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第二章 如果我能够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

第二章 如果我能够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

        1964年,马云出生。瘦小的马云从小调皮捣蛋,并热衷于打架。在经历了三次高考后,“马大侠”才勉强上了大学本科。毕业后,虽然留在大学教书,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马云不甘寂寞。1995年,创办“中国黄页”;1997年,加盟对外经贸部。摸索着前进的马云,直到1999年才找到自己的归宿,这一年他创办了阿里巴巴……

        

第一节 西湖畔,“大侠”初长成



        1964年9月,马云出生于杭州西湖边上一户普通人家。

        小脑袋、小身子的马云从小就“闲不住”。他的中小学时代,是在父亲的拳脚下长大的。马云经常跟一群孩子打架,但没有一次是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最厉害的一次被打得缝了13针,挨了学校处分,被迫转学。

        “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马云自嘲道。马云不属于功课好的学生,初中毕业时想考个二流高中,结果连考两次都没考上,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太差。

        数学这个弱项极大地牵制了马云的成绩,虽然马云“野心”勃勃地想到北大上学,但他的数学成绩实在太差,以至于连续通过三次高考,才“摇摇晃晃”进入了与北大相差甚远的杭州师范学院专科。

        第一次参加高考,马云数学考了1分。他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上大学的料,只好去打工。他先去一家宾馆应聘,结果陪他一块儿去的表弟被录用了,而他却被拒绝了,因为表弟长得又高又帅。无奈,他只好去做不要求长相只要求有力气的搬运工,每天蹬着三轮车给人运送各种货物。

        有一次,他给一家单位运书时,捡到一本小说,闲暇时他随手翻阅,竟然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主人公曲折的生活经历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深深打动了他,同时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想有所成就,不经过一番磨炼是无法成功的。就在那一刻,马云下定决心,准备参加第二次高考。

        第二次高考,数学考了19分,仍然没有成功。然而,马云毫不气馁。连续两次高考失利,反而让他越战越勇。由于无法说服父母让他继续复读,他只得一边打工,一边复习。为了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每到星期日,他就早早起床,赶到离家有一个多小时路程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去复习。

        马云的第三次高考成绩出来后,数学虽然破天荒地考了79分,但他的总分仍然属于专科线,离本科线还差5分。

        幸运的是,就在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学院读专科时,该校的英语本科专业由于升本时间不长,招生没有满额。于是,马云摇摇晃晃地被调配到了本科,算是捡了个大便宜,而且歪打正着,虽然马云的数学奇差,他的英语却奇好。

        早在12岁时,马云就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边的一个小旅馆学英语,一学就是8年。

        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马云就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游览的同时练习英语。8年的学习彻底改变了马云,外国游客带给他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他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因为经常与老外接触,马云的英语口语水平明显高出一般同学。马云的大学班主任沈昌洪对马云的第一印象就是“口语特别好”。

        “马云的英语卷面成绩不是最好的。”沈昌洪回忆道。那时候英语系男生、女生读书都很用功,成绩拔尖的女生中,就有后来成为马云夫人的张英。沈老师说,一般情况下,满分100分的卷子,最好的同学能拿到80多分,马云一般在80左右。“他的写不是最顶尖的,说却厉害。”

        沈昌洪在英语课上喜欢师生互动,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词汇、语法和对课文的理解。这时候,马云往往就成了风云人物:他潇洒地走上讲台,将国外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不只是同学,连老师也听得津津有味。沈昌洪现在想来,口语好其实为马云打开了另一个成长通道:可以很快接触到新生事物,也更容易读懂西方文化。

        大一时,马云在西湖边偶遇一个澳大利亚农场主,后来,这个农场主邀请马云暑假时去澳大利亚交流。当时要出国必须政审,学校的领导专门进行讨论,最后,系里做了个破天荒的决定:同意马云去澳大利亚。“当时老师出国的都很少,他成了学生中的第一人。”一个多月后,马云回来了,带着很多照片,兴奋地给大家讲述见闻。这次出国让马云的口语进步更快、见识更广了。

