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是任志强经常谈论的话题,当然也是被问得最多的话题。所以,关于房价问题,任志强的经典观点特别多。
从最早的北京的房价就应该高,到30年来房价等于没涨等观点,每每引起整个社会各界热议,被人狂骂狂批。
不过认真仔细看来,任志强关于房价的很多观点,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更多却是大实话,他并没有太多的过分之语。经过多年房地产市场的变迁,再次回头看任志强的观点,也许我们会觉得任志强关于房价的观点,真的有道理。
观点一:和工资收入比,30年来房子等于没涨价
1978年,中国GDP总量大约3000多亿元,现在增长到30多万亿元,增长了100多倍。1978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28.6元,现在也增长了100倍。1978年大白菜2分钱一颗,现在要卖到2块钱,也增长了100倍。而30年来房价只增长了16.6倍,和工资收入相比,房子等于没有涨价。
过去房子卖300元一平方米,是因为没有土地出让金,现在土地出让金占到房价的一半,如果扣掉这点,房价才上涨了8倍多。1978年盖的房子的质量、配套设施远不如今天,而现在建材等其他材料都涨了,所以,总不能让盖房子的不涨吧?因此真正说起来,房价是30年来涨价涨得很少的一种商品。
——2009年4月17日任志强在博鳌亚洲论坛“调整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分论坛上的发言
我建议任志强先去读读《中国统计年鉴》,再补习一下对收入进行年度比较的时候必须扣除价格因素这个统计学中最小儿科的知识。我可以告诉任志强先生真正的计算结果,那就是扣除价格因素之后,中国的GDP30年来实际增长14倍,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倍左右,农民收入增长6倍左右。那么,以这个真正的增长比例和目前的房价比,任志强先生还会这么自信地说房价没有涨吗?
任志强的话,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不需要什么深奥的原理,至少还有两个常识性错误:首先,众所周知,1978年的时候,中国根本就没有商品房这个东西,我不知道任志强所说的1978年的房价是怎么来的;第二,1978年的时候大家的收入其实差不多,用平均收入这个概念不会出现统计上的偏差,但30年后,中国的基尼系数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用没有任何意义的平均收入去说明房价,掩盖了房价增长远高于绝大多数人实际收入增长的事实。
1989年2月20日《人民日报》第2版的新闻评论有一段:“北京最近提供2万多平方米住房,每平方米1600元至1900元。若买两居室少说也要6万多元。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日日节衣缩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极限,100年才能买上两居室。”
可见,并不是房地产没有市场化时代,就没有房价之说。
看来工作100年的收入买不起商品房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将房价与收入相比而得出的房地产泡沫论也颇有历史可查,对房价过高的争论早在福利分房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在30年前,大部分人其实是不需要靠自己收入买房的。那时候的房价有没有参考意义,值得商榷。
观点二:北京房价高是有道理的
北京的房价是高,但高得有道理,目前也降不下来。
有人说北京的房价快与国际接轨了,而工资挣得却不如人家。错!我们现在所计算的收入与房价比是不对的,国外计算收入是全部收入的总和,而我们计算收入是可支配收入,像保险、供暖、住房补贴等都没往里面算。在国外,保险、医疗等费用都是自己交,都算收入,而我们国家的职工有很多非货币的收入没有计算在收入内。
世界各国首都的房价都比较高,北京的房价高也是很自然的。北京一年“生产”15万套左右的商品房,这仅仅能够满足5%的家庭的需求,这5%都是高收入阶层。收入水平没有达到这5%,非要往5%里挤,肯定嫌房价高。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远远不能满足人人都住上好房子的愿望,但现在买不起,过几年你就可能买得起了,因为工资的涨幅要远远高于房价的涨幅。
——2003年1月13日上午“两会”小组讨论时任志强反驳一些抱怨北京房价高的委员
房价过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北京的房价高,那里可是天子脚下的一等国民啊!房价太高怎么得了?在媒体能够快速传播信息的年代,能够引起媒体关注的北京人的呐喊,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解决不行!
