被“五马分尸”般地拆分式“收购”。许家印拒绝“卖儿卖女、卖胳膊卖腿(卖项目,抛售未达到销售标准的房子)”,而是选择了增资扩股,这是最理想的路,也是“最难走的路”。

        此后3个月的时间里,许家印奔波于香港、美国,与香港富豪和国际投行代表会晤,其中包括香港三大富豪中的李兆基、郑裕彤(因其敢于冒险,人送绰号“鲨胆彤”)和李嘉诚长子李泽钜等人。“打拼地产界十余年,这3个月是我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瘦了四五斤,但精神还不错”。

        经过艰难的努力,许家印拿到了5亿美元的救命钱。但他个人的持股比例也被稀释至56.36%。“为了公司能够健康、良性发展,我个人的损失可以接受。”“拿得起,放得下”,才是英雄本色。

        在这个过程中,许家印的个人魅力和丰富的人脉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恒大的楼盘开盘时经常邀请英皇旗下的明星代言,许家印由此结识了英皇主席杨受成,他又将许家印引荐了给香港新世界主席郑裕彤。

        在香港时,许家印每个星期都要和郑裕彤吃一两次饭,去郑家打牌——跟郑欲彤锄大地,跟其子郑家纯斗地主。尽管许家印不太会广东话,郑欲彤又不会普通话,语言交流相当困难,但两位在牌桌上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有时牌瘾大,他们夜晚11点才开牌局,随手一打就是一个通宵。虽然认识仅一年,许家印已和80多岁的郑裕彤形同忘年交。

        “鲨胆彤”没有辜负许家印的期望,除了给恒大输血外,他以各种方式鼎力支持许家印。在恒大酒店开业仪式上,84岁高龄的郑裕彤不顾当天40多度的高温,坚持在室外参加完开业仪式;2009年恒大再次启动上市时,郑裕彤力挺恒大“买得抵”——“恒大销售额大,定价便宜,我中意买恒大。”他的话被香港媒体广为引用,对于恒大地产二次闯关成功的作用不可低估。

        香港之行结束后,许家印接受了内地媒体的采访,文章配发的图片颇有深意——许家印手捧香茗、气定神闲,这也是对此前外界质疑的一种回应。危机化解,许家印成功了。事后来看,许家印的选择有很浓的赌博色彩,因为私募融资风险很高、代价很大。但“许家印是有个基本判断才去赌、去搏,要不早就死了”,“只要是可控的风险,哪怕再大,他愿意去搏,扛风险能力很强”。真正的企业家都有一定的赌性,也就是直面风险的魄力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企业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2008年国庆黄金周,通过降价促销,恒大快速回笼资金,彻底走出了泥潭。2009年房地产市场回暖,恒大随之一飞冲天。全年销售额303亿元,销售面积563.7万平方米,增长402.3%及396.5%。有人说过,如果没有2008年的危机,“恒大今天的表现可能不会如此突出”。就像许家印自己说的,“危机就是危险中有机遇”。

        2009年11月5日,恒大地产在香港挂牌上市。恒大地产集团总裁夏海钧感慨万千,“最惊心动魄的这几年都经过了”,“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每一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恒大上市的一个深层含义是从与战略投资者的对赌协议中解套,许家印又牢牢地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

        上市之后,恒大本来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但是,在得知许家印由此超越王传福,成为新首富的消息后,这个活动立即被取消了。许家印谢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大侠风范。

        

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人这样评价许家印:“高调不失务实、执着不失谋略,常常我行我素而不按常规出牌,但往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家印抛出“三控降房价”论——政府降地价、税费和企业降利润,成为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为恒大赚足了眼球。从会议开幕到结束,国内外200余家媒体争相采访许家印。有关的300余条专题评论、1700余条新闻报道席卷国家通讯社、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传播平台。一时间,许家印委员、恒大、“三控”、微利、民生……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

        同年夏天,许家印以年薪500万加300多平方米豪宅的条件,聘请郎平担任恒大女排主教练。时隔11年后,郎平再次执教中国的排球队,而且是没有资格参加甲A联赛的地方球队。国内外媒体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许家印的这笔投资收益非常丰厚——200多家媒体免费为恒大地产做了一次广告宣传,如果以广告版面计算,要达到同样的宣传效果,花费至少以亿计。

        2010年3月1日,恰在足坛掀起打黑风暴的敏感时期,恒大地产集团正式宣布:斥资1亿,入主广州足球俱乐部,拯救已经降级、陷入低谷的广州足球。20多天后,以铁腕作风著称,被誉为“铁帅”的韩国籍主教练李章洙加盟,操作手法与恒大女排如出一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对企业和产品,要高调;对个人,始终要低调。”许家印对高低调的处理具有政治家般的睿智。做起慈善来,许家印就非常高调,例如“恒大慈善万人行”活动。2009年7月2日,恒大地产集团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3000万元,救助特困人士10000人。参与这次活动的还有国内10家主流权威媒体,负责传播救助信息,帮助寻找特困人士。这既是正大光明的善举,也是对恒大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品牌的传播。

        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家印作为中国企业界的唯一代表发言,题目是《激发企业参与热情,推动慈善事业发展》,而三度荣膺“中华慈善奖”则把他和恒大的正面形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在千方百计赢得社会认可的同时,许家印也拓展着自己事业的成长空间。

        “恒大的成败,系于许家印一身。他不按常规出牌的思维方式,大开大阖的操作手法,决绝、强硬的手段,成就了今天的恒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