        大学时代的马云非常善于与人沟通,办事麻利又有办法,很有“大侠”风范。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对马云的交际能力印象深刻。同学描述马云“学什么像什么,无所不能”。组织活动,老师有事不能出席,马云总能找到办法说服;办晚会,马云第一个报名,演哑剧小品,表现专业;学生会没钱搞舞会,他从警察学校借来音响,从财经学院借来扩音器……

        不仅如此,进入大学校园的马云还将往日打架的劲头用到学生工作上。由于英语基础好,学习很轻松,为了打发空闲的时光,马云便进了校学生会。大学四年,马云做了三年学生会主席,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对于一个二流高校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个奇迹。

        成名之后,马云总喜欢拿当年三次高考自我调侃为“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

        其实,马云的“成绩不好”不过是年少时的贪玩导致的,等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时,已经完全变了个人。中学时期,他会清晨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大学几年他几乎每天都一个人跑到宾馆门口跟老外“对话”。这类“闻鸡起舞”的故事今天已无从考证,但这确实为马云的外语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时光很快过去了,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马云成了学院唯一一个到高校任教的本科毕业生。他被分配到了杭州电子工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外语,马云成了大学里的“马老师”。

        

第二节 马老师的“大学生活”



        1988年,大学毕业的马云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担任英语老师。马云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当时的马云比较活跃,老师这个职业恐怕也干不长久。

        杭州师范学院的院长觉得马云作为唯一的“火种”,一定要做好表率,给师范学院留个好名声。于是,老院长找到马云,半开玩笑半“威胁”地和马云打了个赌:“马云,你能不能老老实实地当5年英语老师?”

        那时候,马云身边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都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里“淘金”,从商和出国的很多,如果不是老院长的这句话,估计马云很快也会有“动作”。马云明白老院长的“苦心”,没有太多的犹豫,他答应了。

        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马云的能言,就像张朝阳的时尚、陈天桥的稳重、王雷雷的直爽一样出名。创办阿里巴巴之后,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马云自己解释,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上台从来不备讲稿,一开口收都收不住。

        大学毕业任教不久,马云到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课讲得异常精彩,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英文。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洋洋,“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尽管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当时马云的工资每月仅110元左右。马云从来就是一个激情四射、不甘平凡的人,平静的校园生活让他感到憋闷。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当时经营特别艰难,经常入不敷出。马云眼看着翻译社要陷入困境,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后才开始收支平衡。

        翻译社的经历相比于日后的阿里巴巴,没有给马云带来多少成功的感觉。但马云认为,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他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具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著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马云在创建翻译社的时候,仍然兼着学院老师的身份。在工作之余,永远保持着工作热情和充沛精力的马云,还教着夜校。马云教书教得很好,他并不让他的学生读死书、死做试卷,因为在马云眼里,做试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马云全英文式的课程让他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的互动气氛让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个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比如周宝宝,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脑子一热追随着马云创业去了。后来担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戴珊也是马云的学生,她回忆,那个时候的马云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

        马云在大学做老师的那几年,几乎奠定了今后阿里巴巴创业路上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这些伙伴和记忆,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马云的妻子张英,是马云在大学里认识的。由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人已经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张英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马云,鼓励着马云,成了马云忠实的人生伴侣和得力的事业伙伴。

        还在大学任教的时候,马云买了第一套房子。这套房子是马云和张英向家人和朋友借钱买的,在当时看来,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马云把第一套房子卖掉,买了那套后来“赫赫有名”的湖畔花园,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说起购房心得,马云颇有感触。他说他要是投资房产,绝对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而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这样自己就永远站在时代前面。

        这个思路同样适用马云后来创建的阿里巴巴,总是做得比现有的网站要好一点、多一点,这样才有了“在全世界是商人都要使用阿里巴巴”的宏伟梦想。

        1994年,马云第一次听说了互联网。当时他们学院有一个叫比尔的外教,是个美国人。这一年,比尔回了一趟美国,从美国回到杭州后,比尔和马云大谈互联网,马云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比比尔还激动。也就在这一年,那个5年的承诺已经到期,马云想应该离开学校了。他觉得自己马上就到30岁了,再不干点什么的话一辈子等于白过了。