北京的房价是被外地人抬高的,现在几乎所有大城市的房价都是由外地人决定的。北京人也把周边河北小镇的房价抬高了,原来人家的房价只有每平方米1000多元,北京人来了,把房价抬到了三四千元,只不过那里的局面也就属于三等吧,他们不会叫,叫了也没有什么人理会,默默忍受似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且我们北京人来了是对你们的恩泽。东北的农民大豆卖不出去,也没有什么人过问,他们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显然,这样的问题不如怎样拥有房子更重要。面对这些问题,那些正义得不得了的嫌房子贵的人作何感想?嫌北京的房子贵,为什么一定要待在北京?在北京,经济适用房很难买到,以北京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可在二线城市买到中档的商品房,可人们为什么还在北京扎堆?北京机会多啊!
这样说显然不是很合理!但是,房价过高只是一种表象,背后有很多问题,不知道那些口口声声打骂既得利益的人们,为什么对自己的既得利益视而不见?为什么不关注导致房价过高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把北京的利益改革掉,人们就不会对北京趋之若鹜,需求立马下降,房价也立马下降,除了能“喝天水”,北京有什么好?交通拥挤、上下班成本极高、空气污染这一切和能“喝天水”相比,都微不足道了,只是可恨房价太高!
记得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说要限制外地人进京,被网民骂了个狗血淋头,实际上这倒是能限制房价的好办法。房价过高肯定有不合理的因素存在,比如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问题。还要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显然没有能力在高水准上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房以这样的高水准建设就合理吗?构建恰当的消费结构,应该是解决住宅问题的重要前提。
——2007年2月1日华沉思博客文章《北京房价过高的道理应该怎样讲?》
这是任志强首次谈到北京房价。“北京的房价高是有道理的”,这几乎成为任志强的名言之一。事实也正如任志强所言,北京的房价是高,但没有降下来。
北京的房价原来高不过上海,现在已经和上海差不多了。事实也证明,只有北京、上海才是整个中国社会各阶层最齐全的城市,大企业家、顶级职业经理人、大艺术家等全部完整。相对而言,其他城市即使如广州、杭州之类的城市,要么缺乏大企业家,要么缺少顶级职业经理人。所以,相对而言,北京、上海房价高,确实是有道理的。
不过,正如华沉思所说:“为什么不关注导致房价过高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把北京的利益改革掉,人们就不会对北京趋之若鹜,需求立马会下降,房价也立马会下降,除了能‘喝天水’,北京有什么好?”的确如此!
观点三:高档房供应过少,房价肯定会涨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住宅供给结构性的不合理问题,但不是高档房的供给量过大的问题,而是高档房的供给量过少。
中央提出了2000年实现小康的目标,其中住房面积为人均35平方米,换算成居住面积约为27平方米。
按全国城镇户均3.26~3.6人计算,至少户均建筑面积应为114~126平方米,而从2000年到2004年建设的新房,户均建筑面积仅为100.1平方米,低于小康水平的目标。住宅的建筑使用寿命至少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而目前我国80%左右的住房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设的,但其中的大多数已经变成了户内配套设施残缺不全的产品。
在现有住房情况的背景下,要提倡和鼓励的恰恰是适当增加大户型和高档房的供给量,而绝不能再大量建设不能满足未来消费需求的小户型和低档房了。
——2005年11月任志强为《楼市》杂志撰文
房地产新政后国内房地产价格走势如何?我认为,哪些地方房地产价格曾经大涨,那么这些地方的房地产价格就会大跌,而且不是小小地调整。例如长三角不少城市,房价曾大涨过,大跌也是必然的。像上海,房价应该下跌50%,北京房价也应该下降30%,否则,国内房地产价格要得到稳定、房地产投资过热要得到抑制是不可能的。至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房价变化如何,也得看这些城市以前房价上涨幅度与炒作程度了。比如广州,房地产新政对房价影响就不会太大。
——2005年6月易宪容《“房地产新政”会走向哪里》(《21世纪经济报道》)
这是易宪容著名的预测,上海房价下跌50%,北京房价下跌30%。任志强的观点则完全相反,房价要上涨,而且要疯涨。
他们发表这些观点的时间,是在2005年。当时,由于2003、2004年这两年房价连续疯涨,政府受到巨大压力,于2005年出台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著名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旧“国八条”)就是这时候出台的。
易宪容根据调控新政的政策走势,作出了这一著名预测。相反,任志强则从自己的专业、数据出发,通过认真分析得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房价依然要疯涨,因为高档大户型房太少。
事实证明易宪容错了,当然并不是全错。2005年,上海房价有15%~20%的回调,北京房价也有约10%幅度的回调。任志强的观点是对的,但也不是全对,北京的房价疯涨出现在2007年,而2006年则是维持了平稳。
观点四:房价走势只涨不降
房价从来都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市场中的房价应该是受供求关系所影响的,如果供求关系被改变的话,供大于求,房价就会下跌,而求大于供的时候,房价就会持续上涨。
