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堆集,这个位于宿县以西属于安徽濉溪县的一个小镇,过去本来是默默无闻的,就如同江苏邳县西边那个叫碾庄的小镇一样,现在一下出名了,各种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它的名字。原因很简单,国民党军队中的嫡系主力兵团黄维兵团在那里被人民解放军团团围住了。
黄维兵团被包围之后,对下一步行动曾经有过争论。虽然廖运周的起义让突围的计划失败,但是,有鉴于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几天前已经在碾庄的包围圈中被全歼的事实,杨伯涛等人主张无论如何也要拼死突围,否则十二兵团即将成为第二个七兵团。为此,杨伯涛愿意率领十八军剩下的两个师打前锋,冲向蚌埠。黄维也认为还可以一拼,不能敞开走,就用滚动前进的办法“滚着走”。黄维要做这种不再前往徐州或宿县的安排,必须与徐州的杜聿明取得联系,可是虽然近在咫尺,竟连无线电也联系不上(按:黄维当时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这个美式装备的兵团在东进的过程中,一直与徐州联系不上,与南京的联络也是时断时续,只能从与空中飞机上有关人员的通话中得到若干消息,所以黄维竟然连黄百韬兵团已经全军覆没的情况都未能从徐州得到应该得到的通报。直到20年之后他原来兵团司令部的电台台长来找他做外调,才知道这位电台台长原来竟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不过他的突围计划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11月26日,他要求突围的请求得到了蒋介石的回电:“应不惜一切即以主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匪,与李延年兵团会师。”27日,他安排了三个师突围。可是,担任突围先锋的廖运周师不仅在阵前起义,将整个突围计划全部破坏,而且使跟在廖运周师后面的部队受到中野六纵的坚决阻击。
当廖运周的起义队伍开过去之后,中野六纵立即就封锁了缺口,然后按事先准备好的战术对后面跟进的两个师以猛烈阻击。黄维为了保证突围的成功,亲自上阵督促指挥,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冲锋,可是都被王近山指挥的六纵打得一步也过不去。黄维无奈,只得叫部队退下来。
正在进退不能之时,蒋介石的命令来了,命令黄维不准转移,就地固守。
11月28日,由杜聿明指挥、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从徐州向南进攻,意欲夺回宿县,打通徐蚌交通线的战事毫无成效,已被我华野坚决击退,接着又出现了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而又突不出去的严重局面。
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顾祝同、何应钦、杜聿明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一方面放弃徐州,徐州的部队全部南撤。为了能保存点实力,不能让黄维冒险突围,而要让其固守,以便能牵制住解放军的兵力,而让杜聿明指挥徐州的所有部队撤出徐州,待杜聿明率军向南进攻,进至蒙城、涡阳地区之后,再设法解救黄维兵团之围。另一方面,命令蚌埠方面的刘汝明兵团和李延年兵团向北进攻,力争进取宿县,与杜聿明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以解除解放军对黄维兵团的包围,救出黄维兵团。根据这一决定,杜聿明在飞回徐州时,就在飞机上与黄维通了话,要黄维顶住,说他正在努力援救。顾祝同也飞到双堆集上空和黄维通话。他要求黄维一定站稳脚跟,就地固守,并设法把所占地区扩大。
黄维说这里的老百姓都已跑光,所占领的村子都是一些土墙茅屋,既无粮食,又无饲料,连饮水和燃料都难以解决。顾祝同向黄许诺,立即安排空投补充给养。就这样,黄维兵团就在寒风呼号的淮北大平原上挖掘工事战壕暂时栖身,行固守待援之计。
黄维兵团困守之地,是位于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忠义庄、王朱庄、马家楼等20多个村庄。虽然双堆集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但也只有100多户人家。这里由于有两个相距二三里、高约十几米的大土堆,一个名叫平古堆,一个名叫尖古堆,故而村子就名叫双堆集。两个土堆虽然不高,但在那平坦的淮北平原上,就显得相当突出了。不知在何年何月,人们在平古堆上修了一座玉皇庙,每逢庙会,香火还相当茂盛。1984年,文物部门在平古堆和尖古堆中挖出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物,最早的竟然是距今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和骨器,才知道这两个土堆原来是十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存。不过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不可能有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的心思,就是有那么几位有文化的人,也只可能把它与当时最为现实的头等大事联系起来。
