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华为教父任正非不懈追求的青年时代

不懈追求的青年时代

        青春是人生的花季,活力充沛,激情盎然,年轻就是资本。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努力,正是大有作为的好时候。然而,在“文革”那个年代,“破四旧”,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狂热的学生运动,举国上下一片狼藉,青春顿时黯然失色。

        在那个年代,要想保持独立的人格,拥有自己的追求,缺乏恒久的定力是很难做到的。然而,任正非却做到了。在“枪林弹雨”的“文革”岁月,任正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有着自己独立的追求,并为此默默地努力着。

        “‘文革’对国家是一场灾难,但对我们是一次人生的洗礼,使我政治上成熟起来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书呆子。”经历了“文革”的人生磨难、家庭蒙辱,任正非逐渐成长起来了。

        

“文革”的家庭蒙辱



        任正非读大学期间,正好赶上了“文革”。运动一开始,各地都以“三家村”为模式找靶子。那时一些会写文章、有独立的政治思想的党的领导干部,被指责为与当地潮流不合拍的“靶子”。教育界首先遭遇“文革”的灾难,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中,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有历史问题的人……都在劫难逃。全国上下都运动起来,“抓革命促生产”。各地大揪“走资派”,无情地批斗,全国笼罩在“恐怖”之中。

        父亲虽然较早参加革命,但由于其出身问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要接受无数次审查。父亲一生谨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从不乱发言,而是埋头做学问,因此,平安度过了1957年“反右”、1959年“反右倾”及1964年“四清运动”。但没有小难,必有大难。父亲在早期革命队伍中算是有文化的,有教学经验,是领导干部,符合“靶子”标准。他最早被揪出来,关进了“牛棚”。父亲的同事、原学校的书记黄宣乾是老革命,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了。

        被当做“靶子”的父亲受尽了残酷的折磨。那时弟弟妹妹们年纪小,在父母身边,他们直接感受了各种屈辱和打击。他们经常趴在食堂外面的玻璃窗边上,看着父亲挨批斗,吓得浑身发抖。站在高高的台子上,父亲头戴高帽,满脸涂黑,双手反捆,还被人拳打脚踢,甚至被踢倒在地……有时,和几百个“走资派”挂着黑牌,被装在卡车上游街。

        当时,任正非已到外地读大学,没有直接感受到家庭的不幸遭遇,母亲来信从来不会跟他讲。她只是说:“要相信运动,跟党走,要划清界线,争取自己的前途……党的政策是历史问题看现实,出身问题看本人,你不要受什么影响。”

        “文革”中,家里的经济状况比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更困难。中央“文革”小组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下发文件控制他们的生活费,人均标准生活费不得高于15元。各级造反派层层加码,真正到手的平均才10元左右。

        由于父亲的问题,全家都要跟着“背黑锅”,受尽了旁人的白眼和侮辱。由于父亲遭批斗,弟弟妹妹们的入学资格一次又一次地被取消,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任正非也无法加入红卫兵,更不能入党。他回忆说,虽然也参加了红卫兵运动,但始终不是红卫兵,因为父亲受审的影响,哪一派也不批准他参加。

        

父亲刻骨铭心的话



        19岁那年,任正非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他终于可以如饥似渴地饱览群书,一展宏图了。然而或许是生不逢时,也或许是苍天捉弄,平静的生活隐退了。随之而来的是“文革”的“天下动乱”,家庭蒙辱。

        任正非当时在外地上大学,对家中的情况不太了解。关于家里的情况,是同班同学从父亲学校出来串连的学生中了解到再转告给他的。在大串连中,任正非收集了许多传单,寄给母亲。记得当时传单上有这样一段领导讲话:“干部要实事求是,不是的不要乱承认,事情总会搞清的。”母亲把这段话藏在饭里送给父亲,后来父亲说,这张条子救了他的命,他才没有自杀。至于父亲为什么没有自杀,母亲后来说,他是为了家里的七个孩子。他一死,就成了自绝于人民的“罪人”,在当时的严酷环境下,孩子们背上这个沉重的政治包袱,一辈子该如何生存。为了无辜的孩子们,父亲忍受百般折磨,最终没有选择自杀。

        1967年重庆武斗激烈时,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在火车上挨了上海造反队的打,补票也不行,硬是把他推下火车;也挨了车站人员的打,回家还不敢直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下车,而是在前一站青太坡下车,步行十几里地回去。半夜回到家,父母见他回来了,怕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孩子的前途,来不及心疼,就让他走。父亲脱下他的一双旧皮鞋交给儿子,第二天一大早就打发任正非走了。临走时,父亲说了几句话:“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弟妹妹。”

        任正非后来回忆这段心酸的历史说,“我当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没念及爸爸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

        

知识热爱狂



        正是父亲的激励,给正处在转折点上的儿子指明了方向,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未来的路。一颗浮躁的心最终找到了归宿——“知识就是力量”。

        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课程自学完。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他还结交了西安交大的一些老师,那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另外,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学习了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达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旁征博引,一针见血,可以略见一斑。

        任正非对那些改变了人类命运的科学家们的崇拜和敬仰,也是??那个时候形成的。这种崇敬和对知识的追求也最终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任正非青年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甚至超越爱情。他对贝尔实验室的历史了如指掌:“贝尔实验室对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这里产生过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97年访美参观贝尔实验室时,他破例在此合影留念。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很多人都为一时流行的东西去奔波。但是好景不长,这段岁月转瞬即逝,美好的幻想破灭了,而人已不再年轻。最关键的时候错过了,想挽救已无回天之力了。

        在人人都想成名、抓住媒体乘机火一把的今天,全社会弥漫着浮躁情绪,他的这种定力直到现在仍不减。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崇高境界。

        

“身着绿军装”的岁月



        一首《咱当兵的人》唱出了二十世纪六七十时代人的追求。绿军装、绿军帽,保家卫国,“做英雄好儿女”,在那时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1968年,任正非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入伍当了一名工程兵,在军队整整待了14个年头,直到1982年以副团级干部身份转业。目睹了父母亲大半生因没有通过思想检查而错失发展机会,任正非得出了一个基本经验,“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得到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在当时的中国,主流价值是工人、农民和军人主导的,对于受过大学教育的任正非来说,选择从军也许是最现实的选择,后来任正非进入军方的研究单位就是一个明证。

        军队给予了任正非很多,可以说,任正非的性格特征与这段军旅生涯密切相关。在部队里,任正非养成了宠辱不惊的心态。由于当时受父亲“不清白”的身份影响,任正非从未得过嘉奖,“我习惯了不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培养了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在华为,任正非雷厉风行的作风,说话直来直去,脾气暴躁、不留情面;华为的军事作风和唱军歌的传统,无不打着军队的烙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