从目前中国的情况看,我们认为供不应求的时间可能会达到10年以上,中国的政府在严格地控制土地供应量,实际上限制了供应的高速增长。需求并不会因为供给的减少而减少,从需求角度看,我们认为中国恰恰处于需求高增长的阶段中。我们在人口的增长过程中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婴儿潮的高峰,之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也分别形成了婴儿潮的高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目前正好处于两种状态:一类是结婚生子,这类人对于住房大部分是刚性需求;另外一类是35~40岁的人,他们对于住房是改善型需求。而从所有的市场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住房最大的购买人群就是25~45岁的人群,按人口增长的规律,大概要延续到2020年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之内,供不应求的现象很难得到改变。如果供不应求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得到平衡和解决的话,房价因此而上涨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但具体到某一个城市或某一个局部的时候,有可能供求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说,某些城市里房屋成套率已经达到1∶1,有些城市成套住房已经超过城镇常住人口的2~3倍,但中国很多地区或者说绝大部分城市的住房成套率的水平都在1以下,从全世界范围内看,这个阶段都是房价上涨的阶段。
——2007年2月7日任志强接受人民网专访时如是说
对广大网友来说,任志强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了。他在有关房地产的一系列争论中是个著名的“大嘴”,每次他针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惊人之语都会引发网络数以万计的热烈回应。其著名论调包括“中国住宅应分贫富区”、“我只给富人造房”、“我们只是政府的丫鬟”等,在网友列出的“全中国人民最想打的10个人”名单中,他排名第三。可尽管网络上板砖横飞,他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曾将网友的情绪放在眼里,显见其在房地产业中的“骄横”。
笔者注意到,此次任志强在阐述房价再涨10年的理由时,大篇幅地讲解了“既得利益”,说不仅仅房地产是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所有的社会组成部分都在改革中获得了既得利益。最后,他表示自己“代表房地产行业说话是为既得利益者在说话”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是为所有人在说话。
不错,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又是谁在恶意制造着新的不公?显然这是任志强在众多场合闪烁其词的话题,也是他一直不能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实上,时下房地产业已成为社会公认的暴利行业,其不但是制度不完善情况下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也是社会不公的推波助澜者。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甚至一路飙升,便验证了房地产行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缺失社会责任感的垄断行业。
在如此语境下,任志强又放言,房价将再涨10年,还说什么“如果让穷人都去买商品房,让富人住廉租房”,这是“不道德”的。不知任志强说此话道不道德,难道穷人天生就是住廉租房的命?如此荒唐逻辑,任志强到底代表谁在说话不言而喻。“再涨10年”,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就是为房地产暴利放烟雾弹和麻醉剂,就是在鼓吹暴利有理,从而达到谋取自身利益的目的。
其实,暴利就是暴利,却偏要躲躲闪闪,不敢直面应对,这就暴露出某些暴利行业的虚伪和自私。当然,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是击向他们的重拳。
——2007年2月11日陆志坚《任志强为何敢放炮称房价还要涨十年》(红网)
这是任志强关于房价依然要上涨的著名观点,反对他观点的文章,也是颇有力度,可以作为批判任志强的样板文章。陆志坚的文章极有气势,非常有道德高度,可以说是将任志强和房地产行业骂了个狗血淋头。只是,陆志坚没有说明白,为什么房价不会涨10年。
如今,将近四年过去了。这四年之中,2009年初,房价已经有了点松动,可是却因为国家救市,房地产市场突然价格大涨,造成历史上最大的单年度涨幅,而如今的房价相对于2006年,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未来六年,房价是否依然会上涨,我非专家,无法判断。只是凭感觉,未来六年房价如果下跌,再跌回到任志强发表这番观点时的房价的概率很低。
观点五:与王石“交锋”:房价到底是降还是不降
虽然也有所谓的房地产行业的专家、经理人或大腕在梦话“拐点”,但更多表现出的是单个企业或单个经理人的见解和观点。也许背后还藏着许多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秘密”,或仅仅是源于这些“秘密”而做“秀”。
目前的拐点是经济,而非房价的拐点。华远旗下只为少数富人定做的房子绝对不会降价,我们还准备将这样的楼盘价格从每平方米4万元上调至10万元。
——2008年1月10日搜狐焦点文章《任志强:单凭“几只苍蝇”不会让楼市拐点出现》
记者问王石:“10月以来,以广州为代表的一些楼市普遍遇冷,广州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量下降严重,你是否认同楼市出现拐点的说法?”