        1995年,30岁的马云成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也就是在一年,马云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程。马云的辞职在学校引起了不小震动,事后马云说,自己当初扔掉铁饭碗,去搞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互联网,如果失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自明的。马云辞职下海的决心和勇气,来源于对互联网未来的判断。

        当时的马云并不知道,“互联网之父”的称号正等着他去摘取。

        

第三节 辞职下海:中国黄页“骗子”



        1995年之前,马云属于学校,他要为人师表,做个优秀的英语老师;1995年之后,马云决定“出去闯闯”。

        1995年,在美国“触网”的中国人很多,在中国“触网”的也大有人在。但一触网就立刻看到了未来的网络世界,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网络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的人,并不多。看到未来,看到商机,立即付诸行动的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马云,这个后来被冠以中国的“互联网之父”的小个子,在30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能不能成功,对马云来说是个未知数。但他知道,做一件事无论成败与否,总得去试一试、闯一闯,不行还可以掉头;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是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的。

        抱着“大不了再回学校教书”的想法,1995年4月,马云拿出6000元积蓄,又从亲友那里借了几万,再加上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的折价和另外两个股东的钱,一共凑了10万元。马云、张英、何一冰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

        那个时候的马云,每天都要出门去推销他的网络黄页,说服人家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那时,人们对互联网是什么东西都知之甚少,没有人相信马云。在那段痛苦的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马云描述自己当时的角色,是“狂热的宣传员”和“疯狂的推销员”。

        为了拿下一家杭州企业的生意,马云一连跑了5趟,但企业老板总是怀疑电子商务是骗人的东西。为了说服这位老板,马云为他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商务的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讲解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网上做广告比在其他媒体上做有更广泛的效应。任凭马云费尽口舌,老板还是将信将疑。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马云没有放弃。走时他向老板要了一份企业的宣传材料,几天以后马云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杀了回来,当企业老板看到电脑上显示的自己企业的网页时,终于同意付款。

        草创时期的每一单都是艰难无比,随着朋友的介绍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推广,中国黄页慢慢有了收入。马云开始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那些还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里,马云被当做骗子。但他仍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因为马云始终坚信: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万米长跑,除了要跑得像兔子一样快,还得像乌龟一样有耐力。

        在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黄页开始在圈子里有了名气。到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竟不可思议地达到了700万元!

        但是,福祸相依。1996年,互联网开始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成为新经济的有力代表。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刚开始有些声色的时候,“敌人”也在一夜间冒了出来。

        当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当属杭州电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马云注册资本仅2万;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马云在这两项上几乎空白。不仅企业,就是老百姓,都觉得马云是个“游击队长”,手下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

        为了让中国黄页存活下去,马云不得不做出抉择。他在竞争与合作中,选择了后者,最后决定和杭州电信合作。1996年3月,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从一开始,马云与杭州电信的合作就显得有些强人所难,很快,双方的合作出现了问题。虽然杭州电信也看好马云的中国黄页,却急于做大、赚钱;马云则认为,做互联网公司就像养孩子,中国黄页现在就像个3岁小孩,还没长大怎么挣钱!

        双方争来争去,分歧日深。资本高的一方自然有更多的话语权,大家开始情绪激动地处事。先是何一冰要辞职,然后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要辞职,最后马云也要辞职了,整个事件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

        为了不让自己亲手创造的中国黄页毁于一旦,马云决定与杭州电信分道扬镳。

        马云离开中国黄页时,把当时所拥有的中国黄页21%的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只希望让他们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黄页。毕竟,中国黄页就像马云亲手养大的孩子。

        1997年被迫离开中国黄页,是马云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关于马云的离去,外界有很多传闻,但究竟为什么,马云直到今天也没有说太多。也许,那时的马云又有了新的想法!

