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大越狱第一章 举起手来

第一章 举起手来

        阳光有气无力地透过光秃秃的行道树,在路面上洒落一层稀薄、凌乱的光斑。按节气来说,今天恰逢“立春”,可阴冷的程度却一点也不比严冬客气,借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正好叫作春寒料峭。

        老鲁顺着护龙街一路行去,暗忖这般萧杀的街景,就四一年这种凶险的年份来说,马虎点说恐怕已算平和,除了偶然飞驶而过的三轮摩托不免使人心头一凛,提醒你现在苏州城的真正主人,是那些似乎急着去投胎的日本军人。

        越靠近南门,街景越发荒凉。老鲁拦住一名行人问路,打听盘门裕棠桥怎么走,行人指点说,右转朝着瑞光塔的方向走不远便到。老鲁回过头来,与不远处一名中年男子对接一下眼神后继续前行——身后的那位老兄身穿灰蓝色棉袍,头戴呢帽,腋下夹着一只蓝布包袱,看上去像是一名小心谨慎、随时防备着被掉下来的树叶砸开脑袋的烟纸店老板,一路上始终不远不近地跟在老鲁身后。

        一路前行来到护城河边,远远地便看得到大名鼎鼎的吴门桥的身影。按说这座由花岗石砌筑的单孔拱桥并无任何特别之处,但四年前就在这座古桥上发生过一起震惊江南的凶案,一下子便出了名——被鲁迅骂出名的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因阻拦日本兵对中国妇女施暴而在桥头惨遭枪杀——苏州西抱太湖,北枕长江,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于此,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古城虽然历代饱经战乱,但基本上还保持着“河街相邻”的水城格局,向来以物产丰饶和园林古迹而名满天下,只是近年饱受日寇铁蹄蹂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早就名不副实,说是人间地狱恐怕更为恰切。

        老鲁站在桥头,眼望滔滔东流的古运河水,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

        “喂,老兄,叹什么气啊?”身后突然传来一声阴阳怪气的叫唤。

        回头一看,只见身后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了四、五个壮汉,正摇摇晃晃地围拢而来。老鲁一惊,一只手不由自主地摸向腰间亮铮铮的铜质皮带扣。宽板皮带的后面,掖着一把带鞘的匕首。

        这几个人全都是短打扮,但款式和面料显得比较时髦,一个个面相凶狠,身形粗蛮,走起路来像螃蟹那样不可一世。为首的汉子满脸横肉,一对眼睛像两只不甘寂寞的田螺那样鼓得老高,而鼻子却羞答答地不肯抛头露面,再加上一张嘴巴阔得没了王法,基本上不用描画,已经像极了城隍庙里的泥塑小鬼。

        “干什么,想牵牲口?”泥塑小鬼大喝一声,两只田螺呼之欲出。“再敢动一动,老子立马种你的荷花!”

        “各位弟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老鲁手离开腰,面色也镇静下来,“你我既不相干,何必出挺呢?”

        “听口音,老兄是无锡人?”那汉将脸上的横肉放平些许。

        “没错,打无锡来。”老鲁点点头。

        “那好吧,看你老兄也是码头上跑跑的人,我就跟你扛竹竿进城,直来直去吧,”那汉双臂抱在胸前,皮笑肉不笑地说,“这会儿眼看就到饭口了,可我们弟兄的酒钱还没着落,你看是不是就手请个客呢?”

        老鲁松了口气,终于明白这几个家伙不过是附近的地头蛇,也许是正巧路过,也许是存心守在这僻静的所在专事敲诈勒索的勾当。顺便瞥一眼身后那位头戴呢帽的男子,此刻早就停止脚步,站在桥下一个理发摊边看摊主给一个老头剃头,装作排队等候的样子,但眼角却时刻留意着桥上的动静。

        “在下姓潘,请三老四少多多指教。”老鲁边说边将袖口内卷,同时把内衣的左襟也向内翻卷——这两个“挂牌”动作,已经明确无误地表明了清帮弟子的身份。

        泥塑小鬼将老鲁上下打量,只见面前的汉子身板壮实,头戴一顶深褐色的宽沿礼帽,身穿缎子面料的玄色对襟夹袄,下套一条肥大的花旗布裤子。就眼下这身打扮来说,多少有点不三不四,显得有点匪气,又有点土气,给人的印象有点像一个白相得不太灵光的白相人。

