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围歼黄百韬兵团,还是在阻击孙元良兵团时,从西柏坡的毛泽东,到淮海前线总前委的指挥员们,每天都在注视着战场西部的另一个军事集团,这就是国民党军队的十二兵团,即黄维兵团。
十二兵团其下有十八军、十军、十四军、八十五军四个军,还有一个快速纵队,其核心力量是国民党军队中赫赫有名的十八军。
十八军是国民党军队中尽人皆知的陈诚的基本队伍,“五大主力”中排名第一的王牌军队中的王牌,其前身是当年蒋介石所属的6个师中的第十一师,由十一师扩编为十八军是在1930年。十八军是五大主力中军史最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老牌劲旅。“十一”二字合为“土”字,“十八”二字合为“木”字,从原来的十一师和后来的十八军中先后产生了5个一级上将、4任参谋总长、两任海军司令、1个空军司令、1个联勤总司令、20多个军长。这个当时被称为“土木系”的军事集团,是国民党军队中,特别是黄埔系中最大的派系。在第一次国内战争中起家的十八军在经过抗日战争之后,已经发展为10个军。而十八军则以老兵多、配备好(装备有各种火炮440多门)、机动性强(装备有汽车近400辆)、作战经验丰富而为国民党军队内诸军之冠,故而被称为“五大主力”之首。蒋介石和陈诚之所以一定要黄维出任十二兵团的司令长官,除了认为他头脑清醒、稳重可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因为他是老资格的土木系,从1928年起就在十一师任团长,以后任过十八军军长。现在十二兵团中的4个军中,十八军是其核心和骨干;十军是由十八军的建制部队和官兵调拨而成,当然也是土木系的骨干队伍;十四军和土木系关系很深(十四军的前任军长罗广文属于陈诚派系人物,曾任过十八军的师长和军长,十四军现任军长熊绶春则是黄维的同乡和在黄埔的先后同学);只有八十五军不是土木系,而接近何应钦。所以,在这样的部队中,如果不是土木系的前辈,是无法指挥这些蒋介石和陈诚的嫡系队伍的。
十二兵团是1948年9月下旬在武汉组建的,属于武汉“剿总”白崇禧指挥。10月初,白崇禧要黄维向襄城、鲁山方向进犯我解放区,并往泌阳、唐河、南阳一带进行扫荡,其目的是为了把我中原野战军牵制在豫西地区,以免中原野战军向东发展,同华东野战军会合。但是当黄维率军向豫西平原开进时,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已经转移,沿陇海路一线向东进军了。就在淮海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即11月5日,黄维得到蒋介石电令,要黄维兵团立即东进,参加徐蚌会战,到达徐州后即由徐州“剿总”指挥。黄维认为蒋介石这一“打通徐蚌,会师徐州”的部署完全是处置失当,因为要让一支军队在敌方大军正在侧面监视之时千里迢迢去赴援徐州,乃是兵家之大忌,极易被敌方在精心准备之下侧击或阻击。
但是,由于蒋介石对此事绝无任何争论的余地,不仅要黄维必须东进,而且要黄维尽快出发,火速前进,不得以任何借口延误。在这种情况下,黄维只得率军东进。但是,他不是命令部队开往徐州,而是命令部队开往蒙城,打算到了蒙城之后根据情况再做下一步安排。
11月8日,黄维兵团的12万几乎全机械化的部队(八十五军作为第二梯队延后出发,当黄维已到蒙城时才赶上队伍)兵分两路,一路是兵团总部、十八军、快速纵队,由确山出发,经正阳、新蔡向阜阳前进;另一路是第十四军、第十军,由驻马店出发,经汝阳向阜阳前进。12日,两支部队在阜阳会合,再按照蒙城、宿县的路线东进。虽然从确山、驻马店到蒙城距离并不远,但是十二兵团有战车和大量的重型武器,道路又很差,沿途还要渡过南汝河、沙河、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浍河等河流,所以进展并不快。为了对付可能遭到的阻击,加快行军速度,黄维安排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率领十八军作为开路先锋。
黄维兵团要东进,当然就成为当时位于其北面的中原野战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对于黄维兵团,毛泽东早就密切地注意着它的一举一动。道理很简单,这12万人马在当时是蒋介石手中最精锐的一支劲旅,如果它投入徐州战场,将会给我军增加很大压力;我军如果要吃掉它,也得进行认真的准备。早在11月7日,毛泽东在给粟裕、陈士榘、张震的电报中,就已经设想过,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是解决黄百韬,第二阶段就是解决黄维,只不过并未最后决定。当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事打响之后,毛泽东事先没估计到战事会是如此难打,原来以为是几天就可解决,接着就是解决邱清泉的良机,所以毛泽东的打算是在解决了黄百韬,攻占了宿县之后,在黄维还未到徐州地区与杜聿明集团会合之前,立即就由华野全力歼灭北线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解放徐州。而这时的中野则全力牵制住南线的黄维兵团以及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即原来的第四绥靖区,刚刚改组为第八兵团),保障北线的胜利。待北线取得全胜之后,再由两大野战军共同来解决南线的这三个兵团。后来,徐州方面攻黄百韬兵团与打援都未能速决,当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打响以后,黄维就已经出兵东援,能否就趁黄维东援之时,在运动中寻机加以歼灭,这又是一种可能。对于这种可能,当时在中野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考虑,华野的粟裕、谭震林等人也在考虑。