        马云虽遭遇了人生中首次创业的挫折,但他并未因失败而落泪。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道理。

        马云说,很多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其实,创业并不在于想法多么出色,而是要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代价。正是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马云才能走到如今辉煌的地步。

        

第四节 二次创业在EDI



        从1995年上半年创办中国黄页,到1997年下半年的离开,马云已经在互联网闯荡了两年多,虽遭遇了挫折,但他的名声早已传开。

        1997年10月,马云结识了外经贸部的王建国。随后,在王建国的引荐下,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简称EDI)邀请马云加盟。1997年12月,33岁的马云决定北上。在EDI的重金邀请下,马云带着8个人到达北京,正式加入EDI,马云出任电子商务中心信息部经理。

        后来,陆续又有两批人北上,马云的北京团队达到13人。在加盟EDI后,马云及其团队主要负责两块,一块是外经贸部官网,开始大家一起做,后来只留下一人负责;另一块是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这是马云真心想做的。

        马云在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运作该中心所属国富通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从1997年年底加入,马云带领他的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站点。

        其中,外经贸部站点成为国内部委中最早上网的政府站点,也是1999年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荐优秀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被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称为“永不落幕”的交易会。马云随后又与雅虎杨致远合作,使国富通成为雅虎在中国的独家广告代理。

        马云的二次创业,效益来得很快:国富通和中国商业交易市场网站,当年就实现赢利,纯利高达287万元。拿着不菲的工资,马云手下的这帮年轻人都很开心。马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些和他的理想存在差距。

        马云在外经贸一直被称作“怪人”,他的想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尽管他的创业激情同样感动了身边的好多同事,但是,最终在网站的定位上与领导层产生了分歧。领导层认为网站的定位应该为大企业服务,而马云却认为电子商务的未来在于中小企业。多次交流未果后,马云开始陷入痛苦之中。

        1998年年底,马云做出决定,他要放弃北京,重回杭州再次创业。

        马云在做了决定后,召集了同来北京的十几名“精兵强将”。当时马云给了他们两个选择:一是推荐他们到雅虎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以他们的工作经验加上马云的推荐,收入绝对不低;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跟马云一起回杭州打天下。但马云不向他们承诺一个美好的未来,他可以承诺的只是500元的薪水和一起创业的艰辛。马云让大家考虑一个晚上,而众人出去以后,不到5分钟就集体返回,所有人都表示愿意跟随马云,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一起来的,就一起回杭州!”

        在北京的最后几天,18个创业者一起去了长城,这是他们到京之后第一次集体出游。一群人在长城上,激扬文字。所有人在长城的气势的影响下,充满了豪情壮志,他们发誓要建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网站。

        如今,长城上的照片被当做历史资料载入阿里巴巴史册,而马云也在多年后对跟随自己的创业者表示了感谢:“非常感谢那么多年大家的一路陪伴。大家那么相信我,一直伴随我走到了今天。”当时的马云也许没有想到,就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梦想,阿里巴巴竟有了今天的辉煌。

        离京前的一个晚上,马云和十几个年轻人聚在了北京的一个小酒馆里。那天晚上外面下着大雪,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最后一起唱起了《真心英雄》这首歌。许多人都不记得那天晚上马云到底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明天之后将面对怎样的生活。大家唯一记得的是:唱了一个晚上的《真心英雄》。

        多年以后,这首歌伴随着阿里巴巴度过了许多危难时期,比如第一次互联网低潮,比如“非典”。这首歌也许最能代表马云的侠客情怀,也许代表着阿里巴巴的一种精神。其实,无论是谁,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要唱起这首歌,都会充满感动和希望。

        当然,在外经贸部的两年,并非只有痛苦。有了国家部委的经历,马云的层次又有了一次飞跃。马云曾坦言:“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这次为国家工作,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不再是井底之蛙的马云,将给互联网带来一个“疯狂”的阿里巴巴。

        