王石回答:“你问的问题和我们大会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出于礼貌,我依然会回答你这个问题——是的。”
——2007年12月13日在万科资助的“海螺行动Ⅱ——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比较研究大会”上王石答记者问
住房需求取决于市场上购买住房的意愿和支付能力。我从来都不怀疑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大量自住、改善性的刚性购房意愿,但短期内价格上涨过快,超过大多数家庭收入的增长幅度,在一定时间内也必然会造成相对购买能力的下降,导致成交萎缩,这是市场内在规律。
2006年第四季度到2007年第一、二季度的房价上升,有其阶段性的原因。但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房价快速上升,只能说是一种惯性上涨。我们在刚性需求、供给方面看不到可以长期支撑这种上涨速度的理由,市场出现调整是正常的。
银行贷款门槛提高固然会提高一些购房成本,如果说前期上涨速度是可以长期维持,我相信以目前贷款成本提高的幅度,不可能造成深圳、广州等城市销售量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反过来,如果说银行紧缩贷款造成了市场购买力的暂时消失,那么除非银行再放开贷款,否则这些购买力就不会恢复,即使开发企业降价也不会刺激购买力的迅速提升。但我们也看到,只要定价合理,市场的反应还是很积极的。
由此可见,按揭政策变化对需求有相当影响,但市场的内在规律起着决定性作用。
——2008年1月王石博客文章《“紧缩贷款”对购买力的影响有多大?(答“拐点论”质疑之一)》
王石的“拐点论”是影响中国地产业界一年多的热点。在2007年上述会议上,王石的“拐点论”出炉,并引起业内轩然大波。随后,王石就“拐点论”在博客上发表了8篇文章补充观点:“房地产还不出现拐点才是咄咄怪事!”、“房价快速上涨是阶段性事件”、“房价需要调整,但不会大起大落”、“不囤地、不捂盘、不惜售、活存量”、“中产阶级买不起房子,市场就到调整期了”等文章。在年末中城联盟的闭门会议上,王石深入就“拐点论”做了阐述,甚至打比喻来形象陈述:“房价拐点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在批评王石的观点之中,颇有代表性的就是潘石屹和任志强。潘石屹是“阴谋论”的代表,认为王石、万科是有阴谋的,王石、万科的降价是为了清理门户。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这三个人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地产业的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任志强和王石、潘石屹之间是有情结的,这是房地产业内人人都知道的。任志强和潘石屹,友多于敌,潘石屹算是跟着任志强成长的,他们之前也曾有过交锋,乃至交恶,但始终维持着不错的关系,尽管潘石屹常常会“消费”任志强。
任志强和王石,关系则是更加微妙。1996年之前,甚至2000年之前,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是华远(当然这里指的是老华远),中国地产界的大哥理所当然是任志强。当年华润要收购万科时,是任志强带着支票从北京飞到深圳,最终由于万科当时的大股东不愿意,才未能成功。最终的结果,也成为任志强的终生之痛,华润最终成功入主万科,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而任志强则离开了华润,重新成立了已经完全不可与之前相比的新华远。新华远除了公司名称和任志强没变外,其他的一切都完全变化了。
而万科则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老大,王石也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新大哥。之后的任志强只能是“地产总理”了,务虚多于务实。
所以,一直有任志强不买王石账的说法流传。王石发起的中城联盟,任志强也是很晚才参加。对于王石的观点,任志强经常反对多于赞同。
关于“拐点论”,王石确实拐了,率先降价,引起业内外强烈反响,消费者闹,地方政府制裁,行业内骂声一片。最终的市场结果是,2008年年底房价的确是有一些跌幅,但是2009年房价却迅速反弹,而且是报复性反弹。
观点六:年轻人买不起房是正常的
工薪阶层应该买二手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买不起房子很正常,舆论不该提倡还没有组建家庭的大学生提前购房。
如果以发达国家来看,30岁以下的人没工作几年,靠自己的收入独立去买房的人几乎为零,非常少。如果未来收入不足以满足住房按揭贷款或者购房支付能力的话,都买不起房。
在美国可以拥有一套房、一部车是梦想,如果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称之为梦想,但在中国30岁左右的人就实现了这一梦想,那么中国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很多很多的发达国家。