11月14日,刘、陈、邓在给军委的电报中就已经提出:
如敌(按:指黄维兵团)出永城和宿县,我以集中一、二、三、四、六、九,及华野三、广共8个纵队,歼灭黄维为上策。因为黄维在远道疲惫、脱离后方之运动中,只先来3个军7个师,其中强者只有3个,我军也能适时……这个方案未被毛泽东所批准,因为毛泽东这时还把注意力放在徐州的邱清泉和李弥身上,想先歼灭邱、李。
毛泽东在11月18日给刘、陈、邓的电报中是这样安排的:
北线何、张起义是第一个大胜利。今后数日内,歼灭黄(百韬)兵团全部,将是第二个胜利。如能精心组织战斗,再歼邱、李四五个师,打得邱、李不能动弹,则将是第三个大胜利。
但是,战场上的情况促使前线指挥部必须尽快对黄维兵团下手,因为它已经在11月15日到达阜阳,18日强渡涡河,到达蒙城而距离宿县只有70公里了。黄维原来打算在蒙城停下来,仔细观察一下态势再考虑下一步行动,但是蒋介石坚决不准他有所稍停。19日,黄维根据蒋介石的命令,下令向宿县攻击前进,妄图攻占宿县,重新打通津浦线。
11月19日,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三位常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正式向中央军委提出了相当具体的紧急建议:
徐东作战,据我们观察,歼黄百韬使用了华野6个较能攻坚的纵队,历时已12昼夜,尚未解决战斗。如再以其余部队,其中只有两三个较能攻坚纵队,加之部队必已相当疲惫,刀锋似已略形钝挫,以之歼灭较黄为强的邱、李,诚非易事。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3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5个纵队或3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灭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妥。如果我们不这样……马上打邱、李,既无胜利把握,且可能陷入被动。如何,请考虑。
毛泽东在认真考虑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建议之后,回电报同意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建议,决定让中野全力打黄维,而由华野的六纵代替中野的九纵去对付李延年。华野的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张震也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完全拥护军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决定。
由于碾庄的黄百韬在11月22日被歼,黄维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发动了全线猛攻,于23日冲过了北淝河,其先头部队已经突过了浍河,距津浦路已经不远。
11月23日22时,刘、陈、邓再次电告中央军委:
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而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
因此,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按:指由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的中野十一纵,此时在徐州东南随华野的苏北兵团行动)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4个纵队加入歼黄维作战。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执行。
在此军机紧急时刻,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仅在十几个小时之后,就复电总前委,决定采纳刘、陈、邓的建议,命令中野立即全力对黄维兵团展开行动,同时命令华野派出必要的兵力参加围歼黄维兵团。这封电报应当是全歼黄维兵团的作战命令:
23日22时电悉。(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刻,一切由刘、陈、邓相机处置,不要请示。
为什么毛泽东迟迟下不了围歼黄维的决心?为什么他这一次决策竟会在刘、陈、邓的两次请求和催促之后才定下来?不是毛泽东不知道这时黄维正在急速东进,也不是他看不出必须阻击黄维兵团的重要性。毛泽东所以一直在强调要先解决徐州之敌,最后才由两个野战军来共同对付黄维,他首先考虑的是黄维的几个军武器精良、建制完整,战斗力要比并非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黄百韬兵团强得多。而中原野战军此时尚未度过转战大别山之后的困难时期,这时由刘、陈、邓能够调动的野战纵队只有7个(其中的十一纵还在华野那边),总兵力只有十几万人。特别困难的是武器,重武器在进大别山时基本上全部丢了,现在整个中野只有山炮43门,而且总共只有200多发炮弹。连迫击炮都只有207门,炮弹只有3000多发。至于野炮,只有四纵有两门。轻武器中,轻重机枪不少,可是子弹不多,每挺机枪的子弹还不到一个基数(按:弹药基数是一个军事常用语,就是在一次补给中配发的弹药数量,在一般情况下,班用轻机枪是1000发;连用轻机枪是1600发,重机枪是4500发)。用这样的装备去和几乎是全部美式装备的黄维兵团打硬仗,敌人的一个军就有各种重型火炮400多门,我们明显是要吃亏的。这个时期,我军装备最好的是东北野战军,但它远离中原战场;其次就是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人马较多,粟裕手下有17个纵队,近40万人马。所以,毛泽东为了减轻中野的负担,一直想让华野能抽出尽可能多的部队之时再来歼灭黄维兵团。