第五节 不疯魔不成活,创办阿里巴巴



        2004年,马云在麻省理工大学演讲。台下坐了一位GE的总裁,他听完马云的演讲后,说马云是个疯子。后来,马云将他请到杭州。这位总裁在杭州待了3天,最后他对马云说:“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疯子,现在才发现你们公司有100多个疯子。”然而,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疯子”,才有了如今的阿里巴巴。

        时光回溯到1999年1月,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将跟随自己的18个人召集到家中,他说:“我们开始创业了,请大家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放在桌子上。但有几个原则,第一不能向父母借,不能动老人的退休本钱;第二不能向亲友借,影响人家一辈子的生活。我们是愿赌服输,输了,钱都是自己的;如果不成功,大不了重新来过!”说完,马云率先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放到了桌子上。

        接着,大家开始凑钱。虽然这些人在北京EDI工作时的工资并不低,但大家都是年轻人,追求高消费,积蓄并不多。看着有些“疯狂”的马云,大家的赌性都被激发了起来,最终凑出了50万元人民币,这是阿里巴巴最初的创业资金。

        这次集资的意义,远比表面上的影响更为深远。

        第一,它决定了公司的性质是股份制公司。创业的50万资金,马云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他要想控股当大老板轻而易举,其他人也不会反对。但马云仍将股份分给了大家,他更看重的是团队,是朋友和友情,这也是后来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源头。马云说:“我们很健康,股份每个员工都有,最大的股份在管理者手里。这是个很科学的概念,我们不是家族企业。”

        第二,它一开始就把阿里巴巴放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马云当时已经接受了西方先进、健康的公司理念。“家族气、小本本主义、小心眼,这些东西都不行,西方的公司是用制度来保证的,而我们中国人是用人来保证。”他当时就提出:公司是永远的,人是会换的!正是这种理念和制度保证了阿里巴巴持续、长远的发展,使阿里巴巴有可能成为一个持久的企业。

        1999年2月21日,阿里巴巴召开第一次员工大会,这是阿里巴巴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员工大会实际上也是创始人大会,与会者无一例外都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

        马云在会上的演讲一如既往地慷慨激昂,但神情有些凝重。马云说:“1995年我做出的决定,我对自己讲可能改变了自己一辈子所从事的事业。而今天,我把大家请过来,跟大家探讨至少5年、10年我们要做的事情。雅虎的上市,亚马逊的上市,这一系列公司的上市,导致我们在想,I是不是已经到了顶点?雅虎是不是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大家今天到这里来都很着急,都在想我们这么做下去前途在哪里?玩下去玩一个什么东西出来?我们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大家可能都带来了方案,我们从基础做上去以后的好处又在哪里?”

        接着,马云说出了自己构想的网站模式:不做门户,也不做B2C,而是做面对中小企业的B2B。这个“疯狂”的想法,让会议的争论异常激烈。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虽然美国的三大模式(门户、B2C、C2C)都能找到,但绝大多数网站都是门户网站。会议上的多数人认为做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但马云坚决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说:“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就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马云的构想起源于1999年2月,他在新加坡参加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虽然讨论的是亚洲电子商务,但发言的85%是美国人,说的全是eBay和亚马逊。马云突然想到,欧美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别是B2B模式是针对大企业的,亚洲电子商务市场主要在中小型企业,马云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

        马云曾不止一次地说:“在网络经济时代,有时一个错误的决定要比没有决定更好。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决定出来以后有90%的人说好,你就把这个决定扔到垃圾桶里去。因为那不是你的。别人都可以做得比你更好,你凭什么?”

