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时千年的乡村文明,正在过去的10年里消失得一干二净。
当我们的舆论、资本、政策、文化等多方因素联手起来,极力编造出一套城市先进、农村落后的故事时,本身缺乏判断能力的乡村居民,就这样被灌输了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其灾难性的后果却是难以估量的。
主题介绍:纷繁的城市化问题——乡村文明的消失——潮流在中国
10.1:纷繁的城市化问题
假如我们回过头去,为中国过去10年的社会发展挑选出一系列最为严峻的问题,那么我们必将会获得不胜枚举的答案。
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待业人口激增、交通问题严重……
当我们为这些复杂纷乱的问题头痛不已的时候,其实完全可以将问题的症结归纳在城市化之上。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过去的10年里,上述所有问题的存在空间,基本都集中在我们的城市中,而且越是规模较大的一线城市,上述问题的反应也就越严重。
从我们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走一条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然而尽管我们的意识足够领先,实际执行却恰恰相反,我们在中国随处可见的现象是,一个坐拥百万人口的大中城市,却没有相应的支柱工业或核心工业来作为经济的支持。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工业化进程,仍然大大落后于我们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城市中,高度匮乏的工业企业,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艰难的城市化问题。
工业化进程的缓慢,直接带来的是当地政府利税收入的停滞不前,在北方一些城市中,随着许多旧有大型企业的破产,这种情况就变得愈发严重。
政府收入的匮乏,又直接影响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人口飞速增长的时候,配套设施的匮乏,就必然会导致市容市貌的落后、交通拥挤、民众基本需求无从解决的现象。
从另一方面来讲,当工业化进程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时候,所带来的更严重后果,在于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维持在一个饱和的状态,从北方城市中大批量的下岗职工,再到东南沿海城市出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我们看到的是更加突出的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
根据学者的测算,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行将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在每年创造出2000万个就业机会来完全吸纳剩余劳动力。
于是便有呼声四起,认定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才造成了今天的这一局面,为了证明这一说法的准确性,持该观点的学者举出了数据作为参照。
根据估算,进城务工农民的人数每年约在1亿人左右,仅上海、北京两市就超过600万人。而正是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中原本就已经非常薄弱的基础设施更显紧张。
由此,这一派观点大声疾呼,要求国家实行政策性措施,让剩余的农村人口回归乡村,以彻底缓解城市中所出现的压力。
然而,我们要说的是,以当前的形势来看,那些散落于城市中的农村人口,是绝难再重返其家园的,有关这一问题的解答,我们就必须从过去十年的潮流变化中寻找答案。
10.2:乡村文明的消失
假如我们要为上一小节中的问题寻找一个答案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这就是中国历时千年的乡村文明,正在过去的10年里消失得一干二净。
当我们面对着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时,当我们身处经济衰退中,指望数百万农民工能够返回乡村,在那里独立创业来减低城市压力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这一切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这其中的原因是——在过去的10年里,农民赖以生存的乡村环境,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绝大多数的人类文明,源自于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则是从乡村开始的,因此在我们的历史中,总是饱含着对乡村生活的赞美。正如许多田园诗所称颂的那样,在许多城市民众的心中,乡村是美好的象征,更是人类最根本的回归之地。
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乡村文明也没有因为城市化进程而遭到破坏,反而始终代表着国家精神的坚实基础,大到政治理念、社会结构,小到个人的价值观念、文化生活,都不是由城市的单方面文明所决定的,甚至可以说,城市代表着文明的花朵,而乡村则是文明的根基。
在美国,总统可以邀请政要到乡村共享烧烤,资本大亨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农场,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些国家的民众在提到乡村生活的时候,总是有着由衷的羡慕,因此让城市中的居民,始终在精神上与乡村保持这有机联系。
然而在过去10年的中国,乡村社会仅存的最后一丝根脉,也正在悄悄地走向覆亡。
本来,我们可以在未来的社会结构中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种乡村文明,让我们在遭遇城市化压力过大的时候,足以有退让的余地,将人口压力转移至乡村。不幸的是,受都市文明的侵扰,种种怪异的畸变理论,逐渐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
在当下中国的绝大多数人看来,乡村代表着落后,代表着愚昧,反过来,只有城市才是先进与文明的象征。
当无数的专家学者着意于此,大肆渲染人类社会必然从农业到工业,从乡村文明到城市文明的时候,这种观念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于是,事情就这样急转直下,许多自命不凡者开始向农村传播所谓先进的城市文化,编造着城市化等于现代化的神话;与此同时,忙于赚取利润的地产开发商们,早已不满于城市内高昂的地价,继而将视线投向农村,将那些承载了浓厚乡村文明的村落拆毁,将乡村居民赶入一栋栋死板的水泥建筑。
当我们的舆论、资本、政策、文化等多方因素联手起来,极力编造出一套城市先进、农村落后的故事时,本身缺乏判断能力的乡村居民,就这样被灌输了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其灾难性的后果却是难以估量的。
乡村文明成了落后的代表,乡村居民则被贴上落后的标签,这样的情形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于是乡村民众所产生的自卑也就愈发强烈,在他们的心中,个人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尽快脱离乡村、永远脱离乡村,永久性地离开这被蔑称为落后之地的家园,城市的居民也因此而产生了种种倨傲的情绪。
乡村的人口蜂拥入城,城市人口却绝不会向乡村转移,而城市的接纳能力是有限的,当成千上万的乡村人口集体涌向城市后,势必带给城市空前的压力,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在第一节中所述的种种问题。
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乡村的资源飞速流失直至走向灭绝,而这些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并没有能够很快适应陌生的城市文明,当他们在城市中虚度时间,想要重返乡村时,却发现他们过去赖以生存的乡村文明,已经在短短的时间内形同空壳。
10.3:潮流在中国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潮流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之所以这个名词在媒体、舆论以及我们的生活中被反复地提及,其原因就在于其包含的特性。
对于潮流而言,其形式与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我们对潮流是否留心,都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这正是潮流的特性所决定的。
所谓的潮流,无论是文化现象也好,社会趋势也罢,甚至于服装款式、大众口味,其共性就在于拥有异常迅速的传播速度,惊人的波及范围,以及对社会底层大众惊人的影响力。
当我们了解了有关城市化与乡村文明灭亡的内容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前面所说的问题,正是一个时代中潮流的最好反映。
无论是农村人口大量进城,还是乡村文明的灭亡,其速度都是异常惊人的,就波及范围而言,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村子里,都有着相当比例的进城人口,反过来,保持了真正意义上乡村文明的村庄,也由于潮流的波及之广而寥寥无几。
更重要的一点是,以民众的判断力与群体思维能力,是绝无能力对潮流做出抗拒与抵御的。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庞勒?古斯塔夫所说的那样,民众究竟能够有怎样的行为,完全取决于影响民众的潮流具备何种性质。
当这种性质是积极的、进步的、有意义的,那么民众的表现就会是相应的积极进步而有益。反之,如果主宰民众行为的暗示是负面的潮流,那么民众的表现就会是非常可怕。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的国民正在被操纵着,投身于一股完全与国情相违的潮流之中。
这样的现实令我们悲凉,然而它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力量将会无所作为,唯一能够寄托希望的,就是在不久的将来,由社会自动完成潮流的逆转。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