中国的传统习惯让大家不得不买房,所以年轻人购房比例居高不下。在中国,40岁以下购房的比例接近于60%~70%,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过,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房子太便宜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曾有过的、持续了50年左右的福利分房制度,所以让大家更愿意把拥有私有住房作为自己的梦想。
在福利分房制度下,我国大部分的人都是在40岁左右才分到房子,30岁以下的人是没有房子的。即使结婚也常常是住集体宿舍,合住房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想要一下子超越自己的父辈呢?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错误观念,就是住房体系中,总是说居者有其屋;按道理说,应该是居者有其所,有地方住就行了。
——2009年7月29日任志强在江苏省房地产协会主办的“复苏·跨越2009中国房地产走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的确,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年轻人要买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容易”与“该不该买”是两码事。更何况,也许外国的年轻人不买房也照样快乐,可在中国,年轻人如不买房,99%以上的人不快乐。
中国国情特殊,中国人太爱买房,中国人大多不接受租房结婚,所以没房很难娶上媳妇。要让中国人接受长时间租房而不买房的观念,至少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既然如此,对年轻人买房只能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我倒觉得,政府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在支持帮助年轻人买得起房子方面,应当也能够有所作为。
比如,在提供保障性住房方面要充分考虑年轻人群体,增加比例和权重。从各地的情况看,年轻人在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上容易被忽略,他们总体上不属于低保人群,在打分上(尤其是年龄、工龄、户籍龄等)不占优势,成了低不成高不就的“夹心层”。
比如,提供优惠地价、优惠税收、优惠贷款等,引导开发商兴建中小户型住宅或青年公寓(在市区或城郊结合部),在郊区兴建大型低价位园村式屋村。前者如北京的炫特区、荣丰2008,后者如广州华南板块诸大盘、深圳的万科四季花城等。
开发商自身也能有所作为。开发商应针对多层次、多元化的房地产消费市场,专注于在细分市场做精、做强、做大。可以做豪宅、别墅,也可以专注于青年公寓、老年公寓、大型屋村,甚至农民工公寓(浙江有开发商做这件事)
记忆中,好像5年前,年轻人买房没有现在这么难。当时在深圳,适合年轻人的一房一厅40平方米左右总价20多万,首付4万~6万,月供1000元出头;小两房60多平方米,总价30万上下,首付6万~8万,月供1500元上下。我身边的年轻人工作3~5年,不少人就能买房了。深圳成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当时叫福利商品房和微利商品房),也使一部分年轻人(户籍人口)买房变得相对容易些。
2005年至今,一线城市房价平均涨了4~5倍。但大家的收入增长缓慢(如年均增长10%,5年累计不过70%),难怪大家抱怨房子越来越难买。
长远来看,国家应出台“国民收入增长计划”,既要强国,又要富民,藏富于民,使全体国民包括广大年轻人收入显著提升,置业能力增强。这是后话。
年轻人自己也应当摆正位置,调整好心态,转变观念,习惯于从小户型房、郊区房到二手房等的优化配置,早日圆购房梦。
年轻人,你可以买房——这需要全社会和你个人的努力。
——2009年12月3日肖勇博客文章《回应任志强年轻人可以买房》
肖勇这篇是难得一见的批驳任志强,但是观点也没错的文章。任志强说的是现实难题,高房价,年轻人立刻买房确实不应该;肖勇说这是中国国情,没办法,因为国外年轻人不买房不会不快乐,中国不买房就是不快乐,没有幸福感,所以只能买房。这该怎么解决?方法可以是开发商造低价房,或是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因为不可能强行要求开发商,所以能依靠的只有制度,寻求政府的保障。年轻人有居住权,无论是租房,还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房。
观点七: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去
买不起房的人不要觉得是荣誉,那是耻辱。你买不起房是因为你没对社会作出贡献,为什么不回农村!