        这就是马云的逆向思维方式,看起来疯狂,却往往有效。

        平凡、安稳的生活不是马云所追求的,他需要“激情燃烧的岁月”。当然,也没有人会相信向来“张牙舞爪”的马云会安安静静地老实待着。他张扬、高调,一旦确定了目标,便会疯狂地去实现它。

        为了实现马云提出的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队成员几乎完全从公共场合销声匿迹。由于资金有限,他们没有租写字楼,而是在马云家办公,最多的一次房间里坐了35个人。

        阿里巴巴的创始团队们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大家日夜不停地设计网页,讨论创意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湖畔家园的住户们经常会看到,住在马云家中的这群人早晨六七点离开,下午三四点又回来了。

        付出就有收获,1999年3月,在春意盎然的杭州,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

        虽然只有50万元的创业资本,马云还是认为未来的公司应该具有俯瞰世界的眼光和气魄,所以名字也应该是响亮的、国际化的。据说,为了这个名字,马云思索了很久。直至一次在美国吃饭的时候,他突发奇想,想到了“阿里巴巴”这个久远的世界传说。马云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经过测试,马云发现这个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

        就这样,“疯狂”的马云,为自己的公司确立了一个注定要影响整个世界的名字:阿里巴巴。

        

第六节 淘宝网,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2003年,阿里巴巴的内部网站出现了这样一个帖子。这个帖子提醒阿里巴巴的员工,要注意一个制作思路与阿里巴巴极为相似的网站正在迅速聚拢人气,它的名字叫淘宝。这个帖子迅速引起了阿里巴巴员工的注意。

        随之而来,网上的议论也越来越多。没多久,有人把网上的议论搬到了网下,当时有员工还对阿里巴巴高层在此事上的麻木不仁、反应迟钝感到愤怒。有人公开问领导:为什么对这样一个网站不闻不问?马云描述当时的情况,说自己只是“笑而不答”。

        首先看出端倪的是公司的老员工,因为这个淘宝网站所有服务人员的网名,用的都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名字。众所周知,马云是个“金庸迷”,于是有人开始猜测淘宝就是阿里巴巴的网站。

        这个故事差不多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段子,故事的开头颇多悬疑:2003年,刚过完农历新年,10名阿里巴巴的员工被一一叫到马云的办公室。马云跟他们说的是同样一件事,说公司有一项秘密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不管愿意与否,员工都必须承诺保密。签了协议后,必须单独与一个团队工作一阵子,这件事谁都不能告诉,包括家人和朋友。

        来者都表示愿意签这个协议,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仔细看过这份协议,不仅因为协议是全英文的,而且当时的气氛也容不得他们细看。所有人都承认,自己是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签下协议的,而这十几个人就是淘宝网站制作的核心成员。

        马云后来解释,当时想的是完全秘密地把淘宝制作出来,因此在一些方式方法上做得有些神秘,制作团队也会有一种被完全隔离的感觉。接下来就是“非典”,在被“非典”阻断与外界联系的日子里,淘宝网站被制作出来,并于当年5月初在网上正式公布。

        此前一直宣称将专心致志并确实一直专注于B2B领域的阿里巴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建一个免费的C2C淘宝网呢?

        原来,随着阿里巴巴一路顺风顺水、迅速发展,马云并没有满足于在B2B领域傲视群雄,他将目光投向了用户基础庞大且同为电子商务的C2C领域。从2002年开始,马云就一直关注着C2C王者eBay。

        成立于1995年9月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在问世不到7年的时间里高速发展,取得了傲人的业绩。拥有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4200万注册用户,2001年eBay全球年度销售额已超过90亿美元,赢利9000万美元。

        中国首家C2C网站易趣网在2002年被eBay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此举已表明国际大鳄eBay要来中国抢夺市场。

        2002年年底,马云发现:在易趣网上,出现了非个人对个人的大宗交易。这个现象引起了阿里巴巴高层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观念里,电子商务原本就不存在B2B和C2C的明确界限,个人对个人的交易做大了,实质上与企业对企业的交易并无区别。在eBay登陆中国,并且成功收购易趣后,马云的弦绷得更紧了,建立淘宝网实际上是一种战略的需要。