        “老大是本姓潘还是出门姓潘?”那汉忙问。

        “沾祖爷灵光,头顶一个潘字。”老鲁双手抱拳。

        “老大烧的是哪炉香?”那汉继续“盘道”。

        “在下头顶二十二炉,手烧二十三炉,脚踏二十四炉。”老鲁从容道来。

        “在下头上也顶一个悟字,你我原来是同参兄弟啊,失敬失敬。”那汉也拱了拱拳。

        “幸会,幸会。”老鲁哈哈大笑。

        其它几人离远了一些,看出敲不成竹杠,多少有点失望。

        “敢问老大,贵帮共有多少船?”那汉并未全信,摆出了继续“盘海底”的架势。

        “一千九百九十只!”老鲁迅速答道。

        “打的是什么旗?”

        “进京百脚旗,出京杏黄旗,初一十五龙凤旗,船头四方大红旗,船尾八面威风旗。”

        “船有多少板?板有多少钉?”

        “板有七十二,谨按地煞数;钉有三十六,谨按天罡数。”

        “有钉无眼什么板?有眼无钉什么板?”

        “有钉无眼是跳板,有眼无钉是纤板。”

        老鲁虽然对答如流,但说到这里开始有点心虚,暗自担心下面接不上来必露马脚,灵机一动,马上以攻为守,笑嘻嘻地反问道:“请教老大,什么板无钉却有眼?”

        “什么板无钉却有眼?”那汉一楞,沉吟着乱翻白眼。

        “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呗。”老鲁哈哈一笑。

        一句胡搅蛮缠的俏皮话搅散了紧张气氛,所有人都讪笑起来。

        “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识自家人,万望老大见谅。”那汉这次倒是确信了。

        “不打不相识,不打不相识。”老鲁继续打哈哈。

        “这样吧,今天我请客,一起去火山窑子红红面孔,就当是给老大赔罪。”那汉建议道。

        “不用了,老大的美意心领了,”老鲁连忙推却,“我约好十二点钟跟朋友见面,实在耽误不得。”

        “既然这样,老大请便吧。”那汉正好就坡下驴,闪开身让出路来。

        “那就后会有期了。”老鲁再次拱手,头也不回地走下桥去。

        苏州不愧是座水城,果然名不虚传,水道纵横,四通八达,转来转去到处是桥,这会儿才下吴门桥,裕棠桥已遥遥在望,远远看去,桥堍下面果然泊着一艘茶舫。

        戴呢帽的男子依旧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

        茶舫长约一、二十丈,宽约六、七丈,但久经日晒雨淋,油漆早已剥落,看上去显得有些破旧,庞大的身躯停靠在河滩旁,乍看之下很像是陆地延伸出来的部分。老鲁定睛一看,只见船头顶篷上迎风招展的杏黄色招幌,明明白白地写着“海棠春茶馆”五个大字,立即放慢脚步,迅速将桥上桥下的周边环境扫视一遍,特别是桥堍下的两边河滩,看得尤其仔细。

        头戴呢帽的男子像变戏法一样从腋下的包袱里拿出几本旧书,将包袱皮摊在地上,在路对面就此摆开了旧书摊。老鲁隔得远远地与其最后交接一次眼神,转身走下桥堍,踏着跳板登上船头。

        舱门口的伙计正无聊地望着河水发呆,见了老鲁连忙上前招呼,点头哈腰地连说“里边请”,在临岸一侧的一张空桌上用抹布形式大于内容地划拉了几下,拖过板凳请客人入座。

        老鲁没有理会,自己在临水一侧的窗边选了张空桌坐下。

        船舱内分两行摆放着十几张桌子,分坐着七、八位茶客,一个个神情散淡,悠闲自在地抽烟、看报、闲聊——就现在快近十二点钟的午饭时段来说,生意应该算是相当不错了。

        伙计笑嘻嘻地端来茶碗,用铜壶向碗中注水,一不当心,些许热水溢出瓷碗,在桌面上汪成一片,连忙飞快地用抹布仔细擦去。他是个三十来岁的干瘦男人,生就一张和气生财的灰白色猪腰子脸,笑起来微微露出嘴角边金灿灿的牙套来。