当黄维兵团处于围困之中的危局时,兵团中有一个高参就一心想发挥他的文化知识作用。这个高参特地去见眉头紧锁的黄维,并一反当时人人脸上的愁苦之状说:“司令,双堆集可是大吉呀!”黄维一声不吭,他也算戎马半生的统兵大将,也还真不知何吉之有。这个高参说:
“我会拆字。司令不必焦虑,历来大将出师多讲究地理征兆。就凭‘双堆集’三个字,我们就会逢凶化吉!”这句话黄维当然愿听,就叫他讲下去。于是,这个高参就大胆地拆起字来:“从拆字格来看,‘双堆集’三字,‘堆’者,是‘十’、‘一’、‘佳’三字也;‘集’者,是‘十’、‘八’、‘佳’三字也;而‘双’呢?则是‘佳’、‘又’、‘佳’三字也(按:这是以当时使用的繁体字而论的,繁体字‘双’字写作‘雙’)。这三字合起来,正是十一师佳,十八军佳,而且是佳之又佳。这岂不是上上大吉么!”初期的十一师和后期的十八军是陈诚的起家部队和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军队中通称由这两支部队出身或起家的人为“土木系”。十八军是土木系的代表和中坚力量,以十八军为主干而组建起来的十二兵团也就被时人认为是土木系的代表。至于黄维,当然更是国民党军界中众所周知的土木系的主要骨干。
如果按这个高参的拆字法来看,“双堆集是黄维兵团的福地”的这一结论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无可挑剔。遗憾的是,这个高参没有为自己的拆字行动事先拆个字或者卜个卦,看这次拆字是吉还是凶,看自己是否找对了对象。他的这次十分得意的拆字并未能受到黄维的称赞,甚至未能使黄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原因是这位高参还不太了解自己的司令官,从德国深造归国的黄维从来是以标准的新式军人自诩,从来不信占卜拆字这一套迷信玩意儿,而且对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很多相信各种各样迷信活动的军官嗤之以鼻。不过黄维认为这个高参其心可嘉,他的拆字结果传到部队中去也会起到一点鼓舞军心的作用,所以并未对这个高参有所申斥。
黄维站在平古堆上的玉皇庙前仔细察看周围的情况,对下一步行动做了不少考虑。由于廖运周的起义,11月27日的突围计划已经破产。现在蒋介石又下令死守待援,谁能来援助呢?他已经从顾祝同那里知道了徐州方面的近况,他难以相信一贯能打硬仗的黄百韬竟会败得如此彻底,难以相信在他的同期同学中最有头脑的杜聿明竟会统率着几十万大军而在徐州无所作为。但既然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事实,就只能说明目前解放军方面的战斗力要比以往估计的强得多,杜聿明能否按蒋介石的意图从徐州打出来援救自己,也就会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他的确不能相信那些拆字卜卦的玩意儿,他现在只能有一种合理的期望,就是期望杜聿明方面能够出现奇迹,能够尽快地打过来,把他救出去。在他盼望援救的各种期望中,有一件事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就是蒋介石从空中给他送下一个人来。此人不是别人,乃是他的兵团副司令胡琏。
在土木系的将领中,胡琏算是能打仗的一个,他一生中打过不少恶仗、硬仗,作风凶狠,军纪极严。在抗日战争著名的淞沪会战中,他曾亲临第一线组织敢死队和日寇进行肉搏战;在武汉会战中,他曾以“炮兵游击队”打击日寇的长江舰船,用布雷和炮击的办法击沉击伤敌舰船近200艘,取得了很好的战果;在保卫宜昌的石牌守卫战中,他率十一师的1万多人,与日寇的6万多人血战一周,击退了敌人水陆空的三面进攻,创造了抗日战争中一个大胜利,当时曾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正由于他有这些战绩,故而当时被称为“虎将”。可也正因为有这些战绩,也使胡琏养成了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作风。胡琏还有一个特点,是特别顽固和反动,在打内战中特别卖命,而且在部队中反复散布“宁可自杀,也不能当共军俘虏”之类的言论。在解放战争初期,他与华东野战军有过几次交手,打过平手,也吃过败仗,特别是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差点步国民党军队中另一个王牌整编七十四师的后尘。从此以后,他的狂劲被打掉了一大半。
当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围的消息传到胡琏耳中的时候,胡琏正在武汉省亲。得此消息,胡琏再也无心躺在家中“养病”了,因为他是在土木系中成长起来的,十二兵团和十八军是他的安身立命所在,十二兵团被消灭了,他这个副总司令也就无依无势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到南京去面见蒋介石,要求他的校长无论如何不能坐视不救,要想法派兵支援,并表示愿意赶赴前线,挽救危局。蒋介石见他有如此勇气,当然是勉励有加,要他立刻进入前线,“查明共军的意图,采取攻势防御,制止共军的扩张”。同时立即叫人通知黄维在双堆集的平地上赶修一个简易的飞机场,令空军司令周至柔派飞机送胡琏去双堆集。
12月1日,胡琏乘一架小飞机在双堆集降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