对啊,买不起房当然是耻辱,说明你没有努力工作!你没有为社会作出贡献,凭什么买房子。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那些自以为自己是人才的人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当村官,不愿意回到自己出生、长大、培养他变成大学生的城市去,一定要住在最豪华、最优秀的城市里头,可他又没有相应能力去创造社会财富。这种人最可悲,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人,还说买不起房子,只能说你活该。你就不该买房子!
——2009年12月7日任志强接受上海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虽然我不才,写不出像样的时评文章,但我丝毫不隐瞒观点,我曾经不止一次写时评“骂”过任志强。这是因为他恃强凌弱“欺负”弱势群体。我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当然,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多少带着一点为己的“私心”,巴望强者都多体谅和关心弱势群体。但任志强似乎人如其名,他偏偏不同情弱势群体,甚至从骨子里看不起弱势群体。
他说:“我是商人,不考虑穷人。”“高档房本来就是穷人买不起的。”“中国人太有钱,房子太便宜。”“公布开发商成本等于让男人公布老婆的三围数据。”“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媒体和网友对任志强的“语录”时刻关注着(这种关注不是崇拜),收集着,整理着。所以,在房地产开发商巨头中间,任志强的“负面人气”是最旺盛的,无人能敌。
不过,有时仔细想想任志强的雷人“语录”,有的颇有意思,有的值得反思,有的还值得研究。
从商业的角度来考量,商人只管赚钱和生活,不用管其他的。其他的,诸如道德和社会责任那是政府的事,不是商人的事。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商人总是对的,他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政府不必监管,由他们去。
商人其实是资本的具体化,是利益的代言人,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一点。就像狼的天性会吃人一样,资本的“天性”是原始的、赤裸裸的,甚至带血腥的。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就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就会践踏世间的一切。但这不是资本的错,错在社会没有驯化狼,管住狼,让它在外面乱跑咬人。
所以,在我看来,说得好听点,任志强只不过是一个演得比较到位的演员,他以活灵活现的肢体语言和超强的声音表达告诉我们,资本是有野性的;说得难听点,任志强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爱出风头罢了;即便没有他站在对面山头上吆喝,对面的山头同样存在。因此,说白了,房地产资本原形毕露,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无能。
——王捷《任志强雷语:“买不起房回农村”》(人民网)
这次任志强使性子了。任志强的这个观点被批完全是活该,这不涉及专业,不涉及关于房地产的深刻问题,而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和道德问题。说是简单的知识问题,是因为很多大学生,特别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已经无法再回到农村,这是制度问题,农村户口可以转出来,但转不回去。
再次,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任何大城市,都是需要很多工种的,从上到下、从低到高,当前中国收入的固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已经非个体可以解决,任志强将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为个人原因,这是完全不对的。
观点八:中国人太有钱,房子太便宜
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很乐观。“严重供不应求”首先是土地的原因,截至6月份,土地供应总量大幅下降,到6月份为止,新开工和去年同比下降了10.4%,这意味着供应量也在下降,但销售增长了31.7%。这还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太有钱了,房子太便宜了”。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比如杭州,7月末房子存量只有6000套,但是5月、6月销售已经过半,于是土地和房屋价格也在高涨。南京从1月份到6月份,实际供应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在下降,而商品房供应的总量也比销量低,也就是说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