        “先生不是本地人吧,听口音有点像无锡人。”一名身穿长袍的中年男人转过身来,坐到了老鲁的对面。

        “是啊,打无锡来。”老鲁迅速将对方上下一番打量。

        “呵呵,先生何以对海棠如此关注呢?”长袍男人摸出一盒“算盘牌”香烟,抽出一支递过来。

        “哎,天气忽冷忽热,不知道今年的海棠花开得怎么样了?”老鲁接过烟,划着火柴先为对方点,再为自己点,嘴里没头没脑地来了这么一句。

        “不知道先生说的是西府海棠还是垂丝海棠?”长袍男人突然压低嗓音。

        “不,我说的是贴梗海棠。”老鲁面无表情,也摸出一包“算盘牌”香烟摆在台上。“巧得很,我平时也抽算盘牌香烟。”

        “贴梗海棠的花期起码要到三、四月份,如果先生要吃海棠糕,盘门一带倒能买到。”长袍男人一脸严肃。

        “不,我想吃采芝斋的敲扁橄榄。”老鲁说到“敲扁橄榄”四字时,曲起指关节在桌面上敲了四下。

        “不许动,举起手来!”十五号联络员脸色一变,变戏法一样从长袍底下摸出一支二十响快慢机来。

        黑洞洞的枪口指着老鲁的鼻子,其他茶客也呼啦一声全部站了起来,包括那位伙计和始终背对着老鲁的看报男人,纷纷掏出手枪齐刷刷地指来。

        老鲁的双手很快便被一付黄铜手铐反铐在身后,推上了一辆黑色的雪佛兰汽车。路对面摆书摊的戴呢帽男子看在眼里不动声色,似乎此事与自己毫不相干。

        汽车三转二转,减速驶入一条狭窄的弄堂,在一扇紧闭的铁门前停了下来。

        老鲁定睛一看,门柱上一左一右各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招牌,左边是“苏州驻屯日军宪兵队特高班”,右边是“中支那侦查队苏州分队”。

        踏入一幢漂亮的米黄色洋楼,顺着走廊一直朝前走,来到楼梯口的一间房间前,门楣上挂着一面小木牌,上书“第一取调室”。

        进得门去,只见宽敞的房间内只摆着一张笨重的办公桌,后面坐着一名年约三、四十岁,长得肥头大耳的龅牙男人,鼻子底下留着一撮仁丹胡子。办公桌的对面,还有一张形状古怪,看上去异常结实的座椅,看一眼就有触目惊心之感。

        老鲁还想四周打量一下,但已被摁进了那张奇形怪状的座椅。

        座椅由粗壮、沉重的木头打制而成,左右两侧带有扶手,看上去比皇帝的龙椅还稳固,而左侧一块折叠起来的栏板放下来后,正好拦在老鲁的腹部,将身体卡在中间丝毫动弹不得。毫无疑问,这一措施是为了防止逃脱和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如果再加上一付手铐,恐怕孙悟空到此也难以脱身。

        “你的,快快的说,大家的,客气一点,日子的,好过一点。”龅牙男子开口说道,从语音到声调,一听就是标准的日本人讲中国话。“先说叫什么名字?”

        “大丈夫坐不改姓,行不更名,我叫鲁邦。”老鲁答道,说的确是实话。

        “鲁邦?”龅牙在纸上写了几笔。“到苏州来,什么的干活?”

        老鲁抬眼细看,只见那厮身穿便服,头上却戴着一顶日本军帽,神情异常威武、自信,上半身趴在办公桌前,仿佛整个大东亚都在本老爷的掌控之中。

        “我从无锡乡下来,别人给我三十块大洋,让我到苏州来跑一趟腿,”老鲁装出傻乎乎的样子答道,“我们乡下只认大洋,不大相信法币,军用手票就更没人要了,太君,拿法币去镇上买东西,店家大大的不喜欢……”

        “巴嘎!”龅牙太君一拳捶在桌子上。“你的,共产党新四军的干活,护送高级干部的干活,我们的,统统知道。再不说实话,死了死了的有!”