但是,战场上的变化是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图来掌握的,黄维兵团已经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了,如果让它占领了宿县,打通了津浦路,与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合在一起,就很有可能向南撤走,淮海决战就会半途而废,我军用无数人的牺牲换来的成果就会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总前委和中原野战军的领导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向中央请战的,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是在不得不打的情况下决定由中原野战军为主向黄维兵团发起全面进攻的。中原野战军当时和敌人作战时绝不是兵强马壮的部队,而是相当困难的部队,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一点,方能知道他们的胜利真是来之不易,真是可歌、可泣、可敬。
必须指出的是,中野对黄维兵团的阻击早在这之前就已开始。当黄维兵团离开了确山、驻马店向东开进之后,我中野的一纵、二纵和六纵也就在杨勇、陈再道和王近山的率领下从商丘地区出发向东南急速开进,迈开双脚走在了机械化的前面。当黄维兵团到达阜阳时,我中野就已攻克了宿县。当黄维兵团到达蒙城时,我中野已经在那里做好了准备在等着。不过,在中央军委还未下达围歼黄维兵团的命令之前,那时中野的任务只是以不断阻击的方式来延缓其向东增援徐州的速度。黄维兵团从确山、驻马店出发之后向东行进,必须要渡过好多条河流,我军就利用河流设防阻击它。没有主力部队的地方,就由地方部队在洪河、沙河进行阻击。这一系列的阻击战,延缓了黄维兵团的行军速度,为我军主力不久后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仗是沙河阻击战,是由我鄂豫皖军区的地方部队打的。虽然面对的是敌人开路先锋、王牌部队十八军,但我军凭借有利地形隔河猛打。十八军其他器材都有,可就是没有渡河工具,所以,在鄂豫皖军区部队的阻击下,硬是打得十八军渡不了河。黄维上阵亲自指挥,还是冲不过去。结果是绕了一大圈,在沙河下游的回溜集抢了一些民船,从下游渡过了沙河之后,发现原来打阻击战的部队已经无影无踪,这才修造浮桥,让大部队过了沙河。
当黄维兵团过了阜阳之后,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已经赶到,便开始对它进行了多次阻击。第一战是在黄维兵团过颍河时,中野一纵的十二旅就在颍河东岸与敌人初次交手,阻击了两天。第二战打得最激烈,是从11月18日开始在敌人强渡涡河时展开的激战。在这之前,一纵的领导就认真察看了地形,探了水深,认为涡河是几条河中最理想的阻击阵地,遂决定在涡河西岸修筑防御体系,与黄维兵团较量。在那里指挥作战的,是一纵司令员杨勇和政委苏振华。
11月18日黄昏,中野一纵在涡河沿岸的黄家至板桥集一带的一些小村子里与敌军的王牌——第十八军正式交手,杨勇和苏振华亲自在第一线指挥。十八军为了抢时间,一到涡河边就向对岸的我军阵地进行炮轰,然后就向徐家、侯家阵地发起了4次冲锋(这一地区的小村庄很多都叫某家、某家),都无法突破我军阵地。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见强攻不行,就命令其一一八师从远离我军阵地的下游涉水过河,向我军发起侧翼进攻。这一招是我军原来未曾预料到的,在敌人侧击的方向只有一个排在担任警戒,所以很快就被敌人占领了黄家村和陈家村两处阵地。杨勇得知这一情况,命令二旅立即组织反击。二旅四团为了堵住敌人向前推进,和敌人反复争夺黄家村和陈家村,黄家村这个村庄在敌人的炮轰和火焰喷射器的焚烧之下,全部成了一片瓦砾,四团团长晋士林和政委郑鲁都牺牲在阵地上,作战参谋主动站出来指挥。四团的指战员们和敌人整整打了两天两夜,几乎全部伤亡,敌人才得以向前进了一步,但十八军的一一八师也受到了很大的伤亡,黄维只得把一一八师撤下去,换上十四军的八十五师继续向板桥集进行冲击。可是,无论使用多么强的火力,都未能突破我军的正面阵地。黄维无奈,还是用绕道渡河的办法,在蒙城以东和蒙城以西两处涉水过了涡河,再从三个方向凭着他的坦克、大炮,在飞机轰炸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可是,我军却在涡河一线阻滞了黄维兵团整整三天。
过了涡河是北淝河,我军进行了一次并不很坚决的阻击之后就撤了。黄维判断是我军在涡河阻击之后已经受到了较重的损失,在短期之内难以再组织起有力的阻击战了。于是,他命令各部队尽快渡过北淝河,向宿县、徐州前进。
11月23日,在浍河南岸的南坪集,黄维兵团又碰上了中野的主力,中野四纵在陈赓司令员的指挥下,中野九纵在秦基伟司令员的指挥下再次阻击十八军,又整整打了一天。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亲自督阵,一一八师师长尹钟岳带头冲锋,敌人不仅使用了各种重型武器,还使用了火焰喷射器,以至南坪集完全成了一片火海。这一天,从早上打到晚上。入夜之后,我军撤出了阵地。黄维兵团乘势抢渡浍河。
一系列的阻击战,为我军在下一步完全歼灭黄维兵团赢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黄维当然不可能知道,北淝河不强的阻击,浍河先是坚决地打,以后又是主动地撤,都是按事先的布置安排好的。黄维当然更不可能知道,就在他进攻南坪集、强渡浍河的前一天,毛泽东已经下达了全歼他所率领的12万精兵的命令。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