——2009年7月29日任志强在江苏省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复苏·跨越2009中国房地产走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至于中国房价太便宜,更是胡言乱语。从中国广大民众的实际收入及生活质量来看,许多地方的房价已成为普通老百姓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虽然这些年来人们收入有增加,可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却没有实质性提高。这一切缘于增长的收入被虚增得更快的房价暴利蚕食殆尽。可见,此行业已是经济发展最不稳定的因素,竭泽而渔的一二十年暴利春天之后,又要等待下一个三代人的积蓄,一辈或几辈人的房奴必然引起严重的经济衰退和低迷。而社会底层的百姓则是这种病态循环的最终买单者。
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会,但是从任志强“中国人太有钱了,房子太便宜了”的论调中,我们隐约看到一些“专家”和地方政府在为开发商摇旗呐喊的身影。很遗憾我们许多地方并没有很好地执行中央的科学发展观,促成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是为了保持GDP的增长导致再次饮鸩止渴似地拉动房价继续上涨。看来中国经济已经被房地产绑架,但这种近似疯狂的拉动最终将拖垮整个行业。也许由此拖累的将不仅仅是经济,更可能是国家的根基。
——2009年8月3日邱智华《中国房价进入“被便宜”时代》(中国网)
这两年,任志强的观点似乎越来越不可理解。2009年房价上涨的原因其实很明显,就是国家救市,很多资金流到房地产市场将整个楼市炒了起来。这很明显是非正常上涨,任志强却说是因为中国人太有钱,中国房子太便宜。
当然,如果任志强说的是中国有钱人太多,中国房子相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太便宜,以这个角度而言,是可以解释得通的。但如果是这个意思,任志强的这个说法,就把大多数中国人不当中国人了,而只把有钱的中国人当作中国人。
观点九:房子是最好的抗通胀产品
今年在住房方面的需求还会继续增长,但增幅会大大低于2009年,同时,今年国内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会加大。2010年国内经济的两个特殊情况是,经济宏观指标保持平稳增长和物价水平上升,由此对于房地产市场,保持谨慎乐观。
人口和城市化是决定房地产市场的核心因素。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人口结构会有巨大的变化,这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极大地推动房产需求。此外,改革开放30多年,政府采取了区域城市化概念,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剧增。但实际上,中国的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国家,国内并不是没有土地,城市人口密度也没有过高。
北京四环以内已经得到相关部门批准,不会再新增土地供应,面临着土地供应量这么少,谁又都想在这儿买的两难困境,因此会推高房地产价格,最后谁出的价格高谁住。资源不可能平均分配,如果有人愿意买四环之内的房子,四环之内的房价一定会涨高,我觉得可能用不了五年,我可能去年估计错了,我要琢磨琢磨是不是还要加上五环。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名义房价都是高于实际房价的,房子的抗跌性也还是最强。因此通胀时期里,最好的抗通胀产品应该还是房子。
——2010年3月任志强在北京举办的“汇丰财富管理论坛”上的发言
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息地。
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对黄金贬值,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
——宋鸿兵
的观点并不是针对任志强,只是,黄金和房地产谁是第一保值品在中国向来时有争论。2008年金融危机时,金价快速上涨就是明证。不过,在中国,似乎房产才是第一保值抗通胀产品。
而这是任志强所一直坚持的观点,供应不足,需求旺盛,房价要涨。从开发商角度,任志强说这些没什么错,其动机也是可以理解。这次任志强再次说到一个基本观点,房子是最好的抗通胀产品,这点确实是千真万确的。新世纪10年来,经验证明,买房的都起码在资产上成为了富翁。这也是无数人前仆后继去买房的最根本原因。
如今,人民币对外在不停地升值,而对内却在不停地贬值。老百姓有限的资金,怎样才能保值?中国人传统上就爱拥有房子,所以,老百姓一有钱首先就是想到购房,一来改善居住,二来增值保值。所以,任志强说的没错,房子的确是最好的抗通胀产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