        “太君,千真万确,我真是上了别人的当,说我是新四军,真是抬举我了,早知道要被抓到这里来,打死我也不来苏州了。”老鲁大声叫冤。“我回去以后找他算账,非把狗日的揍扁不可。狗日的有钱,成天吃香的喝辣的,放个屁都一裤裆油……”

        “日得个娘,嘴还真硬!”龅牙一拍桌子站起身来。

        老鲁听在耳里,暗想这小鬼子还真是中国通,句句话都听得懂,骂起人来也字正腔圆,居然还带点常熟口音。

        “表将有点道理,中国话全听得懂。”老鲁扭脸笑嘻嘻地对“茶馆伙计”说道。“就是一张嘴巴在苏州,牙齿却跑到浒墅关去了。”

        “表将”二字纯属无锡土话,意思颇为复杂、微妙,原是一句极其恶毒的骂人话,意思为“婊子养的”——“将”字也即“子”和“养”的连音。但是,这又是一句几经演变后歧义颇多的蔑称,含“这家伙”、“这小子”之意,不过在亲密朋友间却又多有使用,甚至还有父母将儿女唤作“细表将”,则无疑又是一种爱称了,所以如何理解完全应该依场合而定。

        “日得个娘,老子就是中国人,嫩只阿乌卵。”龅牙脸上再也挂不住,开始改口使用常熟话——如果再装日本人摆威风,不知道那憨头憨脑的土流氓还会说出什么难听话来。“来人,把这阿乌卵送隔壁去,先让他清醒清醒再说。”

        隔壁的刑讯室内到处堆满刑具,看上去显得极为局促,两个看不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大汉正在抽烟聊天。

        老鲁飞快地扫了一眼,只见屋子里虽然摆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如铁链、皮鞭、狼牙棒、火盆之类,最最显目的,还得数一具用于捆打的“大”字形木架和一张老虎凳。墙角边的火炉上,炖着一大锅被剁碎了的尖头红椒,散发出一股呛人的气息来。

        “朋友,跟你说句体己话,现在开口还不晚,别苦头吃足再开口,那就亏杀老本啦。”一名红鼻子大汉凑近老鲁笑嘻嘻地说。

        “二位长官,我是被冤枉的。”老鲁大叫道。

        “呵呵,来这里的人里边,十个里头有九个半是这么说的。”红鼻子大汉哈哈大笑。

        老鲁被七手八脚地架到老虎凳前,强按着头颈抬上横凳,转眼间双臂和上身已被绑到垂直的背柱上,大腿和膝盖部分也被皮带牢牢地固定起来。老鲁明白了,那是因为行刑的家伙偷懒,若是鞭打的话往往自己累个半死,效果却丝毫没有;动用烙铁的话,一是升火麻烦,二是皮肉的焦糊味不大好闻,自己也会觉得恶心;只有老虎凳,使用起来方便省力,轻巧干净,而造成的痛楚却无与伦比……刚想到这里,小腿下面已经垫上了两块红砖。

        钻心的疼痛袭来,老鲁猛地憋住呼吸,只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两名打手自顾自走开了,点上烟继续闲聊。老鲁明白,膝关节在人体四肢的各大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小,而老虎凳的作用在于撕拉韧带,像现在这样垫砖以后暂停一会,目的是令受难者持续痛楚,因为痛苦时间短,比如受刑者脱臼后昏厥,就达不到既折磨人又省力的要求了。

        “说不说?不说加砖啦!”十来分钟后,红鼻子大汉走回来看看老鲁的脸色。

        老鲁一声不吭,心里倒是希望狗日的干脆再加两块上来——以前曾经听人说过,在老虎凳上,男人最多能受四块砖,年轻女人则能受五块,但很容易因脱臼而昏厥——现在干脆昏死过去,倒也是一件好事。

        “都说光棍不吃眼前亏,可这小子就是不转弯,”龅牙在一旁不耐烦地说,“别费事了,上辣椒水吧。”

        “光棍吃肉毛朝里,”老鲁艰难地哼哼道,“是相不开口,神仙难下手。”

        这两句话都是帮会内惯用的箴言、戒句,内行人一听便知,说这话的肯定是“有门槛”的“光棍”。龅牙以前在常熟老家“上过香”、“放过布”,一听这话马上来了兴致。

        “光棍进门看脸,出门看天;识相不识相,全在招子亮。看老兄也是门槛中人,山不转水转,能照应的我一定照应。”龅牙走近来又把老鲁一番打量,嘴里随口应道:“这样吧,我暂且相信你是受人利用,只要你说出那人是谁、在什么地方,我马上放你走。”