        马云率先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尽管阿里巴巴的高层们都声称除了防止易趣从C2C这一端进攻阿里巴巴的B2B之外,电子商务其实并无边界。但以马云的性格,他原来的“如意算盘”应该是让阿里巴巴从B2B去融合C2C。

        eBay的出现让马云的算盘打没了,他不得不提前做C2C网站。现在,马云面对的不仅仅是慧聪网,以及诸多专业性网站争夺中国制造业商人的市场份额,还要拉出一条战线来与eBay作战。如果只是这样,那问题就简单得多,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免费的C2C网站是要烧钱的。

        天下难道真有免费的午餐?马云用淘宝网给了大家一个肯定的答复。

        淘宝网的使命是“没有淘不到的宝贝,没有卖不出的宝贝”。

        免费的午餐迅速赢得了“人气”,淘宝网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一切都来源于用户的支持。

        很多人更关心,为何马云要让淘宝网的制作如此神秘,甚至在淘宝出现的很长时间内都宣布只是个个人网站呢?对于这些,马云说只是想了解淘宝出现后用户真正的反应。如果知道背后有一个阿里巴巴在支撑,用户们对淘宝的感情肯定不能被准确地测量出来,这样一来,对市场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

        2003年6月,淘宝网在网上公布一个月后,制作者们按照阿里巴巴的惯例给淘宝在网下和网上都举办了“满月酒”。在网上,淘宝收到了众多的祝福。由于当时淘宝还是以个人网站的面目出现,用户们担心淘宝的资金不足,有人甚至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网上商店的部分商品来拍卖,卖得的钱留给淘宝。

        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淘宝网注册会员超62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08年第一季度,淘宝网交易额突破188亿;2007年全年成交额突破433亿。

        根据2007年权威机构调研,淘宝网占据中国网购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C2C市场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淘宝网倡导诚信、活泼、高效的网络交易文化,坚持“宝可不淘,信不能弃”。

        淘宝网已成为广大网民网上创业和以商会友的首选。2005年10月,淘宝网宣布:在未来5年,将为社会创造100万就业机会,帮助更多的网民在淘宝上就业,甚至创业。截至2007年,淘宝已经为社会提供超过20万的直接就业岗位。

        

第七节 网上沃尔玛,崛起的“马云帝国”



        曾有人问马云,阿里巴巴最大的对手是谁,马云不假思索地回答:沃尔玛。

        这个答案颇让人疑惑:沃尔玛是做零售的,阿里巴巴是做电子商务的,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成为竞争对手呢?

        其实阿里巴巴做的事情确与沃尔玛有相似之处,马云创造的“电子商务+零售”的新商业模式,已经有点“网上沃尔玛”的意思。

        沃尔玛是世界零售巨头,它创造了一个从小镇走向世界的神话,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严格控制供应链每一环节的成本。麦肯锡全球管理咨询公司认为,沃尔玛也和一些贸易型公司交易,但更多的是和生产厂家直接交易。沃尔玛选择全部自己去做,采购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其实都非常高,但是传统供应链的低效率和多级加价足以支撑起沃尔玛的利润空间。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经为海尔产品进入沃尔玛等超级零售终端的采购体系而喜,却又因为沃尔玛借终端力量对上游供应商利润的榨取而忧。对此,马云有自己的对策:沃尔玛的采购与销售链条其实完全可以放在网上。阿里巴巴涉足产业链恰恰是要提高传统供应链的效率,还利润于原始厂商,降低沃尔玛等零售商的压榨。

        沃尔玛通过整合整条供应链,向下游消费者提供具体的有形产品服务。对整条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使得沃尔玛有更大的主控权,这样形成的经济体也更有竞争力。现在B2B、B2C、C2C三种形态趋向合并,如果沃尔玛进军中国的B2C电子商务领域,马云将不得不面对这个全球化的商业巨兽。马云果断判断出:沃尔玛的业务迟早会搬到网上,所以两者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马云决定提前“备战”。他为阿里巴巴勾勒出这样的“未来”:以阿里巴巴为平台,逐步将中小企业的销售中心、人事中心、技术中心、支付中心和财务中心都放在上面,其间阻挡在B2B、B2C及C2C之间的一切障碍都将被打通。那时,阿里巴巴将成为一个虚拟的商务王国,其中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游戏规则、自己的运作体系。

