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张亚勤·让智慧起舞“你现在就可以博士毕业了。”

“你现在就可以博士毕业了。”

        华盛顿大学是9月1日开学,张亚勤10月1日赶来报到时已经整整迟了一个月。学校工作人员犹豫,建议张亚勤先学半年英语,等到春季开学再正式上课。否则,即使上课了,张亚勤也很难赶上这一个月的进度,何况,中国大陆的学生初来美国,语言关都是一道坎。

        张亚勤费尽心思争取到当学期入学,“先学半年英语”显然不在他的计划中。他和工作人员力争:“我对我的英语、我的学习能力有信心,我能赶上。”工作人员说服未果,就让他自己去找导师,“如果教授同意你插班,你就可以上。”

        虽然自信,但张亚勤也知道,自己虽然在英文阅读写作方面没问题,但从未受过正规的听力和口语训练,也没有经历过英语环境,美国人说话他多半听不懂,他自己讲的英语人家也听不懂。所以,见导师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于是,他专门把自己要说的话打了个腹稿,反反复复练习了几遍。第二天一早敲开了导师办公室的门。

        张亚勤是比克赫尔茨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当时,教授对于晚到了一个月的张亚勤并不十分了解,这个充满自信的中国学生推开他的门令他很是诧异。和张亚勤谈了半个小时,导师就同意了他的要求,批准他直接上课了。

        到了课堂上,张亚勤才见识了什么叫做“国际化”—仅仅几十人的小班完全称得上“风云际会、名流云集”:沙特阿拉伯的公主、卡塔尔的王子、埃及国防部的少将……有一位同学还带着贴身保镖,一到上课时间,教室外就站着几个保镖,出入之间前呼后拥,蔚为壮观。

        张亚勤的导师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教授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d Eleigineers,IEEE)院士。IEEE是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国际性协会,在学术界和产业界有着极大的影响。拥有IEEE院士身份则是电子、电讯、计算机领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当时中国只有3人获得了IEEE院士身份,即使在美国,提到某位教授是IEEE院士,也会令人肃然起敬。

        比克赫尔茨教授同时也是IEEE通讯协会主席及通讯杂志的主编。能够在这本电子通讯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是很多科学家都引以为豪的事情。若干年后,张亚勤,这个开学一个月之后才插班进来、背景普通的中国学生,不仅成为IEEE杂志的常客,并担任其视频技术学刊的主编,更以31岁的年龄成为IEEE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无论是比克赫尔茨还是张亚勤自己当时都没有预料到,半个小时的“加试”会有如此出色的成就,这是后话。

        在张亚勤的印象里,“美国老板”比克赫尔茨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头儿,治学严谨,爱憎分明,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当然,还有科学家共有的智慧。

        开始上课第二周,比克赫尔茨就不动声色地对张亚勤进行了考察,他交给张亚勤一批IEEE杂志收到的投稿论文,要求“两周内读完,给出意见”。敢投稿到IEEE的文章自然出自非等闲之辈之手,无论是论文方向还是研究成果,或者论文作者,都至少有其独到之处。张亚勤手里的这些论文是一些知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通讯领域很多前沿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对于刚刚入门的张亚勤来说既陌生又艰涩,同时,论文里的英文专业术语也给他的阅读造成了很大障碍,要在两周内完成这个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去图书馆借来十几本专业书,外加一本大辞典,张亚勤以一天两本的速度迅速消化了论文中涉及的电子通讯知识。“我觉得我是突破型选手,一旦明确了任务,我就能以完全忘我的状态投入到项目里,直到问题解决,有时是一个月,有时是一年,那次是两个星期。那两周,我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十几个小时都在看书,看完一本书就演算、验证论文里的推导。吃了两个星期的三明治,我猛然发现自己开窍了!”

        这就是博士研究的价值。之前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是在积累修建大厦的原料,博士阶段就是通过思维系统和方法论,把这些散落的知识点构架成研究者自己的知识框架,关键还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就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张亚勤把教授给的那堆论文中涉及的所有公式都推导了一遍,甚至还发现了其中的几个纰漏。两周后,他把自己对每篇论文的验算结果交给比克赫尔茨教授,还一一附上了点评。尽管见识过无数天才,但“勤奋的天才”张亚勤还是令教授惊讶。“你现在就可以写博士论文,你已经达到博士水平了。”他说。

        作为教授,得良材而育之,其快乐不亚于科研上的成功,比克赫尔茨教授在张亚勤的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为张亚勤学术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第一眼见到他就感觉他一定会超过我!”比克赫尔茨教授毫不掩饰对张亚勤的赞赏,“和张相处一个星期,你就会感到他非常特殊,他是世界的财富。”

        

Link 异乡的同胞



        张亚勤是个重情谊的人,在美国时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好友。大家在一起聊天、聚会,谁有事情招呼一声就去帮忙。对于张亚勤来说,他们都是值得一生珍藏的财富。其中最令张亚勤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初到美国时,在机场遇到的陈冠儒夫妇。

        从那天深夜陈冠儒夫妇将张亚勤接到家后,张亚勤就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初到美国,远离亲人和朋友,他们给了张亚勤家人般的温暖。陈冠儒先生家离华盛顿大学不远,因此,每到周末,张亚勤就坐半个小时的地铁到他家去吃饭,跟他们一起过周末。

        初来美国,语言是最大的问题。尽管张亚勤在中国科技大学是英语佼佼者,但是到了美国才发现,美国人的口音、用法、习惯都不一样。陈冠儒告诉张亚勤,要想学英文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电视,电视里都是美国时下最流行的信息。张亚勤按照他的方法,到美国的头半年里拼命地看电视,每天晚上固定两个小时,《成长的烦恼》、《野战排》……不管是肥皂剧、喜剧片、战争片,演什么他就看什么。其实,这是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张亚勤就是通过看电视学到当时美国的流行语和一些文化理念,英文口语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作为一个过来人,陈冠儒还告诉张亚勤,要想尽快融入美国社会,首先要改变心态。与中国人略显内敛的性格不同,美国人提倡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大会上,你要大声宣读你的论点,还要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争论,这样才能体现你的领导力。美国社会是个彰显个性的社会,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稚拙而被嘲笑,反倒是那些开会从来不说话的人,会给人消极的印象。因此,张亚勤积极地改变自己,主动地去适应美国社会的文化,这也为他在美国学业和事业的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年过去,张亚勤一直和陈冠儒一家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现在陈冠儒已经70多岁,每年他都要回一次中国,每次来北京,他都住在张亚勤家里。

        亚勤的话:很多人不能成功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智商不够,而是败给对失败的恐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