        “光棍受敬不受压,光棍劈竹须爱笋,”老鲁微微睁开眼皮,吃力地说道,“吃一根鱼翅,拖三年航船,我既然收了别人的钱,就得把事情办到。人是在无锡乡下的茶馆里认识的,我也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更不晓得是什么脚色。”

        “光棍点到便知,倥子捧打不退,”龅牙口气缓和了一些,“光棍头上有风车,只有千里交情,没有千里威风。老大,我可是为你好,看在大家烧的是同一炉香的份上,能帮你开脱一定帮你开脱。”

        “多谢老大好意,光棍许愿须还愿,一人做事一人当,”老鲁重新闭上眼睛,似乎不想再啰嗦,“光棍三怕三不怕,自己挖坑自己跳。”

        龅牙倒有点吃不透了,看这家伙木头木脑,不知进退,确实有点像乡下软硬不吃的“码头哥弟”。宪兵队抓到的新四军和共产党、抗日分子并不算少,哪见过这种作派的“同志”,难道是共产党为火力侦察而故意放出的稻草人?

        老鲁的眼睛虽然闭上了,但脑子里其实清醒得很,直庆幸当初下的功夫没白费,那些乱七八糟的戒语、春点还真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像龅牙这样的蠢货,哪会想到名震锡东地区的“黑面孔鲁邦”,令地面上所有的草头司令大感头疼的新四军“新江抗”特务连副连长,竟然会花时间去“夹磨”那些陈芝麻烂谷子。

        作为特务连的副连长,老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接受的都是非常特别的任务,为了应付复杂而严峻的斗争环境,各种奇招怪招都得使用。比方说,为了接近青红帮徒众组成的武装队伍,事先特地找来一名帮会中人,专门学习各种规矩、春点,死记硬背,灵活运用。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为接近、争取、转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帮会徒众,亦正亦邪,你跟他讲大道理,完全是麻绳上按灯泡,线路不通;若与其称兄道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反倒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这次来苏州的任务,虽然没什么特别,但却异常重要。

        上个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的一部分突围人员辗转进入无锡地区,计划渡江北上去盐城新四军新军部集结,但日军自事变以后便封锁江面,到处捕杀突围人员,要想渡江,唯有绕道上海乘轮船至海门县青龙港。这批突围人员共有十八名,其中有许多是军部的中、高级干部,故此行动代号被称为“十八罗汉”。

        但是,如何将十八罗汉从无锡护送到苏州,无疑是一桩艰巨的任务。

        两地间虽然只有一百多里路,但封锁严密,根本无法武装护送。经再三商量,“十八罗汉”全部伪装成跑单帮的小商人,分散开来从乡间徒步穿越,由老鲁单枪匹马一路护送。

        这一次,“十八罗汉”携带日用品进入无锡与苏州交界处的浒墅关,与当地农民换成大米后进入苏州。途中碰到土流氓,他满嘴黑话地跟人家称兄道弟,拍胸脯发誓日后一定要八拜为交,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云云;碰到民团、自卫队的盘查,他油嘴滑舌地乱拍马屁,实在不行就偷偷塞几个钱了事……平安到达苏州后,“十八罗汉”分成三拨,在城中分三处找栈房住下。但没想到海棠组内出了叛徒,若不是接头之时留了个心眼,让一名新四军团长扮作旧书贩的样子跟随其后观察动态,那就彻底砸锅了。

        “看来你小子不打算开口了是不是?”龅牙在一旁尖厉地咆哮道。“好吧,不识相吃辣椒酱,来人,上川菜。”

        老鲁的口中被插进一只铅皮漏斗,呛鼻的辣椒水猛地灌下,由于鼻孔已被捏住,一小部分呛进了气管,令人觉得现在钻进两肺的简直就是熔化了的铁流。

        一声猛咳,些许辣椒水喷吐出来,溅到了龅牙的身上。

        龅牙看看被弄脏的衣服,嘴里骂声“日得个娘”,气恼地挥起拳头击向老鲁的头颅。

        眼前一黑,老鲁什么都不知道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