        在电子商务行业,大家普遍认为B2C领域处处是黄金,亚马逊当年上市时的空前盛况就能说明一切。短短两年内,亚马逊的股价从17美元一路飙升到140多美元。经过了这么多年,B2C在整个电子商务市场却只占了不到1%的份额,而后起步的C2C模式却达到了市场份额的2%。

        因此,马云对传统的B2C并不看好。他说:即使美国有那么好的配送和物流基础,亚马逊也只有5%的利润。在中国,B2C市场已经很成熟,但是亚马逊、当当还是活得很辛苦,说明这个模式有问题。马云开始通过淘宝网来探索新的B2C模式,实现他的“网上沃尔玛”之梦。

        从2005年开始,马云尝试将阿里巴巴的买家和卖家引到淘宝,鼓励淘宝网的卖家去阿里巴巴进货,再把产品销售给下游的消费者,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打通B2B和C2C的界限。

        在这样的构想之下,淘宝网2006年5月10日推出“淘宝商城”这一B2C交易平台。它成为大品牌商家的乐园,这些被招揽的品牌都是在线拍卖网站最畅销的商品门类中的超级品牌。这不仅仅是解决淘宝网赢利模式的问题,更是马云打通B2B、B2C和C2C的一个绝妙战略布局。

        实际上,淘宝算得上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生存的零售组织型企业,它在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提供了一个以契约制为基础的第三方平台。淘宝承接的是买卖双方的组织任务,要制定基本的规则,调控双方关系以求达到平衡,淘宝一直试图通过不断修订规则来使买卖双方获得最佳的平衡。

        过去以亚马逊为代表的传统B2C模式需投入巨资建立仓储、配送中心,中间成本极大,利润则仅可维持在5%左右,而融合了B2B及C2C模式的淘宝B2C新模式则不存在物流、配送、支付等瓶颈。

        传统B2C的赢利模式在于压低生产商的价格,进而在采购价与销售价之间赚取差价,在中国电子商务的近10年经验里,以往的B2C模式鲜有成效;而淘宝的B2C新模式将帮助厂商直接充当卖方角色,把厂商直接推到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台前,让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技术和产品创新,最终让广大的消费者获益。淘宝全新的B2C模式的目的就是帮助厂商赚钱,帮助消费者省钱,最大限度压缩中间环节成本,最终达到厂商和消费者共同受益的目的。

        到2006年,包括摩托罗拉、阿迪达斯、苹果等在内的厂商都在淘宝网上开设了专门的网上店铺,而华硕电脑、迪斯尼家电、马克华菲等厂商还专门为淘宝网的B2C平台推出了定制产品。

        淘宝更像个网上商圈,在这里面任何零售业态都有。阿里巴巴上的生产厂家通过在淘宝开店,能与消费者直接沟通,运用阿里巴巴的管理软件把握市场需求更为方便,可以做到及时调整库存,这点已经十分类似沃尔玛了。马云要做的就是“嫁接”,把传统的零售经验跟以前的电子商务经验加在一起,然后生成新的模式。到时,他就可以骄傲地说:“沃尔玛有的他都有,沃尔玛没有的他也有。”

        2006年年底,淘宝网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人均网购消费563元,交易总额突破169亿元人民币,超过易初莲花100亿元、沃尔玛99.3亿元的全年在华营业额,是国内零售业巨头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全年销售额的2.6倍。

        马云通过改进完善淘宝网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远超过他所获得的收益,这是他在战略上的一个巨大胜利。他通过电子商务将零售业做得像沃尔玛一样完美,又一次印证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思想。

        

附录 马云语录之机遇



        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

        互联网是4×100米接力赛,你再厉害,只能跑一棒,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都不要放弃今天。

        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钱太少,而是钱太多。

        有时候死扛下去总是会有机会的。

        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所以尽量不要免费,等你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免费。

        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么跑的。只有明天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如果早起的那只鸟没有吃到虫子,就会被别的鸟吃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